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西省商洛市镇安中学 711500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学法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教学策略。在这个过程中,如何给学生编写一套高质量的导学案就显得十分重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发现在导学案的编写中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第一,学案内容习题化。学案不杜绝习题,但如果在设计“学案”时没有认真研究,只是把教学内容简单地编制成一个个的练习题,甚至机械照搬课本内容,连编排顺序都完全一样,认为这就是“学案”。教师就按这样的“学案”进行教学,结果成了学生简单机械地寻找答案。而课堂则成了师生对答案的过程,所谓的师生互动则是机械的问答式,根本无法体现“学案导学”教学的优势。
第二,教学方式单一。学案习题化引起的一个问题是教学方法的简单化。单纯习题的罗列,抹煞了学案导学的本来面目,失去了学案所应该具有的功能,也就从实际上失去了导学案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次数多了,学生会产生乏味和厌烦的情绪。教师应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学手段。一方面,使学生所学的内容当堂巩固,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效率。另一方面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第三,学案设计忽视集体参与。导学案的设计应是教师个体与集体智慧的结晶。虽然教师本人要在了解学情和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学案设计,但是,又必须在备课组成员的集体参与下达成共识。只有这样,编制的“学案”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发挥更大作用。因此,编写学案不可闭门造车,一意孤行,而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因为学案的科学设计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
第四,学法指导缺乏操作性。学案设计中的学法指导比较笼统,所以学生操作起来颇感困难。其后果可想而知,学生依然不懂“怎样学”,这样以来,“学案导学”的价值就得不到真正体现。重视和研究学法指导,帮助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解决“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是“学案导学”的价值取向。因此,在学案中,设计的学法指导要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贯彻和落实学法指导。
鉴于此,在编写学案过程中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 坚持紧扣《课程标准》的原则
遵循“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设计思路、课程结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对每课内容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从三个维度进行分解和细化,旨在使教师教和学生学时既有针对性,又有整体性,对知识与方法的学习和探索,要紧紧围绕双基,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基本技能的形成为重点,与教材紧密相连,体现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基本方法,使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设计基本问题时,可把一个重要知识点放在不同的情境中,反复考查,使学生能深刻认识,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同时,要注意总结方法、规律,渗透教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问题设置有层次,有梯度,有适当的比例,这样可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
2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每节课的导学案都要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法指导、思维训练等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学案,对照课本,联系生活,查找相关资料,独立自主地学习。这样学生每节课的学习都有目标,有重点,有难点,有路可循,有法可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认识客观规律的主体,成为不断改造自我并获得发展自我的主体。这样,学生把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于课前预习时就解决了,疑难问题做好标记,这样,带着问题去听课,课堂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3 体现思维训练为主动的原则。
思维是智力核心,教育竞争就体现在人才培养和智力的开发上,因而要注意导学学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案设置的“课前尝试”中,要注意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去创设种种问题情景,让学生巧妙地实现新旧知识的搭桥。在“课堂探究”的过程中,则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诱导学生去探究、去认识,起到新旧知识的结合,并进行信息加工,澄清模糊认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培养训练,并自主组建新的知识结构。
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教师的教学活动实际上都是为学生提供一种促进知识学习和运用的环境和条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促进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和自主性的发挥。所以,学案的设计还要防止教师过多地干预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过程,要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学法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教学策略。在这个过程中,如何给学生编写一套高质量的导学案就显得十分重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发现在导学案的编写中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第一,学案内容习题化。学案不杜绝习题,但如果在设计“学案”时没有认真研究,只是把教学内容简单地编制成一个个的练习题,甚至机械照搬课本内容,连编排顺序都完全一样,认为这就是“学案”。教师就按这样的“学案”进行教学,结果成了学生简单机械地寻找答案。而课堂则成了师生对答案的过程,所谓的师生互动则是机械的问答式,根本无法体现“学案导学”教学的优势。
第二,教学方式单一。学案习题化引起的一个问题是教学方法的简单化。单纯习题的罗列,抹煞了学案导学的本来面目,失去了学案所应该具有的功能,也就从实际上失去了导学案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次数多了,学生会产生乏味和厌烦的情绪。教师应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学手段。一方面,使学生所学的内容当堂巩固,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效率。另一方面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第三,学案设计忽视集体参与。导学案的设计应是教师个体与集体智慧的结晶。虽然教师本人要在了解学情和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学案设计,但是,又必须在备课组成员的集体参与下达成共识。只有这样,编制的“学案”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发挥更大作用。因此,编写学案不可闭门造车,一意孤行,而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因为学案的科学设计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
第四,学法指导缺乏操作性。学案设计中的学法指导比较笼统,所以学生操作起来颇感困难。其后果可想而知,学生依然不懂“怎样学”,这样以来,“学案导学”的价值就得不到真正体现。重视和研究学法指导,帮助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解决“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是“学案导学”的价值取向。因此,在学案中,设计的学法指导要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贯彻和落实学法指导。
鉴于此,在编写学案过程中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 坚持紧扣《课程标准》的原则
遵循“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设计思路、课程结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对每课内容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从三个维度进行分解和细化,旨在使教师教和学生学时既有针对性,又有整体性,对知识与方法的学习和探索,要紧紧围绕双基,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基本技能的形成为重点,与教材紧密相连,体现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基本方法,使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设计基本问题时,可把一个重要知识点放在不同的情境中,反复考查,使学生能深刻认识,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同时,要注意总结方法、规律,渗透教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问题设置有层次,有梯度,有适当的比例,这样可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
2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每节课的导学案都要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法指导、思维训练等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学案,对照课本,联系生活,查找相关资料,独立自主地学习。这样学生每节课的学习都有目标,有重点,有难点,有路可循,有法可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认识客观规律的主体,成为不断改造自我并获得发展自我的主体。这样,学生把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于课前预习时就解决了,疑难问题做好标记,这样,带着问题去听课,课堂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3 体现思维训练为主动的原则。
思维是智力核心,教育竞争就体现在人才培养和智力的开发上,因而要注意导学学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案设置的“课前尝试”中,要注意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去创设种种问题情景,让学生巧妙地实现新旧知识的搭桥。在“课堂探究”的过程中,则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诱导学生去探究、去认识,起到新旧知识的结合,并进行信息加工,澄清模糊认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培养训练,并自主组建新的知识结构。
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教师的教学活动实际上都是为学生提供一种促进知识学习和运用的环境和条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促进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和自主性的发挥。所以,学案的设计还要防止教师过多地干预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过程,要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