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医学微课程教学系统的应用与评价

来源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yueguangx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康复医学微课程教学系统在康复医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实验对照方法。2018年2月~7月,选择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31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学号顺序进行编号,序号双数为实验组(156人),序号单数为对照组(156人)。实验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依托康复医学微课程教学系统学习,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学习。教学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和操作考核,并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学习档案和系统反馈评价进行分析。

结果

实验组学生理论考核成绩(88.49±3.15)分,对照组学生理论考核成绩(87.23±6.49)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8,P=0.431);实验组学生操作考核成绩(84.64±4.58)分,对照组学生操作考核成绩(73.55±6.27)分,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65,P<0.01);实验组学生总成绩(86.54±3.62)分,对照组学生总成绩(79.92±5.94)分,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05,P=0.041)。采用学习档案分析教学资源,实验组学生学习教学视频时间占总学习时间的51.6%,当视频时长大于10分钟时,学生出现跳跃式视频点击学习。

结论

采用康复医学微课程教学系统能够学生康复医学课程的考试成绩,有助于实现个性化的教与学。教学系统可以反馈学习者情况,为教与学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第二代医学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整合课程和基于问题学习,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教育则是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特征。实施第二代医学教育改革是胜任力导向医学教育理念向院校教育阶段延伸的重要前提。准确理解两者的关系对于深化医教协同具有重要意义。
公共卫生高层次人才是贯彻实施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的关键人力资源。健康中国建设既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水平研究人员,也需要实践技能过硬的应用型人才。以高层次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公共卫生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根据健康中国建设对公共卫生的新要求分类培养,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当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国际化视野的拓展和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当聚焦岗位胜任力、注重实践环节和突出应用能力
课程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之一。采用科学、合理、有效的课程评价方式,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从2011年开始,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药学和护理学等多个专业的教学中试行生物化学课程评价方式改革,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评价方式,包括问卷调查、随堂测试、绘制思维导图、学生编写试题、主题报告和分阶段考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