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标”提出了许多颇有远见卓识的语文教育的新理念。1、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二者有机统一,端正了语文教育的方向。2、“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并在第二部分“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一条中指出:“课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前所未有的最新的语文教育理念确立了语文教师的“己任”。3、“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4、培养创新和良好思维品质。5、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6、“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标”中的这些让人耳目一新教育理念,就像春天的百花园中的万紫千红,在这个语文课程改革和语文教学改革的“美好春天”里,它们争妍斗艳,竞相争春,而“以学生为本”这个教育理念则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以奇特的灵性独秀一枝。
一、 对理论的感悟和对现状的担忧
“以人为本“在教学中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在教学中不但以学生为对象,而且让学生成为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课文没有美感,课堂没了生气,学生没有热情造成了人文教育的淡化,课堂教学的僵化。1、对教材的过分信赖,造成了教学内容的苍白和学生视野的狭窄。教材内容单薄陈旧,可读性强的名篇不多,只好反复重复几篇文章字、词、句、结构、中心、写作特点,不厌其详,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空间的扩展。2、传统教学的“三中心”的束缚,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扼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生成了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陪衬、助手,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状态。其个性得不到张扬,思维受到禁锢,严重影响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以学生为本的一系列有益措施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进行了一系列的摸索,取得显著成效。
1、课堂生活化,苦学变乐学。
刘国正先生说过:“语文天然是与生活相联系的。”他还说过:“如果就文学文,不联系学生的生活,虽然也能学有所得,却难民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联系生活,一下子把课文拉到学生身边来了,不论是领会课文内容还是学习语言应用都活起来了。特别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和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是学习语文所必不可少的。”因此,学习课文时,或者是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课文,或者是先学习课文,课后用课文中的内容对照、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比如学生胡适的《我的母亲》,并让学生对比阅读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为自己的母亲写写小传,表达对母亲感激和感恩之情。学习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结合现实中感人肺腑的事例,写一篇《爱的力量》,让学生感到人间的温暖,人间的大爱。所以说,让课堂生活化,既是使学生愉快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更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
2、大胆取舍,给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去阅读和质疑。
几年来,我一直坚持把每周的语文课,拿出一节改为“阅读课”,并对学生阅读的内容适当指导,不多干涉,阅读课的形式也不同,有时老师推荐几篇老师在班上读,有时学生推荐的学生读,有时由小组推选的学生轮流读。这样,不但没有影响语文成绩,反而成绩不断提高,连对作文最头疼的学生作文水平也明显提高了。因为我认为:这样做首先学生在阅读课上真正实现了权利主体观,他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爱好和志趣去选择读物,突破课堂上的条框束缚。进入一个学习语文的“自由王国”。其次,通过阅读大量种类多样的内容,学生可以吸收到大容量、高品位的语文知识营养,使学生开阔了眼界,获取了课堂上无法得到的大量知识,增强了语文学习的后劲,形成了语文学习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阅读课的开设,写作教学的强化,使得教材的教学时间相对减少,这就迫使教师对教材大胆取舍,真正把教材落实为一个例子,使学生能举一反三,每单元确定1-2篇重点讲授,其他的自学或以练代讲,或以写代学(写小评论或读后感)。即使重点讲的篇目,我也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阅读。充分尊重他们作为读者的个性差异和阅读体验,让他们自己阅读课文、感悟课文,使课堂上书声琅琅。
“语文课标”中的这些让人耳目一新教育理念,就像春天的百花园中的万紫千红,在这个语文课程改革和语文教学改革的“美好春天”里,它们争妍斗艳,竞相争春,而“以学生为本”这个教育理念则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以奇特的灵性独秀一枝。
一、 对理论的感悟和对现状的担忧
“以人为本“在教学中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在教学中不但以学生为对象,而且让学生成为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课文没有美感,课堂没了生气,学生没有热情造成了人文教育的淡化,课堂教学的僵化。1、对教材的过分信赖,造成了教学内容的苍白和学生视野的狭窄。教材内容单薄陈旧,可读性强的名篇不多,只好反复重复几篇文章字、词、句、结构、中心、写作特点,不厌其详,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空间的扩展。2、传统教学的“三中心”的束缚,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扼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生成了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陪衬、助手,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状态。其个性得不到张扬,思维受到禁锢,严重影响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以学生为本的一系列有益措施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进行了一系列的摸索,取得显著成效。
1、课堂生活化,苦学变乐学。
刘国正先生说过:“语文天然是与生活相联系的。”他还说过:“如果就文学文,不联系学生的生活,虽然也能学有所得,却难民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联系生活,一下子把课文拉到学生身边来了,不论是领会课文内容还是学习语言应用都活起来了。特别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和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是学习语文所必不可少的。”因此,学习课文时,或者是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课文,或者是先学习课文,课后用课文中的内容对照、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比如学生胡适的《我的母亲》,并让学生对比阅读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为自己的母亲写写小传,表达对母亲感激和感恩之情。学习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结合现实中感人肺腑的事例,写一篇《爱的力量》,让学生感到人间的温暖,人间的大爱。所以说,让课堂生活化,既是使学生愉快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更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
2、大胆取舍,给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去阅读和质疑。
几年来,我一直坚持把每周的语文课,拿出一节改为“阅读课”,并对学生阅读的内容适当指导,不多干涉,阅读课的形式也不同,有时老师推荐几篇老师在班上读,有时学生推荐的学生读,有时由小组推选的学生轮流读。这样,不但没有影响语文成绩,反而成绩不断提高,连对作文最头疼的学生作文水平也明显提高了。因为我认为:这样做首先学生在阅读课上真正实现了权利主体观,他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爱好和志趣去选择读物,突破课堂上的条框束缚。进入一个学习语文的“自由王国”。其次,通过阅读大量种类多样的内容,学生可以吸收到大容量、高品位的语文知识营养,使学生开阔了眼界,获取了课堂上无法得到的大量知识,增强了语文学习的后劲,形成了语文学习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阅读课的开设,写作教学的强化,使得教材的教学时间相对减少,这就迫使教师对教材大胆取舍,真正把教材落实为一个例子,使学生能举一反三,每单元确定1-2篇重点讲授,其他的自学或以练代讲,或以写代学(写小评论或读后感)。即使重点讲的篇目,我也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阅读。充分尊重他们作为读者的个性差异和阅读体验,让他们自己阅读课文、感悟课文,使课堂上书声琅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