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外国文学译著出版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建构

来源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x2853066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时期,大量外国文学译著的出版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助推力量。本文从作家、读者、创作等三方面,结合中国出版史、翻译史、现代文学发展史,探寻民国时期外国文学译著出版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以期细化、深化相关研究。
其他文献
本文从埃文·佐哈尔提出的多元系统理论出发,解读梁实秋、朱生豪、方平三位译者的《仲夏夜之梦》中译本,并考察其对“归化”“异化”两种翻译策略的选择。“归化”与“异
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实践有着提纲挈领的指导作用。文学翻译以小见大、以形见神,因此难度较高。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要对翻译的基本着眼点——词汇和句
"一径"是现代汉语中比较常用的一个副词。"一"和"径"在古代汉语中有两种相邻使用的情况,语义为"一条小路、一(个)直径",但都是偏正结构的名词性短语。受双音化趋势和"径"虚化
看守所的功能研究可以归结为实然功能的揭示与应然功能的赋予,它分别反映了法律规范阐释者和立法者的研究立场。看守所功能研究者均有参酌国际标准和国际准则改良中国看守所
刘第五为清代女诗人,字何减,生于名门望族,《镜阁诗集》为其代表作品。在相关典籍和文学著作中,《镜阁诗集》被著录为已佚、未见,仅有七首诗传唱于世。吉林大学图书馆藏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