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产品设计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促进经济发展,许多国家都重视这个专业,我国也在大力发展产品设计专业。本文主要从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课程的连贯性、理论及实践课程安排的合理性等方面探讨其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促进该专业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 产品设计 艺术学科 存在问题
产品设计的前身是工业设计。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中国引进了工业设计学科。许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工业设计,将它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予以重点扶持,中国也逐渐重视该学科体系的培养。2001年,全国200多所高校都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而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更加重视工业设计学科的发展,重视其专业人才的培养。虽然很多院校都相继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但由于现代设计教育在我国的历史较短,设计教育体系不完善。此外,由于艺术和工科两类学科都同时将其引入,这就导致学科体系混乱,影响该学科的合理发展。
2011年,艺术学学科提升成为门类,设计学科的学位点对应调整为一级学科硕博点。教育部对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实施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明確了设计学类下设的专业分别由艺术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等组成,而机械类下设的专业,分别由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等组成。原本的工业设计学科被分成两个方向:一个隶属于工科机械类,名称仍保留为工业设计,另一个隶属于设计学,名为产品设计。因为产品设计是刚建立起来的一个新的课程体系,对其课程体系研究人及相关项目很少,同时作为艺术设计学科体系范畴,尽管它来源于工业设计,但课程体系设置必然与原有的工业设计课程体系设计不同。如何设置其课程体系急需探讨、研究。
根据多年的实际教学研究和理论研究,可以看出,产品设计专业存在问题主要集中在下面几个方面:
1.课程体系内,各课程独立性太强,课程间不易融会贯通。
产品设计专业涉及的学科体系内容比较宽泛,因此在课程开设时这个专业安排的课程相对别的专业多。专业课程开设主要以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习实践课程进行划分,组织相关的课程。比如三大构成课,素描色彩课等就隶属于专业基础,广告设计、灯具设计等就属于专业选修课。这些课程的开设往往会在不同学期进行,多数学校基础课程在大一、大二开设,专业课程主要在大三开设,这种课程的时差会导致设计的基础课程知识在专业课程运用时脱节。在实际课程讲授中,学生只是就单个课程学习掌握相关知识,这门课程完结后,再学习新的课程,因为没有进行知识的关联传授,导致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最终会使得学生在设计时不将所学到的知识综合运用,导致设计效果一般。比如学生在学习家具设计课程时,由于人体工学课程作为独立课程已经在之前讲授了,加上两个课程讲授学期不同,课程讲授都各自独立,学生在做家具尺度设计时,只能凭着模糊的印象进行设计,即使查阅了资料,但由于缺少相关的指导,设计的尺度也都不精确。虽然这只是一个个例,但能说明各个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性较差。因此,在对课程进行设置安排时,应该结合专业各课程的特点,在课程与课程之间进行知识的合理交叉。
2.课程体系内课程种类设置有些偏多,学生没有明显的专业性。
在对产品设计专业的调查中发现,其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种类过多,涉及学科庞大。艺术院校往往要向机械设计等工科教育方向偏,而机械院校却偏偏要向艺术教育方向偏。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只要沾上边的课程都规划进来,连计算机的也参与进来,最后连经济与管理类的课程也进来交叉,生怕漏掉某类课程,这就导致学科课程内容偏多。学生每天疲于学习这些课程,每天埋头苦学,没有时间感悟生活,放松心智,获取灵感,体会课程精髓。设计的灵感源于生活,是建立在对生活的一种认知设计,如果只是每天埋头学习而与生活脱离,就会导致学生不能明确把握课程的精髓,理解课程的核心,在设计时的创新性不强,只是机械地遵照学习的知识进行设计。同时,如果总是这样疲于学习而缺少实际设计效果,就会使学生对如此繁复的课程感到厌倦,而没有好的设计效果,就会使学生对学习设计产生怀疑,甚至排斥,以至于最后放弃学习设计。虽然在对该专业设置很多种类的课程是有一定原因的,比如在从事这个专业时确实要涉及较多的交叉学科知识,比如设置如此“丰富”课程的另一个原因是学生在面向社会就业时可以进行“多向”选择。但实际情况是,学生虽然学习了很多课程,但由于知识全而不精,浮于表面,在真正在从事设计时迷茫,很难出好的设计;在面向社会择业的时候,往往信心不足,更容易失去就业机会。因此,在对课程体系内的课程设置时,应该结合学校的特点、地方的特点、就业的特点及学生的特点,有选择性地重点设置课程,而对于其他的一些课程可以作为公共选修的课程,自愿学习,有能力、有精力者或对某些内容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多选择一些专业内容,而无能力和精力只要把握住课程体系内的课程同样能掌握一定的专业能力,这样就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他们真正具有一定的知识能力。
3.实践课程设置体系不科学,实际效果不佳。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之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德国包豪斯设计学校教育体系时强调“学生既有动手能力,又有理论素养”,建立双轨制教学体系。“技术教育导师”和“艺术形式”导师共同进行授课。通过“作坊式”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学生顺利地把设计形式理论快速转化出来,培养既具艺术修养又有应用技术知识能力的人才。现代的设计教育理念和体系都来源于包豪斯,并且产品设计专业属于应用学科,因此,各大高校的产品设计专业都相应设置了实践的教学体系。但从实际看,课程设置的效果不佳。在现代高校中常设立的实践课程主要有这些课程:专业实习、金工实习、认识实习、通识教育实践、设计调查等课程。这些课程设置都比较笼统,没有明确的实践方向,学生进行实习后更多的是停留在实习的表面,交一份实习报告,写一份实习心得,做一份实习设计作品就算结束,没有真正深入实际实践操作,并没有真正体会到实习的意义和效果,没有真正掌握实践的技能,学生认为只要做出一份设计就是进行实践。这导致学生将实践集中在为设计而设计,没有重视前期对作品的实践调查研究和后期的实际生产制造上,这样的设计更多是“纸上谈兵”,而实际不可行。实践课程效果不佳还受另一个因素的影响。由于教学资源有限,只有少数高校拥有类似包豪斯似的“作坊”,多数高校只拥有计算机实验室和基础模型实验室,并且缺乏相应的“作坊大师”进行实践指导。由于缺少实际的实践能力,某些学生在面对一个设计课题时,不会进行合理市场调查,缺少研究方向性,没有对实际制造工艺的理解,缺少设计的可行性,最终导致没有有效的设计方案产生,缺少创新性的设计作品。因此,在产品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时应在整个专业学期内,根据所开设课程特点,设置对应的行之有效的实践课程,让学生真正体会实践,学会动手完成设计。
4.课程体系中课程的设置偏于保守,面向社会的针对性差,部分课程设置过于高大上。
调查发现,多数高校产品设计专业体系课程的设置都比较相似,都是以三大构成为基础。三大基础是从包豪斯设计学院开始的,这就意味着这100多年来,设计的基础体系就没有发生过明显的变革。而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某些新的设计知识理论不断被挖掘出来,很多新的设计现象不断衍生,而这些新的内容由于某些原因,并没有被引入到现有的课程体系建设中,这就使得产品设计教学内容与我国实际用人需求之间产生对接困难的问题,学生不容易融于社会,他们走向人才市场时的适应力较弱,很难找到好的工作。面对这种情况,某些高校为了迎合社会的需要,在课程体系中设立一些“高大上”和“前沿”的课程,貌似体现了专业的先进性,但实际情况是由于这些课程的开设,不得不删减或去除一些课程,这些被删掉的课程往往是一些晦涩的基础理论课程,没有这些理论知识的支撑,学生的设计成了“形而上学”空洞而无用。此外,由于这些“前沿”的课程正处于不断探索阶段,没有形成理论体系,学生接触了这些课程,只能学个“皮毛”,而不能真正理解运用,白白浪费时间。产品设计研究的是“市场”和“人”的问题,在研究中需要关注的研究方向重点是消费群体,以及中国的制造技术水平。如果将重点放在研究不断更新的计算机软件、不断融合的文化、前沿设计理念等交叉性学科上,研究这些不是我们国家制造业当前的需要,就会使设计成为“乌托邦”,学生必然会无法面对社会需求。合理专业的发展更应该面对社会,脚踏实地地设置一些满足社会需求、满足经济发展、满足国情的专业体系。
以上就是我对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的一些看法,产品设计专业的发展关乎民生,其发展会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摒弃学科体系中不合理的因素,让产品设计专业良性发展,可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杭悦,宋长林.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2).
[2]潘鲁生.关于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J].装饰,2003(4).
课题项目:长春理工大学校级课题“新形势下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关键词: 产品设计 艺术学科 存在问题
产品设计的前身是工业设计。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中国引进了工业设计学科。许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工业设计,将它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予以重点扶持,中国也逐渐重视该学科体系的培养。2001年,全国200多所高校都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而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更加重视工业设计学科的发展,重视其专业人才的培养。虽然很多院校都相继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但由于现代设计教育在我国的历史较短,设计教育体系不完善。此外,由于艺术和工科两类学科都同时将其引入,这就导致学科体系混乱,影响该学科的合理发展。
2011年,艺术学学科提升成为门类,设计学科的学位点对应调整为一级学科硕博点。教育部对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实施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明確了设计学类下设的专业分别由艺术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等组成,而机械类下设的专业,分别由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等组成。原本的工业设计学科被分成两个方向:一个隶属于工科机械类,名称仍保留为工业设计,另一个隶属于设计学,名为产品设计。因为产品设计是刚建立起来的一个新的课程体系,对其课程体系研究人及相关项目很少,同时作为艺术设计学科体系范畴,尽管它来源于工业设计,但课程体系设置必然与原有的工业设计课程体系设计不同。如何设置其课程体系急需探讨、研究。
根据多年的实际教学研究和理论研究,可以看出,产品设计专业存在问题主要集中在下面几个方面:
1.课程体系内,各课程独立性太强,课程间不易融会贯通。
产品设计专业涉及的学科体系内容比较宽泛,因此在课程开设时这个专业安排的课程相对别的专业多。专业课程开设主要以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习实践课程进行划分,组织相关的课程。比如三大构成课,素描色彩课等就隶属于专业基础,广告设计、灯具设计等就属于专业选修课。这些课程的开设往往会在不同学期进行,多数学校基础课程在大一、大二开设,专业课程主要在大三开设,这种课程的时差会导致设计的基础课程知识在专业课程运用时脱节。在实际课程讲授中,学生只是就单个课程学习掌握相关知识,这门课程完结后,再学习新的课程,因为没有进行知识的关联传授,导致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最终会使得学生在设计时不将所学到的知识综合运用,导致设计效果一般。比如学生在学习家具设计课程时,由于人体工学课程作为独立课程已经在之前讲授了,加上两个课程讲授学期不同,课程讲授都各自独立,学生在做家具尺度设计时,只能凭着模糊的印象进行设计,即使查阅了资料,但由于缺少相关的指导,设计的尺度也都不精确。虽然这只是一个个例,但能说明各个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性较差。因此,在对课程进行设置安排时,应该结合专业各课程的特点,在课程与课程之间进行知识的合理交叉。
2.课程体系内课程种类设置有些偏多,学生没有明显的专业性。
在对产品设计专业的调查中发现,其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种类过多,涉及学科庞大。艺术院校往往要向机械设计等工科教育方向偏,而机械院校却偏偏要向艺术教育方向偏。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只要沾上边的课程都规划进来,连计算机的也参与进来,最后连经济与管理类的课程也进来交叉,生怕漏掉某类课程,这就导致学科课程内容偏多。学生每天疲于学习这些课程,每天埋头苦学,没有时间感悟生活,放松心智,获取灵感,体会课程精髓。设计的灵感源于生活,是建立在对生活的一种认知设计,如果只是每天埋头学习而与生活脱离,就会导致学生不能明确把握课程的精髓,理解课程的核心,在设计时的创新性不强,只是机械地遵照学习的知识进行设计。同时,如果总是这样疲于学习而缺少实际设计效果,就会使学生对如此繁复的课程感到厌倦,而没有好的设计效果,就会使学生对学习设计产生怀疑,甚至排斥,以至于最后放弃学习设计。虽然在对该专业设置很多种类的课程是有一定原因的,比如在从事这个专业时确实要涉及较多的交叉学科知识,比如设置如此“丰富”课程的另一个原因是学生在面向社会就业时可以进行“多向”选择。但实际情况是,学生虽然学习了很多课程,但由于知识全而不精,浮于表面,在真正在从事设计时迷茫,很难出好的设计;在面向社会择业的时候,往往信心不足,更容易失去就业机会。因此,在对课程体系内的课程设置时,应该结合学校的特点、地方的特点、就业的特点及学生的特点,有选择性地重点设置课程,而对于其他的一些课程可以作为公共选修的课程,自愿学习,有能力、有精力者或对某些内容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多选择一些专业内容,而无能力和精力只要把握住课程体系内的课程同样能掌握一定的专业能力,这样就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他们真正具有一定的知识能力。
3.实践课程设置体系不科学,实际效果不佳。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之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德国包豪斯设计学校教育体系时强调“学生既有动手能力,又有理论素养”,建立双轨制教学体系。“技术教育导师”和“艺术形式”导师共同进行授课。通过“作坊式”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学生顺利地把设计形式理论快速转化出来,培养既具艺术修养又有应用技术知识能力的人才。现代的设计教育理念和体系都来源于包豪斯,并且产品设计专业属于应用学科,因此,各大高校的产品设计专业都相应设置了实践的教学体系。但从实际看,课程设置的效果不佳。在现代高校中常设立的实践课程主要有这些课程:专业实习、金工实习、认识实习、通识教育实践、设计调查等课程。这些课程设置都比较笼统,没有明确的实践方向,学生进行实习后更多的是停留在实习的表面,交一份实习报告,写一份实习心得,做一份实习设计作品就算结束,没有真正深入实际实践操作,并没有真正体会到实习的意义和效果,没有真正掌握实践的技能,学生认为只要做出一份设计就是进行实践。这导致学生将实践集中在为设计而设计,没有重视前期对作品的实践调查研究和后期的实际生产制造上,这样的设计更多是“纸上谈兵”,而实际不可行。实践课程效果不佳还受另一个因素的影响。由于教学资源有限,只有少数高校拥有类似包豪斯似的“作坊”,多数高校只拥有计算机实验室和基础模型实验室,并且缺乏相应的“作坊大师”进行实践指导。由于缺少实际的实践能力,某些学生在面对一个设计课题时,不会进行合理市场调查,缺少研究方向性,没有对实际制造工艺的理解,缺少设计的可行性,最终导致没有有效的设计方案产生,缺少创新性的设计作品。因此,在产品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时应在整个专业学期内,根据所开设课程特点,设置对应的行之有效的实践课程,让学生真正体会实践,学会动手完成设计。
4.课程体系中课程的设置偏于保守,面向社会的针对性差,部分课程设置过于高大上。
调查发现,多数高校产品设计专业体系课程的设置都比较相似,都是以三大构成为基础。三大基础是从包豪斯设计学院开始的,这就意味着这100多年来,设计的基础体系就没有发生过明显的变革。而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某些新的设计知识理论不断被挖掘出来,很多新的设计现象不断衍生,而这些新的内容由于某些原因,并没有被引入到现有的课程体系建设中,这就使得产品设计教学内容与我国实际用人需求之间产生对接困难的问题,学生不容易融于社会,他们走向人才市场时的适应力较弱,很难找到好的工作。面对这种情况,某些高校为了迎合社会的需要,在课程体系中设立一些“高大上”和“前沿”的课程,貌似体现了专业的先进性,但实际情况是由于这些课程的开设,不得不删减或去除一些课程,这些被删掉的课程往往是一些晦涩的基础理论课程,没有这些理论知识的支撑,学生的设计成了“形而上学”空洞而无用。此外,由于这些“前沿”的课程正处于不断探索阶段,没有形成理论体系,学生接触了这些课程,只能学个“皮毛”,而不能真正理解运用,白白浪费时间。产品设计研究的是“市场”和“人”的问题,在研究中需要关注的研究方向重点是消费群体,以及中国的制造技术水平。如果将重点放在研究不断更新的计算机软件、不断融合的文化、前沿设计理念等交叉性学科上,研究这些不是我们国家制造业当前的需要,就会使设计成为“乌托邦”,学生必然会无法面对社会需求。合理专业的发展更应该面对社会,脚踏实地地设置一些满足社会需求、满足经济发展、满足国情的专业体系。
以上就是我对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的一些看法,产品设计专业的发展关乎民生,其发展会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摒弃学科体系中不合理的因素,让产品设计专业良性发展,可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杭悦,宋长林.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2).
[2]潘鲁生.关于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J].装饰,2003(4).
课题项目:长春理工大学校级课题“新形势下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