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本艺术和时尚是几乎没什么相干的两个名词,一个代表着小众的趣味,一个代表着大众的要求,似乎没有交集是命中注定的事。但奢侈品牌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宿命,艺术是它们的手段和目标,也成了大牌设计师们心中最重要的价值观。现在人们慢慢已经习惯将高级时装与艺术划上“约等于”号,开始执着地将某位明星设计师奉为艺术大师,甚至把塑造精神气质、陶冶情操与购买衣服联系在一起。于是在全世界的风潮变成了“艺术日益商业化,而商业日益艺术化”,虽然这两者的完全融合还得假以时日,但还是可以尝试着将你的过季时装好好收藏,以便某天以艺术品的身份重出江湖。
艺术,时尚的助推器
时尚从来无关功能,就像没有人会穿着Versace去南极和企鹅握手。时尚只是生活方式的创造者和生活态度的体现者,我们通过时尚的鲜明符号,为世界勾画表情。所以广告业的最高奖戛纳金狮奖的得主总是和时尚脱不开关系。因为时尚品牌总能给广告人最大的发挥余地,前卫出众根本就是它们对广告的第一要求。“通过这些广告,你甚至可以发现整个国家的理想。”英国小说家诺曼·道格拉斯这样说,的确,无论是米兰的十字长廊还是纽约的第五大道,那些顶级店铺橱窗中陈列的招贴画,简直就是随季节变化的艺术展。在时尚昂首阔步前进的年代,广告诉诸于艺术,成为最有力的助推器。
比如那些最前卫的艺术话题总是迫不及待地进入广告画面,从贝纳通用牧师与修女激吻画面向世俗挑战,到Levi’s针对青少年的“第一次音乐会”、“第一次尴尬场面”的第一次系列广告,连作为欧美艺术家象牙塔的《美国艺术》杂志,那些Diesel宛如极端行为艺术的平面广告,也被毫不犹豫地和那些艺术家的作品彩页混杂着放在一起,怪不得连消费主义大师菲利普·科特勒都承认:“为什么时尚广告总是艺术品?我想那是因为观念便是它们的灵魂。”
当然更加不能忽略的是那些投身时尚设计的艺术家们。波普艺术之父安迪·沃霍尔因为喜欢拿伏特加当作香水用而主动提出为Absolute Vodka画画,后来被主管这一品牌的Carillon公司CEO米歇尔·卢化以6.5万美元买下了这些画。于是使Absolute Vodka名噪一时的广告由此诞生,沃霍尔笔下黑色的Absolute酒瓶让所有观者大吃一惊,这个品牌也一跃成为史上和现代艺术结合的最紧密的品牌之一,而沃霍尔也为无数艺术家树立了榜样。后面的追随者包括Futura这样的世界街头涂鸦史上泰山北斗级的人物,他的CK one限量版设计广告包装是时尚界最成功的案例,而宝马也需要王家卫、李安、盖·里奇等大导演用自己的短片为他们的“life style”重新定义。
艺术,时尚的兴奋剂
这是个Crossover的时代,也许是因为对这生活有太多梦想需要释放,所以我们已经习惯于同时关心太多东西——穿维多利亚的秘密躺在床上看一本《麦兜》,或者和追新季时装一样地追这一季的新影片,就像双面之神杰纳斯一样,只有跨界生活才能让人微笑,我们的品位,早就超过了按图索骥的级别。
所以时尚品牌也不得不来满足我们的贪得无厌,只好让自己变得有趣再有趣些,“不买对的只买贵的”已经太out,时尚人士和艺术青年之间的界限好像弄湿的蓝墨水笔迹一样模糊不清。于是那些原本小众的艺术家从此成为最有价值的灵感来源,艺术为时尚提供灵感,也为我们追求物质的渴望不停注入兴奋剂。
最有名的合作来自村上隆与Louis Vuitton,继2000年成功地让自己标志性的“眼睛”图案出现在三宅一生男装上之后,LV皮包上又出现了他独具特色的樱花和樱桃。小小的卡通形象在最昂贵的深色皮革上微笑,日本流行文化就这样名正言顺地征服了西方时尚界。为了探索艺术与商业之间新的融合可能性,村上隆提出了所谓“super flat”的艺术概念,他说:“艺术也好,时尚也罢,其实都没有关系,让人们喜欢最为要紧,我的创作方式就是要抓住人们的欲望。”
由此时尚品牌也成为许多年轻艺术家们崭露头角的最好舞台,前卫摄影师森山大道被三宅一生现任设计总监泷泽直已邀请拍摄艺术摄影集“November”,在摄影集热卖之后,还趁势推出了名信片和限量版的T恤。荒川真一郎从色盲测试图得到灵感的奇怪圆圈也出现在包括卡西欧G-shock、马汀大夫和Bandi娃娃在内的一系列大牌之上,暧昧不明也许真的是流行风,变形迷彩风和Trip-Hop一样受欢迎。当然还得提到出身英国Design museum的德国人Markus Lupfer,这位自称在书籍装潢上最有天分的年轻人,在把世界各地色彩绚烂的民俗风引入伦敦时尚品牌Kangol时,他只有26岁。
艺术,时尚的赞助者
艺术之于时尚,宛如在冬天里预言春日第一片绿叶的命运,虽然有希望,但很难知道后事如何,因此艺术需要猜测的判断和无私的支持。而以时尚的名义,为艺术“买单”则成了一件难得的好事。
将赞助艺术作为一种时尚的行为古已有之。18世纪在扬州因为贩卖盐而积累起巨大财富的商人们收藏了以郑板桥为代表的扬州八怪的大量作品,19世纪巴黎的新资产阶级支持了印象派艺术家的作品。如果将文艺复兴比作是欧洲艺术最灿烂辉煌的顶峰,那么美第奇家族的名字也会被镌刻在峰顶。他们将艺术作为宣扬家族甚至个人财富与博学的手段,在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二百年里,被称为Patrons(资助者)的美第奇家族用大笔金钱使罗马与佛罗伦萨名垂青史,那么多的建筑、雕塑、绘画和壁画在他们的资助下,由波提切利、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们用心完成。E.M.福斯特在以佛罗伦萨为背景写作《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时也忍不住慨叹:“连风吹过这里的艺术品后,都会带上美第奇家族的气息。”
时光流转至今,Patrons们依然热情洋溢,而主流也变成了时尚品牌们,他们为艺术的孤芳自赏增添了几许世俗的气息,于是以“开襟外套”作为自己标志的时装设计师Agnesb.赞助了不计其数的独立电影与电影节,法国五月和萨拉热窝电影节都将她奉为金主,而香港国际电影节连续八年接受赞助之后,索性把香港艺术中心电影院改叫Agnès b.电影院。而马爹利每年会挑出特立独行的年轻艺术家们,以“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的名义予以资助,一心做那些在艺术和现实之间碰得头破血流却乐而忘返的年轻人坚强的后盾。
艺术,时尚的跳舞场
时尚绝不甘心只是精美提袋里的一件件商品,或者一个写着数字的价格标签,毕竟它们最希望的,便是通过产品展现品位,所以时尚和艺术才会以各种方式紧密相连,比如各大品牌几乎都有自己的艺术展,那里总被布置得美轮美奂,它们的故事和向往仿佛历史和传说一样被娓娓道来。
时尚品牌会成为怎样艺术活动的主人?这和品牌们的定位大有关联,品牌的定位和艺术活动的艺术内涵彼此应该是共通的,也就是说品牌和艺术之间本身所存在的“默契”。所以今年Hermes的年度庆祝活动才会被定名为“如江河汇流(Au Fil du Fleuve)”,它选择在尼罗河上游的古城Aswan举办之年度活动。在这条清澈的古老文明源头,Phila女神庙之前,人们静静地野餐,聆听埃及乐师吟唱古老的民歌。历史与现实恍然之间的交错中Hermes向世界彰显了自己对品位的掌控能力,就像是1987年它在庆祝自己150周年之时,将一千条银色丝巾装点在巴黎塞纳河新桥与艺术桥之间的耀眼举动一样,总裁Jean Louis Dumas说:“尼罗河可以让一切行为成为艺术,我们只是想说,在时间的洪流中,要顺流而行自然地朝未来的方向前进。” 在欧洲“反奢侈品”思潮下业绩有所下跌的奢侈品牌,如今也从中国这个新兴市场看到了希望。而与艺术的联姻似乎成了它们在中国市场策略的重头戏。登喜路先是举办了“Three World” 中国当代艺术展,然后又把自己和谭盾联系在了一起,为谭顿在外滩三号沪申画廊举办了个人艺术展——“谭盾音乐视觉2005”活动。登喜路亚太区首席执行官德奕宁这样讲述艺术和奢侈品的关系:“奢侈行业追求有历史有文化的东西,艺术也注重文化。创新则是两者的共性。”
艺术,时尚的望远镜
“不特立独行,勿宁死。”时尚永远要走在生活之前三百步,嫣然而笑,绝不回头。而时尚的前锋人物也从来都不会只满足于朝九晚五,他们永远对生活充满热情,希望能前进在最不可能的方向,所以那些最能给人们带来惊喜的设计大师们,也早就学会了从前卫艺术中吸取营养的本领。先锋和前卫的艺术概念成为时尚发展借助的望远镜。
比如解构主义和拼贴之于Martin Margiela,尽管在爱马仕时代他也可以尽心竭力地为这个超级品牌服务,但对于衣服构造和布料特性的浓厚兴趣最终使他决定离开爱马仕经营自己的品牌。他的设计极具环保概念,背后隐藏着设计师无穷无尽的想像力,他最著名的两件作品,一件是长袍解构并改造成的短外套、以大量抓破了的旧袜子造成一件毛衣。人们更熟悉的人是Jean Paul Gaultier,连他自己也承认Glam音乐给了他无限的启发。还记得麦当娜在演唱会上穿过的尖胸装或者张国荣穿过的羽毛西服吗?那都是他的作品。华丽和创意绝对是对Jean Paul Gaultier的最好形容,连三宅一生这样划时代的人物也不无嫉妒地说过:“没有人能轻易从Jean Paul Gaultier设计的服装上离开视线。”这个特立独行的家伙曾尝试过将裙子穿于长裤之外、以内衣当作外衣穿、以钟乳石装饰牛仔裤、以薄纱做成棉花糖般的衣服……一言以蔽之就是:变化万千,呈现出了艺术的特质。伦敦著名的维多利亚&阿尔伯特美术馆曾专门为这些前卫的设计师们举行过展览,名字就叫“极端主义时装”。其中包括了亚历山大·麦克奎恩为BJORK设计的鲜红色鸵鸟羽毛裙子,上面还有2000个手工制作的小玻璃珠子装饰品;山本耀司在镜廊里展示的是红蓝白三色的新娘礼服,怪诞别致,又令人感觉不安,像是为幽灵而设计的礼服。设计师胡塞因·查拉雅斩钉截铁地说出前卫概念和时尚之间的关系:“没有这些让大部分人莫名其妙的东西,时尚精神将会死去!”他用力地挥挥手,“是的,即将死去。”
艺术,时尚的放大镜
在这个时代,艺术的影响力空前被放大,追逐风雅的人似乎已经率先实现全球化遍布于世界所有的大都市,此外最重要的一点是,时尚天然的宿命是一年生草本植物,一岁一枯荣后人们基本上已经忘记你是谁了,但艺术是百年树木的代表,生命力随着时间而历久常新,于是拒绝以“季”为单位计算产品生命周期的时尚品牌开始用艺术推广的方式延年益寿。时尚界做得最出色的代表就包括万宝龙(Montblanc),这家来自德国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奢华书写工具品牌于1992年发起成立了“万宝龙文化基金”,每年在全球范围内颁发万宝龙国际艺术赞助大奖,横跨音乐、演艺、舞蹈、设计、建筑、电影等几乎所有艺术门类,并在设立之初就迅速成为目前世界上惟一公认的文化艺术赞助大奖。
对于本年度中国内地地区的获奖者杨丽萍的作品《云南映象》,他们评价说:“她发掘了原始情结并组合了当代的舞蹈语言,调动一切高原民族舞韵,同时融入了现代书画来构成视觉冲击,将这一古老的艺术发扬光大。”这种评价不仅仅适合于杨丽萍的舞蹈,同样也适用于万宝龙书写笔的制作艺术。今年,他们最为著名的艺术赞助人系列推出了“教皇朱利斯二世”系列,这款笔以教皇皇冠以及盾徽为灵感,背后的意味是向教皇在位时期将罗马变为文艺复兴时的首都,诞生了米开朗基罗、拉菲尔的诸多大师致敬。将人们对古老艺术的怀念与现代商业精神中的创新追求完美融合,成功地用艺术放大了品牌的魅力,从而在人们的心中缔造出一种华贵的精神,媲美艺术品般的奢侈印象。当然,深谙此道的并非只有万宝龙一家,比如诺基亚主办了跨越14个国家和地区的亚太地区艺术大奖赛,历时几个月的卡迪亚艺术珍宝展则说明奢侈和艺术并非势不两立,为品牌抹上了艺术的色彩,将品牌精神在艺术化的推广中无限放大。
艺术,时尚新战艇
在这个商业极度发达的城市,物质的满足和心理的需求已经混合到难以区别的地步,来自《金融时报》的商业评论家分析说,那些被宠坏了的顾客,早就不再满足于买件衣服那么无聊的过程,他们希望让自己的购物过程成为一种享受,最好还能像看画展或者听音乐一样——是一种高雅的享受。人们心中的渴望就仿佛是无边的海洋,产生着无法控制的能量。于是聪明的品牌开始寻找占领这片海洋的新武器,而艺术化的店铺设计就成了他们的战艇,开始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征服顾客的武器,不过他们的战术还是有所区别。
川久保铃(Comme des Garcons)的店铺更像是一个四处出击的潜水艇,擅长采用“游击战术”。她喜欢在城市的非传统商业区开设店铺,与不同的设计师合作。最有趣的是只开设一年,一年之后立即撤离。她在华沙、哥本哈根、赫尔辛基和柏林等地莫不如此,最新的一家则于日前在香港落户。这些“游击商店”没有统一的设计,不会花费巨资,却以前卫而百变的形象屡创新意,每一次合作都有让人出其不意的地方。比如她们在日本的新店是和美国摄影艺术家Catherine Wagner合作的结果,Wagner以对社会文化敏锐的触觉而闻名,她为川久保铃时装店拍摄的海报,就以层层叠叠的铁箱形象构造了原始与现代结合、充满张力的形象。每一间川久保铃的新店都有这样的特色,它仿佛是一个巡回艺术展,那种游移、流浪的艺术姿态,反而迎合了21世纪波西米亚回潮的气质。店中的海报、手册也成了时尚爱好者收藏的艺术品。在开张的一年中,川久保铃会以积极组织艺术活动的姿态回馈其所在的城市和社区。
与川久不同的是,LV这个全球知名度最高的品牌更倾向于将自己的店铺设计成艺术的航空母舰。近年来他们喜欢采用寻找地标建筑的方式树立形象,当然艺术仍然是最好的装备,合作者也成了建筑艺术家。LV建筑部门总监David McNulty说,近十年来,建筑师与精品专卖店的关系日益密切,以整栋建筑作为销售点已成趋势,因此精品店的空间规划也更加艺术化,专卖店似乎已成为装置艺术的一种。LV在纽约第五大道的概念店堪称代表,它位于一座典型的DECO风格的30年代四层建筑中,玻璃外墙由Jun Aoki设计,灵感来自Damier棋盘,夜晚霓虹灯仿佛悬在半空的星光,由美国建筑师Peter Marino主理的室内设计,采用了垂直结构,楼底直通四楼,各层楼面一览无遗,尽显建筑的空间艺术。真应了那句话——逛一逛也是享受。
艺术,时尚的终极
任何一种时尚品牌的推广方式,都不如直接把品牌的灵魂人物或者产品直接塑造成艺术品来得更加有效,当然做到这一点十分困难,或者说不是谁都可以这样做的,历史、文化和天才缺一不可。尽管困难重重,但一旦达到这样的境界,那么对于顾客来说,购物就变成了如收藏艺术品一般的过程,从消费直接跃升为精神层次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艺术的确是时尚的终极。
最近几年,在一线的大牌设计师中掀起了在博物馆、艺术馆举行展览的潮流,这些活动透露出一个清楚的信息:那就是时装设计师们已经不再满足商业上的成就,他们更希望登堂入室,成为艺术领域的一分子。事实证明,他们的策略成功了。5年前,阿玛尼第一次在古根海姆博物馆举办他的设计展时,人们还为裁缝的作品是否也能被称为艺术品而争论不休,如今人们已经开始将“天才艺术家”头衔毫不吝惜地加在香奈儿、克利斯汀·拉夸、薇微安·伊斯特伍德等人的头上。而2005年,这些时装设计师也以让人眼花缭乱的方式借全球的艺术馆为自己的设计正名,山本耀司在巴黎卢浮宫举行了名为“就是衣服(Just the Clothes)”的回顾展,缪科雅·普拉达在上海举行了“艺术和创作展”、乔治阿玛尼在东京举行了“三十年作品回顾展”,而香奈儿则在艺术的圣地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举行了“经典时装展”。
现在人们已经习惯将高级时装与艺术划上约等于号,将某位明星设计师奉为时尚艺术大师,甚至将塑造精神气质、陶冶情操与购买衣服联系在一起,但这个“约等于”号和“等号”毕竟还有着巨大的区别,这两者间最大冲突是时尚以潮流为基础,而艺术则以永恒为基础,尽管那些设计师和品牌异常努力,但跨越其间的鸿沟还要假以时日。
艺术,时尚的助推器
时尚从来无关功能,就像没有人会穿着Versace去南极和企鹅握手。时尚只是生活方式的创造者和生活态度的体现者,我们通过时尚的鲜明符号,为世界勾画表情。所以广告业的最高奖戛纳金狮奖的得主总是和时尚脱不开关系。因为时尚品牌总能给广告人最大的发挥余地,前卫出众根本就是它们对广告的第一要求。“通过这些广告,你甚至可以发现整个国家的理想。”英国小说家诺曼·道格拉斯这样说,的确,无论是米兰的十字长廊还是纽约的第五大道,那些顶级店铺橱窗中陈列的招贴画,简直就是随季节变化的艺术展。在时尚昂首阔步前进的年代,广告诉诸于艺术,成为最有力的助推器。
比如那些最前卫的艺术话题总是迫不及待地进入广告画面,从贝纳通用牧师与修女激吻画面向世俗挑战,到Levi’s针对青少年的“第一次音乐会”、“第一次尴尬场面”的第一次系列广告,连作为欧美艺术家象牙塔的《美国艺术》杂志,那些Diesel宛如极端行为艺术的平面广告,也被毫不犹豫地和那些艺术家的作品彩页混杂着放在一起,怪不得连消费主义大师菲利普·科特勒都承认:“为什么时尚广告总是艺术品?我想那是因为观念便是它们的灵魂。”
当然更加不能忽略的是那些投身时尚设计的艺术家们。波普艺术之父安迪·沃霍尔因为喜欢拿伏特加当作香水用而主动提出为Absolute Vodka画画,后来被主管这一品牌的Carillon公司CEO米歇尔·卢化以6.5万美元买下了这些画。于是使Absolute Vodka名噪一时的广告由此诞生,沃霍尔笔下黑色的Absolute酒瓶让所有观者大吃一惊,这个品牌也一跃成为史上和现代艺术结合的最紧密的品牌之一,而沃霍尔也为无数艺术家树立了榜样。后面的追随者包括Futura这样的世界街头涂鸦史上泰山北斗级的人物,他的CK one限量版设计广告包装是时尚界最成功的案例,而宝马也需要王家卫、李安、盖·里奇等大导演用自己的短片为他们的“life style”重新定义。
艺术,时尚的兴奋剂
这是个Crossover的时代,也许是因为对这生活有太多梦想需要释放,所以我们已经习惯于同时关心太多东西——穿维多利亚的秘密躺在床上看一本《麦兜》,或者和追新季时装一样地追这一季的新影片,就像双面之神杰纳斯一样,只有跨界生活才能让人微笑,我们的品位,早就超过了按图索骥的级别。
所以时尚品牌也不得不来满足我们的贪得无厌,只好让自己变得有趣再有趣些,“不买对的只买贵的”已经太out,时尚人士和艺术青年之间的界限好像弄湿的蓝墨水笔迹一样模糊不清。于是那些原本小众的艺术家从此成为最有价值的灵感来源,艺术为时尚提供灵感,也为我们追求物质的渴望不停注入兴奋剂。
最有名的合作来自村上隆与Louis Vuitton,继2000年成功地让自己标志性的“眼睛”图案出现在三宅一生男装上之后,LV皮包上又出现了他独具特色的樱花和樱桃。小小的卡通形象在最昂贵的深色皮革上微笑,日本流行文化就这样名正言顺地征服了西方时尚界。为了探索艺术与商业之间新的融合可能性,村上隆提出了所谓“super flat”的艺术概念,他说:“艺术也好,时尚也罢,其实都没有关系,让人们喜欢最为要紧,我的创作方式就是要抓住人们的欲望。”
由此时尚品牌也成为许多年轻艺术家们崭露头角的最好舞台,前卫摄影师森山大道被三宅一生现任设计总监泷泽直已邀请拍摄艺术摄影集“November”,在摄影集热卖之后,还趁势推出了名信片和限量版的T恤。荒川真一郎从色盲测试图得到灵感的奇怪圆圈也出现在包括卡西欧G-shock、马汀大夫和Bandi娃娃在内的一系列大牌之上,暧昧不明也许真的是流行风,变形迷彩风和Trip-Hop一样受欢迎。当然还得提到出身英国Design museum的德国人Markus Lupfer,这位自称在书籍装潢上最有天分的年轻人,在把世界各地色彩绚烂的民俗风引入伦敦时尚品牌Kangol时,他只有26岁。
艺术,时尚的赞助者
艺术之于时尚,宛如在冬天里预言春日第一片绿叶的命运,虽然有希望,但很难知道后事如何,因此艺术需要猜测的判断和无私的支持。而以时尚的名义,为艺术“买单”则成了一件难得的好事。
将赞助艺术作为一种时尚的行为古已有之。18世纪在扬州因为贩卖盐而积累起巨大财富的商人们收藏了以郑板桥为代表的扬州八怪的大量作品,19世纪巴黎的新资产阶级支持了印象派艺术家的作品。如果将文艺复兴比作是欧洲艺术最灿烂辉煌的顶峰,那么美第奇家族的名字也会被镌刻在峰顶。他们将艺术作为宣扬家族甚至个人财富与博学的手段,在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二百年里,被称为Patrons(资助者)的美第奇家族用大笔金钱使罗马与佛罗伦萨名垂青史,那么多的建筑、雕塑、绘画和壁画在他们的资助下,由波提切利、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们用心完成。E.M.福斯特在以佛罗伦萨为背景写作《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时也忍不住慨叹:“连风吹过这里的艺术品后,都会带上美第奇家族的气息。”
时光流转至今,Patrons们依然热情洋溢,而主流也变成了时尚品牌们,他们为艺术的孤芳自赏增添了几许世俗的气息,于是以“开襟外套”作为自己标志的时装设计师Agnesb.赞助了不计其数的独立电影与电影节,法国五月和萨拉热窝电影节都将她奉为金主,而香港国际电影节连续八年接受赞助之后,索性把香港艺术中心电影院改叫Agnès b.电影院。而马爹利每年会挑出特立独行的年轻艺术家们,以“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的名义予以资助,一心做那些在艺术和现实之间碰得头破血流却乐而忘返的年轻人坚强的后盾。
艺术,时尚的跳舞场
时尚绝不甘心只是精美提袋里的一件件商品,或者一个写着数字的价格标签,毕竟它们最希望的,便是通过产品展现品位,所以时尚和艺术才会以各种方式紧密相连,比如各大品牌几乎都有自己的艺术展,那里总被布置得美轮美奂,它们的故事和向往仿佛历史和传说一样被娓娓道来。
时尚品牌会成为怎样艺术活动的主人?这和品牌们的定位大有关联,品牌的定位和艺术活动的艺术内涵彼此应该是共通的,也就是说品牌和艺术之间本身所存在的“默契”。所以今年Hermes的年度庆祝活动才会被定名为“如江河汇流(Au Fil du Fleuve)”,它选择在尼罗河上游的古城Aswan举办之年度活动。在这条清澈的古老文明源头,Phila女神庙之前,人们静静地野餐,聆听埃及乐师吟唱古老的民歌。历史与现实恍然之间的交错中Hermes向世界彰显了自己对品位的掌控能力,就像是1987年它在庆祝自己150周年之时,将一千条银色丝巾装点在巴黎塞纳河新桥与艺术桥之间的耀眼举动一样,总裁Jean Louis Dumas说:“尼罗河可以让一切行为成为艺术,我们只是想说,在时间的洪流中,要顺流而行自然地朝未来的方向前进。” 在欧洲“反奢侈品”思潮下业绩有所下跌的奢侈品牌,如今也从中国这个新兴市场看到了希望。而与艺术的联姻似乎成了它们在中国市场策略的重头戏。登喜路先是举办了“Three World” 中国当代艺术展,然后又把自己和谭盾联系在了一起,为谭顿在外滩三号沪申画廊举办了个人艺术展——“谭盾音乐视觉2005”活动。登喜路亚太区首席执行官德奕宁这样讲述艺术和奢侈品的关系:“奢侈行业追求有历史有文化的东西,艺术也注重文化。创新则是两者的共性。”
艺术,时尚的望远镜
“不特立独行,勿宁死。”时尚永远要走在生活之前三百步,嫣然而笑,绝不回头。而时尚的前锋人物也从来都不会只满足于朝九晚五,他们永远对生活充满热情,希望能前进在最不可能的方向,所以那些最能给人们带来惊喜的设计大师们,也早就学会了从前卫艺术中吸取营养的本领。先锋和前卫的艺术概念成为时尚发展借助的望远镜。
比如解构主义和拼贴之于Martin Margiela,尽管在爱马仕时代他也可以尽心竭力地为这个超级品牌服务,但对于衣服构造和布料特性的浓厚兴趣最终使他决定离开爱马仕经营自己的品牌。他的设计极具环保概念,背后隐藏着设计师无穷无尽的想像力,他最著名的两件作品,一件是长袍解构并改造成的短外套、以大量抓破了的旧袜子造成一件毛衣。人们更熟悉的人是Jean Paul Gaultier,连他自己也承认Glam音乐给了他无限的启发。还记得麦当娜在演唱会上穿过的尖胸装或者张国荣穿过的羽毛西服吗?那都是他的作品。华丽和创意绝对是对Jean Paul Gaultier的最好形容,连三宅一生这样划时代的人物也不无嫉妒地说过:“没有人能轻易从Jean Paul Gaultier设计的服装上离开视线。”这个特立独行的家伙曾尝试过将裙子穿于长裤之外、以内衣当作外衣穿、以钟乳石装饰牛仔裤、以薄纱做成棉花糖般的衣服……一言以蔽之就是:变化万千,呈现出了艺术的特质。伦敦著名的维多利亚&阿尔伯特美术馆曾专门为这些前卫的设计师们举行过展览,名字就叫“极端主义时装”。其中包括了亚历山大·麦克奎恩为BJORK设计的鲜红色鸵鸟羽毛裙子,上面还有2000个手工制作的小玻璃珠子装饰品;山本耀司在镜廊里展示的是红蓝白三色的新娘礼服,怪诞别致,又令人感觉不安,像是为幽灵而设计的礼服。设计师胡塞因·查拉雅斩钉截铁地说出前卫概念和时尚之间的关系:“没有这些让大部分人莫名其妙的东西,时尚精神将会死去!”他用力地挥挥手,“是的,即将死去。”
艺术,时尚的放大镜
在这个时代,艺术的影响力空前被放大,追逐风雅的人似乎已经率先实现全球化遍布于世界所有的大都市,此外最重要的一点是,时尚天然的宿命是一年生草本植物,一岁一枯荣后人们基本上已经忘记你是谁了,但艺术是百年树木的代表,生命力随着时间而历久常新,于是拒绝以“季”为单位计算产品生命周期的时尚品牌开始用艺术推广的方式延年益寿。时尚界做得最出色的代表就包括万宝龙(Montblanc),这家来自德国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奢华书写工具品牌于1992年发起成立了“万宝龙文化基金”,每年在全球范围内颁发万宝龙国际艺术赞助大奖,横跨音乐、演艺、舞蹈、设计、建筑、电影等几乎所有艺术门类,并在设立之初就迅速成为目前世界上惟一公认的文化艺术赞助大奖。
对于本年度中国内地地区的获奖者杨丽萍的作品《云南映象》,他们评价说:“她发掘了原始情结并组合了当代的舞蹈语言,调动一切高原民族舞韵,同时融入了现代书画来构成视觉冲击,将这一古老的艺术发扬光大。”这种评价不仅仅适合于杨丽萍的舞蹈,同样也适用于万宝龙书写笔的制作艺术。今年,他们最为著名的艺术赞助人系列推出了“教皇朱利斯二世”系列,这款笔以教皇皇冠以及盾徽为灵感,背后的意味是向教皇在位时期将罗马变为文艺复兴时的首都,诞生了米开朗基罗、拉菲尔的诸多大师致敬。将人们对古老艺术的怀念与现代商业精神中的创新追求完美融合,成功地用艺术放大了品牌的魅力,从而在人们的心中缔造出一种华贵的精神,媲美艺术品般的奢侈印象。当然,深谙此道的并非只有万宝龙一家,比如诺基亚主办了跨越14个国家和地区的亚太地区艺术大奖赛,历时几个月的卡迪亚艺术珍宝展则说明奢侈和艺术并非势不两立,为品牌抹上了艺术的色彩,将品牌精神在艺术化的推广中无限放大。
艺术,时尚新战艇
在这个商业极度发达的城市,物质的满足和心理的需求已经混合到难以区别的地步,来自《金融时报》的商业评论家分析说,那些被宠坏了的顾客,早就不再满足于买件衣服那么无聊的过程,他们希望让自己的购物过程成为一种享受,最好还能像看画展或者听音乐一样——是一种高雅的享受。人们心中的渴望就仿佛是无边的海洋,产生着无法控制的能量。于是聪明的品牌开始寻找占领这片海洋的新武器,而艺术化的店铺设计就成了他们的战艇,开始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征服顾客的武器,不过他们的战术还是有所区别。
川久保铃(Comme des Garcons)的店铺更像是一个四处出击的潜水艇,擅长采用“游击战术”。她喜欢在城市的非传统商业区开设店铺,与不同的设计师合作。最有趣的是只开设一年,一年之后立即撤离。她在华沙、哥本哈根、赫尔辛基和柏林等地莫不如此,最新的一家则于日前在香港落户。这些“游击商店”没有统一的设计,不会花费巨资,却以前卫而百变的形象屡创新意,每一次合作都有让人出其不意的地方。比如她们在日本的新店是和美国摄影艺术家Catherine Wagner合作的结果,Wagner以对社会文化敏锐的触觉而闻名,她为川久保铃时装店拍摄的海报,就以层层叠叠的铁箱形象构造了原始与现代结合、充满张力的形象。每一间川久保铃的新店都有这样的特色,它仿佛是一个巡回艺术展,那种游移、流浪的艺术姿态,反而迎合了21世纪波西米亚回潮的气质。店中的海报、手册也成了时尚爱好者收藏的艺术品。在开张的一年中,川久保铃会以积极组织艺术活动的姿态回馈其所在的城市和社区。
与川久不同的是,LV这个全球知名度最高的品牌更倾向于将自己的店铺设计成艺术的航空母舰。近年来他们喜欢采用寻找地标建筑的方式树立形象,当然艺术仍然是最好的装备,合作者也成了建筑艺术家。LV建筑部门总监David McNulty说,近十年来,建筑师与精品专卖店的关系日益密切,以整栋建筑作为销售点已成趋势,因此精品店的空间规划也更加艺术化,专卖店似乎已成为装置艺术的一种。LV在纽约第五大道的概念店堪称代表,它位于一座典型的DECO风格的30年代四层建筑中,玻璃外墙由Jun Aoki设计,灵感来自Damier棋盘,夜晚霓虹灯仿佛悬在半空的星光,由美国建筑师Peter Marino主理的室内设计,采用了垂直结构,楼底直通四楼,各层楼面一览无遗,尽显建筑的空间艺术。真应了那句话——逛一逛也是享受。
艺术,时尚的终极
任何一种时尚品牌的推广方式,都不如直接把品牌的灵魂人物或者产品直接塑造成艺术品来得更加有效,当然做到这一点十分困难,或者说不是谁都可以这样做的,历史、文化和天才缺一不可。尽管困难重重,但一旦达到这样的境界,那么对于顾客来说,购物就变成了如收藏艺术品一般的过程,从消费直接跃升为精神层次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艺术的确是时尚的终极。
最近几年,在一线的大牌设计师中掀起了在博物馆、艺术馆举行展览的潮流,这些活动透露出一个清楚的信息:那就是时装设计师们已经不再满足商业上的成就,他们更希望登堂入室,成为艺术领域的一分子。事实证明,他们的策略成功了。5年前,阿玛尼第一次在古根海姆博物馆举办他的设计展时,人们还为裁缝的作品是否也能被称为艺术品而争论不休,如今人们已经开始将“天才艺术家”头衔毫不吝惜地加在香奈儿、克利斯汀·拉夸、薇微安·伊斯特伍德等人的头上。而2005年,这些时装设计师也以让人眼花缭乱的方式借全球的艺术馆为自己的设计正名,山本耀司在巴黎卢浮宫举行了名为“就是衣服(Just the Clothes)”的回顾展,缪科雅·普拉达在上海举行了“艺术和创作展”、乔治阿玛尼在东京举行了“三十年作品回顾展”,而香奈儿则在艺术的圣地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举行了“经典时装展”。
现在人们已经习惯将高级时装与艺术划上约等于号,将某位明星设计师奉为时尚艺术大师,甚至将塑造精神气质、陶冶情操与购买衣服联系在一起,但这个“约等于”号和“等号”毕竟还有着巨大的区别,这两者间最大冲突是时尚以潮流为基础,而艺术则以永恒为基础,尽管那些设计师和品牌异常努力,但跨越其间的鸿沟还要假以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