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作诗也要吟

来源 :考试·双语读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9506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程滨,字子浔,号矫庵、反客生,1978年生,天津人。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师从叶嘉莹教授,现执教于南开中学。当代著名青年诗人,吟诵家。著有《矫庵语业》,2008年中华诗词青年峰会屈原奖得主。
  吟的涵义
  现在人对“吟诗”有几种理解:一是作诗,一是读诗,一是吟诵诗歌。
  其实古人很少把作诗叫吟诗。如杜甫“新诗改罢自长吟”(《解闷》),“改”是作诗的过程,“改罢”才要吟诵一下,看看韵味好不好。贾岛的“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留”(《题诗后》),也是“得”诗之后才去“吟”。至于世俗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更是明确说出了“吟”非“作”也。
  今天很多人把朗诵诗歌叫做“吟诗”,这也不符合旧时的意思。读诗是读诗,可以称作“诵读”,而不能称为“吟诵”。
  “吟”是什么呢?
  吟,呻也。(《说文解字》)
  呻,吟也。(《说文解字》)
  两个字互相解释,这在训诂学(就是解释字词意义之学)中叫做“互训”,也就是两个字是同义词或近义词,可以互相解释。好在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里解释了“呻”和“吟”的区别,他说:“呻者吟之舒,吟者呻之急。浑言之则不别也。”意思就是“呻”比“吟”舒缓一些,“吟”比“呻”急促一些,放在一起不仔细分别的话,两个字没有太大的区别。
  实际上,“呻”字虽然是个形声字,从“口”得形,从“申”得声,但右边作声旁的“申”也有一定的意思。这种右边声旁有意义的说法,古人称为“右文说”。“申”就有“长”、“延长”的意思意思,从“申”得音的字多有此义,比如“伸”,也是“延长”的意思。所以“呻”自然是发声并延长的意思了。
  《山海经·南山经》有一句:“其音如吟。”旧注:“如人呻吟声。”可见“吟”这个字的意思,就是从“呻吟”来的。呻吟这个词今天并不陌生,一般都是人因痛苦而发出的声音,也就是拖长音的哼唧。因此,鼻腔共鸣是吟诵发声的一大特色。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吟”字本身,就是一个用鼻腔发声的闭口音。“吟”字在《平水韵》中收在下平声[十二侵]中。[侵]韵都是以[-m]收尾的。如果勉强用汉语拼音拟一下“吟”字的读音话,应该是[yim]。
  谢安吟诵鼻音就很重,还引起很多人的效仿。《晋书》记载:
  本能为洛下书生咏。有鼻疾,故其音浊。名流爱其咏而弗能及,或手掩鼻以学之。
  按现在的话说,就是谢安有鼻炎,鼻音很重,吟诵出来别有一番风味,人们喜欢他的吟诵,但学不来,有的人就用手掩着鼻子来发出那种共鸣声。诗文中后来也有了“拥鼻吟”的典故。而“呻”的发声就更接近口腔了。就如人有痛苦而呻吟,小一些的多是声音内敛的哼,位置近于鼻腔,即“吟”;大一些的则是声音外放的呼,位置近于口腔胸腔,即“呻”、“咏”。
  古人有合用“呻吟”二字表示诵读的,如《庄子·列御寇》:“郑人缓也,呻吟裘氏之地。”有单用“呻”字表示诵读的,如《礼·学记》:“呻其佔毕。”后来“呻毕”一词就来源于此,呻是诵读,毕是书简,呻毕就是诵书的意思。至于单用“吟”字表示诵读的,那更是比比皆是了。
  既然“吟诗”的“吟”是从“呻吟”中来,那么“吟诗”之“吟”也应该与“呻吟”有内在相通之处。如人因痛苦而呻吟,是一种不由自主的拖长音,借以把内心的痛苦表达的更为充分。而实际上,人的各种情绪,喜怒哀乐,到了一定程度,用普通说话的节奏韵律都是不足以表达的,都难免会在语音的长度上和节奏上有所放大。这就是《诗大序》开头所说的: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如果细分一下,“吟”就是“嗟叹”,略急一些;“呻”就是“永歌”,稍缓一些。“永”后来也写作“咏”,而这个形声字的右边声旁“永”也有“长”的意思,和“申”之于“呻”相同。“吟”“咏”二字也经常连用,形成“吟咏”一词,所以“吟咏”就是“吟呻”。
  后世提到“吟诗”,实际上就是合“吟诗”与“咏诗”(呻诗)说的。故此中国吟诗又各种各样的风格,舍其地域性先不谈,就从节奏上讲,也有很大差异,然从原则上讲不外偏急的“吟”,偏缓的“咏”。因此有的吟诗,急而近乎读;有的吟诗,缓而近乎歌。但就能充分体会和表现诗的内容与形式而言,“读”与“歌”都不如“吟”。盖“读”运用的发声位置过少,不能把汉字与旧诗的音律之美表现到位;“歌”过于讲究技巧,容易让人过于注重音律而忽视内容。总之,吟诗之节奏,要在“读”与“歌”之间,才自有其风味与独立价值。
  所以说,对于一篇作品,我们可以诵读,可以吟咏,可以歌唱。古人亦非只吟而不诵。在吟诵不绝如缕的今天,我们既要肯定“吟”的重要性,又不能用“吟”来否定其他形式。诵——吟——歌,节奏一个比一个舒缓,旋律一个比一个丰富,各有其特点。所以说,“诵—吟—歌”三者并行而不悖。
  如何学习吟诵
  由于时间、地域等原因,中国从古至今出现了太多吟诵调,这些调风格出入很大。学习吟诵,一上来不要学习太多种调式,这个学一首,那个学一首,很难学好。要先以一家为基础,从古体至近体,由五言至七言,近体诗分清平起式和仄起式。这样吟诵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把这个调掌握好。在此基础上,可以举一反三,学习一些其他吟诵调。其实古代,每个人只会一种吟诵调。因为他们从小跟着父母老师读诗文,就是用一个调子来读,吟诵真正是他们读书的一种方式。就目前所搜集的老先生的吟诵录音看,他们无论吟诵多少诗文,都是一个调子(当然这一个调子根据文体不同有所变化)。不像今人,把吟诵当成了唱歌,当成了表演,一个人动辄学好几种调子,以显示自己吟诵的丰富多彩。
  那么如何学习吟诵呢?简言之,就是掌握一个基本调,然后根据不同文体来套用,就跟昆曲的牌子差不多。现以戴君仁先生的吟诵调为例,简单做一说明。戴君仁先生的高足叶嘉莹先生是反对吟诵记谱的,认为谱子是死板的,而吟诵是鲜活的。这当然是对的。但是为了用文字來说明一些问题,这里不得不简单记一下音符。   比如古体诗的吟诵,五言古诗,以孟浩然《春晓》为例,戴先生的吟诵调是这样的:
  2 2 2 21 2
  春 眠 不 觉 晓
  32 35 3 2 21
  处 处 闻 啼 鸟
  6 6 6 5 6
  夜 来 风 雨 声
  1 12 7 6 65
  花 落 知 多 少
  你学会了这个调,只要是五言四句的古诗(比如“锄禾日当午”等等),你都可以用这个调子来吟诵。这是对初学者而言,至于变化,则是后来的事了。
  那么要是多于四句的五言古诗怎么办呢?其实这个基本调是四句一小循环,八句一大循环。譬如《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2 2 2 21 2 32 35 3 2 21
  涉 江 采 芙 蓉,兰 泽 多 芳 草。
  6 6 6 5 6 1 12 7 6 65
  采 之 欲 遗 谁 ? 所 思 在 远 道。
  2 2 35 32 1 6 65 61 76 65
  还 顾 望 旧 乡,长 路 漫 浩 浩。
  6 6 6 5 6 1 12 7 6 65
  同 心 而 离 居,忧 伤 以 终 老。
  你会了这个,循环往复,所有五言古诗就都会了。至于四言诗和七言诗,不过是在音节上有所损益罢了。
  而格律诗,则是直接分成八种:
  (1)五言绝句仄起式
  (2)五言律诗仄起式
  (3)五言绝句平起式
  (4)五言律诗平起式
  (5)七言绝句仄起式
  (6)七言律诗仄起式
  (7)七言绝句平起式
  (8)七言律诗平起式
  其实只要学会律诗的吟诵,取前四句就是绝句了。格律诗直接学唱“平仄谱”(古诗因无平仄格律,所以不能唱平仄谱)。以七言律诗仄起式为例:
  3 3 32 1—2 3 3 2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6 5 1 2 7 6 65
  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3 5—6 1 12 7 6 53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2 3 5 5—6 7 6 65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學会了,你就照着这个吟诵所有的七言律诗仄起式的诗就可以了。
  关于吟诵的一些反思
  吟诵回归是这几年才兴起的。现在有些地方,已经从幼儿开始传授吟诵,对于学龄前几小学阶段的小孩子来说,吟诵这种近乎“说唱”的形式,很容易被接受。目前可以搜罗到的吟诵调式,数以百计。这些吟诵调,或典雅,或古朴,或激昂,或平实,或俚俗,所以说这些传统吟诵调存在着良莠不齐,雅俗并存的现象。很多吟诵调过于接近地方民歌俗曲,以之配合典雅的古诗文,在文化上固然有它存在的意义,但在推广吟诵上并非所宜。
  (一)很多人吟诵中存在的“以字就腔”的倒字现象。因为调是死的,字是活的,字的变化远远比调丰富得多。有很多诗如果一味套用基本调,就会出现倒字。比如戴君仁先生吟诵调:
  2 2 2 2 35 32 1
  鹿 门 月 照 开 烟 树
  但这句中的“开”字明显变为阳平,倒字了。因此可以调整为:
  2 2 2 2 5 32 1
  鹿 门 月 照 开 烟 树
  这样一来,整体风格并没有发生变化,但字正腔圆,在原有的吟诵调中,也符合“以字行腔”的原则。
  (二)对于近体诗的吟诵调,必须能够很清晰地反应出“平长仄短”的基本原则,同时,最好“平起式”与“仄起式”的吟诵调存在一些差异,这有助于学生区分、辨别近体诗格律。有些吟诵调,“平起式”与“仄起式”腔调差别不大,仅是有“平长仄短”的特征而已。这些吟诵调有些也非常优美动听,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很难区分开平起式和仄起式,甚至很容易混淆,以致不易于记忆。而有一些吟诵调中,平起式仄起式的差别就非常大。如戴君仁先生吟诵调七言近体诗,仄起式明显舒缓,平起式则激昂一些。尤其是平起式的第二句,由于此调特点为平低仄高,所以“仄仄平平”的第一个“平”明显用了一个大滑音,第二个“平”是较长的拖腔。这也使得其特征非常明显。如果对此调特征熟悉掌握,就能发现有一些格律特殊的近体诗,如果选错了吟诵调,就会吟诵不下去。比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前两句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我们确认近体诗是平起式还是仄起式,一般是看首句第二字的平仄(因第一字可平可仄)。但如此诗,如果我们看了第二字“人”是平声,就选择了“平起式”吟诵调,就会发现问题,尤其是吟诵到第二句时:
  32 35 6 5—6 7 6 65
  烟 花 三 月 下 扬 州
  由于“平长仄短”的规律及调式特点,马上把“月”这个仄声字(在平水韵中为入声,现代汉语中为四声,均为仄声)不该拖长音的错误就暴露出来了。这也就会让吟诵者意识到,李白这首诗其实是“七绝仄起式”,而只有首句第二字出律了。进而我们会考虑,李白这个字为什么出律,不出律可不可以。不出律当然可以,比如我们用“故友”来代替“故人”,意思不变,也完全符合仄起式的格律。既然我们都能想到,那么李白为什么不用“故友”呢?或许是因为“故人”一词较之“故友”更自然流畅,而李白这种天生不受束缚地性格,使得他即使作近体诗,在流畅自然与格律严谨两者中权衡,还是选择了前者。吟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很多这类由“音韵”而“意韵”的深层艺术问题。
  (三)对于古今异读的韵脚,尤其差异较大的,要适当采用“叶韵”的方式。叶韵之法自被提出以来,就曾被很多人诟病。认为叶韵出来的读音,也不是古音。但诗歌的诵读,有时不完全是“科学式”的,而还有很大一部分是“艺术式”的。“科学式”主要考虑“对不对”,而“艺术式”则更多考虑“美不美”。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读音相比较而言,很多叶韵的读法更为动听,使得全诗更为和谐。而这种诵读方式,其实很多时候也早已为人们所接受。比如杜牧的《山行》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斜”字叶韵读“xiá”,小学生都没有不接受,而“xiá”亦未必是唐时读音。至于一些诗歌,更是叶韵读起来更有韵律。比如李白《蜀道难》最后几句: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shá)。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má)。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jiā)。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jiā)。
  叶韵是过去北方方言诵读诗歌的最基本方法之一,这也就是为什么过去会有那么多不收入字典的“文读音”的产生原因。
  (四)对于普通话吟诵,“入声字”要有一定的处理方式。北方有将入声读为短促去聲之文读法。而我们认为,普通话处理入声字,只要能表现出其“短促”“塞音尾”的特点即可,对现在读一声二声的入声字,如“屋”“菊”等,我们可将调值略微读低一些,而不必改为去声。因为调值发声太大改变的话,则与“普通话”的原则又出现了冲突。所以我们提出这种折中之法,从普通话的角度来看,尚在可接受范围内。同时,对于押入声韵的诗歌,其韵脚有时要进行“叶韵”与“入声”双重处理。比如李白《蜀道难》这两句:
  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有些老先生读“尺”与“壁”,用文读音的方式,叶韵为“che”“bo”,但未加“入声”短促的处理,虽然从押韵角度上讲,较原来好了一些的,但还是失去了这两个韵脚斩截的味道。所以,遇到这样的字,最好还是多向南方人请教,学一学入声字的读法,效果比单纯“叶韵”更好。
  (五)很多老先生吟诗时爱加一些虚字作为衬字,有时甚至加一些实字。比如:
  欲穷(那)千里目,(我)更上一层楼。
  这是一时兴之所致,即兴发挥,非为定式。初学者不宜妄加衬字,盖衬字一是容易打破原有的韵律,二是加多了容易贫气。
  (六)对于不同情感的诗歌,要选择风格适合的吟诵调。对于同一调式,对于不同思想情感的作品,要通过声音表现出不同的境界。切忌将吟诵变成“千人一面”的局面。
  总而言之,诗歌吟诵不光是个调子的事。同样一个调子,有些人吟出来好听,有些人则不好听。这里面还需要注意“吐字”的力度。昆曲界老前辈俞粟庐先生提出的“字、音、气、节”四字,是吟诵之人当细细体会的。吟诵的调子都是人创造的,古人可以创造,未尝不可以自我做古。但创调或修改调式,必须在精神上和古调统一。如果你强拿一个今天的新歌来唱旧诗,拿西洋的发声来读四声,便会出现四不象的怪物。所以今天有戏曲演唱功底的人,吟诵起来总是更加古雅一些。当然我们也不该把吟诵神秘化。就技巧而言,吟诵毕竟要比昆曲、京剧、歌唱简单得多,这也正是吟诵能在古时普及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说来说去,吟咏一首诗最重要,还是要把握住诗的内涵。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合 欢  想做一棵树的时候,就想起合欢  想停下来枯萎一次,痛快地  放空一次的时候,就想起管状的花蕊  把血管甚至五脏六腑,摆放在肉体之外的  我能想起的,除了合欢  就只有烟囱下,那片跑也跑不掉的土地了  每个人见了,都想为之取一个名字  都想用手去拍一拍脑袋、摸一摸脸的  除了多年以后那片土地上,那些  从马路上奔跑过来的孩子,我能想起的  也就只有合欢了  云南之书  减去一点点云南的云 
在人们的印象中,军人“队列表演”是一个具有特殊意叉的词语。他们常常代表着挺拔雄健的身姿、庄严肃穆的神情、华丽多彩的礼服……同样,他们也是军威的象征。因此世界上所有
法理学与法律史研究中心(Jurisprudence and Legal History Research Center),成立于2007年10月,是北航法学院下设的一个专门性基础法学理论研究机构,附设东亚传统法律文明研
他们是在一个小小的朋友宴会上认识的。地点是北方的一家南京菜的馆子。在半昏半明的灯笼影下,他与她斜对坐着,倒茶的时候,他依稀看到了她浅蓝色的眼影和似笑非笑的双眸,顾盼流离,带着灵动。而她看到了他长长的指甲,一个留长指甲的男人。她叫余露子。他叫梁玉凡。  之后,他便去了南方。她仍旧留在北方。  他去了离秦淮河不远的一所中学教书。她留在北平,只待嫁人。  她毕竟是个读过书的女子,家资不算丰盈,但也算书香
时光披散着长发,隐形,潜伏在人体内部。时光用无形装扮自己,但不是虚构;时光切实存在于细胞、血管、神经、关节、五脏、六腑,我们的魂灵因它而存在。我们在时光的皮肤上随心
20年来,无论是面对滔滔洪水,还是熊熊烈火,无论是在浩瀚的大漠,还是在茫茫的雪原,祖国的大江南北,部留下了陆航战鹰的航迹。为了祖国的安全,为了人民的幸福,陆军航空兵招之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按计划,美军自今年起,拟用两年时间在东欧地区建起一支东欧联合特遣部队,主要驻扎在保、罗两国。届时,美军将圆其“踏足黑海”之梦,对东欧以及中亚和中东地区的控制和干涉能
学校名片海门市东洲中学提出以师德创造人格魅力,以制度提升教育能力,以科研挖掘质量潜力,以特色扩大办学张力,以改革增强学校实力,积极引领教师提升科研素养,服务于教师的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