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创作的《快乐王子》是一部内容生动、情感丰富的经典童话作品。自问世以来,在各国都广受欢迎。本文笔者基于汉斯·弗米尔的目的论来分析苏福忠、张敏的中译本,试图分析哪个译本的翻译更适于目的语读者——儿童阅读。
关键词:目的论;《快乐王子》;儿童文学
奥斯卡·王尔德是英国唯美主义艺术运动的倡导者,著名的作家、戏剧家、艺术家。他创作的《快乐王子》讲述了一个王子活着的时候从不知道王宫外面的事情,死了以后变成雕像的他为了帮助穷人,小燕子为了帮助快乐王子,最后被冻死了。快乐王子的雕像被烧了,只留下破裂的铅心。最后上帝派天使取两样最珍贵的东西——快乐王子和小燕子。这篇童话的译文应该让读者充分享受原作者的语言,感受从儿童视角中所看见的童话世界。
一、目的论和儿童文学翻译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主义的主要翻译理论之一,由德国学者汉斯·弗米尔提出。
根据目的论,翻译应遵循三个法则。第一个是目的法则,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选择,是由译文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的。《快乐王子》的接受者应该是儿童,译者应采取适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来使儿童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一般儿童文学的翻译要求用形象具体、生动风趣的语言。第二个是连贯性法则,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最后一个为忠实性法则,原文和译文之间应该存在着语际连贯。在这三条法则中,忠实法则从属于连贯法则,而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都服从于目的法则,所以我们会着重从目的法则,也就是译者依据目的采取的翻译方法策略来分析文本。
二、目的论下的两种译文的翻译策略比较
儿童文学的翻译者是成人,而目标读者主要是儿童,由于儿童与成人的差异,所以儿童文学翻译不同于一般的文学翻译。赖斯在《翻译批评》中也提到为了使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理解原文,有许多修饰的方法可以采用,例如缩略语,省略,简化,强调转化等。下面笔者将试从词汇,语法和修辞三个方面分析来看苏福忠、张敏的译本能否接近翻译目的。
(一)词汇方面
儿童文学翻译的词汇要浅显易懂,同时尽量避免晦涩难懂和粗俗不健康的言词,具体来说,作者会较多地使用感叹词来体现童趣,翻译时要注意这些成分的传达。
例1: “But before he had opened his wings, a third drop fell, and he looked up, and saw——Ah! what did he see? ”
译文:“他还没有张开翅膀,第三滴水又掉了下来,他抬头一看,只见——唔!天哪,你猜他看见了什么?”
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译本中使用了许多感叹词,增译了“唔!天啊,你猜”这样的字眼,使译文读起来像是故事的作者直接向儿童讲故事一样。这种译法可以引起儿童的注意,保持他们的阅读兴趣,期待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二)语法层面
在语法层面上,语序的顺序对于儿童的理解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2: High above the city, on a tall column, stood the statue of the Happy Prince.
译文:在高高的城市上空,一根顶天立地的柱子上站立着快乐王子的塑像。
在原句中的倒装句式的运用,译者会考虑是保留倒装句式还是译成正常语序才可以更好地使目标读者理解。译文选择保持原文的倒装句式,增强了语言效果,读起来更加形象,有画面感。
(三)修辞层面
在修辞层面上,中英文都采用多种修辞手段以增强文本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对于儿童读者而言,生动形象的修辞会让他们一下子理解原文并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例3: The Happy Prince never dreams of crying for anything.
译文:“看看人家快乐王子从来不为芝麻点儿事又哭又闹。
译文加上“看看”、“人家”这两个词,译文更加口语化,更符合给孩子讲故事的语气。另外,他们还加上“芝麻點儿事”一词,这种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增加了译文的趣味性和形象性。
三、小结
从上面的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目的论对儿童文学翻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以“目的法则”为原则,心中牢记读者是儿童,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以生动风趣的语言展现原文,这样才能翻译出深受儿童喜爱的作品。
参考文献:
[1]Vermeer,H.J.What does It Mean to Translate? [J].Indian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87:13(2).
[2]林燕华.论“功能加忠诚”视角下的《快乐王子》汉译本[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2(1).
[3]王尔德.快乐王子[M].苏福忠,张敏译.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9.
关键词:目的论;《快乐王子》;儿童文学
奥斯卡·王尔德是英国唯美主义艺术运动的倡导者,著名的作家、戏剧家、艺术家。他创作的《快乐王子》讲述了一个王子活着的时候从不知道王宫外面的事情,死了以后变成雕像的他为了帮助穷人,小燕子为了帮助快乐王子,最后被冻死了。快乐王子的雕像被烧了,只留下破裂的铅心。最后上帝派天使取两样最珍贵的东西——快乐王子和小燕子。这篇童话的译文应该让读者充分享受原作者的语言,感受从儿童视角中所看见的童话世界。
一、目的论和儿童文学翻译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主义的主要翻译理论之一,由德国学者汉斯·弗米尔提出。
根据目的论,翻译应遵循三个法则。第一个是目的法则,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选择,是由译文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的。《快乐王子》的接受者应该是儿童,译者应采取适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来使儿童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一般儿童文学的翻译要求用形象具体、生动风趣的语言。第二个是连贯性法则,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最后一个为忠实性法则,原文和译文之间应该存在着语际连贯。在这三条法则中,忠实法则从属于连贯法则,而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都服从于目的法则,所以我们会着重从目的法则,也就是译者依据目的采取的翻译方法策略来分析文本。
二、目的论下的两种译文的翻译策略比较
儿童文学的翻译者是成人,而目标读者主要是儿童,由于儿童与成人的差异,所以儿童文学翻译不同于一般的文学翻译。赖斯在《翻译批评》中也提到为了使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理解原文,有许多修饰的方法可以采用,例如缩略语,省略,简化,强调转化等。下面笔者将试从词汇,语法和修辞三个方面分析来看苏福忠、张敏的译本能否接近翻译目的。
(一)词汇方面
儿童文学翻译的词汇要浅显易懂,同时尽量避免晦涩难懂和粗俗不健康的言词,具体来说,作者会较多地使用感叹词来体现童趣,翻译时要注意这些成分的传达。
例1: “But before he had opened his wings, a third drop fell, and he looked up, and saw——Ah! what did he see? ”
译文:“他还没有张开翅膀,第三滴水又掉了下来,他抬头一看,只见——唔!天哪,你猜他看见了什么?”
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译本中使用了许多感叹词,增译了“唔!天啊,你猜”这样的字眼,使译文读起来像是故事的作者直接向儿童讲故事一样。这种译法可以引起儿童的注意,保持他们的阅读兴趣,期待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二)语法层面
在语法层面上,语序的顺序对于儿童的理解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2: High above the city, on a tall column, stood the statue of the Happy Prince.
译文:在高高的城市上空,一根顶天立地的柱子上站立着快乐王子的塑像。
在原句中的倒装句式的运用,译者会考虑是保留倒装句式还是译成正常语序才可以更好地使目标读者理解。译文选择保持原文的倒装句式,增强了语言效果,读起来更加形象,有画面感。
(三)修辞层面
在修辞层面上,中英文都采用多种修辞手段以增强文本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对于儿童读者而言,生动形象的修辞会让他们一下子理解原文并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例3: The Happy Prince never dreams of crying for anything.
译文:“看看人家快乐王子从来不为芝麻点儿事又哭又闹。
译文加上“看看”、“人家”这两个词,译文更加口语化,更符合给孩子讲故事的语气。另外,他们还加上“芝麻點儿事”一词,这种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增加了译文的趣味性和形象性。
三、小结
从上面的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目的论对儿童文学翻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以“目的法则”为原则,心中牢记读者是儿童,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以生动风趣的语言展现原文,这样才能翻译出深受儿童喜爱的作品。
参考文献:
[1]Vermeer,H.J.What does It Mean to Translate? [J].Indian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87:13(2).
[2]林燕华.论“功能加忠诚”视角下的《快乐王子》汉译本[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2(1).
[3]王尔德.快乐王子[M].苏福忠,张敏译.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