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历史课教学,给学生的印象是:死记硬背,与现实联系不大,是无用之学,因此更谈不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其实不然,历史学科恰恰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良好阵地,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提高比较分析能力
历史学科具有严密的系统性,许多历史事件之间往往存在一定内在联系或依存关系。因此,在授课时,我特别注意指导学生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纵横联系,并在学习中逐渐学会用历史事件的纵、横联系来分析历史事件的本质现象。如在学生学完《日本明治维新》一课后,我便引导学生从社会背景、领导力量、具体措施和国际环境等方面进行横向比较,分析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成败的原因。通过比较,学生对19世纪末,日、中两国发生的重大改革的一成一败便有了清晰的认识,有利于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用这种横向联系的方法来看待世界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横、纵向比较分析问题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全面、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在讲课中力争做到教材内容具体化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把课程内容的主要问题分解成几个简单的、易懂的小问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通过解答小问题,加深对主要问题的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具体化有助于适应学生无意注意力强的心理特征。过去在授课时,由于偏重了照本宣科的讲,往往使一些学生感到内容复杂、难学、难懂、难记,失去学习兴趣,现在通过内容化解,学生们感到简单易懂、易学、易记,加上利用一些直观的辅助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为增强。通过对小题的逐个领会,从而掌握了课程内容的主要问题。教材内容具体化,关键要科学、合理。分析出的若干问题,要紧扣主题,为主题服务。例如在讲解商朝的手工业这一章时,把商朝时期手工业的代表作铜器用图画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以此为主线提出若干个小题,即商朝时的铜器有几种?商朝最大的铜器是什么?最精美的铜器是什么?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青铜器的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等。
学生通过直观的了解和联想。最后找出了正确答案,得出了正确结论,从而对商朝手工业的发展有了系统的认识。特别对人民创造历史,只有人民才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这一历史结论有了深刻理解。教材内容具体化的方法,不仅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实现了学生领会内容的最佳效果。
三、用所学历史知识观察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常说:“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学习它、领会它、运用它,就是让历史为我们所用。历史包含前人的一切失败和成功经历。注意总结提炼前人的经验与教训,与当今社会生活相结合,使历史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参谋、借鉴作用,做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这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最高目标。在学习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这样一个历史现象:不管哪一个朝代,凡是经济发展,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即社会安定。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到稳定压倒一切的道理,不仅过去如此,今天也一样。还有,历史上各朝代的治国方式、做法都有所不同,像夏桀、商纣、隋炀帝等暴君骄横自大,目空一切,采取强权政治,结果落个身死国亡;而汉文帝、汉景帝和唐太宗推行休养生息的宽舒政策,使国家繁荣昌盛成为历史佳话。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引用这一反一正的事实,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史实所蕴含的辩证原理,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联系到今天我们祖国繁荣昌盛的局面,就是因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这一事实更加深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再如,我在讲课中,把清朝闭关政策与唐朝全面开放政策所造成的截然不同的结果一比较,学生便明白,只有改革开放,吸收
别人的长处,才能使祖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坚定不移地支持国家实行的改革开放的方针。
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与创新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没有问题的发现,就谈不上学习和研究。其实,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广阔视野,以理解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例如,我们的先辈是如何创造历史的?现代社会又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哪些被今天的社会继承下来了?哪些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把这些问题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充分理解展开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指导部分学生将自己的见解写成小论文,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让他们明确自己的坐标方位,明确自我,确立独立的人格和世界观。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有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辩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历史教师应该让学生看到发达国家先进的科技和生产力,看到其它国家历史文化中的科学合理的东西,尊重多元化价值,尊重多国发展的历史,在认识别国的同时,也更好地认识自我,更好地发展自己,强大自已。如果由于某一观点和思维方式,对不同历史、不同文化进行排斥,容易使我们的学生陷于狭隘的偏见和错误的理解。封闭式的视野既不适应现代社会国际化的趋势,也会阻碍自身的发展和提高。
一、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提高比较分析能力
历史学科具有严密的系统性,许多历史事件之间往往存在一定内在联系或依存关系。因此,在授课时,我特别注意指导学生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纵横联系,并在学习中逐渐学会用历史事件的纵、横联系来分析历史事件的本质现象。如在学生学完《日本明治维新》一课后,我便引导学生从社会背景、领导力量、具体措施和国际环境等方面进行横向比较,分析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成败的原因。通过比较,学生对19世纪末,日、中两国发生的重大改革的一成一败便有了清晰的认识,有利于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用这种横向联系的方法来看待世界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横、纵向比较分析问题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全面、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在讲课中力争做到教材内容具体化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把课程内容的主要问题分解成几个简单的、易懂的小问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通过解答小问题,加深对主要问题的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具体化有助于适应学生无意注意力强的心理特征。过去在授课时,由于偏重了照本宣科的讲,往往使一些学生感到内容复杂、难学、难懂、难记,失去学习兴趣,现在通过内容化解,学生们感到简单易懂、易学、易记,加上利用一些直观的辅助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为增强。通过对小题的逐个领会,从而掌握了课程内容的主要问题。教材内容具体化,关键要科学、合理。分析出的若干问题,要紧扣主题,为主题服务。例如在讲解商朝的手工业这一章时,把商朝时期手工业的代表作铜器用图画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以此为主线提出若干个小题,即商朝时的铜器有几种?商朝最大的铜器是什么?最精美的铜器是什么?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青铜器的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等。
学生通过直观的了解和联想。最后找出了正确答案,得出了正确结论,从而对商朝手工业的发展有了系统的认识。特别对人民创造历史,只有人民才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这一历史结论有了深刻理解。教材内容具体化的方法,不仅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实现了学生领会内容的最佳效果。
三、用所学历史知识观察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常说:“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学习它、领会它、运用它,就是让历史为我们所用。历史包含前人的一切失败和成功经历。注意总结提炼前人的经验与教训,与当今社会生活相结合,使历史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参谋、借鉴作用,做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这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最高目标。在学习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这样一个历史现象:不管哪一个朝代,凡是经济发展,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即社会安定。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到稳定压倒一切的道理,不仅过去如此,今天也一样。还有,历史上各朝代的治国方式、做法都有所不同,像夏桀、商纣、隋炀帝等暴君骄横自大,目空一切,采取强权政治,结果落个身死国亡;而汉文帝、汉景帝和唐太宗推行休养生息的宽舒政策,使国家繁荣昌盛成为历史佳话。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引用这一反一正的事实,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史实所蕴含的辩证原理,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联系到今天我们祖国繁荣昌盛的局面,就是因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这一事实更加深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再如,我在讲课中,把清朝闭关政策与唐朝全面开放政策所造成的截然不同的结果一比较,学生便明白,只有改革开放,吸收
别人的长处,才能使祖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坚定不移地支持国家实行的改革开放的方针。
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与创新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没有问题的发现,就谈不上学习和研究。其实,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广阔视野,以理解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例如,我们的先辈是如何创造历史的?现代社会又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哪些被今天的社会继承下来了?哪些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把这些问题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充分理解展开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指导部分学生将自己的见解写成小论文,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让他们明确自己的坐标方位,明确自我,确立独立的人格和世界观。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有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辩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历史教师应该让学生看到发达国家先进的科技和生产力,看到其它国家历史文化中的科学合理的东西,尊重多元化价值,尊重多国发展的历史,在认识别国的同时,也更好地认识自我,更好地发展自己,强大自已。如果由于某一观点和思维方式,对不同历史、不同文化进行排斥,容易使我们的学生陷于狭隘的偏见和错误的理解。封闭式的视野既不适应现代社会国际化的趋势,也会阻碍自身的发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