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有利于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本文在对铜仁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问题及标准化生产概况进行宏观定性研究基础上,对铜仁市茶叶合作社实施标准化生产的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得出实施标准化生产的影响因素、制约因素及面临的风险等,并进一步从政府层面和合作社层面提出促进合作社实施标准化生产的对策。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标准化生产;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5)02-0041-05
一、引言
农业标准化是指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标准化原则,对农业生产全过程,通过制定标准、实施标准和管理,促进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经验迅速推广,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产品流通,规范农产品市场秩序,指导生产,引导消费,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以达到提高农业竞争力目的的一系列活动[1,2]。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业标准化逐步得到重视并取得发展,尤其是近十几年来由于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限制和国内农产品安全事件频发,农业标准化生产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年来得到较大发展,其克服我国传统农户“小生产大市场”经营模式的不足,组建生产团队,基于农产品市场需求,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指导,在生产环节严控化肥、农药等用量,注重土壤和水源保护,严格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不仅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3-5],也为农产品认证和品牌建设提供了保障[6]。而作为贵州省域内农业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的铜仁市,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标准化发展如何?合作社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如何?目前在农业标准化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的背景下,还没有文献显示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鉴于此,本文在对铜仁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问题宏观分析基础上,探讨铜仁市茶叶合作社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对策,以期推动铜仁市茶叶标准化生产,提升茶产业发展水平,振兴茶叶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二、铜仁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问题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贵州铜仁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呈良好发展态势。2011年底,全市已注册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422家,带动农户13.6万户,注册资金达3.98亿元,涉及畜、牧、茶叶、蔬菜、中药材、经济林等优势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已成为推动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助农增收的重要力量。合作社入股社员、资金、土地流转量等都处于增长趋势,产品市场从原来的周边县市扩展到重庆、成都、南京等大市场,经营模式也从单一的土地流转种植发展到农户订单、股份合作、反租倒包等多种形式。至2013年5月底,全市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066家,社员达4.85万人,带动农户23.5万户,注册资金44.17亿元,实现助农增收11.2435亿元,形成了“分类合理、功能互补、相互合作、促进生产、抱团入市”的格局,以及从生产到加工、到流通、到融资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资金互助社全覆盖和一体化服务的发展模式。
铜仁市供销合作社于2013年5月正式成立了铜仁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旨在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不断提升专业社质量、建立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开辟农产品销售渠道、建立会员制度、抓好政策与人才培养。自联合会成立起,先后召开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开通了农合联网站、组建成立了铜仁市盛合农产品有限公司、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2014年中国·武陵山区(铜仁)首届农产品交易会、组织部分理事到重庆市秀山县考察学习等活动,其日益成为带动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中间纽带。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铜仁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存在四方面问题:一是内部运行机制还不够规范。部分合作社经营运作、事务管理、账目管理等运行机制还不完善、不健全、不规范,制度章程流于形式,有组织无作用;二是自我发展能力还不足。包括合作社成员整体文化程度偏低;部分合作社没有必要办公设备、收购基地和仓库;部分合作社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商标,缺乏质量安全意识,影响了规范化、产业化发展;三是辐射带动功能还不强。合作社虽然数量不少,但大部分产业规模小,合作经营的有效半径基本上不超出村社范围,辐射带动能力有限,辐射面窄,市场经营组织功能还较弱;四是政策扶持力度还不够。尽管目前国家和贵州省都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合作社发展的优惠政策,但扶持力度还不够大,范围还不够广,受益面还较小,此外,金融机构扶持合作社发展的贷款额度普遍较小,通过融资实现借力发展的难度还较大。
(三)标准化生产概况
截止2013年底,铜仁市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按照农业标准化要求,各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推广实施蔬菜、茶叶、水果、马铃薯及粮油作物等主要优势产业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涌现出了“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等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先进经营管理模式。石阡、印江分别实施了茶叶标准化示范县项目,制定了一整套茶叶标准化生产规程。同时,全市已建设沼气池场20万口(户),开展了农业面源污染普查和治理工作;实施测土配方施肥1000多万亩;实施“万家灯火绿色灭虫示范工程”项目,示范推广频振式杀虫灯0.26万盏(含太阳能杀虫灯),示范控害面积13万亩,平均减少施药次数2次,平均减少农药使用量40%;积极推行“猪-沼-粮-菜(果)”循环模式,减少了化学农药使用量,改善了农产品产地环境,促进了乡村休闲观光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三、铜仁市茶叶专业合作社实施标准化生产案例分析
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很重视茶产业发展,出台了《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贵州省“十二五”茶产业发展规划》等,指出要加快茶叶标准化生产、打造茶叶品牌,把茶园基地建设、茶叶企业发展、营销渠道建设及扩大茶叶交易市场作为发展重点,并对区域进行布局,提供政策保障。而铜仁市凭借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政府部门的重视,生态茶产业取得了飞速发展,茶园规模已扩大到30万亩以上,茶叶年总产量达到3万吨,年产值达12亿元,年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以上,“梵净山翠峰茶”和“石阡苔茶”获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中国苔茶之乡”正在逐步实现①。然而,铜仁市茶产业发展中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其中品牌知名度不高、生产标准化程度低尤为凸出,对此,铜仁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指出要推进合作社规范发展,以合作社为载体带领茶农实施标准化生产,严控生产要素投入,确保茶叶质量安全,积极进行“三品一标”认证,培育茶叶品牌。在此背景下,选取铜仁市万崇山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研究对象,进行案例研究,剖析其实施标准化生产的制约因素及面临的风险等问题,并结合实况,提出合作社实施标准化生产的对策建议,以期推动铜仁市茶叶合作社实施标准化生产。 (一)万崇山农民专业合作社概况
万崇山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含有社员106人,技术人员8人,土地301亩,建立标准化基地301亩,建立了理事会制度并具有1名会计人员,拥有产品品牌“苔尊”,已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合作社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主要对茶叶进行分级包装和储藏,生茶的茶叶100%销往加工企业,通过组织合约价和市场浮动价进行购销,由自己的运输公司承担运输。但是,合作社收购社员产品是有限的,加工工厂也是小作坊,使得满足不了北京、福建客商对茶叶的需求,正在建大工厂。合作社技术主要来自当地农技推广部门和省农业厅培训,每年至少向社员及非社员开展1次产前、产中、产后和流通环节技术培训,2012年较2011年茶叶销售价格增长了25%,实现的利润增长了一倍。
(二)影响合作社实施标准化生产的因素
合作社在实施标准化生产过程中,受多种外部因素和部分内部因素影响[7]、[8]。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农产品的价格优势、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社员参与合作社的经济收益、当地政府的支持与扶持力度、农产品下游企业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当地信用社等金融部门的资金支持力度、当地农技部门的技术支持力度;内部因素包括社长或主要成员对农业标准较了解、合作社自身及社员拥有的农业技术、合作社自身的生产能力、社员能否获取较好的收益。
(三)制约合作社实施标准化生产的因素
合作社实施标准化生产过程中,存在五种制约因素,即一是产品运输成本高;二是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成本较高;三是宣传力度低,信息化网络利用程度低;四是社员参与标准化生产的积极性低;五是社员标准化生产意识不到位。
(四)政府提供的支持与帮助
合作社实施标准化生产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帮助,在实施中,政府为合作社提供了诸多的帮助与服务,分别为制定标准化生产规范、市场宣传与引导、基础设施投入、新技术培训和指导、资金扶持及提供信贷担保、实施各种优惠及补贴和提供便捷的工商登记服务。
(五)合作社实施动机和提供的服务
合作社为了获得更多经济效益、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合作社知名度进行农产品认证并实施了标准化生产,但是由于社员较分散,不便于管理,目前还没有安排专门人员来监督社员按标准化要求进行生产。合作社通过标准化的实施向社员及非社员提供了产前、产中、产后及流通环节的技术服务。产前包括选种指导、整地指导、测土施肥指导、育苗技术指导、化肥等生产资料优惠、提供贷款担保、新技术培训;产中包括规范施肥农药等用量、提供农用机械服务、生产栽培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田间管理;产后包括收割或采摘指导、农产品分类指导、农产品简单加工、农产品统一包装;流通环节包括统一产品质量检测、提供市场信息等服务。但是在产后的收购农产品、流通过程的统一商标及标识管理、提供农产品运输服务、提供农产品销售方面只向社员提供。
(六)合作社实施标准化生产面临的风险
合作社实施标准化生产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茶叶市场价格风险,表现在茶叶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尤其是季节茶的价格差别较大,春茶价格较高,易销售,而秋茶、夏茶价格较低,销售困难,导致合作社年销售收入不稳定;二是自然灾害风险,表现在雨、雪、冰雹等自然灾害频发,难以满足茶树自身独特的生长周期与生长环境需求,茶叶产量大减,导致合作社遭受重大损失。
四、结论及对策
对铜仁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宏观定性研究,发现近年来铜仁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呈较快发展态势,但也存在内部运行机制不规范、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辐射带动功能不强、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标准化生产程度低等问题。其次,对铜仁市茶叶合作社实施标准化生产进行案例研究,得出实施标准化生产的影响因素和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政府向合作社提供了诸多的帮助与服务,合作社向社员和非社员提供差异性服务,实施中主要面临市场销售价格和自然灾害风险。因此,需要我们从政府部门和合作社两个层面采取对策来提高标准化的实施水平。
(一)政府部门层面
1.完善茶叶标准化体系,增强实施标准化信心。一方面,建议主管部门建立健全茶叶标准体系,为合作社实施标准化生产提供统一、科学、可操作的技术理论支撑;另一方面,建议政府主管部门积极采用现场示范会、专门交流会、推广培训会、经验报告会、异地考察等形式,不断地向合作社及社员介绍先进、成功的生产经验,增强实施标准化生产的信心,降低茶叶合作社学习成本。
2.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破解资金需求困难。一方面,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茶叶合作社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申报农产品质量标准和产品产地认证、品牌认证等,对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等各类农业财政专项和基本建设项目,要优先向有条件的合作社倾斜;另一方面,在信贷支持方面,应督促各级金融机构进一步改善信贷服务方式,简化审批手续,每年安排一定的信贷规模,解决茶叶合作社在标准化建设与运行中的资金需求。
3.开展培训指导,完善服务标准。一方面,建议政府部门重视提高茶叶合作社人员素质,既要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农技人员到合作社任职,更要加强合作社建设带头人、发起人的教育与培养,提高合作社茶叶标准化生产经营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建议完善服务标准,支持建立服务性茶叶合作社,壮大合作社规模,助推茶叶标准化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4.发挥企业作用,构建信息平台。一方面,引导茶叶企业与合作社建立紧密的联结机制,鼓励企业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企业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合作社的桥梁纽带作用,以企业带动合作社生产发展,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另一方面,政府要构建茶叶信息数据资源平台,及时公布茶叶市场信息,降低茶叶合作社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合理安排茶叶生产规模。
5.加强市场监管,完善市场机制。一方面,在大力推行茶叶产品认证和原产地保护标志的同时,加强市场监管,打击以次充好等不法行为,保证标准化生产的茶叶优质优价;另一方面,强化农资市场价格监测,加强农资市场定期巡查,及时打击各种价格违法行为,建立完善的农资综合补贴制度等措施有效降低茶叶标准化生产成本。 (二)合作社层面
1.规范服务规程,提高市场生存能力。一方面实行统一品种、农资、生产技术等全程化系列服务,提高茶叶标准化生产水平;另一方面进行标准化生产之前要合理安排茶叶产品品种结构,淘汰市场竞争能力差的茶叶品种,生产市场需求量大,品牌知名度高,经济效益相对较好的茶叶产品,提高市场生存能力。
2.加强组织引导,适度规模经营。一方面合作社要履行自身职责,主动向社员推广标准化生产知识和技术,提高社员农业标准化生产认知水平,引导社员实施标准化生产;构建土地流转模式,鼓励社员分散的小规模生产向适度规模集中,实施适度规模经营,促进生产要素合理利用,实现规模经济。
3.改善内部利益分配机制,调动农户参与生产的积极性。一方面,建议合作社内部创新性地采用实物和现金入股相结合的方式,增加合作社股本规模,强化社员与合作社的利益联结;另一方面,建议合作社采用风险提成、二次分红等利益分配方法,增加社员经济收入,调动农户参与标准化生产的积极性。
4.引导成立协会,避免恶意竞争。由于目前大多数茶叶合作社局限于自然村,合作社之间在茶叶生产方面有很大程度的类同,应引导成立生产经营协会,统一制定行业技术标准,在统一标准下进行生产,协会统一进行加工和销售,避免恶意竞争,降低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1]梁红卫.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推行农业标准化的重要依托[J].
科技管理研究,2009(6):421-422.
[2]鞠立瑜,傅新红.四川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业标准化生产
能力研究——基于对四川省147个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调研[J].
南方农村,2010(4):55-59.
[3]孙正,张焘,李华夏.农产品市场准入标准的提高对我国农
民专业合作社带来的影响[J].经济视角,2012(4):108-109.
[4]王芳,郭晓东,冯琦,钱永忠.陕西省苹果合作社农业标准化
实施行为分析[J].农业经济,2013(4):37.
[5]王艳.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何实施农业标准化[J].中国农民
合作社,2014(7):14-15.
[6]李小洁,邹富良.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业生产标准化的促进
作用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4(18):200-202.
[7]王翔.影响农业生产合作社实施标准化行为的因素研究——
以浙江省蔬菜生产合作社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08.
[8]范小菲.农业生产合作社标准化生产影响因素分析——
以四川省郫县锦宁韭黄生产合作社为例[J].农村经济,
2011(2):108-110.
(责任编辑:汤钦乐)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标准化生产;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5)02-0041-05
一、引言
农业标准化是指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标准化原则,对农业生产全过程,通过制定标准、实施标准和管理,促进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经验迅速推广,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产品流通,规范农产品市场秩序,指导生产,引导消费,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以达到提高农业竞争力目的的一系列活动[1,2]。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业标准化逐步得到重视并取得发展,尤其是近十几年来由于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限制和国内农产品安全事件频发,农业标准化生产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年来得到较大发展,其克服我国传统农户“小生产大市场”经营模式的不足,组建生产团队,基于农产品市场需求,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指导,在生产环节严控化肥、农药等用量,注重土壤和水源保护,严格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不仅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3-5],也为农产品认证和品牌建设提供了保障[6]。而作为贵州省域内农业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的铜仁市,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标准化发展如何?合作社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如何?目前在农业标准化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的背景下,还没有文献显示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鉴于此,本文在对铜仁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问题宏观分析基础上,探讨铜仁市茶叶合作社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对策,以期推动铜仁市茶叶标准化生产,提升茶产业发展水平,振兴茶叶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二、铜仁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问题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贵州铜仁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呈良好发展态势。2011年底,全市已注册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422家,带动农户13.6万户,注册资金达3.98亿元,涉及畜、牧、茶叶、蔬菜、中药材、经济林等优势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已成为推动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助农增收的重要力量。合作社入股社员、资金、土地流转量等都处于增长趋势,产品市场从原来的周边县市扩展到重庆、成都、南京等大市场,经营模式也从单一的土地流转种植发展到农户订单、股份合作、反租倒包等多种形式。至2013年5月底,全市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066家,社员达4.85万人,带动农户23.5万户,注册资金44.17亿元,实现助农增收11.2435亿元,形成了“分类合理、功能互补、相互合作、促进生产、抱团入市”的格局,以及从生产到加工、到流通、到融资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资金互助社全覆盖和一体化服务的发展模式。
铜仁市供销合作社于2013年5月正式成立了铜仁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旨在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不断提升专业社质量、建立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开辟农产品销售渠道、建立会员制度、抓好政策与人才培养。自联合会成立起,先后召开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开通了农合联网站、组建成立了铜仁市盛合农产品有限公司、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2014年中国·武陵山区(铜仁)首届农产品交易会、组织部分理事到重庆市秀山县考察学习等活动,其日益成为带动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中间纽带。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铜仁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存在四方面问题:一是内部运行机制还不够规范。部分合作社经营运作、事务管理、账目管理等运行机制还不完善、不健全、不规范,制度章程流于形式,有组织无作用;二是自我发展能力还不足。包括合作社成员整体文化程度偏低;部分合作社没有必要办公设备、收购基地和仓库;部分合作社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商标,缺乏质量安全意识,影响了规范化、产业化发展;三是辐射带动功能还不强。合作社虽然数量不少,但大部分产业规模小,合作经营的有效半径基本上不超出村社范围,辐射带动能力有限,辐射面窄,市场经营组织功能还较弱;四是政策扶持力度还不够。尽管目前国家和贵州省都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合作社发展的优惠政策,但扶持力度还不够大,范围还不够广,受益面还较小,此外,金融机构扶持合作社发展的贷款额度普遍较小,通过融资实现借力发展的难度还较大。
(三)标准化生产概况
截止2013年底,铜仁市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按照农业标准化要求,各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推广实施蔬菜、茶叶、水果、马铃薯及粮油作物等主要优势产业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涌现出了“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等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先进经营管理模式。石阡、印江分别实施了茶叶标准化示范县项目,制定了一整套茶叶标准化生产规程。同时,全市已建设沼气池场20万口(户),开展了农业面源污染普查和治理工作;实施测土配方施肥1000多万亩;实施“万家灯火绿色灭虫示范工程”项目,示范推广频振式杀虫灯0.26万盏(含太阳能杀虫灯),示范控害面积13万亩,平均减少施药次数2次,平均减少农药使用量40%;积极推行“猪-沼-粮-菜(果)”循环模式,减少了化学农药使用量,改善了农产品产地环境,促进了乡村休闲观光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三、铜仁市茶叶专业合作社实施标准化生产案例分析
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很重视茶产业发展,出台了《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贵州省“十二五”茶产业发展规划》等,指出要加快茶叶标准化生产、打造茶叶品牌,把茶园基地建设、茶叶企业发展、营销渠道建设及扩大茶叶交易市场作为发展重点,并对区域进行布局,提供政策保障。而铜仁市凭借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政府部门的重视,生态茶产业取得了飞速发展,茶园规模已扩大到30万亩以上,茶叶年总产量达到3万吨,年产值达12亿元,年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以上,“梵净山翠峰茶”和“石阡苔茶”获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中国苔茶之乡”正在逐步实现①。然而,铜仁市茶产业发展中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其中品牌知名度不高、生产标准化程度低尤为凸出,对此,铜仁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指出要推进合作社规范发展,以合作社为载体带领茶农实施标准化生产,严控生产要素投入,确保茶叶质量安全,积极进行“三品一标”认证,培育茶叶品牌。在此背景下,选取铜仁市万崇山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研究对象,进行案例研究,剖析其实施标准化生产的制约因素及面临的风险等问题,并结合实况,提出合作社实施标准化生产的对策建议,以期推动铜仁市茶叶合作社实施标准化生产。 (一)万崇山农民专业合作社概况
万崇山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含有社员106人,技术人员8人,土地301亩,建立标准化基地301亩,建立了理事会制度并具有1名会计人员,拥有产品品牌“苔尊”,已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合作社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主要对茶叶进行分级包装和储藏,生茶的茶叶100%销往加工企业,通过组织合约价和市场浮动价进行购销,由自己的运输公司承担运输。但是,合作社收购社员产品是有限的,加工工厂也是小作坊,使得满足不了北京、福建客商对茶叶的需求,正在建大工厂。合作社技术主要来自当地农技推广部门和省农业厅培训,每年至少向社员及非社员开展1次产前、产中、产后和流通环节技术培训,2012年较2011年茶叶销售价格增长了25%,实现的利润增长了一倍。
(二)影响合作社实施标准化生产的因素
合作社在实施标准化生产过程中,受多种外部因素和部分内部因素影响[7]、[8]。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农产品的价格优势、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社员参与合作社的经济收益、当地政府的支持与扶持力度、农产品下游企业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当地信用社等金融部门的资金支持力度、当地农技部门的技术支持力度;内部因素包括社长或主要成员对农业标准较了解、合作社自身及社员拥有的农业技术、合作社自身的生产能力、社员能否获取较好的收益。
(三)制约合作社实施标准化生产的因素
合作社实施标准化生产过程中,存在五种制约因素,即一是产品运输成本高;二是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成本较高;三是宣传力度低,信息化网络利用程度低;四是社员参与标准化生产的积极性低;五是社员标准化生产意识不到位。
(四)政府提供的支持与帮助
合作社实施标准化生产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帮助,在实施中,政府为合作社提供了诸多的帮助与服务,分别为制定标准化生产规范、市场宣传与引导、基础设施投入、新技术培训和指导、资金扶持及提供信贷担保、实施各种优惠及补贴和提供便捷的工商登记服务。
(五)合作社实施动机和提供的服务
合作社为了获得更多经济效益、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合作社知名度进行农产品认证并实施了标准化生产,但是由于社员较分散,不便于管理,目前还没有安排专门人员来监督社员按标准化要求进行生产。合作社通过标准化的实施向社员及非社员提供了产前、产中、产后及流通环节的技术服务。产前包括选种指导、整地指导、测土施肥指导、育苗技术指导、化肥等生产资料优惠、提供贷款担保、新技术培训;产中包括规范施肥农药等用量、提供农用机械服务、生产栽培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田间管理;产后包括收割或采摘指导、农产品分类指导、农产品简单加工、农产品统一包装;流通环节包括统一产品质量检测、提供市场信息等服务。但是在产后的收购农产品、流通过程的统一商标及标识管理、提供农产品运输服务、提供农产品销售方面只向社员提供。
(六)合作社实施标准化生产面临的风险
合作社实施标准化生产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茶叶市场价格风险,表现在茶叶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尤其是季节茶的价格差别较大,春茶价格较高,易销售,而秋茶、夏茶价格较低,销售困难,导致合作社年销售收入不稳定;二是自然灾害风险,表现在雨、雪、冰雹等自然灾害频发,难以满足茶树自身独特的生长周期与生长环境需求,茶叶产量大减,导致合作社遭受重大损失。
四、结论及对策
对铜仁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宏观定性研究,发现近年来铜仁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呈较快发展态势,但也存在内部运行机制不规范、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辐射带动功能不强、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标准化生产程度低等问题。其次,对铜仁市茶叶合作社实施标准化生产进行案例研究,得出实施标准化生产的影响因素和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政府向合作社提供了诸多的帮助与服务,合作社向社员和非社员提供差异性服务,实施中主要面临市场销售价格和自然灾害风险。因此,需要我们从政府部门和合作社两个层面采取对策来提高标准化的实施水平。
(一)政府部门层面
1.完善茶叶标准化体系,增强实施标准化信心。一方面,建议主管部门建立健全茶叶标准体系,为合作社实施标准化生产提供统一、科学、可操作的技术理论支撑;另一方面,建议政府主管部门积极采用现场示范会、专门交流会、推广培训会、经验报告会、异地考察等形式,不断地向合作社及社员介绍先进、成功的生产经验,增强实施标准化生产的信心,降低茶叶合作社学习成本。
2.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破解资金需求困难。一方面,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茶叶合作社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申报农产品质量标准和产品产地认证、品牌认证等,对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等各类农业财政专项和基本建设项目,要优先向有条件的合作社倾斜;另一方面,在信贷支持方面,应督促各级金融机构进一步改善信贷服务方式,简化审批手续,每年安排一定的信贷规模,解决茶叶合作社在标准化建设与运行中的资金需求。
3.开展培训指导,完善服务标准。一方面,建议政府部门重视提高茶叶合作社人员素质,既要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农技人员到合作社任职,更要加强合作社建设带头人、发起人的教育与培养,提高合作社茶叶标准化生产经营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建议完善服务标准,支持建立服务性茶叶合作社,壮大合作社规模,助推茶叶标准化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4.发挥企业作用,构建信息平台。一方面,引导茶叶企业与合作社建立紧密的联结机制,鼓励企业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企业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合作社的桥梁纽带作用,以企业带动合作社生产发展,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另一方面,政府要构建茶叶信息数据资源平台,及时公布茶叶市场信息,降低茶叶合作社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合理安排茶叶生产规模。
5.加强市场监管,完善市场机制。一方面,在大力推行茶叶产品认证和原产地保护标志的同时,加强市场监管,打击以次充好等不法行为,保证标准化生产的茶叶优质优价;另一方面,强化农资市场价格监测,加强农资市场定期巡查,及时打击各种价格违法行为,建立完善的农资综合补贴制度等措施有效降低茶叶标准化生产成本。 (二)合作社层面
1.规范服务规程,提高市场生存能力。一方面实行统一品种、农资、生产技术等全程化系列服务,提高茶叶标准化生产水平;另一方面进行标准化生产之前要合理安排茶叶产品品种结构,淘汰市场竞争能力差的茶叶品种,生产市场需求量大,品牌知名度高,经济效益相对较好的茶叶产品,提高市场生存能力。
2.加强组织引导,适度规模经营。一方面合作社要履行自身职责,主动向社员推广标准化生产知识和技术,提高社员农业标准化生产认知水平,引导社员实施标准化生产;构建土地流转模式,鼓励社员分散的小规模生产向适度规模集中,实施适度规模经营,促进生产要素合理利用,实现规模经济。
3.改善内部利益分配机制,调动农户参与生产的积极性。一方面,建议合作社内部创新性地采用实物和现金入股相结合的方式,增加合作社股本规模,强化社员与合作社的利益联结;另一方面,建议合作社采用风险提成、二次分红等利益分配方法,增加社员经济收入,调动农户参与标准化生产的积极性。
4.引导成立协会,避免恶意竞争。由于目前大多数茶叶合作社局限于自然村,合作社之间在茶叶生产方面有很大程度的类同,应引导成立生产经营协会,统一制定行业技术标准,在统一标准下进行生产,协会统一进行加工和销售,避免恶意竞争,降低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1]梁红卫.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推行农业标准化的重要依托[J].
科技管理研究,2009(6):421-422.
[2]鞠立瑜,傅新红.四川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业标准化生产
能力研究——基于对四川省147个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调研[J].
南方农村,2010(4):55-59.
[3]孙正,张焘,李华夏.农产品市场准入标准的提高对我国农
民专业合作社带来的影响[J].经济视角,2012(4):108-109.
[4]王芳,郭晓东,冯琦,钱永忠.陕西省苹果合作社农业标准化
实施行为分析[J].农业经济,2013(4):37.
[5]王艳.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何实施农业标准化[J].中国农民
合作社,2014(7):14-15.
[6]李小洁,邹富良.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业生产标准化的促进
作用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4(18):200-202.
[7]王翔.影响农业生产合作社实施标准化行为的因素研究——
以浙江省蔬菜生产合作社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08.
[8]范小菲.农业生产合作社标准化生产影响因素分析——
以四川省郫县锦宁韭黄生产合作社为例[J].农村经济,
2011(2):108-110.
(责任编辑:汤钦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