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村级文化建设阵地要进村、队伍要通村、保障要到村、内容形式要贴村。在解决村级文化建设困境中认识要到位、体制要改革、机制要灵活、资源要利用。
关键词:村级文化;队伍;阵地保障;内容形式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3-028-02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这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功能、地位、作用、方向都作了新阐述,提上了新高度。
然而,毋容讳言,苏北农村文化建设虽然不断有新发展,取得新成就,但是,与党的要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担当的历史使命、与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日益提高的新需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村级文化建设,可以说,面临着亟待破解的困境和难题,有待于认真研究与解决。
1村级文化建设的主要困境
文化重在建设,没有建设,文化工作就是一句空话,有建设才有依托,才有保障,才有发展,而村级文化最薄弱的方面就是以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四不”。
1.1 阵地不进村
文化阵地建设是村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一度时期以来,文化建设出现“上头热、下头冷”,“上头重、下头轻”的现象。国家、省、市、县级文化阵地建设日新月异,既气派又现代,但村一级文化阵地建设却几乎没有多大改观。大多数村,场、馆、站、院、室几乎一无所有。六七十年代,农村的大队还都有“扫盲班”、“青年文化室”、“民兵活动室”,现在全都不复存在。农民反映:“学生有学堂,耶稣有教堂,农民有家当饭堂,文化生活真凄凉”。看电影是“两棵树上系块布”,唱小戏是“操场扫扫当舞台”,遇上阴雨雪天,只能在家看电视。
1.2 队伍不通村
村级文化建设、阵地建设是依托,队伍建设是根本。无论从哪个角度上看,农村文化工作,村级都是重点。因为,村是最基层的组织,是人民群众生活的海洋,它直接面对的就是群众。文化的本源是群众,文化工作要满足和服务的对象也是群众。村级文化工作是最需要有人重视、有人抓、有人管的工作,而恰恰是事与愿违,专业文化队伍在乡一级就掉了线、断了头,村级成了无人问津的“盲区”。县一级无论是文化管理还是文化专业队伍都还比较健全,乡镇一级广电文化服务中心也有一两个专业干部,可是到了村,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工作人员都了无一人。人人都说文化工作重要,但是实践中,村一级大多数精力人力都投入到了计划生育和经济工作上,按现有的文化管理体制,文化工作在村一级实际上是说起来重要,抓起来不要的“真空”地带。
1.3 保障不到村
投入是建设最有力的保障。文化工作是要花钱的,没有一定的财力支撑,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对于村级文化工作来说,保障乏力甚至无保障。即以泗阳为例,全县共有252个行政村,大部分村级经济薄弱,“僧多粥少”,顾及到文化工作的微乎其微。各级财政对村级文化建设也几乎没有专项预算,因此,搞好村级文化建设困难重重。
1.4 内容形式不贴村
内容健康、形式高雅、活动经常,是村级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农村群众文化应当是广大群众火热的工作实践和生活实践的升华与反映。来自实践又高于实践,来自群众又讴歌群众、服务群众。但是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制约了村级文化工作的发展,其他一些形形色色的文化便趁虚而入,充斥农村文化阵地。而广大群众“饥不择食”,求乐心切,自觉不自觉地接受或参与其传播之中。如全县专为丧事吹喇叭的“军乐团”就有20多个,从业人员300余人,这些团队整天忙碌,有时供不应求还一个团队临时分成多个团队,吹一家喇叭就搞一场演出,内容鱼龙混杂、低级庸俗、封建迷信甚至还有违反现行政策的。即便如此,围观的也蚁拥蜂攒,每场都有几百上千人。泗阳县有百万人口,年死亡约6000人,仅这6000场丧事演出,以每场200观众计,就有120万人次观看。还有一些算命打卦、巫婆神汉、跳财神、看风水、打门头词等等,这些文化形式和内容,影响了先进文化的传播和农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村级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意。怎样解决村级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滞后于群众需求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2解决村级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滞后于群众需求问题的策略
2.1认识要到位
要正确认识村级文化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关系,没有广大农村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正确认识文化工作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作用,文化工作不仅不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耗油灯”,而是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正确认识精品文化建设与群众文化普及的关系,把精品文化建设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力与群众文化普及,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结合起来,提高抓好文化均衡发展的自觉性。
2.2 体制要改革
改变文化工作“专业抓,抓专业”的管理体制。目前,文化工作管理是专门、专业、专一的体制,即省文化部门抓市文化部门、市文化部门抓县文化部门、县文化部门抓乡镇文化部门,而到了乡镇文化部门就无人可抓,形成“短路|”、“断线”。要改变这种状况,县、乡两级文化部门在抓好专业文化队伍建设的同时,应着重注意发现、培养业余群众文化工作的“热心人”、“小能人”,通过发现、培养、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水平,利用他们的积极性,普及、示范、组织、管理农村的群众文化,让这些“文化群众”去管理“群众文化”,解决专业文化管理队伍人员不足、精力不够的问题。如泗阳城乡一直活跃着一支业余群众文化热心人,除了吹喇叭的军乐团外,还有业余创作、戏曲演出、踩高跷、玩旱船、跑驴、剪纸、桃雕、书法、美术、杂技等各类人才约三千人。其中有向庄圩乡退休干部周成学那样,30年如一日,自费订几十种报刊办家庭阅览室;有张家圩乡黄恒丰连续15年自费办小村春晚,央视《东方之子》作了专题报道,2011年,所在村被联合国相关组织授予世界群众文化示范村,文化部门应加强对这些群众骨干的组织培养,以极大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3 机制要灵活
特别是改善投入机制,增强激励机制。县乡两级应设立村级文化基金,实行以奖代补,对一些业余人员创作的作品,群众自发组织的文艺团队,内容、节目由县乡文化部门帮助审核指导后在群众中间传播,成绩突出的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同时,鼓励县乡两级专业文化艺术人才做好对面上和基层的文化的指导、普及工作,把指导一个单位、排练一个节目、创作一个剧本、获得一个奖项作为考核专业人员的重要依据。
2.4 资源要利用
就是要充分利用县乡两级已有资源,为村级文化建设服务。除了上述的专业人才资源,还有馆藏资源以及剧团、电影等,都要下乡进村,推动“流动图书馆”、“文化大篷车”“摩托电影队”等送文化进村活动,这样,多方努力,持之以恒,村级文化建设一定会有所改观。
关键词:村级文化;队伍;阵地保障;内容形式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3-028-02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这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功能、地位、作用、方向都作了新阐述,提上了新高度。
然而,毋容讳言,苏北农村文化建设虽然不断有新发展,取得新成就,但是,与党的要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担当的历史使命、与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日益提高的新需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村级文化建设,可以说,面临着亟待破解的困境和难题,有待于认真研究与解决。
1村级文化建设的主要困境
文化重在建设,没有建设,文化工作就是一句空话,有建设才有依托,才有保障,才有发展,而村级文化最薄弱的方面就是以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四不”。
1.1 阵地不进村
文化阵地建设是村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一度时期以来,文化建设出现“上头热、下头冷”,“上头重、下头轻”的现象。国家、省、市、县级文化阵地建设日新月异,既气派又现代,但村一级文化阵地建设却几乎没有多大改观。大多数村,场、馆、站、院、室几乎一无所有。六七十年代,农村的大队还都有“扫盲班”、“青年文化室”、“民兵活动室”,现在全都不复存在。农民反映:“学生有学堂,耶稣有教堂,农民有家当饭堂,文化生活真凄凉”。看电影是“两棵树上系块布”,唱小戏是“操场扫扫当舞台”,遇上阴雨雪天,只能在家看电视。
1.2 队伍不通村
村级文化建设、阵地建设是依托,队伍建设是根本。无论从哪个角度上看,农村文化工作,村级都是重点。因为,村是最基层的组织,是人民群众生活的海洋,它直接面对的就是群众。文化的本源是群众,文化工作要满足和服务的对象也是群众。村级文化工作是最需要有人重视、有人抓、有人管的工作,而恰恰是事与愿违,专业文化队伍在乡一级就掉了线、断了头,村级成了无人问津的“盲区”。县一级无论是文化管理还是文化专业队伍都还比较健全,乡镇一级广电文化服务中心也有一两个专业干部,可是到了村,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工作人员都了无一人。人人都说文化工作重要,但是实践中,村一级大多数精力人力都投入到了计划生育和经济工作上,按现有的文化管理体制,文化工作在村一级实际上是说起来重要,抓起来不要的“真空”地带。
1.3 保障不到村
投入是建设最有力的保障。文化工作是要花钱的,没有一定的财力支撑,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对于村级文化工作来说,保障乏力甚至无保障。即以泗阳为例,全县共有252个行政村,大部分村级经济薄弱,“僧多粥少”,顾及到文化工作的微乎其微。各级财政对村级文化建设也几乎没有专项预算,因此,搞好村级文化建设困难重重。
1.4 内容形式不贴村
内容健康、形式高雅、活动经常,是村级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农村群众文化应当是广大群众火热的工作实践和生活实践的升华与反映。来自实践又高于实践,来自群众又讴歌群众、服务群众。但是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制约了村级文化工作的发展,其他一些形形色色的文化便趁虚而入,充斥农村文化阵地。而广大群众“饥不择食”,求乐心切,自觉不自觉地接受或参与其传播之中。如全县专为丧事吹喇叭的“军乐团”就有20多个,从业人员300余人,这些团队整天忙碌,有时供不应求还一个团队临时分成多个团队,吹一家喇叭就搞一场演出,内容鱼龙混杂、低级庸俗、封建迷信甚至还有违反现行政策的。即便如此,围观的也蚁拥蜂攒,每场都有几百上千人。泗阳县有百万人口,年死亡约6000人,仅这6000场丧事演出,以每场200观众计,就有120万人次观看。还有一些算命打卦、巫婆神汉、跳财神、看风水、打门头词等等,这些文化形式和内容,影响了先进文化的传播和农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村级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意。怎样解决村级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滞后于群众需求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2解决村级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滞后于群众需求问题的策略
2.1认识要到位
要正确认识村级文化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关系,没有广大农村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正确认识文化工作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作用,文化工作不仅不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耗油灯”,而是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正确认识精品文化建设与群众文化普及的关系,把精品文化建设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力与群众文化普及,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结合起来,提高抓好文化均衡发展的自觉性。
2.2 体制要改革
改变文化工作“专业抓,抓专业”的管理体制。目前,文化工作管理是专门、专业、专一的体制,即省文化部门抓市文化部门、市文化部门抓县文化部门、县文化部门抓乡镇文化部门,而到了乡镇文化部门就无人可抓,形成“短路|”、“断线”。要改变这种状况,县、乡两级文化部门在抓好专业文化队伍建设的同时,应着重注意发现、培养业余群众文化工作的“热心人”、“小能人”,通过发现、培养、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水平,利用他们的积极性,普及、示范、组织、管理农村的群众文化,让这些“文化群众”去管理“群众文化”,解决专业文化管理队伍人员不足、精力不够的问题。如泗阳城乡一直活跃着一支业余群众文化热心人,除了吹喇叭的军乐团外,还有业余创作、戏曲演出、踩高跷、玩旱船、跑驴、剪纸、桃雕、书法、美术、杂技等各类人才约三千人。其中有向庄圩乡退休干部周成学那样,30年如一日,自费订几十种报刊办家庭阅览室;有张家圩乡黄恒丰连续15年自费办小村春晚,央视《东方之子》作了专题报道,2011年,所在村被联合国相关组织授予世界群众文化示范村,文化部门应加强对这些群众骨干的组织培养,以极大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3 机制要灵活
特别是改善投入机制,增强激励机制。县乡两级应设立村级文化基金,实行以奖代补,对一些业余人员创作的作品,群众自发组织的文艺团队,内容、节目由县乡文化部门帮助审核指导后在群众中间传播,成绩突出的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同时,鼓励县乡两级专业文化艺术人才做好对面上和基层的文化的指导、普及工作,把指导一个单位、排练一个节目、创作一个剧本、获得一个奖项作为考核专业人员的重要依据。
2.4 资源要利用
就是要充分利用县乡两级已有资源,为村级文化建设服务。除了上述的专业人才资源,还有馆藏资源以及剧团、电影等,都要下乡进村,推动“流动图书馆”、“文化大篷车”“摩托电影队”等送文化进村活动,这样,多方努力,持之以恒,村级文化建设一定会有所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