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的住宅条件也在不断改善,住房消费者对住宅的要求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居住”的需求,而是在居住环境、居住功能等多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专家提出:身体不得病只是健康的最低层次,真正的健康不应该仅停留在身体上,它包括心理、生理、生态环境及住宅环境的健康。如何能更好地为人们设计良好的居住环境,是新一代职业建筑师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小区住宅建筑的设计与节能规划进行探讨。
关键词:住宅小区建筑设计
前言
在当前社会,如何在兼顾开发商利益、环境效益、业主需求三者关系的基础上为人们创造出“以人为本”的、体现住区人性化与人文文化和谐统一宜居家园,是小区规划设计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我们看到,在目前小区的规划设计上已有了一些顺应时代要求的创新之作,也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但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1 当前住宅小区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1.1 小区模式千篇一律,缺乏特色。
主要是模仿现象较普遍,缺乏创意和创新,不能紧扣时代脉搏,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的更高要求;小区特征不明显,特色不突出,表现在建筑外型单一或外立面装饰华而不实、空间布局形式缺少变化、组团特征可识别性不强、内部空间单调、外部轮廓缺乏韵味等。
1.2 可预见性差、前瞻性不足,与小区未来发展不相适应。
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规划设计上只限于满足当前需要,而不考虑是否为未来发展留有足够空间,致小区未来改造时遇到诸多问题。如未考虑停车位规划或规划不足给业主生活造成的不便,管线预留不到位导致未来改造中人力物力资源浪费、智能化设计考虑不足导致小区包括安全防范、通讯网络和物业管理等智能化系统建设落后于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等。
1.3 过分追求形式美,注重观赏性,缺乏参与性、实用性和安全性。
表现在注重视觉效果,而未重视真实空间的环境营造,理应表现其人文关怀的“内容美”未得到充分体现。如小区内的大广场,表面上很气派,但因其空间尺度过大,容易形成缺乏人性的、旷散的消极空间,同时也带来了业主生活私密性和安全感的缺乏;花坛和水池锐利的边角,周围没有护栏的水池成了威胁小区居民安全的潜在因素。
1.4 盲目跟从市场潮流,复制概念,造成景观设计和建筑风格脱节。
如为追求异域风情,将国外的一些设计模式照搬过来,标榜什么欧陆风情,其实只是简单地复制概念,在实际的设计中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概念应表达的文化和内涵,景观设计和建筑风格脱节,同时也造成我们中国自己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品味的缺失。
2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需把握的几个方面
2.1 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创新规划设计理念。
创新是保持活力的源泉,理念是规划设计的灵魂。近年来在小区规划设计创新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理念,它打破了常规的规划模式,对于指导小区的人居环境设计,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具有重要意义。这些理念包括:均好性理念—强调环境资源的均享,强调“归属领域”的均好和共享,强调户型的日照、通风和朝向的均好,强调内外部环境的融会贯通;价值定位理念—依照规划设计,确定价值区域,按价值区域确定户型比,通过技术整合将低价位区调高;新街坊理念—包括城市街坊和小区内街坊。
2.2 准确定位,通过多样的居住空间创造方法和多元化的组织手法表现有个性有特色的主题。
根据小区所在地段、城市大环境确定其主题定位,其主题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创新性,而不是简单地去“克隆”他人之作,更不宜大量照搬欧化、洋化风格住区的建筑设计与环境的组合。
2.3 在空间布局上,着重建筑空间的层次感。
如在小区的中央部位布置高层住宅,周边布置低层住宅,既可避免形成封闭的空间或形成与外部空间隔绝的局面,使小区能够和周围形成统一的整体,又可丰富小区的外部轮廊线。巧妙应用行列式和围合式的不同组合,精心布置小区中心公共开放空间以及住宅建筑围合的其他邻里空间,创造多个景观亮点,丰富建筑空间环境,优化组团园林设计,使各种不同的组团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绿化设计,形成独立的个性与特点,从而达到“园中之园”的意境。
2.4 在景观的营造上,体现人性化设计,注重实用性,参与性,确保安全性。
小区环境的营造要以满足人的生理、心理、文化、交往等多方面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体现人在环境中的中心地位,体现出对居住者实际使用时的安全和便利的人文关怀,要摈弃华而不实、中看不中用的表面作秀。如中心花园和广场要进行“宜人尺度”的量化设计,注意居民的“可达性”;区内道路及场地设计要符合残疾人无障碍通行要求;运动器械要考虑老人、孩子的活动特点,考虑与其相接触时的舒适性、安全性以及使用的耐久性;对区域环境的划分要有明显标识,以加强人们的领域感、归宿感;小区配套设施小区配套设施符号化等。
2.5 在组织手法上,综合运用景观设计的各种手法,创造丰富的艺术生活空間。
小区景观的生成要造景与借景并重,通过“远借”、“邻借”、“仰借”、“应时而借”等技巧,并巧妙应用封闭或隔离、过渡或渗透、比较或对比等组景手法创造主题鲜明、动静结合、软硬搭配、多元适应的富于美感和艺术性的情景交融、健康舒适、并具有一定文化品位和内涵的人居环境艺术生活空间。如以水为中心创造变化多端的动态和静态景观;通过“小中见大”的手法,达到移步换景、景观层出不穷的效果;强调地面铺装与植物配置的精心设计,通过对景、借景等手法创造丰富的视觉景观等。
2.6 重视小区规划与当地的历史文脉相结合、与周围环境相融合,与城市整体形象相协调。
一个小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须从建筑风格、立面色彩到户型空间以及居住者的生活习惯等方面与周边环境相互协调、并融为一体。在规划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及其居民的生活模式,因地制宜使整个小区有机融入到所在区域的人文环境中,使小区既延续所在地区的历史文脉,体现出一种文化传统的沉积,又具备现代化的生活环境,满足人们对小区人文氛围和住区功能的要求。注意小区规划空间形态和城市整体形象的关联性,保持小区风格与城市整体形象相一致。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要先对拟开发地区制定好的城市设计指引,避免由开发者先做规划方案,然后再由规划部门出规划设计条件的被动。
3 小区建筑整体规划与节能措施
3.1 小区规划中,小区的选址、住宅建筑的朝向、间距、高低、体型以及小区路网结构、环境绿化等都会影响小区的日照、通风和小气候环境,从而影响住宅建筑的能耗。因此,小区规划也应注重对节能问题的研究,适应当地自然环境、气候和地理条件,从项目选址、交通组织、环境绿化、空气质量、噪声、采光与日照、小气候等方面提出要求,合理选择住宅建设用地,避免有害环境对居住环境的影响。
3.2 在小区规划设计中要与建筑节能设计互相配合,统筹考虑建筑朝向、日照间距、通风、景观绿化,合理应用雨水回收系统,透水地面砖等节能、环保技术以及配套设备(能源供应、小高层给水、公共照明、电梯等)采取的节能措施,大力推广部分太阳能热水供应系统等先进技术,以形成系统的住宅建筑节能体系,营造能耗低、环境舒适的居住环境。
3.3 在建筑设计中,原则上应减少建筑物外表面积,适当控制建筑体型系数,即建筑物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之比,减少建筑面宽,加大进深或增加组合体,建筑平面宜选用如“一”字型等较为简洁规整、能够获得较多日照和较少东西的平面型式,以减少夏季热辐射和冬季冷风渗透量,体型复杂、凹凸面过多的点式低、多层及塔式高层住宅,建筑的外表面积和体型系数大,对节能不利。坡屋面建筑与平屋面建筑相比,其坡屋顶增大了屋顶的热交换面积,加大了能耗,因此不利于房屋的节能。
3.4 结合建筑形体空间的处理,可以在建筑物中设通风口,加强气流组织,改善小区内部的通风条件。从建筑外观形态上来谈,影响能耗大小主要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建筑绝对的大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体量,另一个就是平面是否紧凑。一般来说,平面、立面凹凸变化较大的建筑就属于平面非紧凑型建筑。特别是背阴面北侧墙体的凹凸变化。外墙面积的增大势必增加形成“冷桥”的可能性,增大建筑能耗。
4 结束语
建筑节能是建筑规划设计创作、构造、材料等的综合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能源,减少能耗。与建筑节能技术相比,小区规划可以在几乎不增加建设投资的条件下,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就可以有效地改善小区小气候环境和热舒适性,改善住宅建筑热工环境,从而达到节能目的。建筑耗能是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进一步深入地开展小区规划与建筑节能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不断进行节能单项技术和成套技术的开发利用,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提高居住质量,应该成为规划设计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
关键词:住宅小区建筑设计
前言
在当前社会,如何在兼顾开发商利益、环境效益、业主需求三者关系的基础上为人们创造出“以人为本”的、体现住区人性化与人文文化和谐统一宜居家园,是小区规划设计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我们看到,在目前小区的规划设计上已有了一些顺应时代要求的创新之作,也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但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1 当前住宅小区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1.1 小区模式千篇一律,缺乏特色。
主要是模仿现象较普遍,缺乏创意和创新,不能紧扣时代脉搏,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的更高要求;小区特征不明显,特色不突出,表现在建筑外型单一或外立面装饰华而不实、空间布局形式缺少变化、组团特征可识别性不强、内部空间单调、外部轮廓缺乏韵味等。
1.2 可预见性差、前瞻性不足,与小区未来发展不相适应。
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规划设计上只限于满足当前需要,而不考虑是否为未来发展留有足够空间,致小区未来改造时遇到诸多问题。如未考虑停车位规划或规划不足给业主生活造成的不便,管线预留不到位导致未来改造中人力物力资源浪费、智能化设计考虑不足导致小区包括安全防范、通讯网络和物业管理等智能化系统建设落后于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等。
1.3 过分追求形式美,注重观赏性,缺乏参与性、实用性和安全性。
表现在注重视觉效果,而未重视真实空间的环境营造,理应表现其人文关怀的“内容美”未得到充分体现。如小区内的大广场,表面上很气派,但因其空间尺度过大,容易形成缺乏人性的、旷散的消极空间,同时也带来了业主生活私密性和安全感的缺乏;花坛和水池锐利的边角,周围没有护栏的水池成了威胁小区居民安全的潜在因素。
1.4 盲目跟从市场潮流,复制概念,造成景观设计和建筑风格脱节。
如为追求异域风情,将国外的一些设计模式照搬过来,标榜什么欧陆风情,其实只是简单地复制概念,在实际的设计中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概念应表达的文化和内涵,景观设计和建筑风格脱节,同时也造成我们中国自己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品味的缺失。
2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需把握的几个方面
2.1 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创新规划设计理念。
创新是保持活力的源泉,理念是规划设计的灵魂。近年来在小区规划设计创新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理念,它打破了常规的规划模式,对于指导小区的人居环境设计,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具有重要意义。这些理念包括:均好性理念—强调环境资源的均享,强调“归属领域”的均好和共享,强调户型的日照、通风和朝向的均好,强调内外部环境的融会贯通;价值定位理念—依照规划设计,确定价值区域,按价值区域确定户型比,通过技术整合将低价位区调高;新街坊理念—包括城市街坊和小区内街坊。
2.2 准确定位,通过多样的居住空间创造方法和多元化的组织手法表现有个性有特色的主题。
根据小区所在地段、城市大环境确定其主题定位,其主题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创新性,而不是简单地去“克隆”他人之作,更不宜大量照搬欧化、洋化风格住区的建筑设计与环境的组合。
2.3 在空间布局上,着重建筑空间的层次感。
如在小区的中央部位布置高层住宅,周边布置低层住宅,既可避免形成封闭的空间或形成与外部空间隔绝的局面,使小区能够和周围形成统一的整体,又可丰富小区的外部轮廊线。巧妙应用行列式和围合式的不同组合,精心布置小区中心公共开放空间以及住宅建筑围合的其他邻里空间,创造多个景观亮点,丰富建筑空间环境,优化组团园林设计,使各种不同的组团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绿化设计,形成独立的个性与特点,从而达到“园中之园”的意境。
2.4 在景观的营造上,体现人性化设计,注重实用性,参与性,确保安全性。
小区环境的营造要以满足人的生理、心理、文化、交往等多方面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体现人在环境中的中心地位,体现出对居住者实际使用时的安全和便利的人文关怀,要摈弃华而不实、中看不中用的表面作秀。如中心花园和广场要进行“宜人尺度”的量化设计,注意居民的“可达性”;区内道路及场地设计要符合残疾人无障碍通行要求;运动器械要考虑老人、孩子的活动特点,考虑与其相接触时的舒适性、安全性以及使用的耐久性;对区域环境的划分要有明显标识,以加强人们的领域感、归宿感;小区配套设施小区配套设施符号化等。
2.5 在组织手法上,综合运用景观设计的各种手法,创造丰富的艺术生活空間。
小区景观的生成要造景与借景并重,通过“远借”、“邻借”、“仰借”、“应时而借”等技巧,并巧妙应用封闭或隔离、过渡或渗透、比较或对比等组景手法创造主题鲜明、动静结合、软硬搭配、多元适应的富于美感和艺术性的情景交融、健康舒适、并具有一定文化品位和内涵的人居环境艺术生活空间。如以水为中心创造变化多端的动态和静态景观;通过“小中见大”的手法,达到移步换景、景观层出不穷的效果;强调地面铺装与植物配置的精心设计,通过对景、借景等手法创造丰富的视觉景观等。
2.6 重视小区规划与当地的历史文脉相结合、与周围环境相融合,与城市整体形象相协调。
一个小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须从建筑风格、立面色彩到户型空间以及居住者的生活习惯等方面与周边环境相互协调、并融为一体。在规划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及其居民的生活模式,因地制宜使整个小区有机融入到所在区域的人文环境中,使小区既延续所在地区的历史文脉,体现出一种文化传统的沉积,又具备现代化的生活环境,满足人们对小区人文氛围和住区功能的要求。注意小区规划空间形态和城市整体形象的关联性,保持小区风格与城市整体形象相一致。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要先对拟开发地区制定好的城市设计指引,避免由开发者先做规划方案,然后再由规划部门出规划设计条件的被动。
3 小区建筑整体规划与节能措施
3.1 小区规划中,小区的选址、住宅建筑的朝向、间距、高低、体型以及小区路网结构、环境绿化等都会影响小区的日照、通风和小气候环境,从而影响住宅建筑的能耗。因此,小区规划也应注重对节能问题的研究,适应当地自然环境、气候和地理条件,从项目选址、交通组织、环境绿化、空气质量、噪声、采光与日照、小气候等方面提出要求,合理选择住宅建设用地,避免有害环境对居住环境的影响。
3.2 在小区规划设计中要与建筑节能设计互相配合,统筹考虑建筑朝向、日照间距、通风、景观绿化,合理应用雨水回收系统,透水地面砖等节能、环保技术以及配套设备(能源供应、小高层给水、公共照明、电梯等)采取的节能措施,大力推广部分太阳能热水供应系统等先进技术,以形成系统的住宅建筑节能体系,营造能耗低、环境舒适的居住环境。
3.3 在建筑设计中,原则上应减少建筑物外表面积,适当控制建筑体型系数,即建筑物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之比,减少建筑面宽,加大进深或增加组合体,建筑平面宜选用如“一”字型等较为简洁规整、能够获得较多日照和较少东西的平面型式,以减少夏季热辐射和冬季冷风渗透量,体型复杂、凹凸面过多的点式低、多层及塔式高层住宅,建筑的外表面积和体型系数大,对节能不利。坡屋面建筑与平屋面建筑相比,其坡屋顶增大了屋顶的热交换面积,加大了能耗,因此不利于房屋的节能。
3.4 结合建筑形体空间的处理,可以在建筑物中设通风口,加强气流组织,改善小区内部的通风条件。从建筑外观形态上来谈,影响能耗大小主要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建筑绝对的大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体量,另一个就是平面是否紧凑。一般来说,平面、立面凹凸变化较大的建筑就属于平面非紧凑型建筑。特别是背阴面北侧墙体的凹凸变化。外墙面积的增大势必增加形成“冷桥”的可能性,增大建筑能耗。
4 结束语
建筑节能是建筑规划设计创作、构造、材料等的综合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能源,减少能耗。与建筑节能技术相比,小区规划可以在几乎不增加建设投资的条件下,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就可以有效地改善小区小气候环境和热舒适性,改善住宅建筑热工环境,从而达到节能目的。建筑耗能是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进一步深入地开展小区规划与建筑节能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不断进行节能单项技术和成套技术的开发利用,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提高居住质量,应该成为规划设计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