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共享互助的教学模式要求共享能在互助中有自然的反应,有了互助,共享就能更加自如的实施。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改善课堂交流模式、人为设置“障碍”、组织小组活动等多种途径,为互动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共享的氛围、激发互动的心理需求、提供互动的机会、认识互动的技巧、强化互动的意识,促进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交流互动活动,从而使学生在互动活动过程中实现互动意识、共享能力及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一、在“共享互助”中展示学生的个性风采
[案例一] 《宇宙里有些什么》教学片断
请大家结合学案,快速浏览课文,然后回答课后练习一。
1.请大家找出有关分别介绍恒星、星云、银河系、恒星系的段落。
课文从我们肉眼看得到的恒星写起,那么我们先来学习恒星的特点吧。
学生阅读后总结:
(1)恒星是一个自身会发光发热的星体。
(2)生态系统内各个环节彼此保持着一定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就是生态平衡。
教师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从比较中让学生明确下定义是:在说明事物时,用简明的叙述,准确地提示概念的含义。因而判断此句没有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2.用合作虚席的方法,以小组为学习单位,阅读后讨论,要求能在文中找出星云、银河系、恒星系的特点,并且用不同的符号划出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启示]“共享互助”是一个师生相互配合的过程,也是共同享受成功的过程。要求师生在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交流和共同“备课”,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他们设计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风采,张扬他们的个性,体会成功的喜悦和自豪,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我们要努力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究性,教师的指导才有效果。
互助不单是学生的合作与互助。更多的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助。教师和学生的互助表现在教师的引导上,点拨引起学生的共鸣,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
二、在“共享互助”中发挥学生的探究精神
[案例二] 《听潮》教学片断
学生自主学习讨论。
明确:第一层(5—12段)写落潮时的大海,“海睡图”
第二层(13—14段)写涨潮初起,“海醒图”
第三层(15—19段)写涨潮达到高峰,“海怒图”
第四层(20—21段)写退潮,赞美退潮时的平静同涨潮时凶猛一样美。
指名朗读第一层,要求读出诗意,语调要轻柔。
讨论“完全”、“静寂”、“吻”、“镶”、“仿佛”等词语的意思和作用。
分析描写月光的句子,讨论读中提示“体会‘走’的含义”。
明确:“完全”表现了两人独赏海的夜景时,妻觉得仿佛拥有了整个大海的无限欣喜之情。
先写“静寂”。“吻”是接触,用拟人手法状写波浪荡漾之轻微,这是写波浪的静;“银鳞”是因为粼粼细波对月光的反射,因为波细,才似“银鳞”,这是写波浪的“静”;“红光”像凝结了的“红玉”仍突出“静”。“仿佛”不是比喻,是说明“轻松”是被大海夜景所感染后的一种感觉。
研读“还在我们脚下沉吟着”一段,体会讨论“沉吟”和四个比喻的作用,概括这时潮音的特点。
[启示] 共享互助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享有共同成果的过程,只有学习而没有享有,或只想去享有而不去学习都是不完整的,学生的参与和主动互动,是共享互助的基本要求。新课程实施后,打破了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积极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的学习模式。它不但是教学方式的改变,而且是我国教育思想上的一次巨大的革命。
语文新课程的实施,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和空间,教师应该主动地学习、探索、实践,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发展学生,也发展自己。这样我们才能让每一堂语文课都是精彩的体现,激励、唤醒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激活每一个学生内在的素质。新课程观旨在打破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模式。
“共享互助”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一种教育方法,共享互助不仅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同时也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不但是教学方式的改变,也是教育思想上的一次革命。在整个共享互助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教育活动的绝对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责任编辑 韦淑红)
一、在“共享互助”中展示学生的个性风采
[案例一] 《宇宙里有些什么》教学片断
请大家结合学案,快速浏览课文,然后回答课后练习一。
1.请大家找出有关分别介绍恒星、星云、银河系、恒星系的段落。
课文从我们肉眼看得到的恒星写起,那么我们先来学习恒星的特点吧。
学生阅读后总结:
(1)恒星是一个自身会发光发热的星体。
(2)生态系统内各个环节彼此保持着一定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就是生态平衡。
教师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从比较中让学生明确下定义是:在说明事物时,用简明的叙述,准确地提示概念的含义。因而判断此句没有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2.用合作虚席的方法,以小组为学习单位,阅读后讨论,要求能在文中找出星云、银河系、恒星系的特点,并且用不同的符号划出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启示]“共享互助”是一个师生相互配合的过程,也是共同享受成功的过程。要求师生在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交流和共同“备课”,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他们设计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风采,张扬他们的个性,体会成功的喜悦和自豪,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我们要努力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究性,教师的指导才有效果。
互助不单是学生的合作与互助。更多的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助。教师和学生的互助表现在教师的引导上,点拨引起学生的共鸣,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
二、在“共享互助”中发挥学生的探究精神
[案例二] 《听潮》教学片断
学生自主学习讨论。
明确:第一层(5—12段)写落潮时的大海,“海睡图”
第二层(13—14段)写涨潮初起,“海醒图”
第三层(15—19段)写涨潮达到高峰,“海怒图”
第四层(20—21段)写退潮,赞美退潮时的平静同涨潮时凶猛一样美。
指名朗读第一层,要求读出诗意,语调要轻柔。
讨论“完全”、“静寂”、“吻”、“镶”、“仿佛”等词语的意思和作用。
分析描写月光的句子,讨论读中提示“体会‘走’的含义”。
明确:“完全”表现了两人独赏海的夜景时,妻觉得仿佛拥有了整个大海的无限欣喜之情。
先写“静寂”。“吻”是接触,用拟人手法状写波浪荡漾之轻微,这是写波浪的静;“银鳞”是因为粼粼细波对月光的反射,因为波细,才似“银鳞”,这是写波浪的“静”;“红光”像凝结了的“红玉”仍突出“静”。“仿佛”不是比喻,是说明“轻松”是被大海夜景所感染后的一种感觉。
研读“还在我们脚下沉吟着”一段,体会讨论“沉吟”和四个比喻的作用,概括这时潮音的特点。
[启示] 共享互助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享有共同成果的过程,只有学习而没有享有,或只想去享有而不去学习都是不完整的,学生的参与和主动互动,是共享互助的基本要求。新课程实施后,打破了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积极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的学习模式。它不但是教学方式的改变,而且是我国教育思想上的一次巨大的革命。
语文新课程的实施,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和空间,教师应该主动地学习、探索、实践,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发展学生,也发展自己。这样我们才能让每一堂语文课都是精彩的体现,激励、唤醒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激活每一个学生内在的素质。新课程观旨在打破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模式。
“共享互助”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一种教育方法,共享互助不仅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同时也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不但是教学方式的改变,也是教育思想上的一次革命。在整个共享互助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教育活动的绝对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