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檐廊”作为四川民居重要的空间体系,在生活和日常交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形成是自然和人文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文章总括了四川民居特点,主要分析檐廊的形成因素及作用并结合案例分析,提出檐廊对于现代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四川民居;檐廊;城镇建设
四川民居概述
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四周有高山环绕的天然屏障,内有河川纵横、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的内陆盆地,几千年来孕育了独特的巴蜀文化。四川民居就山地而生,就平原而长,粗狂而不失灵秀,巧妙中见幽默,多样而又统一,功能、形式、美学并存,南北风格杂交熠熠生辉,建筑环境和谐统一,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被国内外知名学者研究和探讨,为传统民居的继承和发扬做了很大的贡献。
四川民居充满了生存哲学和崇拜自然、尊重自然的“天人合一”生态环境观,对于人的行为和心理的考虑都反映出一种最朴实和原始的价值和审美情趣,从中可以感受“环境—民居—人”从形式到内容的有机统一。其特点在《四川民居》中归纳为:1、外封闭、内开敞、大出檐、小天井、高勒脚、冷摊瓦。2、布局灵活、规划合理、顺应地形、沿江而行、顺江而建、随弯就弯、开合有致。3、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设计、就地施工。4、轴线明确、平面灵活、变化有序、内外结合、层次丰富。5、青瓦粉墙、重重院落、翩翩村寨、轻盈轻巧、朴实自然。而四川民居中保存的檐廊作为特殊空间,成为传统民居中独特的文化,并对现代城镇建设和保留地方文化特色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檐廊在四川民居中的存在因素
对于檐廊,并没有相关书籍做系统研究,从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在建筑物屋檐下的水平交通空间,并由檐和廊两部分组成。檐廊作为廊的一种形式主要依附于建筑物而存在,出檐长度最短一米左右,仅作象征,但必立柱檐,宽则五六米,胜过街面(图1)。带檐廊的廊坊式市街本来发达于北方,但逐渐消失,反而在江南地區尤其四川乡镇普遍兴盛。其作用因素:一为四川盆地属亚热带湿热地区,气候具有温暖、高湿、多雨、风缓的特征。基于四川民居中材料应用的条件限制,为应付多雨的气候,防止墙体冲刷,“大出檐”便成为四川民居的主要特征之一。
檐廊式
图片来源:
另一方面,在城镇、场镇居民中,“大出檐”又引申为“凉厅子”,在川东川南一带出檐深远的檐廊又构成了廊坊街,廊坊街有的发展成两层檐廊,成为店居与街道过渡的灰空间,即丰富了民居的形式,又满足了人们在檐下行走、摆摊、休闲之需。尤其对于四川雨期长而又细雨绵绵,夏天酷暑难熬,潮湿闷热的气候,若浅檐无廊,无论居家、赶场均把人赤裸裸地直接暴露在烈日之下,形同旷野。檐廊的存在是人居生活的需要,亦是商业活动的需求,是一种以礼待客的美德之所见。有民间谚语说:“廊厅客人息,关门住家人”。就是廊子和住房在人的使用上的差别,客人不进家,有遮盖的敞屋相待,是一种建筑上的礼遇,建筑上划清了客人家人的区别。有的临街廊柱间还增设实木栏杆,有时甚至架设摊贩、货柜以出租。川中言生意人为客商,“客商,客商,先客后商”。[1]檐廊先为客租个摊位后为商,双方互利,得廊庇护,疏通了人情和商情之间的关系,这也与四川场镇之所以繁华的因素之一。
二、以罗成为例看四川檐廊街坊的空间形态
罗城作为最典型的廊坊式市街,地处犍为县北部山区,坐落于一个椭圆形山顶丘状坡面上。市街两头窄,中间宽,东西长,南北短,街中间戏楼又似织布穿线带纱的梭眼,所以人们叫它“云中一把梭”。远处观看,又恰似船形,弧形的檐廊如船舷,戏楼如舱屋,东端的灵关观似船老大搬舵的尾蓬,右侧原长22米的过街是船舵,西端天灯石柱似船的蒿竿,船形之貌样样俱全,故又叫“山上一只船”。[1]船型街两侧长廊,被当地人又俗称敞廊,凉厅子。在这里穿行赶场不怕日晒,不怕淋雨,更不会湿足。明清时期这里被称之为“晴雨市场”,人们在凉厅内喝茶、看戏、观灯和下棋,别有一番风味。[2]这种船型布局空间并不孤立,在川中还有诸如丁字型、井字型、口字型、磨子型、口袋型、龙型等。有关罗城船的造型布局的传说也很多,如:罗城云集四方商人,建船形镇有“同舟共济”之意;又因罗城地处山丘,无大江大河,长期干旱,取船形寓意为向天祈水;又说,罗城为天上仙女掉下的一把梭等(图2)。
具体罗城檐廊其出檐深达5~7m,东西连绵200多m,形成了一个连贯灰空间——“凉厅子”(图3)。凉厅子均为木结构北侧有檐柱41根,南侧有檐柱43根,柱高7.6 m左右,石台基高1 m。两边宽大的凉厅子为城镇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服务,白天可休闲,夜间可游玩,赶场时是集市的“前店”,节日时成祭典广场的“包厢”,雨天也可以形成交通“走廊”。这种亦内亦外的灰空间,增强了中心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丰富了视觉景观的层次,提高了户外生活质量。并通过形成“边缘效应”,使空间心理场趋于安全、凝聚,人们情绪稳定、平和,在交往活动中,保持闲适、放松的状态,从而吸引人群逗留更长的时间,实现户外空间生活的自我完善 [3]。
像这样以长长檐廊作为商业活动一部分的空间在川内还有涪陵大顺、大竹青河、广安肖溪等,作为一个高度智慧,文化极度发达的民族在建筑上的折射,把物质精神并重,满足生存需要又满足心理需要的聚落,以一种最特殊的方式诠释着对人的行为足够的关注。
三、传统民居中檐廊的优越性
1、乡民上街,视交易寒暄、会友探亲为一种精神享受。四川特殊的“父子异居自昔即然”的家族生存状态,使得四川民居体态小、分布散落,多独居隐蔽在深山之间。因此檐廊作为调剂农村寂静环境的共享空间,成为亲朋好友交流的很好避所。
2、在赶集的日期,檐廊作为重要的枢纽空间,减少了主街的人流拥塞压力。
3、以檐廊为行商、摊贩设点营业带,空出街心空间专为行人流动,若无檐廊,商贩们于街道两旁撑伞搭棚,行人夹于摊点之间,加剧人流拥挤,影响商业交易和行人活动。 4、檐廊为半封闭空间,是开敞街心到居民住宅全封闭空间的过渡地带,这样增加了空间层次和光影的效果。同时川中遇纠纷常言“到街上讲理”。意指光天化日下套公道,因而作为半公开的空间,对于化解纠纷,防止邻里矛盾激化有着特殊的作用。
5、统一的檐廊构架和结构,是场镇居民统一认识的默契。宽窄举架,上下不可错落皆得大家齐心协力,实则以檐廊的统一性协调制约各自为阵的独立性。同时这种不争风、不眩耀、齐平的建筑也在潜移默化中滋润着邻里相互忍让的好民风。
6、檐廊是天然的纵横两向通风排气管道,纵可左右从两端通风出气,横可归纳各家各宅浊气湿风通过檐廊传向街心,播送空中,亦随之卷走尘埃。
7、半封闭的檐廊又是悦人心目的光影变幻体,强烈的阳光通过它的过滤,由强烈变得柔和,还给座商铺面以清晰的光线,保护了怕晒的商品,又以柔和亲切的光线聚拢了客户。
8、有不设铺面的民居,借檐廊为“前厅”“堂屋”。合院者大门齐平内天井,开门见街、见庭院,街与宅互通,不事遮挡,不意含蓄,坦然内庭,隐喻对人的珍重,和官宅的森严形成强烈对比。赶场的农民借此暂放物品,小憩片刻,要碗水喝,是联系场与乡亲密关系的空间谐构,是滋养好民风的场合[1]。
四、启示和借鉴
弗.莱特指出“唯一真正的文化是土生土长的文化”。从事民间建筑研究的美国人亚利山大的《灵芝咖啡》一文中也指出:“建筑之所以为建筑,其实有一种非常单纯的品质,在人类大部分历史上,人们不但了解这种品质,而且也使他们的建筑表现出这一品质”,这是因为“建筑品格是由那些不断出现的生活模式所决定的,而这种生活模式是在这种环境中、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是生活和环境的统一”。[4]作为地方特色和生活风俗乃至审美伦理的檐廊空间,反映着人与自然,人与建筑,人与环境,包括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对于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双重满足,檐廊的包容性使得空间有很大的吸附力,檐廊作为特殊地域文化的产物,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地域风情、民俗风情、乡土情、邻里情、家族情。从中我们可以吸取营养,给现代小城镇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总结如下:
1、对人性化交往空间的足够重视
现代的建筑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以寻求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并提出了场所精神理论,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不同空间的需求,给予不同的规划和设计。檐廊是特殊地域文化的产物,是一种生活方式、地域风情、民俗风情、乡土情、邻里情、家族情,是场所精神的人文体现。在现代化城镇建设的进程中,我们要始终保持传统“基因”不变,努力寻求在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关注地方人文形态,真正形成“一方水土一方人”的人性化空间。
2、对公共领域的重视
现代城市空间人口密度大,为满足居住需求,高楼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城市每一个角落,随着对城市文明和生活品质的追求,对于人居环境中的环境因素重新定位。这在传统民居中,人们把自然放在一位,把建筑看做自然一部分的生态观是一致的。这里环境不仅仅是居住区的一道风景,而是包涵着人与人交流与活动的需求,在现代小城镇建设中就要对公共领域作出合理的比例划分。公共领域的设置可以增加人们户外活动的几率,把人们从室内引向室外,从而引导一种更健康、更积极的生活。
3、对地方特色人居环境的营造
所谓乡土民居,檐廊作为一种地区文化种符号,是“天—地—人”的产物。因为这样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和人文背景,才有了檐廊这一建筑形式的产生,并集实用、经济、审美于一体。传统聚落的鲜明个性就在于它的地域性,注重对传统的继承,可以使人在“千篇一律”的世界中找回自我,并由此提升民众对于传统的保护意识。此外,贝幸铭先生说过:“…未来始于过去,历史不仅是相关的,而且是创造新事物的基础[5]”。我们所在城市的历史、传统、习俗、记忆、个性以及特有的美感等精神的内涵与价值,都是我们创造的源泉。
结语
檐廊作为四川民居中特殊的构成部分,是对四川人居最贴切、最人性的关怀。当然,四川民居中还有很多可取的经验和智慧,都反映了一个地区的人文和自然环境,代表着西南一带的建筑特色,而檐廊作为一个细节,亦是值得深究,对今后的新农村建设,尤其对灾后古镇重建的指导性意义。
注释:
《四川民居》四川省建设委员会、四川省勘察设计协会、四川省建筑学会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
林建力,解析与探讨四川地域性居住区空间结构与形态,把四川民居街巷空间分为挑檐式、檐廊式、重檐式、挑廊式、骑楼式等。
参考文献:
[1]季富政著.巴蜀城镇与民居[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2]肖自立、任文举、杨娟.论古镇旅游形象定位及其提升[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16).
[3]江俊浩、邱建.四川罗成古镇传统聚落空间的营造及其人居环境启示[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5).
[4]单德启著。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盖罗.冯.波姆(德)著,林兵译.贝聿铭谈贝聿铭[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
关键词:四川民居;檐廊;城镇建设
四川民居概述
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四周有高山环绕的天然屏障,内有河川纵横、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的内陆盆地,几千年来孕育了独特的巴蜀文化。四川民居就山地而生,就平原而长,粗狂而不失灵秀,巧妙中见幽默,多样而又统一,功能、形式、美学并存,南北风格杂交熠熠生辉,建筑环境和谐统一,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被国内外知名学者研究和探讨,为传统民居的继承和发扬做了很大的贡献。
四川民居充满了生存哲学和崇拜自然、尊重自然的“天人合一”生态环境观,对于人的行为和心理的考虑都反映出一种最朴实和原始的价值和审美情趣,从中可以感受“环境—民居—人”从形式到内容的有机统一。其特点在《四川民居》中归纳为:1、外封闭、内开敞、大出檐、小天井、高勒脚、冷摊瓦。2、布局灵活、规划合理、顺应地形、沿江而行、顺江而建、随弯就弯、开合有致。3、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设计、就地施工。4、轴线明确、平面灵活、变化有序、内外结合、层次丰富。5、青瓦粉墙、重重院落、翩翩村寨、轻盈轻巧、朴实自然。而四川民居中保存的檐廊作为特殊空间,成为传统民居中独特的文化,并对现代城镇建设和保留地方文化特色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檐廊在四川民居中的存在因素
对于檐廊,并没有相关书籍做系统研究,从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在建筑物屋檐下的水平交通空间,并由檐和廊两部分组成。檐廊作为廊的一种形式主要依附于建筑物而存在,出檐长度最短一米左右,仅作象征,但必立柱檐,宽则五六米,胜过街面(图1)。带檐廊的廊坊式市街本来发达于北方,但逐渐消失,反而在江南地區尤其四川乡镇普遍兴盛。其作用因素:一为四川盆地属亚热带湿热地区,气候具有温暖、高湿、多雨、风缓的特征。基于四川民居中材料应用的条件限制,为应付多雨的气候,防止墙体冲刷,“大出檐”便成为四川民居的主要特征之一。
檐廊式
图片来源:
另一方面,在城镇、场镇居民中,“大出檐”又引申为“凉厅子”,在川东川南一带出檐深远的檐廊又构成了廊坊街,廊坊街有的发展成两层檐廊,成为店居与街道过渡的灰空间,即丰富了民居的形式,又满足了人们在檐下行走、摆摊、休闲之需。尤其对于四川雨期长而又细雨绵绵,夏天酷暑难熬,潮湿闷热的气候,若浅檐无廊,无论居家、赶场均把人赤裸裸地直接暴露在烈日之下,形同旷野。檐廊的存在是人居生活的需要,亦是商业活动的需求,是一种以礼待客的美德之所见。有民间谚语说:“廊厅客人息,关门住家人”。就是廊子和住房在人的使用上的差别,客人不进家,有遮盖的敞屋相待,是一种建筑上的礼遇,建筑上划清了客人家人的区别。有的临街廊柱间还增设实木栏杆,有时甚至架设摊贩、货柜以出租。川中言生意人为客商,“客商,客商,先客后商”。[1]檐廊先为客租个摊位后为商,双方互利,得廊庇护,疏通了人情和商情之间的关系,这也与四川场镇之所以繁华的因素之一。
二、以罗成为例看四川檐廊街坊的空间形态
罗城作为最典型的廊坊式市街,地处犍为县北部山区,坐落于一个椭圆形山顶丘状坡面上。市街两头窄,中间宽,东西长,南北短,街中间戏楼又似织布穿线带纱的梭眼,所以人们叫它“云中一把梭”。远处观看,又恰似船形,弧形的檐廊如船舷,戏楼如舱屋,东端的灵关观似船老大搬舵的尾蓬,右侧原长22米的过街是船舵,西端天灯石柱似船的蒿竿,船形之貌样样俱全,故又叫“山上一只船”。[1]船型街两侧长廊,被当地人又俗称敞廊,凉厅子。在这里穿行赶场不怕日晒,不怕淋雨,更不会湿足。明清时期这里被称之为“晴雨市场”,人们在凉厅内喝茶、看戏、观灯和下棋,别有一番风味。[2]这种船型布局空间并不孤立,在川中还有诸如丁字型、井字型、口字型、磨子型、口袋型、龙型等。有关罗城船的造型布局的传说也很多,如:罗城云集四方商人,建船形镇有“同舟共济”之意;又因罗城地处山丘,无大江大河,长期干旱,取船形寓意为向天祈水;又说,罗城为天上仙女掉下的一把梭等(图2)。
具体罗城檐廊其出檐深达5~7m,东西连绵200多m,形成了一个连贯灰空间——“凉厅子”(图3)。凉厅子均为木结构北侧有檐柱41根,南侧有檐柱43根,柱高7.6 m左右,石台基高1 m。两边宽大的凉厅子为城镇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服务,白天可休闲,夜间可游玩,赶场时是集市的“前店”,节日时成祭典广场的“包厢”,雨天也可以形成交通“走廊”。这种亦内亦外的灰空间,增强了中心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丰富了视觉景观的层次,提高了户外生活质量。并通过形成“边缘效应”,使空间心理场趋于安全、凝聚,人们情绪稳定、平和,在交往活动中,保持闲适、放松的状态,从而吸引人群逗留更长的时间,实现户外空间生活的自我完善 [3]。
像这样以长长檐廊作为商业活动一部分的空间在川内还有涪陵大顺、大竹青河、广安肖溪等,作为一个高度智慧,文化极度发达的民族在建筑上的折射,把物质精神并重,满足生存需要又满足心理需要的聚落,以一种最特殊的方式诠释着对人的行为足够的关注。
三、传统民居中檐廊的优越性
1、乡民上街,视交易寒暄、会友探亲为一种精神享受。四川特殊的“父子异居自昔即然”的家族生存状态,使得四川民居体态小、分布散落,多独居隐蔽在深山之间。因此檐廊作为调剂农村寂静环境的共享空间,成为亲朋好友交流的很好避所。
2、在赶集的日期,檐廊作为重要的枢纽空间,减少了主街的人流拥塞压力。
3、以檐廊为行商、摊贩设点营业带,空出街心空间专为行人流动,若无檐廊,商贩们于街道两旁撑伞搭棚,行人夹于摊点之间,加剧人流拥挤,影响商业交易和行人活动。 4、檐廊为半封闭空间,是开敞街心到居民住宅全封闭空间的过渡地带,这样增加了空间层次和光影的效果。同时川中遇纠纷常言“到街上讲理”。意指光天化日下套公道,因而作为半公开的空间,对于化解纠纷,防止邻里矛盾激化有着特殊的作用。
5、统一的檐廊构架和结构,是场镇居民统一认识的默契。宽窄举架,上下不可错落皆得大家齐心协力,实则以檐廊的统一性协调制约各自为阵的独立性。同时这种不争风、不眩耀、齐平的建筑也在潜移默化中滋润着邻里相互忍让的好民风。
6、檐廊是天然的纵横两向通风排气管道,纵可左右从两端通风出气,横可归纳各家各宅浊气湿风通过檐廊传向街心,播送空中,亦随之卷走尘埃。
7、半封闭的檐廊又是悦人心目的光影变幻体,强烈的阳光通过它的过滤,由强烈变得柔和,还给座商铺面以清晰的光线,保护了怕晒的商品,又以柔和亲切的光线聚拢了客户。
8、有不设铺面的民居,借檐廊为“前厅”“堂屋”。合院者大门齐平内天井,开门见街、见庭院,街与宅互通,不事遮挡,不意含蓄,坦然内庭,隐喻对人的珍重,和官宅的森严形成强烈对比。赶场的农民借此暂放物品,小憩片刻,要碗水喝,是联系场与乡亲密关系的空间谐构,是滋养好民风的场合[1]。
四、启示和借鉴
弗.莱特指出“唯一真正的文化是土生土长的文化”。从事民间建筑研究的美国人亚利山大的《灵芝咖啡》一文中也指出:“建筑之所以为建筑,其实有一种非常单纯的品质,在人类大部分历史上,人们不但了解这种品质,而且也使他们的建筑表现出这一品质”,这是因为“建筑品格是由那些不断出现的生活模式所决定的,而这种生活模式是在这种环境中、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是生活和环境的统一”。[4]作为地方特色和生活风俗乃至审美伦理的檐廊空间,反映着人与自然,人与建筑,人与环境,包括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对于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双重满足,檐廊的包容性使得空间有很大的吸附力,檐廊作为特殊地域文化的产物,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地域风情、民俗风情、乡土情、邻里情、家族情。从中我们可以吸取营养,给现代小城镇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总结如下:
1、对人性化交往空间的足够重视
现代的建筑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以寻求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并提出了场所精神理论,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不同空间的需求,给予不同的规划和设计。檐廊是特殊地域文化的产物,是一种生活方式、地域风情、民俗风情、乡土情、邻里情、家族情,是场所精神的人文体现。在现代化城镇建设的进程中,我们要始终保持传统“基因”不变,努力寻求在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关注地方人文形态,真正形成“一方水土一方人”的人性化空间。
2、对公共领域的重视
现代城市空间人口密度大,为满足居住需求,高楼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城市每一个角落,随着对城市文明和生活品质的追求,对于人居环境中的环境因素重新定位。这在传统民居中,人们把自然放在一位,把建筑看做自然一部分的生态观是一致的。这里环境不仅仅是居住区的一道风景,而是包涵着人与人交流与活动的需求,在现代小城镇建设中就要对公共领域作出合理的比例划分。公共领域的设置可以增加人们户外活动的几率,把人们从室内引向室外,从而引导一种更健康、更积极的生活。
3、对地方特色人居环境的营造
所谓乡土民居,檐廊作为一种地区文化种符号,是“天—地—人”的产物。因为这样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和人文背景,才有了檐廊这一建筑形式的产生,并集实用、经济、审美于一体。传统聚落的鲜明个性就在于它的地域性,注重对传统的继承,可以使人在“千篇一律”的世界中找回自我,并由此提升民众对于传统的保护意识。此外,贝幸铭先生说过:“…未来始于过去,历史不仅是相关的,而且是创造新事物的基础[5]”。我们所在城市的历史、传统、习俗、记忆、个性以及特有的美感等精神的内涵与价值,都是我们创造的源泉。
结语
檐廊作为四川民居中特殊的构成部分,是对四川人居最贴切、最人性的关怀。当然,四川民居中还有很多可取的经验和智慧,都反映了一个地区的人文和自然环境,代表着西南一带的建筑特色,而檐廊作为一个细节,亦是值得深究,对今后的新农村建设,尤其对灾后古镇重建的指导性意义。
注释:
《四川民居》四川省建设委员会、四川省勘察设计协会、四川省建筑学会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
林建力,解析与探讨四川地域性居住区空间结构与形态,把四川民居街巷空间分为挑檐式、檐廊式、重檐式、挑廊式、骑楼式等。
参考文献:
[1]季富政著.巴蜀城镇与民居[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2]肖自立、任文举、杨娟.论古镇旅游形象定位及其提升[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16).
[3]江俊浩、邱建.四川罗成古镇传统聚落空间的营造及其人居环境启示[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5).
[4]单德启著。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盖罗.冯.波姆(德)著,林兵译.贝聿铭谈贝聿铭[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