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垃圾回收面临挑战

来源 :报刊荟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tmyw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把进口和处理西方垃圾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然而国产垃圾的大量增加似乎让中国措手不及。毕竟,这是一个有着节俭传统的国家,而且大多数人仍然对饥饿和贫困记忆犹新。
  随着中国经济向前高速行驶,经济繁荣的副产品——垃圾——也正在越堆越高。然而除了那些拾荒者之外,几乎还不存在处理垃圾问题的制度。据观察人士说,事实上在中国各地的城市中,对垃圾进行回收再利用的努力大多才刚刚起步。
  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专门收集可回收废物的垃圾箱随处可见,但大多是被当做备用垃圾箱。市政环卫工人并不提供定期的垃圾收集服务。在大多数情况下,这项工作由那些指望赚些零花钱的拾荒者来承担。
  即使中国民众认真对待垃圾回收一事,政府以往在绿色计划方面的表现也使人难以相信他们自己进行的努力不会付诸东流。北京目前正在开展一项把厨房垃圾和可回收垃圾与其他生活垃圾进行分类的运动,这已经是过去15年里的第5次了,北京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的研究员张伯驹说,以往的努力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市政官员没有对分类后的垃圾进行恰当处理。他说:“公众和政府之间缺乏信任。这种信任的缺乏对于北京的固体垃圾分类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
  诚然,许多国家都有棘手的垃圾问题。但中国的环保积极分子和学者不约而同地把混乱的垃圾处理状况归咎于环保意识的欠缺。不过他们表示,这种现状可能会发生改变。
  在某些最繁荣的城市,政府官员近来开始处罚那些没有对自家垃圾进行正确分类的居民。例如,截至今年4月,广州郊区十多个小区的居民不得不开始把自家垃圾分成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及其他垃圾等几大类。那些不遵守规定的人将面临最高500元人民币的罚款。
  张伯驹希望这种强硬立场最终在全国其他地方也能行得通。他说:“广州在垃圾分类方面将为全国树立好榜样。”
  (摘自《参考消息》2011.7.30)B⑨
其他文献
河南周口大规模平坟运动虽已被叫停,围绕其上的争议却远未平息。在中国农村,殡葬改革一直被视作和计划生育并列的“第一大难事”,周口平坟运动的搁浅,为此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意义的现实样本。  在河南周口,平坟复耕这场风暴的结束比开始更突然。  2012年11月16日,国务院修改《殡葬管理条例》的消息公布,取消了强制平坟的条款。这令周口5月以来风风火火的平坟复耕工作戛然而止,市委方面称将进一步调整政策。  
期刊
实际上,在亚洲多国的历史上,对日本政治上的一些错误行径都有过民间的“抵制日货”行动,却从未成为整个国家的政策。“抵制日货”的根本目的是“超越日货”和“反制日货”,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与日本断绝经济技术联系。  日本经济不可能“离开中国”  9月17日,日本佳能、松下等在华日企宣布暂时关闭在华工厂,有部分日企开始撤离日籍员工及家属。美国财经资讯网站“市场观察”称,在被中国网民列入首批抵制对象后,业绩已经
期刊
40年后,水门事件之外的更多秘密被揭开——  针对反战运动、媒体、民主党、司法乃至历史的五场“秘密战争”,令尼克松成为自由派媒体眼中最邪恶、最危险的美国总统之一。  说起最不受自由派媒体欣赏的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榜上有名,其中原因远不止“水门事件”那么简单。时隔40年,当初因揭露这桩丑闻而声名鹊起的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两位记者,于《华盛顿邮报》上刊发长文,洋洋洒洒数万字指向同一个主题
期刊
同学范某近日在网上读过美国作家安德烈·费尔切克发表在西班牙《起义报》上的《西方完善攻击中国的技术》后,特地打电话问我,苏哈托屠杀300万国民,这事真的是美国支持的吗?又说,欧美许多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学者被关在监狱里?欧美真的会这样吗?他似乎受到巨大震惊,但是依然无法相信。  十几年前,北京的一个“国际”饭局上,我们几个中国读书人义愤填膺地数落中国制度的缺点,对西方社会则表现出仰慕之情。一位加拿大教
期刊
1972年,美国男子比尔波特去到台湾,他在一个佛教寺庙里住了三年。他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天亮前起来诵经,夜晚听钟声,三餐吃素,一个房间,一张床,一顸蚊帐,没有钱,如果我的腿太疼,我就读书。  后来他隐居在一个山村里,开始翻译一些中国古代隐士的作品:寒山、拾得、石屋和菩提达摩。1989年,他找来自己的朋友,摄影师史蒂芬,决定亲自去寻找隐士,他们踏上了前往终南山的路途。  大约是在2003年,一个名叫
期刊
我的根是在广东台山的吉龙村。在19世纪,那个地区是移民到美国的中国人的最大来源地。我们家族的故事属于传统美国故事的新诠释。100年前,我祖父来到华盛顿当了一名家仆。他当时定当寄希望于此举能为他的人生带来全新的可能。我祖父的这场赌博最终取得了成功。  祖父带着我们家族从昔日的困窘走到了今日的成功,这件事直到今天我们还很惊叹。叔叔阿姨们成了医生和工程师,而我也为自己在律师行业和公共服务领域作为领导者取
期刊
斯大林对钱没概念  俄罗斯人乐善好施,即便是统治者也会时不时地施舍些小钱给穷人。苏联时期街头乞丐很多。据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莫洛托夫说,“苏联初期根本没有警卫,大家都步行上街,斯大林也是这样。一天风雪交加,我们与斯大林在马涅什街上走着,由于没有警卫,斯大林又穿着皮衣、皮帽,脚蹬毡靴,谁都认不出他。突然一个乞丐走过来,‘先生,行行好吧’。斯大林掏出10卢布递给他,就走开了。”  据斯大林的女儿斯韦特兰
期刊
十年前,我们在去半坡湖度假村开会的途中,看到一位老者在门前的土丘上观望,对面泸河河道里,拉沙石的卡车正在涉水轰鸣。十年后,泸灞新区已连成一片,河里拦起了橡胶坝,园区三通一平,三环沿河而过,连地铁都通向那里了。一个月后,世园会将在这里盛装迎客。  我的一个好朋友在西安另一个区从事拆迁安置工作,一个村子接着一个村子地拆,忙得他经常节假日都在工地。对“钉子户”的工作都得请他来做,所以我们常夸他是“棘手问
期刊
婚姻走过第一圈  索尔仁尼琴最初的情感经历比较简单。那是在大学时代,在俄罗斯的顿河河畔罗斯托夫,索尔仁尼琴就读于大学的数学物理系,纳塔利娅·列舍托夫斯卡娅就读于同校的化学系。  那时的索尔仁尼琴身材又高又瘦,外表显得木讷呆板,还有个令人尴尬的绰号——海象,但他才华横溢,志存高远,对政治和文学如痴如醉,一心想写出一部描写革命史的惊世之作。他为了将纳塔利娅追到手,给她写了一封又一封文采飞扬、情真意切的
期刊
随着《蒋介石日记》和台湾“国史馆”“蒋中正总统档案”(大溪档案)的公开,蒋介石与胡适两位民国史关键人物的公谊私交,受到两岸的关注。  综观蒋、胡两人30年的交往,不能说其中没有私谊。但胡适自认为是领导人和国家、政府的诤友,蒋则随阶段不同,出于不同的动机,对胡或尊礼或批评,或视之为下属,或视其为专家。  “两害相权,取其轻”  新文化运动中胡适与陈独秀等人轮流编辑《新青年》,影响甚大,那时国民党在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