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12月27日,在中关村(SZ000931)发布的有关新一届董事会候选人名单的公告中,赫然出现了国美电器(HK 000493)董事长黄光裕的名字,不出意外他将顺利当选。此前,黄光裕已利用旗下鹏泰投资成为中关村第一大股东。
事实上,这次不过亿元规模的并购对于这位有着“中国首富”光环的富豪来说,实在算不得什么。就在2006年中,国美电器以50余亿港元的代价收购了永乐电器(HK 000503),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家电连锁领域的优势。
在北京、上海、广州这三大核心市场上,国美干北京市场基本和大中电器平分秋色,于广州则占据着明显优势,只有上海始终无所作为。而收购了在上海市场优势明显的永乐电器后,国美借此还能进一步扩大在广州市场的优势,顺道拿下大中,又可在北京市场建立绝对优势。黄光裕此招不可谓不精明,尤其是在国际巨头百思买进入中国市场后,加速圈地更显得极为迫切。
但在一片看好声中也不乏质疑,有业内人士称,虽然国美借此在市场布局和规模上获得了好处,却并没有根本改变其目前的盈利模式,无助于其单店盈利状况的改善。另有质疑者认为,国美并购永乐已涉嫌市场垄断,应被叫停。
但这些质疑都没有阻止国美的脚步,直到10月末,黄光裕忽然发现自己掉进了有关原罪的声讨中,关乎其与兄长黄俊钦多年前的旧事。据媒体报道称,公安部启动了对黄俊钦私人所有的“新恒基系”的立案调查,而银监会也参与摸查了“新恒基系”及黄光裕名下“鹏润系”的整体银行贷款和负债状况。
国美电器随即对此否认,称黄光裕与黄俊钦在业务上完全独立运作。但传言依旧。
郭家学:粗放的并购者
2006年对于东盛集团董事长郭家学而言,不折不扣是灰暗的。在2006年11月,上交所发布公告对郭家学及旗下东盛科技(SH 600771)进行公开谴责,并认定其不适合担任上市公司高管职务。
在此前,东盛科技已披露了第一大股东东盛集团及第二大股东东盛药业占用巨额资金(合计达15.88亿元)的事实,同时还披露了高达11.34亿元的对外担保事项。由于资金压力,此前东盛科技已将旗下启东盖天力若干核心资产卖与拜耳。
东盛集团的困境从2006年上半年退出云药集团的重组便显露无疑。东盛集团在2004年通过与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合资成立国药工业的方式,曲线获得了云药集团的50%股权。但东盛集团对于这项花费近5亿元的“并购”始终未能顺利整合,无法予以实际控制,只得在1年多后选择退出。这进一步加剧了外界从2004年开始就对郭家学及东盛集团产生的质疑。
在不断并购的过程中,其十数亿元的资金来源始终是外界的关注焦点。如今的事实则说明,其中相当部分的资金皆是以东盛科技的名义向银行申请的贷款,实际使用者正是东盛集团。而由于收购后没能进行有效整合,东盛集团旗下的数十家企业未能产生出足够的效益以支撑这种粗放的扩张。
事实上,郭家学选择并购本身并无错谬,其扩张之时恰好赶上国有医药企业重组浪潮,这在客观上提供了大量并购机会;而由于医药行业的政策性壁垒(如药品批号等),并购正是切入这一领域的捷径。
但从东盛集团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这一单一的融资方式即反映出,郭家学在企业实际运作当中并没有实现“现代化”。毕竟,对于一家借助并购成长的企业来说,顺畅的多元化融资渠道必不可少。
事实上,这次不过亿元规模的并购对于这位有着“中国首富”光环的富豪来说,实在算不得什么。就在2006年中,国美电器以50余亿港元的代价收购了永乐电器(HK 000503),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家电连锁领域的优势。
在北京、上海、广州这三大核心市场上,国美干北京市场基本和大中电器平分秋色,于广州则占据着明显优势,只有上海始终无所作为。而收购了在上海市场优势明显的永乐电器后,国美借此还能进一步扩大在广州市场的优势,顺道拿下大中,又可在北京市场建立绝对优势。黄光裕此招不可谓不精明,尤其是在国际巨头百思买进入中国市场后,加速圈地更显得极为迫切。
但在一片看好声中也不乏质疑,有业内人士称,虽然国美借此在市场布局和规模上获得了好处,却并没有根本改变其目前的盈利模式,无助于其单店盈利状况的改善。另有质疑者认为,国美并购永乐已涉嫌市场垄断,应被叫停。
但这些质疑都没有阻止国美的脚步,直到10月末,黄光裕忽然发现自己掉进了有关原罪的声讨中,关乎其与兄长黄俊钦多年前的旧事。据媒体报道称,公安部启动了对黄俊钦私人所有的“新恒基系”的立案调查,而银监会也参与摸查了“新恒基系”及黄光裕名下“鹏润系”的整体银行贷款和负债状况。
国美电器随即对此否认,称黄光裕与黄俊钦在业务上完全独立运作。但传言依旧。
郭家学:粗放的并购者
2006年对于东盛集团董事长郭家学而言,不折不扣是灰暗的。在2006年11月,上交所发布公告对郭家学及旗下东盛科技(SH 600771)进行公开谴责,并认定其不适合担任上市公司高管职务。
在此前,东盛科技已披露了第一大股东东盛集团及第二大股东东盛药业占用巨额资金(合计达15.88亿元)的事实,同时还披露了高达11.34亿元的对外担保事项。由于资金压力,此前东盛科技已将旗下启东盖天力若干核心资产卖与拜耳。
东盛集团的困境从2006年上半年退出云药集团的重组便显露无疑。东盛集团在2004年通过与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合资成立国药工业的方式,曲线获得了云药集团的50%股权。但东盛集团对于这项花费近5亿元的“并购”始终未能顺利整合,无法予以实际控制,只得在1年多后选择退出。这进一步加剧了外界从2004年开始就对郭家学及东盛集团产生的质疑。
在不断并购的过程中,其十数亿元的资金来源始终是外界的关注焦点。如今的事实则说明,其中相当部分的资金皆是以东盛科技的名义向银行申请的贷款,实际使用者正是东盛集团。而由于收购后没能进行有效整合,东盛集团旗下的数十家企业未能产生出足够的效益以支撑这种粗放的扩张。
事实上,郭家学选择并购本身并无错谬,其扩张之时恰好赶上国有医药企业重组浪潮,这在客观上提供了大量并购机会;而由于医药行业的政策性壁垒(如药品批号等),并购正是切入这一领域的捷径。
但从东盛集团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这一单一的融资方式即反映出,郭家学在企业实际运作当中并没有实现“现代化”。毕竟,对于一家借助并购成长的企业来说,顺畅的多元化融资渠道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