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文背景是指与文本内容相关的有作用价值的资料,通常包括作者介绍、写作目的、社会事件、环境因素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体现了当代文本解读观,对话的前提是在文本解读中生成自己的意义效能,促进学生人文素养、思维品质、语文能力的发展。但学生对文本产生的背景与相关的时代状况不甚了解,受生活阅历、知识背景等方面的限制,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产生许多障碍,甚至导致对文本价值的曲解。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背景材料,促使学生有效感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是值得探究的主题,我对此进行了探究。
一、引入背景资料,要独具匠心
综观教参,其背景材料的叙述语言比较专业,缺乏语言叙述的生动性与形象性。鉴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机械地将教参中或媒体中的信息的背景原原本本地介绍给学生,尽管在背景材料的介入中,能够获取一定的背景信息,但是小学生对文本产生的背景与相关时代状况的了解仍然是生涩的片面的。面对一些概括性很强的专业术语,教师要精心编写删改,引入的背景材料必须通俗易懂,不宜太长。如《钱学森》一文中,关于钱学森回国受到重重阻挠写得很简略,教师引入背景材料有一千多字,学生花了课时三分之一的时间来阅读理解,教师的意图是以理解阅读课文为目的,却导致文本失重喧宾夺主。若教师精心加工整理仅有约两百字的短文,学生阅读文本背景资料很快就了解了不管是面对威逼还是利诱,钱学森归国报效之心坚如磐石,更透彻地感受到他浓热的爱国之情,这样有效的介入,才能促使学生有效感悟,生成文本有效价值。
二、选入背景资料,宜因文而异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本特点,将文章置于当时的特殊的背景下加以审视,选择合适的背景材料,发挥最佳的作用是关键。
1.以文本内容为基础,设置声像动感为背景的画面,营造情境。如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时,我就先播放了一段塞特凯达斯瀑布一泻千里、咆哮而下的壮美景象,这不仅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而且减缓了“特殊葬礼”的理解坡度,为文本内容设置了一个动感的阅读背景。
2.走进人物内心,体会人物丰富的情感经历,突破教材的难点、重点。如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时,难点是:“既然彭德怀深爱着自己的大黑骡子,为什么一定要杀呢?能否留下大黑骡子,只杀其它五匹?”学生很快从课文中找到有关大黑骡子非杀不可的词句,却不能进入人物的内心。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相机出示了背景资料:彭德怀带领的红军在过草地时没有牺牲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却因为饥饿长眠于茫茫的草海之中。大黑骡子很通晓人性,打仗时勇往直前,长征路上它不是驮着粮食、器材,就是驮着伤员。所选入的背景资料,学生读后很自然地有着与彭德怀内心深处的体验。对这头大黑骡子是“杀”还是“留”,在把学生推向矛盾抉择的前沿,理解彭德怀为了解燃眉之急杀大黑骡子拯救战士生命就是爱战士、保存革命实力的具体表现。
3.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深化学生的思想感情。教师适时、适度地把背景资料呈现给学生,使他们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情感得到升华。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借树写人、以树寄情,樟树长得枝繁叶茂,还能永远抗拒虫子的侵袭。樟树与宋庆龄有什么关系呢?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宋庆龄不甚了解,我执教时出示了一段简短的背景资料,使学生明白宋庆龄喜欢樟树,是因为她一生就像樟树那样保持自己坚持正义、正直无私的英雄本色,坚决地和敌人作斗争,樟树与她的人品相似,它就是宋庆龄的化身。由此,学生感受到字里行间渗透着丝丝令人感动的情愫,对宋庆龄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三、介入背景资料,应不拘一格
背景材料的介入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灵活地应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但介入的原则必须是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于介入中了解课文背景,丰富文本信息,促进学生思考,使学生走向多元、立体、有价值的学习之中。
1.充分利用网络的媒本功能进行链接。如《台湾的蝴蝶谷》一文,学了课文黄蝶谷和彩蝶谷后,借助网络通过文字与图片将台湾的其他蝴蝶谷的特点一一加以展示,由学生自由点击浏览,饱览台湾蝴蝶谷美好的景象,再让学生将图文加以综合并发挥想象,适度借鉴并创新课文的表达方法,个性展示解说,把信息背景内化成了自己的语言。
2.利用以往相关的课文为背景资料,作为映衬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特殊的葬礼》,引导学生联想并寻找与本课教材相关的课文。又如通过《走,我们去植树》、《云雀的心愿》、《沙漠中的绿洲》来认识“森林实在太重要了”。再如教学《黄鹤楼送别》一文,理解并体会李白对孟浩然深情的话语:“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引导学生背孟浩然的诗《春晓》、《过故人庄》、《宿建德江》等,调动学生将已有的储备延伸到生活体验中,发掘出背景资料更深刻的意义。
3.导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背景故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长征”,这个世界战争史上的壮举,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老师向学生补充介绍有关背景资料——红军取得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后,由于错误地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面对敌人的三面围攻,不得不走人迹罕至的二万五千里的征程,沿路挫败国民党的围剿,而后再北上抗日,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走向胜利。通过这些背景故事,学生极大地调动了学习兴趣。
4.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拓展知识面,激发课外阅读兴趣。语文教材所涉及的教学内容非常广泛,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的背景资料非常有限,学生会以此为目标,到图书馆、阅览室、书店等场所寻找更多的相关资料,满足自己强烈的求知欲望。如《狱中联欢》,讲的是关押在集中营的革命者利用庆祝新年的机会与敌人作斗争的故事。学课文时,我鼓励学生读长篇小说《红岩》,了解革命者狱中斗争的其他故事——“狱中绝食”“为龙光华烈士开追悼会”“江姐从容就义”“许云峰与徐朋飞的最后一次交锋”“最后的武装越狱”,以便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共产党人的革命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再推荐《在烈火中永生》这本回忆录,让学生知晓中国革命史上那悲壮的一页。
5.选文在内容上必须与课文背景神合而貌离,达到开阔视野、丰富积累的目标。选文主要来自这样几个方面:可以是名家名篇,教师和学生甚至是家长一起围绕文本话题推荐一些闪烁人性光辉和理性光芒的名篇,风格体裁不限;可以是报刊上贴近生活、文字浅显、具有较强阅读价值的时尚短文。如果与名家名篇一起推荐给全班同学,无疑其积极作用就是巨大的。
总之,“背景资料”对小学语文教学是极具价值的宝贵资源,如果语文老师能合理地、长久地开发它、运用它,在阅读教学的百花园里将能更好地指导我们教学,将会绽放朵朵绚丽的奇葩。
一、引入背景资料,要独具匠心
综观教参,其背景材料的叙述语言比较专业,缺乏语言叙述的生动性与形象性。鉴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机械地将教参中或媒体中的信息的背景原原本本地介绍给学生,尽管在背景材料的介入中,能够获取一定的背景信息,但是小学生对文本产生的背景与相关时代状况的了解仍然是生涩的片面的。面对一些概括性很强的专业术语,教师要精心编写删改,引入的背景材料必须通俗易懂,不宜太长。如《钱学森》一文中,关于钱学森回国受到重重阻挠写得很简略,教师引入背景材料有一千多字,学生花了课时三分之一的时间来阅读理解,教师的意图是以理解阅读课文为目的,却导致文本失重喧宾夺主。若教师精心加工整理仅有约两百字的短文,学生阅读文本背景资料很快就了解了不管是面对威逼还是利诱,钱学森归国报效之心坚如磐石,更透彻地感受到他浓热的爱国之情,这样有效的介入,才能促使学生有效感悟,生成文本有效价值。
二、选入背景资料,宜因文而异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本特点,将文章置于当时的特殊的背景下加以审视,选择合适的背景材料,发挥最佳的作用是关键。
1.以文本内容为基础,设置声像动感为背景的画面,营造情境。如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时,我就先播放了一段塞特凯达斯瀑布一泻千里、咆哮而下的壮美景象,这不仅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而且减缓了“特殊葬礼”的理解坡度,为文本内容设置了一个动感的阅读背景。
2.走进人物内心,体会人物丰富的情感经历,突破教材的难点、重点。如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时,难点是:“既然彭德怀深爱着自己的大黑骡子,为什么一定要杀呢?能否留下大黑骡子,只杀其它五匹?”学生很快从课文中找到有关大黑骡子非杀不可的词句,却不能进入人物的内心。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相机出示了背景资料:彭德怀带领的红军在过草地时没有牺牲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却因为饥饿长眠于茫茫的草海之中。大黑骡子很通晓人性,打仗时勇往直前,长征路上它不是驮着粮食、器材,就是驮着伤员。所选入的背景资料,学生读后很自然地有着与彭德怀内心深处的体验。对这头大黑骡子是“杀”还是“留”,在把学生推向矛盾抉择的前沿,理解彭德怀为了解燃眉之急杀大黑骡子拯救战士生命就是爱战士、保存革命实力的具体表现。
3.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深化学生的思想感情。教师适时、适度地把背景资料呈现给学生,使他们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情感得到升华。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借树写人、以树寄情,樟树长得枝繁叶茂,还能永远抗拒虫子的侵袭。樟树与宋庆龄有什么关系呢?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宋庆龄不甚了解,我执教时出示了一段简短的背景资料,使学生明白宋庆龄喜欢樟树,是因为她一生就像樟树那样保持自己坚持正义、正直无私的英雄本色,坚决地和敌人作斗争,樟树与她的人品相似,它就是宋庆龄的化身。由此,学生感受到字里行间渗透着丝丝令人感动的情愫,对宋庆龄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三、介入背景资料,应不拘一格
背景材料的介入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灵活地应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但介入的原则必须是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于介入中了解课文背景,丰富文本信息,促进学生思考,使学生走向多元、立体、有价值的学习之中。
1.充分利用网络的媒本功能进行链接。如《台湾的蝴蝶谷》一文,学了课文黄蝶谷和彩蝶谷后,借助网络通过文字与图片将台湾的其他蝴蝶谷的特点一一加以展示,由学生自由点击浏览,饱览台湾蝴蝶谷美好的景象,再让学生将图文加以综合并发挥想象,适度借鉴并创新课文的表达方法,个性展示解说,把信息背景内化成了自己的语言。
2.利用以往相关的课文为背景资料,作为映衬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特殊的葬礼》,引导学生联想并寻找与本课教材相关的课文。又如通过《走,我们去植树》、《云雀的心愿》、《沙漠中的绿洲》来认识“森林实在太重要了”。再如教学《黄鹤楼送别》一文,理解并体会李白对孟浩然深情的话语:“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引导学生背孟浩然的诗《春晓》、《过故人庄》、《宿建德江》等,调动学生将已有的储备延伸到生活体验中,发掘出背景资料更深刻的意义。
3.导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背景故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长征”,这个世界战争史上的壮举,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老师向学生补充介绍有关背景资料——红军取得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后,由于错误地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面对敌人的三面围攻,不得不走人迹罕至的二万五千里的征程,沿路挫败国民党的围剿,而后再北上抗日,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走向胜利。通过这些背景故事,学生极大地调动了学习兴趣。
4.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拓展知识面,激发课外阅读兴趣。语文教材所涉及的教学内容非常广泛,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的背景资料非常有限,学生会以此为目标,到图书馆、阅览室、书店等场所寻找更多的相关资料,满足自己强烈的求知欲望。如《狱中联欢》,讲的是关押在集中营的革命者利用庆祝新年的机会与敌人作斗争的故事。学课文时,我鼓励学生读长篇小说《红岩》,了解革命者狱中斗争的其他故事——“狱中绝食”“为龙光华烈士开追悼会”“江姐从容就义”“许云峰与徐朋飞的最后一次交锋”“最后的武装越狱”,以便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共产党人的革命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再推荐《在烈火中永生》这本回忆录,让学生知晓中国革命史上那悲壮的一页。
5.选文在内容上必须与课文背景神合而貌离,达到开阔视野、丰富积累的目标。选文主要来自这样几个方面:可以是名家名篇,教师和学生甚至是家长一起围绕文本话题推荐一些闪烁人性光辉和理性光芒的名篇,风格体裁不限;可以是报刊上贴近生活、文字浅显、具有较强阅读价值的时尚短文。如果与名家名篇一起推荐给全班同学,无疑其积极作用就是巨大的。
总之,“背景资料”对小学语文教学是极具价值的宝贵资源,如果语文老师能合理地、长久地开发它、运用它,在阅读教学的百花园里将能更好地指导我们教学,将会绽放朵朵绚丽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