师自我之心 得平淡之趣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yt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志峰
  字之山,号逸庐,别署峰先生等。1979年出生于广东东莞:2003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200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导师陈新华教授。现为岭南画院专职画家、岭南画院国画研究所副所长、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文化学会美术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东莞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东莞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纵览张志峰水墨作品的第一印象是风格多样,画家善于运用各种不同的手法表现他的对象。概而言之,其作品题材主要有三种:一为山水,一为花乌,一为生活小景。其风格亦有三:一是较为规整的工笔一路,多施以颜色;二是写意性较强的水墨一派,多追求墨色变化;三是以速写性笔法写出的小品,充满生活趣味。前两者于传统中呈现一种现代的实验意识,最后一种则于随意自由的造型间流露出画家的生活状态。本文则试图通过画家多样的艺术风格去理解其内在脉络,并借此描述画家对待艺术的态度。
  (一)
  张志峰本科、研究生阶段皆求学于广州美术学院,与当代大多数艺术家有着相似的学艺经历。因目前中国的艺术教育模式决定了绝大多数的艺术家都有着基本一致的成长轨迹,即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经几年的专业学习逐步走向自我创作的道路,他们多有“科班”与“学院”的标志。在这里,我无意于为这样的标志贴上各种价值判断,而只是为了描述一段经历所赋予的身份特征,以及由此表明多数艺术家都曾经有过一套正规的学院训练,并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而若选择继续深造,那么他们将会进入导师制的研究生阶段。而研究生导师制的教学体系同样决定了学生在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时,主要还是以指定老师为学习对象。学生在耳濡目染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导师的艺术手法、观念和思想的影响,而此段经历有时甚至成为学生艺术生涯重要的基础与起点。
  张志峰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是当代岭南名家陈新华先生。陈先生的作品带有非常强烈的个人特点,其艺术追求一种新的自我阐释方式。作品打破国画的传统图式,在色彩、用笔、透视、造型及构图等各要素上都存着不同于传统国画的表现样式:艳丽的色彩、粗犷的线条、俯瞰的视角、质朴的造型以及繁密的构图,共同构成极具冲击力的画面,超脱了固有的视觉印象与审美记忆。平面化、装饰性、硬质性的风格使陈新华的艺术在当代岭南画坛中独树一帜。从陈新华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一种不断创新的开拓意识,而这与他对艺术的执着与投入不无关系。在我看来,跟随这样一位具有革新与献身精神的画者习画,既是一种幸運也是一种压力,幸运于能够获得一种真正的艺术精神和理念,但与此同时又对自身能否吸收并转化为己用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从张志峰的作品中,则可以感受到其由乃师身上所获得的知识与精神,已经渐渐内化为一种自觉,在思变的意识下完成为我所用的转化。
  (二)
  任何学习都无法绕开前人前辈的经验,绘画创作同样如此。谢赫将“传移模写”列为“六法”之一,便在一定程度上强调着临摹研习前人作品的重要性。从图式语言的层面来看,张志峰的一部分山水画作品中保留着研习导师的某些痕迹:俯瞰的视角、繁密的构图与笔触。但与其师不同之处在于,张志峰的作品更多地以轻松自由的线条写出,其色调亦以浅淡清新为主,这使其画面多了几分惬意和宁静,亦体现出他创作时的状态。张志峰实际上已经走出了“传移模写”的范畴,而找到了一种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
  生活化是张志峰作品的一大特征,写生则是他的主要方式。在他的笔下,自然山川、花卉翎毛、日常小景皆可入画,然而题材的广泛并没有改变画家坚持从生活中获得灵感与动力的理念。他的作品并不着意于任何宏大叙事或象征隐喻.也不考虑过多的市场因素,其创作以直接面对实景的真实体验为基础,力求将自己处身现场的感受、理解与领悟用图像进行陈述。所以,当他面对生活中不同的景色与对象时,往往选择了不同的表现方式,尽管有时候并没有过于明显的语言差异,但其整体氛围诠释得恰到好处:走进寺庙梵地时,他用简洁的构图、道劲的古树营造佛门净地幽静空灵的气息;面对崇山峻岭,他运用墨线结合的手法,以表现山川流岚云雾迷蒙的环境;记录生活小景时,轻松自由的线条与诙谐的造型构成他对生活的感受。
  但张志峰作品中的生活化,并不仅仅源于他以深入生活的写生为主要途径的创作方式,而是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一种源于生活的自在之感,画笔于他而言就是记录生活点滴的工具。因此他可以抛开绘画中的许多成规,而借助不同的风格传递不同的生活感受。这一方面反映在他作品风格的多样性上,而另一方面,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细小物件,比方说灯笼、茶壶、茶杯、钱罐,南粤特有的荔枝、海产等非传统的画题,亦多出现于他的笔下。富于民间趣味的造型和色彩,以及那“不求形似”的恣意线条,表露出画家敏锐的生活触角与自得的生活状态。我想,此种创作状态在当下难能可贵,画家既要与市场保持一定的距离,以确保创作的自由度,又要对生活保持热情,方能与习以为常的对象碰撞出创作的火花。这要求他耐得住寂寞,沉得住气.并对绘画保持单纯的爱。从这方面看,张志峰与其师陈新华有着天然的相似性,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对绘画保持着纯真的热爱,用在外人看似近乎固执的方式守护内心的理想。或许,这是张志峰将从其师身上所学到的艺术品质,化为自己的精神内核,并用一种不同的风格和笔法传递相同的艺术精神。
  但是这种固守并非故步自封于某些艺术形式或理念,“变”实际上贯穿于张志峰的创作道路。这里“变”所指的不是题材上简单的转变,而是在如何阐释特定主题上所进行的探索,实际上也是画家借此所进行的一次次艺术实验,其中便包含形式和观念。张志峰的实验主题围绕风景展开,除了传统笔墨一路,其实践衍生出了几种不同的风格:一种是带有速写性质的对景写生,重在现场感的捕捉和表达;一种是带有默写性质的淡墨风景,追求造型的简朴和画面的恬淡宁静;还有一种是带有想象性的场所创造,着意于用形式营造某种场域氛围,但此种风格的作品为数不多。总体而言,张志峰围绕着“风景”这一主题所展开的实验,旨在寻找一种适合于自己的表达方式,而其实践表明他逐渐将创作限定在写生、朴质、自在、浅淡、饱满等关键词的表现上。从日常景物中寻找适合自己情感表达的创作思路,取代带有观念性、追求形式感的视觉追模,前者似乎更契合画家自身的性情与审美。而从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中国绘画观念看来,张志峰的实践走的是反观于心的路数,进入传统并触及中国绘画的核心理念。我认为,张志峰在经过多年的专业训练与实践探索之后,已经在艺术创作道路上有了一定的心得,并在“变”的探索中渐渐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模式,即面对生活的自我抒发,在习以为常的场景中寻得“入画”的价值。其实践呈现了一位当代画家日常的所见、所闻,虽然碎片化,却充满生活气息,并含蓄地传递出画家的审美趣味和精神状态。这似乎又进入了一种当代的观念领域内,如从此角度加以解读,却也使他的作品在传统与当代之间产生了奇妙的交集。
  (三)
  石涛曾有言:“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宜其不能一出头地也。”在石涛看来,学习前人之“迹”只是表面功夫,而习得其“心”方为学习的要旨,他提醒习画之人不能停留在追模前人的形式语言之中,亦步亦趋只会落入窠臼,而应懂得前人创作之心,理解前人对待艺术之精神,方能有成绩可言。但研习的过程总是从古人、前人的“迹”开始,学院的教学更是如此,只有经过属于技艺层面的“迹”的训练之后,方有可能去谈认识和理解古人、前人之“心”,进而寻得新的“迹”去承载自我的“心”。这个过程最重要的是能否由古人之“心”而得自我的“心”,它既要求画家有扎实的形式语言表达能力,也要对自我有清醒的认识,加上不随波逐流,才有可能获得一种属于自己的艺术形式。多样性的艺术风格体现了张志峰在艺术上不断探索的意识与勇气,从形式语言出发的实验让他逐渐寻得一种以线为主的写生风格及轻松自由的创作状态。此种自在而为的创作模式也反映出其由“师其迹”进入“师其心”的转换过程。应该说,张志峰的艺术实践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效,而在一种“随心所欲”的状态下,也必然会使他的艺术日益精进。
其他文献
管布坤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坛百强榜“十佳”书法家,首届中国互联网书法大赛最高奖“风华奖”获得者,云南省书法家协会艺术创作与评审委员会委员,楚雄师范学院客座教授。书法作品十余次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展览,并在全国展赛中获奖。作品和文章多次发表于《中国书法》《书法》《书法报》《青少年书法》《美术报》《青少年书法报》等各种专业刊物。  书法之法,古人日常之
期刊
去年九月,我调到聊城大学美术学院执教,于是接连不断地认识了许多勤勉求学的书法专业的学子。他们大都有扎实的基本功,且能互相砥砺,上下求索,作字则时时令人眼前一亮。陈孝明便是其中非常优秀的一个。  孝明是江西人,个头不高,一脸明星相。记得初次见他的行书小品,笔致端雅、安静,一派纯正的帖学规模。这与此年龄段好奇尚异的众多作者拉开了距离。后来,在带他们行草书技法课的过程中,更发现孝明对书法的学习不但有颖悟
期刊
于右任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新闻家、诗人,中年以后,更以书法著称。他不仅以革命功勋、识见学问、道德规范,而且以书法艺术蜚声海内外,为世瞩目。  关于于右任的书法艺术,当今书法界已有许多准确而精湛的评价。他的书法艺术是一颗璀璨的巨星,为书坛所重视。他的书风已成为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于体”;他倡导的“标准草书”在草书规范化、复兴中华文化的进程中为历史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被书坛奉为“当代草圣
期刊
内容提要:吴门画派绘画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绘画与诗歌的紧密结合,二者有机地联结成一体,这在绘画史和文学史上都是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一定是受到了地域文化传统的内在影响,文化传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地域文化的精神品格。吴门文人画家偏爱这种诗画结合的表现形式,这有着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  关键词:诗画合璧;吴门画派;吴中文人  诗情与画意的结合是明代中期吴门画派绘画的重要特征之一。吴门画派的成员沈
期刊
编者按:2018年伊始,安徽美术出版社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联袂推出《中华宝典—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法帖书系(第一辑)》,本刊从2018年第一期开始,陆续刊登了法帖部分内容,受到读者的欢迎。现第一辑已介绍完毕,从2018年第十一期开始,本刊继续刊登本书系第二辑和第三辑的内容,包含宋拓颜真卿《东方朔画赞碑》《刘熊碑》、民国拓《元显.墓志》等精良拓本,以及董其昌行《书赠张旭、题卢道士房诗卷》、文天祥草书《谢昌
期刊
李度一  安徽怀远人。从学于画家郭公达、张建中、龙瑞。现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书画培训中心外联部主任、中国山水画协会外联部副主任、中国山水画创作院研究员、中国职业画家协会理事、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人为万物之灵,这是人类自我认知的结果。人类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在所见所知范围之内,认定自己之类是万物之灵。《尚书泰誓上》:“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欧阳修在<秋声赋》中说:“人为动物,唯物之
期刊
李群辉  1984年出生,湖南慈利人,中国人民大学美学(书法)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书画协会理事。2014年书法作品入选《中国书法》年展百名大学生提名展(获奖)、“朝圣敦煌”全国书法大展;201 5年策划并参加行道迟迟——中国人民大学书法专业师生展:201 6年于安顺市美术馆举办“交相辉印”学书汇报展。学术论文《民国书法批评的反思与重构》入选2017年当代书法批评苏州
期刊
内容提要:20世纪中后期,新徽派版画在创作题材与表现语言上有了新面貌,作为新徽派版画艺术家的郑震,在版画创作中融汇多种表现手法,“以诗入画”,用诗意的语言描绘现实生活的美,以真为情,以情写景。  关键词:新徽派版画;郑震;现实生活;诗意  1960年,6件巨幅套色木刻(《黄山后海》《节日的农村》《旭日东升》《黄山宾馆》《梅山水库》《水库工地》)在人民大会堂安徽厅陈列,由8位艺术家合作而成。它以描绘
期刊
王健  山东诸城人。师从张乃田、黄悖先生。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篆刻方向硕士。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作品曾入选“杏花村”汾酒杯全国电视书法大赛、全国首届行书展、全国首届册页书法作品展等。曾参与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兰亭论坛、邓石如与清代碑学书法学术研讨会等学术活动,数十篇论文发表于《书法》《中国书画报》等报刊,并被相关研讨会论文集收录。曾参与《水
期刊
杨传连  安徽省教育学会副会长,安徽省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六安市书法家协会顾问。曾担任六安市委市政府副秘书长、教育局局长,巢湖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等职。2013年在寿县举办情系寿州——杨传连书法作品展,2014年出版书法作品集《皖西风韵》。书法作品曾获安徽省第三届大学生书画艺术展“校长风采奖”、安徽省第三届高校书画艺术展优秀作品奖,并曾入选中央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