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育人,努力培养高素质人才

来源 :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ysnn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大学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以文化立校,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教师用文化育人。但目前全球高等教育由于文化的缺失而面临种种危机,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文化育人的工作,首先教师要有厚重的文化积淀,然后通过教学活动化育学生,建设成良好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文化;育人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3-001-03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化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文化育人”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教育思想。我们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增强文化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文化育人的质量。
  1 高校教育的危机核心在于文化缺失
  清华原校长梅贻琦说过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但高校教育的现状令人担忧。今年4月底,原武汉大
  学校长刘道玉召集了“《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刘道玉总
  结了世界高等教育面临的五重危机:第一重危机是对人类的生存危机束手无策或者熟视无睹;第二重危机是面临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对终身学习和“非学校化社会”没有对策;第三重危机是功利主义的专业化教育,导致学生素质严重下降,学术视野短浅;第四重危机是学风浮躁,急功近利,金钱主义盛行;第五重危机是经济危机,债台高筑,纳税人不堪重负。
  一个在麻省理工学院(MIT)读大二的留学生的经历很能说明我国大学教育的问题。这名中国留学生中学时获得世界奥林匹克物理竞赛金奖,高中毕业被保送到某著名学府。他觉得大学的日子基本上是在“混”中度过:一个学期选10门,甚至更多的课都没问题,只要考试通过就可以了,但学分拿到后自己的能力是否提高却说不上来。可到了MIT,虽然只选了5门课,但他感到异常地繁忙:每门课老师都要求大量的阅读,有的课还必须做大量的实验,稍微掉以轻心就跟不上,晚上在图书馆熬夜看书到深夜更是十分普遍。这名留学生感叹:“我以前上的哪是大学啊!”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认为:“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很形象地说:“现在的大学就是养鸡场,天天数你生了几个蛋,没完没了让你填表,然后问你为什么没生一个创新型的蛋。这怎么生得出?”
  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我们的人才却出了问题,每到全国性考试或期末考试,教师、辅导员总是如临大敌,不但要召开主题班会,还要与学生个别谈话,左叮咛右嘱咐,在这样做工作的情况下,仍然不能杜绝作弊学生;很多学生缺少对真理的真诚追求、缺乏使命感、没有担当……曾经遇到一位家长说起,自己带着临近毕业的孩子参加招聘会,孩子转了一圈竟然没有送出去一份简历,家长询问原因,孩子答:“那些单位一点不给员工自由,工资还那么少。”“那你要找什么样的工作?”孩子说:“工资要高,时间要自由,不要太累、太紧张。”家长大怒:“你爹我工作到现在也没有找到这样的好工作!”目前出现的啃老族就是缺乏责任感的突出表现。着一切,不能不促人深思。
  我国高教之所以出现危机,我觉得最核心的是大学文化的缺失,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没有灵魂的人是行尸走肉,没有灵魂的教育只能培育工具而不能培养人才。谁能指望缺乏文化修养的教师能培育出勇敢、真诚、认真、踏实、奉献的学生呢?
  我不由得想起西南联大,这所在民族危难之际临时组合的大学,其实只是欧洲中世纪大学的活样板:在庙宇或简易平房上课,教授住昆明郊区、呈贡的土坯农舍,入不敷出,需要典当家产养家糊口。但老师们克服种种困难,坚持严格认真的教学传统,闻一多讲《楚辞》时,拿着四易其稿的《天问疏正》给学生逐句讲解;战前清华的严格考试制度仍继续执行。西南联大在8年间创造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培养的学生中出了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7个“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和172个中外籍院士。正如陈岱孙先生所言,西南联大的成功归功于同学的求知愿望和教职员的敬业精神,而这二者实植根于以爱国主义为动力的信念和责任感,而这,正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因此,文化育人在当今显得十分迫切。
  2 高度重视文化育人
  高校的所谓“文化育人”,就是富有文化魅力的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通过专业课程的教育,而是让学生侵淫到整个校园文化中,每时每刻在受教育、在思考、在实践、在成长,最后也成为校园文化的一分子和创造者。我们的高校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就是要树立文化立校、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在校园里营造一种深厚、特色的良好文化氛围,传递文化、创造文化。
  现代高校校园文化,应该是由高校、部门的每个成员(包括领导、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的价值观与行为模式所形成的独特文化,是校园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高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教学特点、校风校貌的综合体现。文化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犹如空气,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文化散布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总在不经意间牵制着高校的各种抉择,影响着每个人的一言一行,关系着校园变化的细微末节。无论是精神还是信念,只有在对高校各个层面(包括领导、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整体”发挥影响,并被绝大多数成员认同,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有体现时,才能称得上是“文化”。 它影响着校园里每一个成员的价值信念和个体成长,也关乎学校、部门的发展路径和终极追求。   高校校园文化固然可以通过一些外在的形式,如标语、口号、宣传栏、文艺演出、体育活动等,在学校、部门里营造一些文化气息,但真正的校园文化绝不是那么简单,真正的文化是人们自觉行为背后的观念与思想,是一种内在的精神。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非功利性、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的特点。高校文化具有巨大的价值,但其实质是师生的精神家园,师生爱校如家,教师倾心从教,学生全心向学,师生视校园的不端如同眼睛里的沙子,师生爱惜学校的名誉如同爱护自己的身体,校园文化的价值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校园文化是师生互动的结果,领导的作用是关键、教师的引领是核心、学生的参与是主体。校园文化象春天的细雨和和熙的春风一样,飘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校园文化一经形成之后,必然传承下去,不因时代、社会制度不同而消失。
  一所高校有自己特定的校园文化,而每所高校的校园文化是由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家长文化、党员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等多方面内容组成的。如我们的学生社团秀异剧团,成立至今已数个春秋,学院大力扶持,成员细心维护,每次参加省内外的赛事都夺得大奖,每学期都有专场演出,形成了团结向上、求美创新的社团文化,在这个团队里,没有长幼、级别,有的只是对艺术创作的爱好、对话剧艺术的执着、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所以,每当老队员离去大家都依依不舍、新队员一进入就很快融入,很多队员毕业多年后仍然津津乐道自己在秀异的点点滴滴,感谢自己在团队里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成长。
  3 建设高校校园文化
  高校要切实落实文化育人,就要在办学中体现深厚的人文关怀,具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充满浓郁的教育情怀。
  我们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成立于2009年9月,是学校整合学科,适应国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形势的重大举措,学院设有艺术设计(含室内设计、景观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动漫四给方向)、工业设计、传播学、编辑出版学、广告学、绘画、播音与主持等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与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紧密结合,学生具有很强的动手及创新创业能力。早在党的十七大就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国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云南正建设作为面向东盟的桥头堡,昆明已经成为东盟合作区域的中心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正加速前进,于是,我们提出建设学院的文化品牌“艺传视界”,其内涵就是“新视点奇眼界,与守旧划清界限;宽视阈高境界,与低俗保持距离;美视觉、靓世界、妙艺传”,即师生一起用心创造,用真、善、美战胜假、恶、丑,在创造中享受美,在审美中得到愉悦,在快乐中奉献聪明才智,在奉献中体会人生的乐趣。我们紧紧围绕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学科能力培育品牌,鼓励师生手拉手创新来展示品牌建设成果,为此,我们设置了“馨”、“灵”、“奕”三大板块,其中,“馨”即温馨、深情,要让学生热爱参与、主动参与、充分参与;“灵”即创新、灵动,激发学生的活力、潜能;“奕”即活动效果的新奇、美妙。使学生通过活动实践理论成果、提高动手能力,通过活动展示自己的学科水平、青春风采,永葆真、善、美之心,真正在活动中成长、成熟、成才。让学生毕业离校多年后一想到“昆工印象”,就忘不了“艺传视界”。总之,就是要大张旗鼓地提高师生综合素养,建设良好的学院文化氛围,为校园文化建设增光添彩。
  3.1 “文化育人”,首先要化育教职员工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讲究奉献、淡泊名利。这种精神,我们在高校工作的每一名员工都必须传承、发扬。
  首先,教职员工必须要精通业务。一说到业务,有的人以为只和从事教学的教师有关系,其实,任何一个岗位都有相应的业务要求,每个人只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就能提高部门、单位的工作效率。如果不熟悉业务,很容易导致官僚化,办事推诿,工作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根本谈不上依法管理,更谈不上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书育人了。如果做领导的,呕心沥血为学校、部门的发展操劳,不计个人得失,其他教师自然愿意团结在领导的周围,为学校、部门的发展献计献策;如果做管理、服务的,能开动脑筋做好本职工作,为师生工作提供便利,自然能够营造出高效、和谐的工作环境;如果搞教学的,认真抓好每一个环节,杜绝照本宣科,严格要求学生,注意提高学生的能力,学生自然不敢偷懒,能够勤奋学习。
  其次,教职员工必须要求真务实。有的人业务能力很强,可仍然达不到育人的效果,原因可能就是因为浮躁,只做规定动作,准时上下班、按时上下课,对规定的绩效点千方百计完成,除此之外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愿多出一分力。做管理的,要努力提高管理的质量,为教学质量的提升铺设绿色通道,让师生体会不到被管理,而又能“不逾矩”,因为“逾矩”就意味着自找麻烦;做服务的,要努力满足师生的合理需求,努力提供尽善尽美的服务;做教学的,要一门心思求学科的真理,不能仅仅把做学问当成谋生的手段。求真务实,就是在任何环境、情况下都坚持本真,面对任何人都做到“只向真理低头”,面对任何事都坚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底线。
  再次,教职员工必须要淡泊名利。有的人是抱着成为大款的打算进入高校工作,所以把本职工作当成了副业,一下班、一下课就忙不迭地追求自己的“主业”去,哪管工作是否做得完美、教学是否达到目标?有的人是想谋取高官进入高校,整天想着讨哪个领导的欢心得到提拔,工作自然讲究花架子,上级看得到的事就抢着做,上级不注意的事就拖着不做或者令人代做。这样的教职员工自然会给学生负面影响,长久以往逐渐放弃对真、善、美的向往,变得急功近利,好逸恶劳。进入高校工作必须热爱教育事业,把名利放在一边,专心搞好本职工作。
  3.2 “文化育人”要通过教职员工的引领化育学生
  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正像胡锦涛总书记说的“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通过言传身教,不是命令式而是潜移默化地,让学生自觉地认识到要提高综合素质,既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思想、道德、政治、心理品质,又要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知识丰富、能力过硬,能主动学习、主动发展自己的能力,还要体魄强健,心智成熟,把个人的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自主地发展、特色发展,成为一个素质高、修养好、能力强、健康的人。我校倡导“学贯中西文化,融通科学人文”的通识教育理念,在教学培养方案中不但有学科基础课、专业课,还有校级平台课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与创新教育,就是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重要位置,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当然出发点有了还要讲究方法,如,这样的安排是否落实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现代高等教育要求?是否真正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有助于培育出满足学科、行业需要的人才?校级平台课建设是否到位,是否提供了激活学生思维的广阔平台?……
  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成为自觉自主发展的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教会受教育者实现自我教育、终身教育,因此,教师的责任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不是刻板的知识点。我国教育鼻祖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是非常合理的引导学生自主发展的方法,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各有所长,人无完人,教育者的目的不是磨灭个体,而是要发展个体,挖掘出个体的潜质,激活个体的内在能量,调动个体的积极性、创造力。所以,我们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书育人时一定要有针对性,不能简单化、说教式、死板化,要观察、了解、理解每一个个体,这样育人才有实效。
  文化立校、文化育人,说起来就八个字,但要做出来需要学校、部门里的每一位成员努力奋斗,我们要认真学习、体会文化的内涵、精髓,在工作的每个环节落实,这样就能能办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不负社会、学生的厚望。
  参考文献
  1甘阳等.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 [M].三联书店,2006.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探讨了职业教育中会计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践,文章从这一问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通过对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进行分析,阐述了职业教育中会计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开发与实践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并针对这一课题可行性的展开多方面分析,清晰阐明了职业教育会计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开发与实践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在研究方法的设计上从职业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学校、
期刊
摘 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大致经历了以宣传抗美援朝为主题的普通高等院校国防教育( 1950-1954)、以培养预备役军官为主题的普通高等院校国防教育( 1955-1957)、以训练民兵为主题的普通高等院校国防教育( 1958-1978)和以增强国防观念为主题的普通高等院校国防教育( 1978 至今)等四个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面临新的挑战。普通高校的国防
期刊
摘要:少儿图书馆教育职能是随着不同时期教育思想、方针的发展不断地充实变化的。本文就少儿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历史演变,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延伸和拓展教育职能的有益建议。  关键词:少年儿童图书馆;教育职能;延伸拓展  中图分类号:G25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6-039-03  人看细小,马看蹄早。少年儿童时期是人一生决定今后成就和命运的重要时期,
期刊
摘要: “文化”、“工会文化”和“职工文化”是工会工作和社会管理系统中的重要概念,其内涵丰富、结构复杂。此文依据复杂系统理论和“信息复杂全息人”假设,人是一个奇妙的悖论,“职工”包括显性职工、隐性职工,以及实体职工和虚拟职工,文化可看作是一个“巨复杂自适应智能系统”,文化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结晶,任何想对“文化”概念给出一个准确清晰的定义都是不可能的,文化的内涵是复杂的,文化的本质是做“事”。文化
期刊
摘要:新课程标准内容,内容中明确要求:“必须把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以关注教学效益与质量的方法,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统一起来发展 ”。并且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需的物理知识,了解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培养的实践技能、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素质教育;兴趣;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
期刊
摘 要:本文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出现的“高校崇尚大学精神氛围有所削弱”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挑战”进行研究,从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出发,论述了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联系,最后从大学精神建设的角度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措施,以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大学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出发,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从宏观领导、正面引导、全面指导以及丰富活动形式等四个方面构建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机制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3-008-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
期刊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与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提高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对地方高校学生军训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提高学生爱国意识、责任意识的有效途径,是增强了高校学生国防观念和优良的品质的有力抓手。同时也给军校学员提供一个实践平台,有助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地方学校;军校学员;学生军训;军民
期刊
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湖北恩施 445000)  摘 要:大学生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拓展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而且对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国防教育、树立公民国防观念,是关系到国家强弱和民族兴衰的大事。在普通高等院校开展国防教育,既是国家的法律规定,也是教育基
期刊
摘要: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着眼于人与自然的统一,系统地论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给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积极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需要通过观念和操作两个层面来构建。在观念层面,要革新错误的利益观、发展观、政绩观和消费观,树立天人合一、绿色发展、生态绩效和绿色消费新观念;在操作层面,通过推进生态立法、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引入第三方监管、发展绿色科技、转换消费模式、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等途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