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创新教育校企联合新型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大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cc1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究生创新教育应该在研究创新教育深刻内涵的基础上,针对工科硕士研究生创新教育中面临的诸多问题,探索校企联合创新教育培养模式。历经十年的实践,探索出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研发中心为平台、研究课题为依托、研发资金为支撑、创新教育为核心、双导师制为特征、三段式教育为主体的新型培养模式。实践证明,该培养模式有助于提高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创新教育 校企联合培养 工科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5-0049-02
  创新能力是衡量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创新能力的提高必须以创新人才的培养为基础。国内相关学者针对创新教育的研究可概括为三种观点:第一种认为创新教育不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更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第二种认为创新教育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第三种认为创新教育是与接受教育相对而言的以继承为基础,以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无论是把研究生创新教育当成教育理念的革新,还是教育方法的创新,抑或是价值取向的更新,都必须要紧紧围绕如何实现创新人才培养这一核心目标,进而寻求具体创新教育的方法和途径。通过校企双方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十年的实践,我们摸索出了一种适合工科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新型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一、工科硕士研究生创新教育面临的问题
  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整个教育链的最高端。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国家整体创新水平的重要体现和保障。面对工科硕士研究生创新教育实际,教育方主要体现出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创新培养理念相对传统,弱化了创新素质的培养;二是创新培养模式程式化,缺少不同课题组之间,尤其是缺少跨学科的交流和思维碰撞;三是创新培养环境单一化,缺少与企业的密切接触,这使得研究课题缺少针对性和实用性。
  研究生作为受教育方自身也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思维自由度小,盲目崇拜和过度依赖导师,缺少叛逆思想和创新思维;二是主观能动性差,满足于借鉴别人的方法来被动完成自己的任务;三是探索精神匮乏。这些问题无疑是创新教育的瓶颈。面对上述问题,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予以应对和解决,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二、工科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创新教育培养模式的构建
  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高标准的思想品质、思维方式和行为个性。国内有学者提出,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影响创造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包括:知识结构、实践环节、科学方法、个性培养、管理工作。也有学者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提出,未来的工程师应该依靠工程师与科学家共同培养,应该探索工程型科学家与科研型工程师合理配比的双师型师资结构。
  综合上述观点,针对研究生的创新教育,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探索。围绕工科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目标,我们选择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采用三段式创新教育培养方案,寻求思想观念、思维模式、培养方式三个方面的突破。在实践中,按工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应具有创新活力的未来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本着以创新教育理论为支撑,以研究生的电子创新设计为主题,以培养研究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具备学习和掌握交叉学科知识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具有求真和质疑的意识以及顽强的意志力为突破口,培养研究生逐步形成创新习惯。坚持课程教学以实际工程应用为导向、以未来工程人才具备的综合素养为目标、以激发其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以培养学生具有优良的创新思维模式、宽厚的专业知识背景、坚实的理论技术基础和娴熟的实践操作技能这四项核心内容,提出了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欲望和激情、形成研究生的创新习惯和能力三位一体的培养方案。具体创新教育培养过程体现为三段式教育形式。第一是理论学习阶段,利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安排10门基础理论课程,让研究生重点学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学位课,为研究生构建创新知识体系奠定理论基础。第二是创新孵化阶段,利用3-6个月的时间,开设10讲专题系列讲座,使研究生了解学科前沿技术、学习创新理论和思维方法,从事电子创新设计,参加“挑战杯”大赛和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等活动,在丰富研究生专业知识背景的同时,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欲望。第三是创新实践阶段,利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让研究生进入企业创新基地从事毕业论文及相关课题研究,使研究生在攻坚克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长期这样坚持,能培养研究生自身的创新习惯。研究生创新教育校企联合培养体系的构成核心要素有四个:创新平台、研发项目、导师团队、研究生,具体构成见图1。在实践中,我们重点突出三个结合:研究生论文选题要与科研项目密切结合;要置身科研团队与研究开发密切结合;要亲历生产实际与创新实践密切结合。这样既培养了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又锻炼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在该创新体系中,企业和高校作为创新平台的两个共建主体相互合作、协同创新,企业主要根据生产上科技引领需要提供研发需求、投入仪器设备和研发资金;高校则根据创新项目需求提供研究所需的理论支撑、技术支持和人力保障。
  三、工科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创新教育培养实践
  大庆油田测试技术服务分公司有生产兼科研开发的任务需求,有培养研究生的能力,有专业合作基础及良好的校企关系。该企业是集“测试服务、科技研发、仪器制造”三位一体的专属企业,其面临的生产测井难题多为领域内技术前沿课题。东北石油大学电子科学学院与该企业合作了10年。从最初的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到现在的仪器仪表工程专业硕士领域,学术型和专业学位两种类型的硕士研究生在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下实现了创新教育。10年的校企合作,有以下三点重大的收获:创新基地建设、形成双方定期互访机制、取得多项科研成果。此外,在人才培养、成果产出与转化等方面也有显著成效。校企联合真正实现了各取所需、双建共赢。
  四、结论
  通过近10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寻找到了一条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研发中心为平台、研究课题为依托、研发资金为支撑、创新教育为核心、双导师制为特征、三段式教育为形式的工科研究生创新教育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该模式更加适合工科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创新教育。在该培养模式中,高校、企业、导师和研究生四个主体紧紧围绕创新平台形成了有机整体,并建立了一个良性运行机制。实践证明,校企合作必须要有双建共赢的意识、真诚合作的态度、协同创新的机制以及科学管理的运行模式,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 参 考 文 献 ]
  [1] 朱清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4).
  [2] 张开鹏.研究生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J].理工高教研究,2006(4).
  [3] 高洁,王斌.理工科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新观察,2009(9).
  [4] 王正明,耿筠.理工科研究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9(4).
  [5] 王钰,康妮,刘惠琴.清华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
  [6] 张莉,柴宝芬.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解读[J].现代教育科学,2010(1).
  [责任编辑:陈 明]
其他文献
新媒体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交流方式、沟通方式,为共青团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同时也对高校青年团工作
党校在廉政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以桂林理工大学党校为载体加强廉政教育的实践说明,强化党校的廉政教育功能必须系统构建培训体系,加强廉政教育的系统性;科学选择教
[摘 要]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是在国内外教学实践中广泛得到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课程组在工程结构课程教学中实践了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突破了传统教学只注重课堂教学的框架,从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都采用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基于问题 教学方法 学习小组 工程结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2-003
采用某厂生产用15%TBP-煤油作基础有机相,添加工业纯TBP配制成30%TBP-煤油溶液,然后,分别萃取铀、锆并制成含铀、锆、HDBP和人工粒子等的模拟有机相,将该有机相用碳酸钠、氢氧化钠溶
表面起伏靶是惯性约束聚变分解实验中的重要实验用靶。采用激光干涉方法制备初始微扰振幅和波长分别在几和几十微米范围内的正弦调制形状,摸索了相应的工艺条件和工艺过程。用
以正硅酸乙酯为前驱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SiO纳米多孔材料.通过采用先酸后碱二步法催化等多种优化工序,使材料具有多孔纳米结构,气孔率和比表面积增高,孔径和热导率降低,
采用双离子束技术在Si(100)衬底上沉积锆氧化物薄膜,由背散射技术对形成薄膜进行了剖面测量。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溅射锆沉积率条件下,不同流强的氧离子轰击所形志的薄膜,其组成也不同。
[摘要]由于社会需求和高校发展的自身需要,很多高校实行了大类招生及培养的模式,本文从新升本科院校的角度入手,提出新升本科院校实施大类招生及培养的模式利弊之处,并对新升本科院校推行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凾待进一步加强的工作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新升本科院校大类招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2-0028-03  一、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
建立了功率MOS器件单粒子栅穿效应的等效电路模型和相应的模型参数提取方法,对VDMOS器件的单粒子栅穿效应的机理进行了模拟和分析,模拟结果与文献中的实验数据相符合,表明所建立的器件模
[摘 要]双语教学,一般是指在高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的专业课教学。从双语教学的含义、目标及模式出发,设计符合淮阴工学院实际情况的学生问卷,调查学生对于双语教学的感受,同时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双语教学教师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针对其问题提出改善的对策。  [关键词]双语教学;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