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吵,成长必修课

来源 :莫愁·家教与成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meng61125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末下午,我突然想起儿子那个形影不离的小伙伴来。
  “怎么有好长时间没看见你和陆可可一起玩了?”我随意问道。
  “不玩就不玩呗,我还有好多朋友呢。”儿子回答道,语气中明显带有隐约的怒气。
  “一定是吵架了吧?”我笑着调侃道。
  “谁说的,没有的事。”儿子嘴硬。
  儿子近一年来明显地表现出独立意识,有心事不愿与父母说就是明证之一。看来,要想达到与他无话不谈的境界,我还得多多动脑筋。
  “儿子,妈妈像你这么大时,和小伙伴们也时常吵架,有时一连好几天谁也不理谁,虽然心里很想在一起玩,但谁也不会主动,甚至见面还要狠狠地用眼睛‘剜’对方一下。”
  “真的?”只见儿子眼睛一亮,像是终于找到有共同语言的人了。
  “真的!”
  “那后来呢?是不是现在还没有说话?不在一块玩?”
  “哪里呀,我们没几天就说话了。后来还是吵,吵了好,好了吵。到现在还是好朋友呢。”
  “是不是黄阿姨?”儿子脑子里立即想起了我的好友来。
  “不止黄阿姨,妈妈小时候也是有许许多多小伙伴的,都在争争吵吵中长大了。”
  “那是因为什么事呢?”儿子急切地问道。或许他已经联想到了自己。
  “时间太久了,而且也不记仇,早就忘了,反正挺多的,不过都是些小事。”
  “唉。”儿子有些失望。
  “你想知道我们小伙伴是怎样和好的吗?”我趁热打铁。
  “你想说就说吧!”儿子假装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其实心里急着呢。
  “那就看什么事了,不同的事有不同的和好方式。比如你,最近因为什么与可可吵架了?能告诉我吗?我帮你分析分析。”
  “他妈妈说你坏话。”儿子的火一下子被激起来了。
  “为什么呀?”我吃了一惊,这吵架居然是我惹的祸。
  “上星期,你不是让我把‘六一’游园票给他送去3张嘛。后来,我问陆可可‘六一’去玩了没有。他说他想去,可他妈妈不带他去,把票扔了,还说这是什么破玩意儿。我就说他妈妈没教养,他就生气了,我们就谁也不理谁了。本来就是没教养嘛,好心送票给他,他妈妈还说得那么难听,凭什么?”
  的确有那么一回事。我们单位每年“六一”都举办大型的游园和游艺活动,8岁以下的孩子都非常感兴趣,许多朋友都想要票,带孩子去玩玩。我想到了儿子的好朋友,希望儿子也能与朋友共享,没想到竟弄出这档子事来。
  然而,听完儿子的陈述,我一把搂着他,心里的喜悦溢于言表,儿子不解地看着我说:“妈妈,我吵架了,你不帮我解决,还高兴?”
  “不,我高兴的不是你吵架,而是你居然知道没礼貌就是没教养,最重要的是你还敢于对伤害自己妈妈的人说‘不’,真是不能小瞧你了。”
  “那当然!”儿子自豪地挺挺并不厚实的小胸脯。
  “不过,你也有错。别人对你妈妈不礼貌,你就生气。那你说他妈妈没教养,他当然也会生气呀。你应该有理说理,告诉陆可可,他妈妈那样做为什么不好,要以理服人,也不至于为这事闹矛盾。对不对?”
  儿子听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也许,陆可可现在心里也很后悔,可又不好意思说对不起呢。因为你们以前是最好的朋友呀,你可以主动找他玩嘛。”
  “如果他不理我,那多没面子呀。”儿子心里的疙瘩还没完全排解。
  “不会的,咱们打赌。”我心里是有把握的,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没有城府,天真纯洁,尽管当时怒目相向,但过不了多久就会烟消云散的。
  儿子按我说的做,果然两个好朋友又粘在一块儿了。
  “以后与小伙伴相处中有什么矛盾,要告诉妈妈,好吗?”我试探着儿子。
  “不,我们自己的问题最好自己解决。”儿子一副战无不胜的样子。
  从此,他真的自己解决问题了。为了弄清虚实,每当他在大院里和其他小伙伴在一起玩时,我也在楼上居高临下地望着他。果然,这帮小子们在逮人、踢球、跳绳等游戏中,会因为游戏的规则或小磕碰而吵得面红耳赤,但他们都会使出浑身解数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语言技巧、平等争论来说服对方。
  在说服对方中,孩子们学会了申辩自己的主张;在服从对方中,孩子们感到无理取闹是行不通的,从而学会了生活中必要的听取与放弃。在这种“吵了好,好了又吵”的过程中,他们逐渐提高了相互合作、互相谦让的能力,掌握了处事,学会了适应集体生活,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宽容面对社会。
  争吵,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门必修课。
  编辑 吴忞忞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2013年12月23日,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中华传统文化振兴基金、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等举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汇编》签约仪式,将研发面向香港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标准教程。教程将选取《弟子规》《声律启蒙》《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等12册核心经典课程。  孩子经典诵读教育对全脑发展都有帮助。读经典一部,胜杂书万本。“经书”,便是涵蕴常理常道,教导人生常则常行的
期刊
有一位妈妈说那天她带孩子看新闻,当中有个骇人报道,主持人用到“禽兽不如”这个字眼,孩子问她,什么叫禽兽,她回答就是野兽的意思。孩子又问,什么是野兽。于是妈妈解释,野兽是很凶猛残忍的,没有人性的,专干坏事。孩子又问:那什么叫禽兽不如?妈妈回答:就是说他们连禽兽都比不上,形容他们比禽兽更糟糕。妈妈以为问题结束了,结果孩子追问:那他们到底是什么?是人,还是禽兽?  不恰当的回答  坏人才叫禽兽,好人叫人
期刊
头次见面用久仰,很久不见说久违。  认人不清用眼拙,向人表歉用失敬。  请人批评说指教,求人原谅用包涵。  请人帮忙说劳驾,请给方便说借光。  麻烦别人说打扰,不知适宜用冒昧。  求人解答用请问,请人指点用赐教。  赞人见解用高见,自身意见用拙见。  看望别人用拜访,宾客来到用光临。  陪伴朋友用奉陪,中途先走用失陪。  等待客人用恭候,迎接表歉用失迎。  别人离开用再见,请人不送用留步。  欢迎
期刊
一般带孩子的妈妈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种,妈妈们都来对照一下自己是哪一种呢?  炸弹妈妈:  她们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孩子吵闹或不听她的话,就会引爆炸弹,暴跳如雷。这会让孩子要么也暴躁,要么沉默对抗,结果可想而知。  比较妈妈:  电梯里,公共汽车上,总能听见母亲们在比较孩子谁聪明、谁功课好,殊不知孩子们也在偷偷拿各自的妈妈做比较。  周末妈妈:  她们平时忙工作、忙社交、忙充电,把孩子往娘家、婆家或寄
期刊
有的父母觉得教育孩子异常复杂,常常是为了教育孩子把自己弄得焦头烂额的;而有的父母就能轻松应对育儿这个大问题。有这样一位父亲,他对女儿的教育方式比较独特。他从来不辅导女儿功课,只是每天回来跟女儿聊十分钟,只聊四个问题,就完成了他的家庭教育。这四个问题是:  1、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  2、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  3、今天有什么收获吗?  4、有什么需要爸爸的帮助吗?  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其实蕴涵
期刊
名人小档案:  付林,出生于1946年1月17日,词曲作家。1968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曾任海政歌舞团演奏员、副团长、艺术指导等职。代表作品:《妈妈的吻》《小螺号》《楼兰姑娘》等。  我的父亲付林出生在北大荒的一个大家庭,兄弟姐妹共有10个。当年物质匮乏,爷爷奶奶要养活这么多孩子十分辛苦。爷爷长年在外打渔,奶奶操持庞大的家务,他们对子女唯一的要求是要做个善良的人。  父亲童年生活非常艰苦
期刊
骆春英是全国“为国教子 以德育人”好家长、山东省“十佳齐鲁好家长”,她儿子被保送清华大学。多年来,她潜心研究青少年教育与实践,成为山东省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  作为一位母亲,作为一名家庭教育工作者,骆春英有什么样的教子高招呢?  关键时刻的提醒  在骆春英的家教手册里,没有呵斥、没有逼迫、没有陪读、没有作业、更没有打骂,有的只是鼓励和提醒。骆春英的提醒,就像灯塔上的明灯,儿子还未启程,已经亮在那里
期刊
真倒霉,只剩一个椰子球了  好早以前,给团团读维尼小熊故事书。扉页上是几个主要角色的介绍,读到小驴伊尔那段时,团团打断我,“妈妈,什么是悲观?”我想了想,回答道:“悲观啊,就是什么事儿都往不好的方面想。比方说,点心桶里只有一个椰子球,乐观的人看到了,会说:‘哇!太好啦!居然还有一个椰子球!’悲观的人会说:‘唉,真倒霉,只剩一个椰子球了。’”  我停顿一下,抛给她一个问题:“如果是你,会怎么想呢?”
期刊
洋快餐店里设置有儿童游乐区,各色孩子流连在区里,各色家长陪伴在区外。孩子有乐趣,有磕碰;家长们有呵护,有纵溺,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所谓“严厉”。小小的餐店一角俨然教育面面观。  某天一堆孩子在区内玩耍正欢,猛听得一位妈妈暴喝:  “你手里拿的是什么?”  “你拿了哪个小朋友的玩具?”  “赶紧还回去,不准拿别人的东西!”  一连三句劈头盖脸,区内区外顿时安静下来。孩子跟家长们都被她叫得一激灵,所有的
期刊
是否感受到爱,相信爱  我不关心你是否爱你的孩子,我在乎的是,孩子是否感受到你爱他,孩子是否相信你爱他。  小孩子最不容易感受到的爱,就是父母对孩子的养育和照料,比如你花大价钱为孩子择校,比如你衣食住行方面的精心,因为那是自他们出生后就享受到的,那是他们习以为常的,人们对任何习惯的东西都会看作理所当然而不加注意,所以他们“习惯了”,不觉得你们是在爱他。  小孩子最容易感受到不被爱的是如下方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