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真实的马勒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jinxing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是世界音乐的“马勒年”。在欧洲,几乎每个夜晚都有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1860年-1911年)的作品上演。
  而在一百多年前,每晚7点,维也纳音乐厅的绛红色幕布准点拉开,当红的指挥家马勒身着三件套燕尾服,穿过乐手、鲜花、掌声,回首致意,转身三两步跨上了指挥台。身材瘦小的他顿时恍若君临。
  马勒是个精力过人的工作狂。就像他的那些讽刺漫画:右手指挥棒,左手带电,发脾气,竖头发,法令纹深陷,夹鼻眼镜快从鼻梁上跌下。在指挥台上他是上帝,在院长办公室他是魔鬼,旅行演出瓦格纳歌剧时他是权威,争夺首席指挥家职位时他是策略家,维也纳艺术沙龙里他是谈笑风生的知识分子,除了他那个才华横溢的老婆有点让他头疼之外,音乐事业风生水起所向无敌,37岁就当上了维也纳歌剧院的乐队指挥和院长。
  马勒说,我指挥是为了活着,而我活着是为了作曲。做指挥他活得很好,在那个年代,他的指挥家名声如雷贯耳,甚至把欧洲20世纪的最初10年变成了马勒时代,但当时没有多少人看好他的交响曲,连罗曼·罗兰也笑话他。只有他自己听见了未来的召唤,他说,我的时代终会到来。
  这位风光显赫的指挥家与作曲家,生前灿烂死后辉煌,享受着上帝的双重宠幸。当然命运也向他索取身心俱创的代价。在风光与宠幸的背后,他的一生精彩亢奋,漂泊,追逐,征战,被自己的才华、梦想和神经质的意志挟裹着旋转不停、疲倦不堪。直到死神与他开起了玩笑,将他的梦想成真,也将他的预言实现,他顿时从自己的音乐世界中惊醒。
  
  第一乐章:漂泊者
  
  交响人生,从幼年开始。父母总是争吵不休,这个奥地利小商贩的儿子逃出压抑杂乱的屋子,跑到小巷口,远远听见手摇风琴的民谣曲。音乐多欢畅,让他立刻忘了烦闷。戏剧性在幼年的记忆里扎根。后来,有那么多人质疑他乐曲中的混乱、分裂,他不觉得需要解释,只是叫人们愈加迷惑。
  此后是名震乡野的神童。从小就分明的音乐家道路。15岁,马勒说服父亲,独自离家到维也纳音乐学院去读书,少年马勒在个人事业发展中已表现出过人的清醒与顽强。在世纪末,音乐很狂热,现实很残酷。他不梦想,只行动。
   从20岁开始,马勒几乎每年都换工作,漂泊在不同的城市,飞快晋升,他的身上具备了成功艺术家的一切潜质:才华横溢、锲而不舍、榨取精力、追求极致,全面发扬了德国人的严谨博学与犹太人的精明。
   那时候音乐学院里还没有指挥系,马勒学的是作曲和钢琴,为了混饭,他阅读总谱,无师自通。自从做了指挥之后,音乐学院的功课被全面派上了用场,他一点一滴体会着乐谱兑现于音响的壮阔而微妙的奇迹,从此迷上了指挥。从不出门社交玩乐,全部时间用来研读总谱,对乐手严厉,对自己更严厉,把合唱队累得声嘶力竭,几个月下来人们看到了马勒的成绩。他一边展示才能一边寻求机遇。
  24岁,马勒第一次陷入恋爱,第一次他忘了去剧院指挥排练,在家写得昏天黑地。音乐是不可抑制的生命狂流。一个月之后,第一交响曲“泰坦”诞生了,他发现原来自己还可以做一个作曲家。
  1889年,《第一交响曲》首演的时候,附加了一些标题,比如,青年时代、春日天涯,大自然、苏醒,采花,柔板,满帆,谐谑曲,人间喜剧……一派青春蓬勃,生怕人们不能全部领会。每隔五年,马勒都会重新修订他的作品,后来这些标题都被取消了。曾经爱上有夫之妇的情欲之火暗涌,后来变成了一部永恒的青春诗篇,爱情唤醒了他,年轻的生命渴望出发,胸中有大地山川奔腾。
  在晚年,马勒分析自己的混乱,他说,我是三重意义上的无国之人,在奥地利是波希米亚人,在德意志是奥地利人,在地球的所有民族中是犹太人。无根的漂泊感伴随了他一生,说起来有点伤感,其实马勒一辈子都挺享受这种不安定。后来,他从德意志剧院一路挺进,成为维也纳歌剧院的乐队指挥和院长,成为欧洲音乐界的公认领袖,之后又转身挥麾向新大陆。指挥事业也如此,他永远要求过分,每一遍演出都要求改进,排练时强音永远不够强,弱音总是不够弱。合作者抱怨,马勒总是不能恪守他说过的话,可是传记家说,马勒恪守的是变化。听命于变化,追求瞬间的完美,与一切墨守成规作战,将时代、个性的印记融入古典音乐,开辟创造性的演绎,他留下了不少莫扎特、瓦格纳歌剧的经典演绎版本。
  这种冒险家性格成就了一个天才的创作者。
  第二交响曲“复活”立刻告别了一交的青春之歌,他转而在音乐中探讨生死的哲学命题,但依旧激情勃发。如果说漫长的第三交响曲是漫漫寻觅,第四交响曲是一曲活泼的间奏,如此尝试与精进,直到第五交响曲,成为一曲成熟与转折之作。
  在维也纳,马勒认识了表现主义作曲家勋伯格。后来他一直关注勋伯格,像前辈那样扶持他,又像学子那样好奇他的表现主义音乐。他对德彪西也是如此。在马勒后来的第六至第十交响曲中,可发现勋伯格式破碎旋律、德彪西式缥缈和声、瓦格纳式和声外音,所有的影响都是渗透的、融合的、谨慎的、德国式的。他集合、改编新作曲技术,叫它们纷纷融入自己的交响曲,直至音响之酒更醇。
  在第八“千人”交响曲中,马勒的音乐已不再属于人间,他说,这是太阳运行的声音。他遥望银河天体,用辉煌音响俯瞰人类,赞叹宇宙奇迹。这首乐曲涵盖了8名独唱演员,171位乐手、850名合唱队员,总计1029人,如今演出起来还是个大麻烦,有时候剧院的乐池都装不下。从音响学上考虑,两个乐手同时演奏的声音只能比独奏增强0.15倍,事实上增加乐器与乐手只是阵势唬人,并不能加强兵力,不能让音响成倍扩增,这让马勒时常遭后世诟病。虽然此做法有些得不偿失,但乐器增加可使音响形态更融合而柔韧,弥漫的混沌的音响把交响乐带领至太空时代。这种手法后来在20世纪新音乐中被广泛地开发。
  
  第二乐章:独裁者
  
  马勒的传记作家Kurt Blaukopf说:“凡是他嗅到有一个空缺的乐队指挥位置的地方,他都要显示自己的存在。”马勒到底是指挥家,渐渐地周围的人事也由着他指挥摆布了,据说他奉承大师、结交贵族和政客,谈论起竞争对手来也不是那么高尚。而且,马勒的统治从乐池延伸到舞台,他监督歌剧的布景,激发演员的戏剧张力,规划整体效果,从现在来看,他其实还是一位歌剧导演。据说他个子矮小(不足160cm),但爆发力惊人,发起火来就会从乐池一下子蹦上舞台,把站错位的歌手一把推到正确位置。
  终于,马勒的雄才大略在他爭夺维也纳歌剧院指挥的一场好戏中得到了全面发挥。
  1897年,维也纳歌剧院的院长患病,宫廷剧院总监开始物色新的乐队指挥,并且要在短期内将他扶持为院长。那个夏季,马勒除了关在湖畔小屋里工作,时常骑着自行车远游,四处联络同盟,拜访师友,比如勃拉姆斯、音乐评论家汉斯利克,还有艺术家、政治家朋友。他们都以为只有自己才能帮得上马勒这个大忙呢。当然这些同盟者后来都为他的上任锦上添花。37岁当院长,实在是不够成熟吧,办公厅主任们心想,这个指挥家还是个毛头小伙,上任之后歌剧院还不是在自己手里?可是后来马勒的院长职位一站稳,他们的白日梦通通成泡影。
  马勒战绩累累,但臭骂远扬,乐手们总是背后骂他暴政、神经质、乖僻,他觉得需要解释。他一面请歌剧院的办公厅主任对他的上任施加影响,一面让朋友以官方文件向主任解释,强调马勒的“天才和激情的天性”,是为了“尽可能多地做出成就,并善于让别人做出尽可能多的成就”。这些朋友们都没有说谎,在指挥台上,连他的敌人也崇拜他。
其他文献
欧洲舆论对意大利总理贝鲁斯科尼终于辞职走人的普遍评论,都集中在“是金融市场使这位政治强人下台”,这是欧元危机直接冲击政治的又一佐证。在此之前,轰动全球的性丑闻也好,百万民众上街示威也好,都未能使贝鲁斯科尼退出江湖。这个意大利巨富个性倔强,曾三起三落,多次当选;尽管丑闻不断、官司缠身,但就是硬顶着不辞职。然而就在几天前,一则称“贝氏政府将倒台”的谣言在罗马盛传,当时就造成意大利股市立即上升两个百分点
“性”趣广泛的贝卢斯科尼如约在12日下台了。这位桃色风波不断的“情色总理”,终于在持续深度发酵的意大利债务危机前马失前蹄。  贝氏下台的导火索据说是因为在G20中态度轻率。当美英德法等国首脑在G20峰会上商讨应如何帮助意大利走出财政困境时,老贝居然打起了瞌睡。  其实,贝卢斯科尼在G20上的瞌睡固然让与会领袖大为光火,然而恐怕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掌权逾17载的老贝在意大利政商两界及媒体深耕多年,培
“阿拉伯之春”的一波高潮刚过,伊朗核问题又成为国际关注焦点。  11月8日,联合国下属的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发表了一份12页的报告,称该机构对所掌握的广泛信息进行严格、全面和可靠的评估后认为,至少到2010年之前,伊朗曾“有组织、有系统地”从事与核爆炸装置有关的活动,包括秘密获得与制造这类武器相关的装备和设计信息,高爆测试和引爆器测试,核弹头电脑建模,准备实施核武器试验,研发并增加中程导弹核
美国在韩国驻军2.85万人,使得韩国成为其目前最大的海外军事基地。这些美国大兵在韩国可没少惹祸,最著名的一起是,2002年,驻首尔美军装甲车辗死了两位韩国女中学生,引发了整个朝鲜半岛的反美怒火。时逢总统选举年,该事件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亲美的保守右翼政党代表李会昌落败,反美的卢武铉则顺势当选。  最近,美国大兵又在韩国不断惹祸,尤其是性侵韩国少女事件屡见报端——  9月17日凌晨,驻韩美军二等兵R某闯
人称“梅王”的老先生陈征雁,一生画梅花,他的作品在历代百余位大师之外,画出独特的新意,在上海、大连、无锡以及日本横滨等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作品流传到海外,得到大家的喜爱。  笔者走访陈老,他家住上海康定路一幢高楼里,88岁的老画家虽拄着拐杖,但身形高大,头发雪白,神态硬朗,听他聊一生的经历,最感人的是他和胡琴仙夫妇间的爱情故事。    夫妻原本是邻居    陈征雁幼年受父亲的影响喜欢写字与绘画,不
这个世界真是无奇不有。一个县长、馆陶县县长的简历忽然被宣布为“机密”,由此而诞生了网络热词——“国家机密”,我以为这不是对国家机密本身的不敬,而是对滥用“国家机密”打压舆论的揶揄。  国家有没有机密?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规定了国家秘密包括下列范畴:(1)国家事务的重大决策事项。(2)国防建设和武装力量活动中的秘密事项。(3)外交或外交活动中的秘密事项以及对外承担保密义务的事项。(4
“我把劳动手册带来了。今年我有两千工分了。”发辫扎着红绒绳子的新娘从新蓝制服口袋里掏出一本红封面的小册子,摊给大家看一看。  这是著名作家周立波的《山那面人家》中的一个片段。也是上世纪50年代中国的一幕婚礼缩影。  61年前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婚姻法》,赋予了女性和男性同等的财产权。当时如此轰动的变革,而今成为被普遍接受的常识。  到了今天,与每位国人息息相关的《婚姻法》第三次司法解释实施之际,法
2011年,高铁经历了大起大落。  铁道部长盛光祖上台之初,给高铁定了九个字紧箍咒“保在建、上必需、重配套”。几个月前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赵坚在接受采访时为此击节叫好,并期待铁道部降温的速度更大,“只要是没开始做无砟轨道的都应该降下来”。这位从2005年起反对高铁建设的学者得到很多人的支持,但他没有预料到,最后令高铁建设慢下来的是一场谁都不愿意看到的事故。  7·23事故后,高铁在降速、降价的同时,也
夏末的一个午后,位于杭州南复路上的浙江南宋官窑博物馆里人影寥寥。偌大的馆区由遗址馆、主题馆、体验馆等组成。而就在历代精品馆中,原本就不多的参观者,几乎都集中在位于出口处附近的一件长沙窑大执壶展柜面前指指点点:“喏,这就是中央台质疑的假货。”  一直以来,这件号称精品的大执壶始终在该馆最亮堂的单独展柜中,拥有一派“镇馆之宝”的气势。然而不久前,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专题片《壶王真相调查》中,故宫博物院
“新海派”方阵在艺博上集结     这一次,“新海派”打算在艺博会上发发飙了。  一年一度的上海艺博会,这次仍然叫响了“艺术就是财富”的口号,从9月14日至18日,把上海世贸商城当作了展示厅和大卖场。与以往几届招数相似的是,今年依然拉来了阵容庞大的外援,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哥斯达黎加、奥地利、加拿大、西班牙、丹麦、日本、韩国等12个国家,有155家画廊扎堆前来。但美术界及收藏界人士对另两个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