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想品德》课标要求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具有世界目光"和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要求新一代具有远大理想与敏锐的政治目光。要求青少年一代从小树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思想。所以在教学中,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大胆引用材料,紧密联系教学实际,将最新时政引入课堂教学,并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去正确认识、分析社会现象,分析当前国内外的热点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对政治的敏感性与创新思维能力。
现在的高考越来越倾向于对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这种抽象的能力培养使中学政治课不仅面临不断更新知识的挑战,重要的是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的考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传统的高中政治教学,在高三阶段大搞题海战术,试图通过集中训练获得能力,但效果往往不佳。学生分析为题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现在的高考政治又加入了对时事政治的考察,学生在短时间内仅仅背题是不行的,还要学会分析问题。我认为从开始教授政治就引入时事政治的教学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政治、时事政治、教学
学生对为题的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时间,而高中政治的教学由于时事政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主张:从高一开始把时事政治的教学引入课堂。有人说,基础年级学习时政没用,高考时都成旧闻了,殊不知,时政虽然过时但用时政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却留下来了。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分析、综合、归纳、评价等高层次的能力。基于上述思路,我积极的进行了一系列培养能力的实践,先把我的一些收获和同行分享一下:
一、利用课堂教学有的放矢的引入时政
到目前为止,政治课给人的印象始终是讲大道理、条条框框、死记硬背、枯燥无味。这里有历史原因、社会原因、也有我们政治课自身的原因。如果教学与学生实际相脱节,与學生认识水平相脱节,结果学生听起来必然索然无味。要使学生对政治课充满兴趣,抱有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学有所获,知行统一,就必须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出发,有目标的入时政。这要求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分析教材,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处理教材,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用精练的语言准确的传授基础知识,揭示知识内在联系,教会学生在体系中把握知识。在此基础上,合理利用课本事例,恰当引入时政。从而使政治课教学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二、在预习中引入时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本的精神,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预习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引导学生搞好预习,根据教材合理设置问题,为了使引入的时政事例具有针对性,教师要注意博采,广泛选材,电视、广播、报纸、网络都是选材的常用信息渠道,要注意精挑细选、归类存档。一般来说这些材料最好是学生熟知的。例如: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经济半小时、生活567、本市晚报等学生熟悉的材料中选择。学生常有“怎么我没有想到?”“原来是这样!”的感慨。渐渐也在日常生活中去寻找这种平凡中寓神奇的感觉,这种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政治课对生活的指导性,由此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和求知欲,并培养了良好兴趣下的自主学习精神。这比传授知识本身具有更大的意义。
三、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政治课以教师讲授为主,往往造成“一言堂”的结果,为提高参与意识,我主张积极进行教学形式的改革。变政治课的“引人入睡”为“引人入胜”,使学生活中求获。具体的说我用以下几种方式在日常教学中加强时政训练。
1.我看时政
政治课不仅要重视课内所学,还要不断开阔学生视野。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我注意寻找合适的时间让学生看一些时政新闻,时间一般是一周一次,但不确定,如果重大事件发生时,甚至可以一天两次及时报道,组织者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内容可以是国内外大事也可以是班内或学校的新闻。然后各抒己见,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开阔了学生视野,又使学生树立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思想。
2.自由论坛
我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了自由论坛栏目。在这个自由的时间里,学生就某个问题畅所欲言,或辩论、或演说、或私语,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论题的确立、会场的组织都是学生,教师是配角。在自由论坛里,学生感到自己是生活的主人,主动发现问题,明是非、辨美丑,不经意中形成了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高层次的能力。
实践证明,把以上多种教学形式灵活运用于课内、课外,彻底地改变了传统政治课给学生的印象,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变被动吸收为主动探索,拓宽了视野,发展了能力,带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抓住时机,提前开设热点专题课
哲学常说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我们应该明白,昨日的‘旧闻’和今天的新闻往往有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了解历史才能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更深层次的把握知识,更重要的是用知识分析实际的能力是决不会过时的。由于学生对事物的前因后果明了,理解新问题既深刻又轻松。节省了关键时期的学习时间,提高了复习效率。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统一考虑。常言道:“教无定法”。素质教育要求全方面的能力培养,实践证明,从开始就引入时事政治的教学,积极采取多种有效形式促进学生能力形成,是提高政治课实效、完成政治课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素质教育要求全方位的能力培养,实践证明,政治课堂教学引入时政教育,积极采取多种有效形式促进学生能力形成,符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避免那种重智商轻情商、考试高分生活低能、面对问题束手无策、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现象发生,体现了教改与考改的一致性,充分发挥学校的德育功能,是提高政治课实效、完成政治课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现在的高考越来越倾向于对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这种抽象的能力培养使中学政治课不仅面临不断更新知识的挑战,重要的是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的考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传统的高中政治教学,在高三阶段大搞题海战术,试图通过集中训练获得能力,但效果往往不佳。学生分析为题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现在的高考政治又加入了对时事政治的考察,学生在短时间内仅仅背题是不行的,还要学会分析问题。我认为从开始教授政治就引入时事政治的教学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政治、时事政治、教学
学生对为题的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时间,而高中政治的教学由于时事政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主张:从高一开始把时事政治的教学引入课堂。有人说,基础年级学习时政没用,高考时都成旧闻了,殊不知,时政虽然过时但用时政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却留下来了。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分析、综合、归纳、评价等高层次的能力。基于上述思路,我积极的进行了一系列培养能力的实践,先把我的一些收获和同行分享一下:
一、利用课堂教学有的放矢的引入时政
到目前为止,政治课给人的印象始终是讲大道理、条条框框、死记硬背、枯燥无味。这里有历史原因、社会原因、也有我们政治课自身的原因。如果教学与学生实际相脱节,与學生认识水平相脱节,结果学生听起来必然索然无味。要使学生对政治课充满兴趣,抱有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学有所获,知行统一,就必须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出发,有目标的入时政。这要求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分析教材,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处理教材,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用精练的语言准确的传授基础知识,揭示知识内在联系,教会学生在体系中把握知识。在此基础上,合理利用课本事例,恰当引入时政。从而使政治课教学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二、在预习中引入时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本的精神,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预习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引导学生搞好预习,根据教材合理设置问题,为了使引入的时政事例具有针对性,教师要注意博采,广泛选材,电视、广播、报纸、网络都是选材的常用信息渠道,要注意精挑细选、归类存档。一般来说这些材料最好是学生熟知的。例如: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经济半小时、生活567、本市晚报等学生熟悉的材料中选择。学生常有“怎么我没有想到?”“原来是这样!”的感慨。渐渐也在日常生活中去寻找这种平凡中寓神奇的感觉,这种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政治课对生活的指导性,由此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和求知欲,并培养了良好兴趣下的自主学习精神。这比传授知识本身具有更大的意义。
三、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政治课以教师讲授为主,往往造成“一言堂”的结果,为提高参与意识,我主张积极进行教学形式的改革。变政治课的“引人入睡”为“引人入胜”,使学生活中求获。具体的说我用以下几种方式在日常教学中加强时政训练。
1.我看时政
政治课不仅要重视课内所学,还要不断开阔学生视野。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我注意寻找合适的时间让学生看一些时政新闻,时间一般是一周一次,但不确定,如果重大事件发生时,甚至可以一天两次及时报道,组织者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内容可以是国内外大事也可以是班内或学校的新闻。然后各抒己见,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开阔了学生视野,又使学生树立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思想。
2.自由论坛
我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了自由论坛栏目。在这个自由的时间里,学生就某个问题畅所欲言,或辩论、或演说、或私语,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论题的确立、会场的组织都是学生,教师是配角。在自由论坛里,学生感到自己是生活的主人,主动发现问题,明是非、辨美丑,不经意中形成了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高层次的能力。
实践证明,把以上多种教学形式灵活运用于课内、课外,彻底地改变了传统政治课给学生的印象,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变被动吸收为主动探索,拓宽了视野,发展了能力,带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抓住时机,提前开设热点专题课
哲学常说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我们应该明白,昨日的‘旧闻’和今天的新闻往往有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了解历史才能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更深层次的把握知识,更重要的是用知识分析实际的能力是决不会过时的。由于学生对事物的前因后果明了,理解新问题既深刻又轻松。节省了关键时期的学习时间,提高了复习效率。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统一考虑。常言道:“教无定法”。素质教育要求全方面的能力培养,实践证明,从开始就引入时事政治的教学,积极采取多种有效形式促进学生能力形成,是提高政治课实效、完成政治课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素质教育要求全方位的能力培养,实践证明,政治课堂教学引入时政教育,积极采取多种有效形式促进学生能力形成,符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避免那种重智商轻情商、考试高分生活低能、面对问题束手无策、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现象发生,体现了教改与考改的一致性,充分发挥学校的德育功能,是提高政治课实效、完成政治课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