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教育改革的原点。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既完成学科的双基教学,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本文就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谈谈笔者的粗浅看法。
一、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传统教学是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直偏重于传授学科中固有的知识,而对这些知识是如何创造出来的,以及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往往从不过问。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满堂灌、填鸭式地进行教学。虽然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重要学科,但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却忽视实验教学的直观性和重要性,教学中不但忽视学生实验,连教师的演示实验都从来不做,教师只是在黑板上讲实验,而让学生背实验,忽视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最终培养出来的往往是“有知识,无能力;墨守成规有余,创新精神不足”的学生。
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并运用于教学中;要有独到的见解,能够发现和运用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不能墨守成规,按部就班,要打破应试教育中的传统做法,废除苦拼硬干、题海战的做法。在教学中,教师一要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利用好幻灯机、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永不知足,永不安于现状”的精神。二要教会学生用巧妙、速效的方法解题,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与信息,并能举一反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学习用盐酸除去不溶于水的氧化物和碱及碳酸盐后,让学生思考如何除去水壶中的水垢,怎样检验厨房中的一包白色粉末是味精还是纯碱等。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更要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探究与活动中,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多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保证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个性的发展离不开他所生活的环境,个性是在与他的生活环境相互刺激的过程中形成和培养的。环境如果不断刺激一个人作出主动的、独特的反应,为他提供个性发展的机会,他的个性自然会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在创新思想的前提下,教师不是权威,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知己,要与学生在平等的条件下,用自己的激情吸引学生一起投入学习活动,教学中做到用亲切、平等、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一起交流,如“你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想的吗?”“你发现了什么?”“谁愿意说说?”“你还有不同的解法吗?”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和老师一起去探索,去发现。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改善师生的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应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探究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汲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教师要把以讲教材、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为主的封闭式教学变为以增长知识、发展能力为主的开放式教学;要把传统的、严格遵守常规的“我讲你听”式的课堂氛围变为生动活泼、民主平等、主动探索的课堂氛围。
三、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情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利用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学习《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时,我把生物学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引入课堂,使学生在了解二氧化碳性质的同时,也充分调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课堂上学生阐述了二氧化碳带给人类的利与弊,深刻讨论探究二氧化碳的应用。在学习《水的净化》时,我把化学知识与环境科学的形成结合起来。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图片、数据等。课堂上,让学生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分析水污染的原因、危害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这样几百字的教材内容变成了几千、几万字的资料,书本由薄变厚,知识由少变多,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走进了生活,在感受水资源宝贵的同时,增强了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现代的教育手段使教学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止到运动,由文字到声音、图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带给学生的除了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创造的意识和空间,有助于课堂教学走向生活,走向科技,与现实紧密联系。如在学习《离子》一节时,我制作模拟课件,播放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外运动的模拟图像,让学生在欣赏中由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这大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又如对于一氧化碳的毒性,很多学生想象不出中毒的样子,此时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电脑动画演示一下头晕等中毒的情景;还有水通电分解的过程,分子怎样分解成原子,原子又怎样结合成分子等同样可以进行动画演示,化抽象为形象。另外,我还有目的地让学生走上讲台,用课件、绘画、实验等学生喜欢的形式发表自己学习中的体会,展示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从中充分开拓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展现学生在创造背后所隐藏着的鲜明个性。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创造了超时空的化学课堂。这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新的情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实验设计是一个令学生动手动脑并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过程。通过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创新设计的能力。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实验设计时,可引导学生阅读资料、查找一些实验的小窍门、实验药品及仪器的代用品等以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如在讲完启普发生器原理后,我给出底部有孔试管、具支试管、广口瓶、长颈漏斗、U形管等实验器材,让学生设计出与启普发生器原理相同的装置。
学生积极踊跃地设计出了如上图所示的装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实践证明,注重实验的创新与探索,给学生留出思维的空间,增加学生独立设计、独立操作实验的机会,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总之,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各方面入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只有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海云.利用开放性习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2(11).
[2]池梅蓉.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10).
[3]高剑南,王祖浩著.化学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黄春香)
(上接第120页)
果子教师已经为他们准备好了。例如,在研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时,学生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电路图,教师就直接说明了如此设计只能得到一组数据的电流与电压,还需要通过设置一个滑动变阻器来观察电流的变化。如此表达就显得越俎代庖而没有生机,事实上这个方案可以衍生很多话题。
图1
1.电压不变而改变电阻,电流会有什么变化?
2.电阻不变而改变电源的电压,电流又会如何改变?
3.为了获得同样的电流,如果电阻变大了,电压应该怎样变化……
这些话题是教师始料不及的,如果一定要自己表达,就会僵化学生的思维而使教学效果低下。有时候,教师也会因简单的总结而误入思维的沼泽。为师者,何不大气些,把智慧增值的空间让给学生呢?
五、“袅袅余音可绕梁”:延伸拓展亦留白
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更多的是在课外。在一节课的结尾处留下精心设计的“空白”,也就留下了悬念,吊起了学生的胃口,让学生在课后也欲罢不能,这就能使学生保持不断探究的兴趣,并为下一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一课时,临近下课,笔者又呈上这样一个情境:“质量守恒定律其实并不能解释所有的反应,如若不信,你们可测定一下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与铜丝灼烧前后的质量变化”。投石激浪,学生经过实验,少数学生产生了疑惑,学生的思维定式也随之动摇,此时下课时间就要到了,如果是一位耐不住性子的教师,他就会用自己的解释来给学生一个不太满意的结果,笔者没有这样做,而是按时下课。很多学生跑上来说:“老师,您还没讲完呢!”我笑笑说:“你们自己想吧。”课后学生经过资料查阅、上网查询,终于找到了答案,但那是他们自己学习的结果,而且经过了大量的思考。
“把最甜的甘蔗留给学生”。精彩的留白是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学生兴趣激发后的戛然而止;是给学生一个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重视手脑并用和亲身实践的机会。留白之初,教师给了学生一个“火把”;留白之时,学生点燃了心中的“火把”。“静”是留白的表面,而“动”才是其本质,正所谓“于无声处现惊雷”,教师则在一边尽情地期待与欣赏,因为他知道自己是课堂的“导演”,学生才是课堂的“演员”。让科学探究因留白而“流出”精彩,让古朴的哲理使我们的课改锦上添花!
(责任编辑 易志毅)
一、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传统教学是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直偏重于传授学科中固有的知识,而对这些知识是如何创造出来的,以及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往往从不过问。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满堂灌、填鸭式地进行教学。虽然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重要学科,但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却忽视实验教学的直观性和重要性,教学中不但忽视学生实验,连教师的演示实验都从来不做,教师只是在黑板上讲实验,而让学生背实验,忽视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最终培养出来的往往是“有知识,无能力;墨守成规有余,创新精神不足”的学生。
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并运用于教学中;要有独到的见解,能够发现和运用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不能墨守成规,按部就班,要打破应试教育中的传统做法,废除苦拼硬干、题海战的做法。在教学中,教师一要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利用好幻灯机、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永不知足,永不安于现状”的精神。二要教会学生用巧妙、速效的方法解题,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与信息,并能举一反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学习用盐酸除去不溶于水的氧化物和碱及碳酸盐后,让学生思考如何除去水壶中的水垢,怎样检验厨房中的一包白色粉末是味精还是纯碱等。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更要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探究与活动中,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多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保证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个性的发展离不开他所生活的环境,个性是在与他的生活环境相互刺激的过程中形成和培养的。环境如果不断刺激一个人作出主动的、独特的反应,为他提供个性发展的机会,他的个性自然会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在创新思想的前提下,教师不是权威,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知己,要与学生在平等的条件下,用自己的激情吸引学生一起投入学习活动,教学中做到用亲切、平等、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一起交流,如“你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想的吗?”“你发现了什么?”“谁愿意说说?”“你还有不同的解法吗?”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和老师一起去探索,去发现。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改善师生的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应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探究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汲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教师要把以讲教材、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为主的封闭式教学变为以增长知识、发展能力为主的开放式教学;要把传统的、严格遵守常规的“我讲你听”式的课堂氛围变为生动活泼、民主平等、主动探索的课堂氛围。
三、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情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利用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学习《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时,我把生物学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引入课堂,使学生在了解二氧化碳性质的同时,也充分调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课堂上学生阐述了二氧化碳带给人类的利与弊,深刻讨论探究二氧化碳的应用。在学习《水的净化》时,我把化学知识与环境科学的形成结合起来。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图片、数据等。课堂上,让学生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分析水污染的原因、危害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这样几百字的教材内容变成了几千、几万字的资料,书本由薄变厚,知识由少变多,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走进了生活,在感受水资源宝贵的同时,增强了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现代的教育手段使教学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止到运动,由文字到声音、图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带给学生的除了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创造的意识和空间,有助于课堂教学走向生活,走向科技,与现实紧密联系。如在学习《离子》一节时,我制作模拟课件,播放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外运动的模拟图像,让学生在欣赏中由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这大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又如对于一氧化碳的毒性,很多学生想象不出中毒的样子,此时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电脑动画演示一下头晕等中毒的情景;还有水通电分解的过程,分子怎样分解成原子,原子又怎样结合成分子等同样可以进行动画演示,化抽象为形象。另外,我还有目的地让学生走上讲台,用课件、绘画、实验等学生喜欢的形式发表自己学习中的体会,展示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从中充分开拓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展现学生在创造背后所隐藏着的鲜明个性。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创造了超时空的化学课堂。这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新的情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实验设计是一个令学生动手动脑并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过程。通过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创新设计的能力。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实验设计时,可引导学生阅读资料、查找一些实验的小窍门、实验药品及仪器的代用品等以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如在讲完启普发生器原理后,我给出底部有孔试管、具支试管、广口瓶、长颈漏斗、U形管等实验器材,让学生设计出与启普发生器原理相同的装置。
学生积极踊跃地设计出了如上图所示的装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实践证明,注重实验的创新与探索,给学生留出思维的空间,增加学生独立设计、独立操作实验的机会,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总之,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各方面入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只有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海云.利用开放性习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2(11).
[2]池梅蓉.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10).
[3]高剑南,王祖浩著.化学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黄春香)
(上接第120页)
果子教师已经为他们准备好了。例如,在研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时,学生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电路图,教师就直接说明了如此设计只能得到一组数据的电流与电压,还需要通过设置一个滑动变阻器来观察电流的变化。如此表达就显得越俎代庖而没有生机,事实上这个方案可以衍生很多话题。
图1
1.电压不变而改变电阻,电流会有什么变化?
2.电阻不变而改变电源的电压,电流又会如何改变?
3.为了获得同样的电流,如果电阻变大了,电压应该怎样变化……
这些话题是教师始料不及的,如果一定要自己表达,就会僵化学生的思维而使教学效果低下。有时候,教师也会因简单的总结而误入思维的沼泽。为师者,何不大气些,把智慧增值的空间让给学生呢?
五、“袅袅余音可绕梁”:延伸拓展亦留白
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更多的是在课外。在一节课的结尾处留下精心设计的“空白”,也就留下了悬念,吊起了学生的胃口,让学生在课后也欲罢不能,这就能使学生保持不断探究的兴趣,并为下一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一课时,临近下课,笔者又呈上这样一个情境:“质量守恒定律其实并不能解释所有的反应,如若不信,你们可测定一下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与铜丝灼烧前后的质量变化”。投石激浪,学生经过实验,少数学生产生了疑惑,学生的思维定式也随之动摇,此时下课时间就要到了,如果是一位耐不住性子的教师,他就会用自己的解释来给学生一个不太满意的结果,笔者没有这样做,而是按时下课。很多学生跑上来说:“老师,您还没讲完呢!”我笑笑说:“你们自己想吧。”课后学生经过资料查阅、上网查询,终于找到了答案,但那是他们自己学习的结果,而且经过了大量的思考。
“把最甜的甘蔗留给学生”。精彩的留白是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学生兴趣激发后的戛然而止;是给学生一个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重视手脑并用和亲身实践的机会。留白之初,教师给了学生一个“火把”;留白之时,学生点燃了心中的“火把”。“静”是留白的表面,而“动”才是其本质,正所谓“于无声处现惊雷”,教师则在一边尽情地期待与欣赏,因为他知道自己是课堂的“导演”,学生才是课堂的“演员”。让科学探究因留白而“流出”精彩,让古朴的哲理使我们的课改锦上添花!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