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美术老师常常会犯一个错误,即从内省的角度,设想每一个学生都会像我们自己一样那么关心和热衷于美术,认为我们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所有学生也应该掌握。从学科本位出发看待美术课程,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过于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由此造成对学生成长缺乏关注。“新课程”主张今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应把形成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作为核心价值,在教育的一切活动中都要体现这一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更多地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组织课程内容,才会淡化学科中心,关注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才会努力将美术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一、“新课程”改革让美术教育“有路可行”
“新课程”要求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本,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意愿、兴趣和认识规律对教材进行开发、整合和创造,把各年段的书本知识以结构为大单元进行组织,贯穿教学的认知主线是结构的逐步复杂化,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如《奇思妙想》这一课。在一年级上学期,教材安排了《像什么呢》一课,要求学生能根据随意撕出的纸形进行想象添加,但教材只要求学生通过一个比较感性的题材进行简单而有趣的想象添加,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年级教材安排了《大家一起来想象》,要求学生在对虾和蟹的认识与表现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观察方法,进行有序的创意想象,即理性的思考。从《像什么呢》到《大家一起来想象》在学习内容上缺乏一定的连续性,在教材结构上出现了断层。安排《奇思妙想》这课时,使缺少联系的学习内容有了一定的递进性和层次性,在前后两课教材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在整个教材中更是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喜欢奇思妙想是孩子们的天性。安排《奇思妙想》的教学为孩子的许多奇妙想法构筑了一个平台。因此,本课设计是在学生能根据随意纸形进行想象添加的基础上的一个延伸,重在引导学生学习局部、内部的观察方法,并用这种观察方法在生活中寻找、发现、记录有趣的图形,再通过大胆的想象添加进行趣味性的平面造型设计,体验从自然图形到艺术图形的创意过程,感受巧妙的创意设计带来的乐趣,贴近一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使学生从趣味性活动中获得启发,从而培养想象与创造能力。
“新课程”在教学设计上强调教师不仅要从教材出发,还要关注学生的基础,寻找教材实施和学生发展的最佳结合点,把教材的育人价值凸显出来,把各年龄层次可以实现的不同发展体现出来。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我想只有敢于站在教材之上,把教材看作是一种可以改造的客观存在,积极审视教材,科学合理地处理加工教材,确立正确的教材观和知识结构意识,才不会把美术教育理解为每周两节的美术课。
二、“新课程”改革让美术表现“生材有道”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有“弹性区间”,过程设计要有“弹性区间”,这既顾及了学生之间的差异,又考虑到了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
在教学一年级第二课《水墨游戏》一课时,因为作业本里没有附带宣纸,我就布置第一个班级的学生回家自己准备,并把宣纸的样品带给学生仔细辨认。第二天上课时我发现只有十几位学生购买了袋装的宣纸,而且尝试下来水墨渗化的效果不是太理想,一节课就这样很无趣地结束了。材料的匮乏直接导致课堂教学的失败,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抑制了学生的美术表现热情。其实在材料的布置上也要有“弹性区间”。 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体验水墨在宣纸上那种润湿、渗化的效果,教师不必强调一定要带宣纸,只要能渗化就行,至于什么样的纸能渗化,完全可以把选择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准备。而且考虑到就近的街上不一定有卖,即使有卖,有的家长也不乐意买,于是在后面几个班级的材料布置上,尽管我还是把宣纸带去给学生认识了一下,但不再强调一定要准备宣纸,而是启发他们:“想一想,除了宣纸,还有没有其他吸水性较强的纸也能用来画画的?”第二天,学生带来的材料有的连我也没想到:餐巾纸、湿巾、草纸……课堂上,学生用各自带来的材料进行水墨游戏,而且不同材质上的水墨渗化效果也不同,有趣极了。看着他们玩得不亦乐乎,有个学生很不服气地跑来“质问”我:“万老师,你还说要带宣纸的,我们买的宣纸还没有他们餐巾纸的效果好呢!”我说:“我没有说一定要带宣纸啊,我是说只要吸水性比较强的纸都可以。”“这种纸我家里多得很,我回家也试试。”我说:“好啊!其实美的素材无处不在,关键是我们是不是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课上,学生自由自在地在水墨空间里愉快地散步,充分感受到了水墨游戏的快乐和水墨涂抹带来的喜悦。本课也因为材料的多样性,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了学生的艺术表现愿望,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的学习内容有了更大的弹性。下课后,有个学生一蹦一跳跑到我面前,说:“万老师,我觉得好玩的课时间实在是太短了!”
艺术创作离不开材料,否则只是“纸上谈兵“。“新课程”改革 “弹性区间”的设计给了学生一双艺术的眼睛,启发他们对周围的事物进行多元的思考和全新的审视,让美术材料不再成为师生头疼的烦心事,让美术表现“生材有道”。
三、“新课程”改革让美术作品“有机可乘”
“新课程”改革主张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让校园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的确,班级、校园是学生生命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精心设计好班级、校园,对学生的文化学习和品德培养将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例如二年级学了《青花盘》一课后,正好学校要求每个班级更换黑板报内容,于是我就挑选了部分内容比较有特色的青花盘作品进行装点,其余没被选中的让学生课后进行二次加工完善后准备后期的更换,保证每件作品都有展示的机会,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教室里,学生长时间置身于蓝与白的世界中,再次深深感受这种对比鲜明、清新自然的中国独有的艺术特色,既培养了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又激发了对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之情。
美术学习是为了用美来装扮我们的生活。“新课程”改革让美术作品“有机可乘”,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了综合素养。
对于“新课程”,我将继续边学边做,边做边思,希望带给学生收获,带给自己幸福。
一、“新课程”改革让美术教育“有路可行”
“新课程”要求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本,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意愿、兴趣和认识规律对教材进行开发、整合和创造,把各年段的书本知识以结构为大单元进行组织,贯穿教学的认知主线是结构的逐步复杂化,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如《奇思妙想》这一课。在一年级上学期,教材安排了《像什么呢》一课,要求学生能根据随意撕出的纸形进行想象添加,但教材只要求学生通过一个比较感性的题材进行简单而有趣的想象添加,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年级教材安排了《大家一起来想象》,要求学生在对虾和蟹的认识与表现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观察方法,进行有序的创意想象,即理性的思考。从《像什么呢》到《大家一起来想象》在学习内容上缺乏一定的连续性,在教材结构上出现了断层。安排《奇思妙想》这课时,使缺少联系的学习内容有了一定的递进性和层次性,在前后两课教材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在整个教材中更是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喜欢奇思妙想是孩子们的天性。安排《奇思妙想》的教学为孩子的许多奇妙想法构筑了一个平台。因此,本课设计是在学生能根据随意纸形进行想象添加的基础上的一个延伸,重在引导学生学习局部、内部的观察方法,并用这种观察方法在生活中寻找、发现、记录有趣的图形,再通过大胆的想象添加进行趣味性的平面造型设计,体验从自然图形到艺术图形的创意过程,感受巧妙的创意设计带来的乐趣,贴近一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使学生从趣味性活动中获得启发,从而培养想象与创造能力。
“新课程”在教学设计上强调教师不仅要从教材出发,还要关注学生的基础,寻找教材实施和学生发展的最佳结合点,把教材的育人价值凸显出来,把各年龄层次可以实现的不同发展体现出来。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我想只有敢于站在教材之上,把教材看作是一种可以改造的客观存在,积极审视教材,科学合理地处理加工教材,确立正确的教材观和知识结构意识,才不会把美术教育理解为每周两节的美术课。
二、“新课程”改革让美术表现“生材有道”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有“弹性区间”,过程设计要有“弹性区间”,这既顾及了学生之间的差异,又考虑到了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
在教学一年级第二课《水墨游戏》一课时,因为作业本里没有附带宣纸,我就布置第一个班级的学生回家自己准备,并把宣纸的样品带给学生仔细辨认。第二天上课时我发现只有十几位学生购买了袋装的宣纸,而且尝试下来水墨渗化的效果不是太理想,一节课就这样很无趣地结束了。材料的匮乏直接导致课堂教学的失败,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抑制了学生的美术表现热情。其实在材料的布置上也要有“弹性区间”。 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体验水墨在宣纸上那种润湿、渗化的效果,教师不必强调一定要带宣纸,只要能渗化就行,至于什么样的纸能渗化,完全可以把选择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准备。而且考虑到就近的街上不一定有卖,即使有卖,有的家长也不乐意买,于是在后面几个班级的材料布置上,尽管我还是把宣纸带去给学生认识了一下,但不再强调一定要准备宣纸,而是启发他们:“想一想,除了宣纸,还有没有其他吸水性较强的纸也能用来画画的?”第二天,学生带来的材料有的连我也没想到:餐巾纸、湿巾、草纸……课堂上,学生用各自带来的材料进行水墨游戏,而且不同材质上的水墨渗化效果也不同,有趣极了。看着他们玩得不亦乐乎,有个学生很不服气地跑来“质问”我:“万老师,你还说要带宣纸的,我们买的宣纸还没有他们餐巾纸的效果好呢!”我说:“我没有说一定要带宣纸啊,我是说只要吸水性比较强的纸都可以。”“这种纸我家里多得很,我回家也试试。”我说:“好啊!其实美的素材无处不在,关键是我们是不是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课上,学生自由自在地在水墨空间里愉快地散步,充分感受到了水墨游戏的快乐和水墨涂抹带来的喜悦。本课也因为材料的多样性,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了学生的艺术表现愿望,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的学习内容有了更大的弹性。下课后,有个学生一蹦一跳跑到我面前,说:“万老师,我觉得好玩的课时间实在是太短了!”
艺术创作离不开材料,否则只是“纸上谈兵“。“新课程”改革 “弹性区间”的设计给了学生一双艺术的眼睛,启发他们对周围的事物进行多元的思考和全新的审视,让美术材料不再成为师生头疼的烦心事,让美术表现“生材有道”。
三、“新课程”改革让美术作品“有机可乘”
“新课程”改革主张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让校园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的确,班级、校园是学生生命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精心设计好班级、校园,对学生的文化学习和品德培养将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例如二年级学了《青花盘》一课后,正好学校要求每个班级更换黑板报内容,于是我就挑选了部分内容比较有特色的青花盘作品进行装点,其余没被选中的让学生课后进行二次加工完善后准备后期的更换,保证每件作品都有展示的机会,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教室里,学生长时间置身于蓝与白的世界中,再次深深感受这种对比鲜明、清新自然的中国独有的艺术特色,既培养了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又激发了对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之情。
美术学习是为了用美来装扮我们的生活。“新课程”改革让美术作品“有机可乘”,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了综合素养。
对于“新课程”,我将继续边学边做,边做边思,希望带给学生收获,带给自己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