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进大学,很多学生都要面临重新定位的问题。睿文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挂掉睿文母亲的电话,我有点儿郁闷,对下午的会面很没情绪。
睿文是我做导师那个大一班级的学生,某知名高中毕业。家长们大都会为自己的孩子能够进入那所中学骄傲,据说每一年那里很大部分的毕业生都会去清华和北大。但在母亲看来很倒霉——睿文高考时却因“发挥失常”,掉到了第二志愿里。这样的情况在我们这里并不鲜见,北京八中的、北京四中的、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统统是“发挥失常”才到了这里,仿佛很丢脸的一件事情,却从未听到哪个学生对自己有过反省。“发挥失常”成了一块再好不过的“遮羞布”。当然,这布也容易遮住自己的眼睛,让自己看不清当下与发展。睿文也是这样。
近来,一直对学习成绩“耿耿于怀”的她行为有些怪异。上自习是个不错的学习习惯吧,但是睿文经常深夜才回到宿舍,开灯洗漱,声响如常。室友半夜被惊醒,多次提醒无效,苦不堪言。为此她和室友们时常吵架,却觉得自己为了学习晚归没有错,喜欢“混日子”的同学出于妒忌才会对自己好好学习的行为进行“阻挠”,目的就是“她们拿不到奖学金,也不想让我拿到,可谓居心险恶”!
勤学好问值得表扬,但是睿文把老师们搞得也很无奈。答疑时间里她会出现在办公室,非答疑时间也会找上门来,甚至在大半夜打电话向老师请教。都说“带着问题学习很可贵”,但在很多老师看来,睿文提出的问题并非“经过思考的”,有些甚至在当天课程中刚刚讲过。
“有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会让我很激动、很兴奋,让人觉得他在掌握了教授的知识基础上对问题有了延伸性思考,但是睿文就差得很远了。”一位力学老师如是说,“我很怀疑她上课有没有进入听讲的状态,那些问题明明就是我讲过而且作为重点重复的,她却一遍一遍跑来问。她的问题很没水平,更像是在考验我的耐心!”
尽管“民怨”四起,睿文还是我行我素,不知是不在乎,还是意识不到。而睿文母亲恰逢其时打来电话,希望和我谈谈“孩子在学校受同学欺负、排挤”的问题,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我已不再优秀
其实,对睿文的关注从入学就已经开始了。军训晚饭时间过后,我去营房熟悉学生,看见她闷闷不乐地坐在操场边的大泡桐下。看到我走近,她立刻站起来向我郑重地行了半鞠躬礼,大声说“老师好”!这举动让我在被尊重之余觉得不甚自在,本有促膝而谈的想法,却被这郑重大礼又重新“架”回到老师的位置上。我坐在她旁边,她却一直站着不肯坐。我心下忖度,现在的小学生恐怕也没有这么“规矩”吧!
我说:“喂,你那样站着我就得仰视,脖子酸得不行了,能不能坐下?”她不好意思地笑笑,坐下了。
扯了几句“训练苦不苦”的套话,我问她: “一个人郁闷什么呢?”原来,毕业于知名高中的她从高考成绩出来的那天起就有“天昏地暗”的感觉。尽管母亲说“没关系,努力了就行”,但她觉得那笑容和安慰都很勉强。亲朋好友也都问:“文文考得怎么样?”父母在回答“发挥失常”时底气不足的样子让她很觉刺心。
新生报到之后,郁闷的事情更多,原来在同学中,自己这个“名校生”一点儿优势也没有。大家聊天时,听到她是某某高中毕业,大都带着几分羡慕之情。但是一比成绩,几个郊区考来的同学比自己的录取成绩还高了20多分!成绩不如人就很颜面扫地了,更糟糕的是自己除了学习,似乎什么也不会。为军训晚会筹备节目,身边的同学要么拿过国标少年比赛金奖,要么钢琴10级能上台伴奏,最不济的还能凑个小合唱呢,可是自己在这些方面都不灵,只有一个钢琴4级,也派不上什么用场;连队板报评比自己也报了名,但是因为字写得不够漂亮、不会画画也被“刷”下来;就连内务、打背包都比别人慢,连队内务评比时还因为自己的被子叠得不合格被扣了分,没有拿到红旗,大家虽然嘴上不说什么,可心里未必不讥笑。
“老师,我觉得很没劲,还不如是一个普通学校毕业的呢!以前在高中,身边同学优秀的也很多,可我没有这么难受过。现在……我已经一点儿都不优秀了。”睿文开始流泪。
我说:“《军训特刊》最近一期上那篇《军训随想》是你写的吧?”睿文愣了愣,点点头。我告诉她,自己看到睿文的名字和文章时很高兴,因为我们女生连队发的文章不多。而那篇文章写得不错,很流畅。难道因为自己能写出不错的文章而别人写不出就代表你优秀而别人不优秀吗?同样,用自己不擅长的方面和别人擅长的去比较,然后告诉自己不优秀,这样做意义何在呢?更重要的是,从前是不是毕业于什么所谓的名校并不重要,尽管那个光环很好看,现在的起点是新的,和过去的“名校”一点儿关系也没有,勤奋、努力和把握机遇才会成就我们的优秀。
那一刻,睿文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自由的空气不是那么好呼吸
睿文受到的重大打击来自期末考试。
认为自己一直刻苦学习的睿文入学后第一次期末考试竟然有一门不及格。我很奇怪为什么这样。请教了任课教师才明白,她的卷面成绩(通常占总评成绩的60%)勉强及格,而平时成绩得分偏低(通常占总评成绩的40%),小论文缺乏观点,只是材料的拼凑,甚至还有两次未交作业的记录。综合种种,期末总评不及格。睿文回忆说,课程太多了,那两次没有按时交作业是因为自己“太忙了”,而想起该交作业时又找不到老师了,他们又不像中学老师们除了待在课堂就是教室。至于小论文,睿文觉得自己做得很好,材料都是自己检索来的,还很认真地抄了一些数据,至于“观点”这东西嘛,老师又没说一定要有观点!这下,轮到我没语言了。
“破屋逢漏雨”,第一次参加CET四级考试,睿文的成绩还不到400分。她很不明白,过去自己的英语一向不错,高考英语还得了120分左右,怎么四级考这么惨呢?而身边的有些同学并没有像自己这么刻苦,反倒轻松过级。她把这一切归咎于“时间投入不够”。接下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睿文开始了近乎疯狂的英语学习。那些砖头一样厚的单词手册、宝典随身携带,除了专业课作业,睿文的剩余时间几乎都用来对付英语单词,甚至自习到深夜才回宿舍。
睿文说,大学里的课是不像中学那么多,看起来空闲时间不少,可是要应付的事情也多啊。入学这半年多,自己过得比高三还累,却很难找到游刃有余的感觉。记得高中老师经常和大家说:“考上大学你们就轻松啦!想怎么玩儿,怎么放松都可以!”把大学说得跟“天堂”一样,现在回想起来真是骗人。
适应不只是说说而已
对于睿文来说,对大学的“适应”面临着两大问题。
第一是自我价值感方面的困惑。当大家经历了“厮杀”一样的高考,从晨昏颠倒的学习中抬起头来的时候,似乎才有机会更加全面地审视自己。到了这会儿,才猛然发现原来除了学习成绩之外,自己和旁人竟然还有许多方面的差距,比如知识、才艺等。尽管自己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不算差,但是这些很难补偿内心那种“见人矮三分”的不良感觉。
第二是如何适应大学学习的问题。在大学里老师们很少监督,很少主动指导,也没有人制订具体的学习目标,考试一般不公布分数,不排名,每个人都在独立地面对学业。学习气氛可以说是外松内紧的。课堂学习后,学生不仅要消化理解课堂内容,还要大量阅读相关文献资料。自学能力的高低成为影响学业成绩的最重要因素。它包括能独立确定学习目标、对教师所讲内容提出质疑、查询相关文献、确定自修内容并将自修内容表达出来与人探讨、写学习心得或学术论文等。学习方法的适应、摸索和转变是每个新生的必经之路。此外,对于课程类别要逐渐明晰。很多已经上了1年学的学生还不明白“考试课”、“专业课”、“选修课”到底意味着什么,甚至分不清“学分”和“综合测评”加分的区别。作为新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应目标明确具体;对待公共课,要认识到其实用的价值,努力把对公共课的间接兴趣转化为直接学习兴趣;对选修课的学习,应注意克服仅仅停留在“口味调剂”层面。
和睿文母亲还是会面了。她很不明白自己优秀的、名校毕业的女儿为什么在一所市属院校里都不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我想,让她明白这一点可不是一句两句就能奏效的事情。对此,我的同事有一精辟总结:很多孩子一降生,父母都觉得自己的宝贝儿能上哈佛;上了小学才知道,顶多上个清华北大;末了到了中学才发现,能上本科就已经谢天谢地了。只求结果,不在过程里“适当”地付出和投入,恐怕“谎花”(指开花不结果)也就开得多了。
图/郭德鑫 编辑/芦淼
[email protected]
挂掉睿文母亲的电话,我有点儿郁闷,对下午的会面很没情绪。
睿文是我做导师那个大一班级的学生,某知名高中毕业。家长们大都会为自己的孩子能够进入那所中学骄傲,据说每一年那里很大部分的毕业生都会去清华和北大。但在母亲看来很倒霉——睿文高考时却因“发挥失常”,掉到了第二志愿里。这样的情况在我们这里并不鲜见,北京八中的、北京四中的、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统统是“发挥失常”才到了这里,仿佛很丢脸的一件事情,却从未听到哪个学生对自己有过反省。“发挥失常”成了一块再好不过的“遮羞布”。当然,这布也容易遮住自己的眼睛,让自己看不清当下与发展。睿文也是这样。
近来,一直对学习成绩“耿耿于怀”的她行为有些怪异。上自习是个不错的学习习惯吧,但是睿文经常深夜才回到宿舍,开灯洗漱,声响如常。室友半夜被惊醒,多次提醒无效,苦不堪言。为此她和室友们时常吵架,却觉得自己为了学习晚归没有错,喜欢“混日子”的同学出于妒忌才会对自己好好学习的行为进行“阻挠”,目的就是“她们拿不到奖学金,也不想让我拿到,可谓居心险恶”!
勤学好问值得表扬,但是睿文把老师们搞得也很无奈。答疑时间里她会出现在办公室,非答疑时间也会找上门来,甚至在大半夜打电话向老师请教。都说“带着问题学习很可贵”,但在很多老师看来,睿文提出的问题并非“经过思考的”,有些甚至在当天课程中刚刚讲过。
“有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会让我很激动、很兴奋,让人觉得他在掌握了教授的知识基础上对问题有了延伸性思考,但是睿文就差得很远了。”一位力学老师如是说,“我很怀疑她上课有没有进入听讲的状态,那些问题明明就是我讲过而且作为重点重复的,她却一遍一遍跑来问。她的问题很没水平,更像是在考验我的耐心!”
尽管“民怨”四起,睿文还是我行我素,不知是不在乎,还是意识不到。而睿文母亲恰逢其时打来电话,希望和我谈谈“孩子在学校受同学欺负、排挤”的问题,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我已不再优秀
其实,对睿文的关注从入学就已经开始了。军训晚饭时间过后,我去营房熟悉学生,看见她闷闷不乐地坐在操场边的大泡桐下。看到我走近,她立刻站起来向我郑重地行了半鞠躬礼,大声说“老师好”!这举动让我在被尊重之余觉得不甚自在,本有促膝而谈的想法,却被这郑重大礼又重新“架”回到老师的位置上。我坐在她旁边,她却一直站着不肯坐。我心下忖度,现在的小学生恐怕也没有这么“规矩”吧!
我说:“喂,你那样站着我就得仰视,脖子酸得不行了,能不能坐下?”她不好意思地笑笑,坐下了。
扯了几句“训练苦不苦”的套话,我问她: “一个人郁闷什么呢?”原来,毕业于知名高中的她从高考成绩出来的那天起就有“天昏地暗”的感觉。尽管母亲说“没关系,努力了就行”,但她觉得那笑容和安慰都很勉强。亲朋好友也都问:“文文考得怎么样?”父母在回答“发挥失常”时底气不足的样子让她很觉刺心。
新生报到之后,郁闷的事情更多,原来在同学中,自己这个“名校生”一点儿优势也没有。大家聊天时,听到她是某某高中毕业,大都带着几分羡慕之情。但是一比成绩,几个郊区考来的同学比自己的录取成绩还高了20多分!成绩不如人就很颜面扫地了,更糟糕的是自己除了学习,似乎什么也不会。为军训晚会筹备节目,身边的同学要么拿过国标少年比赛金奖,要么钢琴10级能上台伴奏,最不济的还能凑个小合唱呢,可是自己在这些方面都不灵,只有一个钢琴4级,也派不上什么用场;连队板报评比自己也报了名,但是因为字写得不够漂亮、不会画画也被“刷”下来;就连内务、打背包都比别人慢,连队内务评比时还因为自己的被子叠得不合格被扣了分,没有拿到红旗,大家虽然嘴上不说什么,可心里未必不讥笑。
“老师,我觉得很没劲,还不如是一个普通学校毕业的呢!以前在高中,身边同学优秀的也很多,可我没有这么难受过。现在……我已经一点儿都不优秀了。”睿文开始流泪。
我说:“《军训特刊》最近一期上那篇《军训随想》是你写的吧?”睿文愣了愣,点点头。我告诉她,自己看到睿文的名字和文章时很高兴,因为我们女生连队发的文章不多。而那篇文章写得不错,很流畅。难道因为自己能写出不错的文章而别人写不出就代表你优秀而别人不优秀吗?同样,用自己不擅长的方面和别人擅长的去比较,然后告诉自己不优秀,这样做意义何在呢?更重要的是,从前是不是毕业于什么所谓的名校并不重要,尽管那个光环很好看,现在的起点是新的,和过去的“名校”一点儿关系也没有,勤奋、努力和把握机遇才会成就我们的优秀。
那一刻,睿文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自由的空气不是那么好呼吸
睿文受到的重大打击来自期末考试。
认为自己一直刻苦学习的睿文入学后第一次期末考试竟然有一门不及格。我很奇怪为什么这样。请教了任课教师才明白,她的卷面成绩(通常占总评成绩的60%)勉强及格,而平时成绩得分偏低(通常占总评成绩的40%),小论文缺乏观点,只是材料的拼凑,甚至还有两次未交作业的记录。综合种种,期末总评不及格。睿文回忆说,课程太多了,那两次没有按时交作业是因为自己“太忙了”,而想起该交作业时又找不到老师了,他们又不像中学老师们除了待在课堂就是教室。至于小论文,睿文觉得自己做得很好,材料都是自己检索来的,还很认真地抄了一些数据,至于“观点”这东西嘛,老师又没说一定要有观点!这下,轮到我没语言了。
“破屋逢漏雨”,第一次参加CET四级考试,睿文的成绩还不到400分。她很不明白,过去自己的英语一向不错,高考英语还得了120分左右,怎么四级考这么惨呢?而身边的有些同学并没有像自己这么刻苦,反倒轻松过级。她把这一切归咎于“时间投入不够”。接下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睿文开始了近乎疯狂的英语学习。那些砖头一样厚的单词手册、宝典随身携带,除了专业课作业,睿文的剩余时间几乎都用来对付英语单词,甚至自习到深夜才回宿舍。
睿文说,大学里的课是不像中学那么多,看起来空闲时间不少,可是要应付的事情也多啊。入学这半年多,自己过得比高三还累,却很难找到游刃有余的感觉。记得高中老师经常和大家说:“考上大学你们就轻松啦!想怎么玩儿,怎么放松都可以!”把大学说得跟“天堂”一样,现在回想起来真是骗人。
适应不只是说说而已
对于睿文来说,对大学的“适应”面临着两大问题。
第一是自我价值感方面的困惑。当大家经历了“厮杀”一样的高考,从晨昏颠倒的学习中抬起头来的时候,似乎才有机会更加全面地审视自己。到了这会儿,才猛然发现原来除了学习成绩之外,自己和旁人竟然还有许多方面的差距,比如知识、才艺等。尽管自己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不算差,但是这些很难补偿内心那种“见人矮三分”的不良感觉。
第二是如何适应大学学习的问题。在大学里老师们很少监督,很少主动指导,也没有人制订具体的学习目标,考试一般不公布分数,不排名,每个人都在独立地面对学业。学习气氛可以说是外松内紧的。课堂学习后,学生不仅要消化理解课堂内容,还要大量阅读相关文献资料。自学能力的高低成为影响学业成绩的最重要因素。它包括能独立确定学习目标、对教师所讲内容提出质疑、查询相关文献、确定自修内容并将自修内容表达出来与人探讨、写学习心得或学术论文等。学习方法的适应、摸索和转变是每个新生的必经之路。此外,对于课程类别要逐渐明晰。很多已经上了1年学的学生还不明白“考试课”、“专业课”、“选修课”到底意味着什么,甚至分不清“学分”和“综合测评”加分的区别。作为新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应目标明确具体;对待公共课,要认识到其实用的价值,努力把对公共课的间接兴趣转化为直接学习兴趣;对选修课的学习,应注意克服仅仅停留在“口味调剂”层面。
和睿文母亲还是会面了。她很不明白自己优秀的、名校毕业的女儿为什么在一所市属院校里都不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我想,让她明白这一点可不是一句两句就能奏效的事情。对此,我的同事有一精辟总结:很多孩子一降生,父母都觉得自己的宝贝儿能上哈佛;上了小学才知道,顶多上个清华北大;末了到了中学才发现,能上本科就已经谢天谢地了。只求结果,不在过程里“适当”地付出和投入,恐怕“谎花”(指开花不结果)也就开得多了。
图/郭德鑫 编辑/芦淼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