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坚持把教育作为最长远的民生,举全省之力办教育,走出一条穷省办大教育的图强之路。
2018年,贵州省委召开全省教育大会,印发《贵州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特色教育强省实施纲要(2018—2027)》。全省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日趋完善,特色教育强省建设步履坚实有力,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贵州教育图强之路为何能走出实效、走出特色?贵州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邹联克向记者介绍了“扎根贵州办教育”的激情探索之路。
把教育作为拔掉穷根的根本之策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教育扶贫在脱贫攻坚战略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贵州始终坚持把教育作为拔掉穷根的根本之策,举全省之力发展教育事业,走穷省办大教育的图强之路。
贵州省教育厅始终坚持以教育脱贫攻坚理念统揽全省教育事业大局,率先在全国制定全省教育精准脱贫规划。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6年以来,贵州省教育厅先后出台《贵州省教育精准脱贫规划方案(2016-2020年)》《贵州省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实施方案》《关于实施贵州省教育精准脱贫“1+N”计划的通知》《用好“五步工作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教育保障硬仗工作方案》等文件,统筹指导和推动全省教育脱贫攻坚工作,切实提高教育保障水平。
控辍保学夯根基。贵州省教育厅凝练控辍保学“五个四”举措,建立厅领导包市(州)、处级干部包县的控辍保学联系制度,创新研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疑似辍学预警班主任直报系统,在全国首家制定《控辍保学劝返复学工作指南二十条》,针对复学学生“一人一案”,因材施教。实行半月调度,动态掌握各地工作情况,控辍保学、劝返复学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实现全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历史性动态清零,并得到教育部的肯定和认可。
精准资助兜底线。贵州省率先在全国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政策,累计资助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学生228万人次,发放资助资金71.88亿元,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及学生获得感显著增强。在全国率先全面推进实施以“校校有食堂、人人吃午餐”为基本特征的“贵州特色”农村学生营养餐;率先在全国启动实施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实现营养改善计划两个“全覆盖”。
扩增资源强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各级政府加大投入,持续推进“四项教育突破工程”“全面改薄工程”“薄改与能力提升工程”等项目建设,城乡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资源有效优化提升,教育脱贫攻坚根基有力夯实。
职教脱贫拔穷根。实施“扶智计划”“自强行动”“造血工程”等职教脱贫三项行动计划,持续实施三年免费中职教育,面向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招生办学。2015年以来,组织职业院校面向贫困地区开办全免费订单就业精准脱贫班,每年开办班级200余个,累计招收学生2.2万余人。配合人社部门实施创新职教培训扶贫“一户一人”三年行动计划,2015年至2017年三年内实现全省120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一户一人一技能”全覆盖,逐步消除農村“零就业”贫困家庭。
东西协作促提升。深入推进东西部教育协作,全省66个贫困县的2684所乡镇中心校以上学校与东部协作帮扶城市优质学校初步形成“一对一”结对帮扶关系,并通过乡镇中心校以上学校对所辖村小、教学点进行辐射,实现全省7324所农村中小学校“组团式”帮扶全覆盖。
“校农结合”促发展。从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面启动“校农结合”定向采购农产品工作,将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后勤食堂需求与贫困县、贫困户生产农产品精准对接,以销带产、产销衔接,初步实现贫困群众有增收、学校食材质量有提升、学校发展定位更加精准的“一仗多赢”局面。“校农结合”已逐渐成为贵州教育扶贫工作的一张创新名片
服务产业革命带增收。全省共有37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直接服务对口农村产业革命,建设产学研基地33个,依托16所普通本科高校,发布了139个高校服务农村产业革命科研项目,累计培训农户近19万人次,带动地方经济增加收益约95亿元,新增就业1.9万余人,带动近6万户农户脱贫致富。
乡村振兴开新局,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
邹联克认为,乡村振兴不仅是乡村和乡村产业的振兴,也是乡村教育的振兴。乡村要全面振兴,教育当先行。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只有牢牢把握“五个关键”,努力取得“五个突破”,努力办好乡村教育,才能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
要牢牢把握“农村学前教育”这个关键,努力在“扩大农村公办幼儿园资源”上取得新突破。继续积极发展农村公办幼儿园,多渠道扩展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创办普惠性幼儿园,实现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和普惠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每年新增一批农村幼儿园集团化管理资源中心(其中,今年新增农村幼儿园集团化管理资源中心100个),以城镇中心幼儿园为“龙头”,辐射带动农村集镇幼儿园发展,每个乡镇至少建成1个农村幼儿园集团化管理资源中心,每个县(市、区)至少创建1所省级示范幼儿园,加快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优化农村幼儿园布局,对于居住地相对分散的偏远乡村,将幼儿园附设在村小学、教学点上,帮助适龄儿童实现就近入园。
要牢牢把握“ 农村基础教育”这个关键,努力在“提高农村中小学办学质量”上取得新突破。持续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加快补齐农村教育发展短板,促进城乡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施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推进工程,从农村最困难的地方和最薄弱的环节做起,把提升最贫困地区教育供给能力、提高最困难人群受教育水平作为优先任务,大力振兴乡村教育,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每个孩子的受教育权利。实施公办强校计划,启动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工作,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打造一批优质公办学校品牌,扩大优质公办义务教育资源。启动实施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积极开展做强县中工作,普通高中学校主要向市县级政府驻地集中,逐步撤销乡镇普通高中。 要牢牢把握“职业教育”这个关键,努力在“优化涉农院校的布局调整”上取得新突破。推动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调整,建设完善且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实施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开设一批涉农专业,大力培养现代农业专业人才、经营人才、创业人才和高素质农民,努力实现“人人职教、个个就业、家家致富 ”。支持涉农院校优化专业调整,根据种植、养殖、农机、文创等产业发展需求,构建中职、高职、本科、继教一体化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加强村、镇两级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布局调整,尽可能满足农民群体就近培训、现场教学的需求,为脱贫致富提供持续动力。
要牢牢把握“服务能力跃升”这个关键,努力在“教育服务产业革命与乡村振兴”上取得新突破。加快推进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引导高校教师扎根贵州本土实际,恪守“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理念,聚焦乡村振兴阶段贵州农村教育的阶段特征和实践难题,寻求破解之策、拿出可行之举。扎实跟进142个服务农村产业革命项目,选聘100名各类“产业导师”助推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强力推进“一码贵州·校农结合”大数据平台建设,打造“校农结合”升级版。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工作,启动实施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推进民族地区教育健康发展,全面振兴乡村教育。
要牢牢把握“乡村教师队伍”这个关键,努力在“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全面实施“强师工程”,助力乡村教师提升个人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水平,推动县域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有效实施,鼓励地方政府与高校合作,公费、定向培养本土化全科型乡村教师。继续实施“特岗教师计划”,定向招募应届大学生“西部志愿者”到脱贫县的乡镇小规模学校从事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学工作,解决乡村学校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鼓励实施“银龄计划”,招募优秀退休教师、校长到边远薄弱学校任教。进一步强化问题导向,会同省直有关部门着力解决乡村教师数量和结构、教师地位和待遇、教师职业发展、市县教师管理主体责任落实等问题,营造良好的乡村教育氛围。
开放合作添动力,不断提高教育开放水平
“就贵州教育的发展而言,必须靠改革和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高度重视教育对外开放,稳步提高教育开放水平。”邹联克说道。贵州省教育厅加强顶层设计、注重平台搭建、注重合作办学,不断提升贵州省教育开放水平。
教育国际化是提升贵州省教育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对于贵州这样一个“不沿海、不沿江、不沿边”的西部内陆省份,想要实现后发赶超,实现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必然要通过开展深入的对外交流合作方能实现。在推动贵州对外开放的进程中,教育国际化是拉近彼此距离,架设不同文明沟通的桥梁,实现互联互通的最有效手段。贵州的教育国际化建设初见成效。
突出国际化。 通过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连续多年的成功举办,贵州逐渐打开了对东盟、对世界更加开放的大门。除了交流周在推动贵州教育国际化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我们看到,近年来贵州在推动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所蕴含的内生动力是非常强大的,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格局。大数据博览会、生态文明论坛等国际会议的举办为宣传贵州,推广贵州,推动贵州在大数据、大生态等领域建设,吸引更多投资聚焦贵州战略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突出特色化。贵州不仅有大数据、大健康、大旅游產业,还有得天独厚的茶、刺梨、猕猴桃等特色产业。此外,良好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都是贵州的优质资源,而“一带一路”国家也有其自身的优质资源,比如优质的民办教育、独特的旅游业等。这些资源不仅仅局限于教育领域,还涵盖科技、文化、旅游、医疗卫生、体育、传媒等领域。同时,贵州在决胜脱贫攻坚方面创造了脱贫攻坚的“贵州经验”,尤其是在教育脱贫方面,校农结合、职教脱贫等开创了可学可用、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这些都将极大吸引“一带一路”国家政府机构、高校、企业来黔交流学习,也将促进双方更深层次的合作。
突出制度化。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作为贵州教育的对外开放平台,一直在贵州举办,推动了贵州与世界各国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健康、旅游等方面的优质资源互补,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共同提高和发展,实现全方位的交流合作。贵州每年举全省之力筹办交流周,组建了固定的人员队伍负责交流周平台管理,每年划拨固定经费用于平台运行和建设,强大的政府支持是贵州推动教育国际化的最大优势。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贵州教育发展将抢抓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的历史站位、更广阔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十四五”期间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特色教育强省进行部署和设计,把“特色”摆在教育发展规划的突出位置,紧紧抓住“特色教育强省”这个牛鼻子,推动贵州教育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具特色、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
2018年,贵州省委召开全省教育大会,印发《贵州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特色教育强省实施纲要(2018—2027)》。全省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日趋完善,特色教育强省建设步履坚实有力,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贵州教育图强之路为何能走出实效、走出特色?贵州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邹联克向记者介绍了“扎根贵州办教育”的激情探索之路。
把教育作为拔掉穷根的根本之策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教育扶贫在脱贫攻坚战略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贵州始终坚持把教育作为拔掉穷根的根本之策,举全省之力发展教育事业,走穷省办大教育的图强之路。
贵州省教育厅始终坚持以教育脱贫攻坚理念统揽全省教育事业大局,率先在全国制定全省教育精准脱贫规划。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6年以来,贵州省教育厅先后出台《贵州省教育精准脱贫规划方案(2016-2020年)》《贵州省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实施方案》《关于实施贵州省教育精准脱贫“1+N”计划的通知》《用好“五步工作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教育保障硬仗工作方案》等文件,统筹指导和推动全省教育脱贫攻坚工作,切实提高教育保障水平。
控辍保学夯根基。贵州省教育厅凝练控辍保学“五个四”举措,建立厅领导包市(州)、处级干部包县的控辍保学联系制度,创新研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疑似辍学预警班主任直报系统,在全国首家制定《控辍保学劝返复学工作指南二十条》,针对复学学生“一人一案”,因材施教。实行半月调度,动态掌握各地工作情况,控辍保学、劝返复学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实现全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历史性动态清零,并得到教育部的肯定和认可。
精准资助兜底线。贵州省率先在全国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政策,累计资助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学生228万人次,发放资助资金71.88亿元,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及学生获得感显著增强。在全国率先全面推进实施以“校校有食堂、人人吃午餐”为基本特征的“贵州特色”农村学生营养餐;率先在全国启动实施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实现营养改善计划两个“全覆盖”。
扩增资源强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各级政府加大投入,持续推进“四项教育突破工程”“全面改薄工程”“薄改与能力提升工程”等项目建设,城乡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资源有效优化提升,教育脱贫攻坚根基有力夯实。
职教脱贫拔穷根。实施“扶智计划”“自强行动”“造血工程”等职教脱贫三项行动计划,持续实施三年免费中职教育,面向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招生办学。2015年以来,组织职业院校面向贫困地区开办全免费订单就业精准脱贫班,每年开办班级200余个,累计招收学生2.2万余人。配合人社部门实施创新职教培训扶贫“一户一人”三年行动计划,2015年至2017年三年内实现全省120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一户一人一技能”全覆盖,逐步消除農村“零就业”贫困家庭。
东西协作促提升。深入推进东西部教育协作,全省66个贫困县的2684所乡镇中心校以上学校与东部协作帮扶城市优质学校初步形成“一对一”结对帮扶关系,并通过乡镇中心校以上学校对所辖村小、教学点进行辐射,实现全省7324所农村中小学校“组团式”帮扶全覆盖。
“校农结合”促发展。从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面启动“校农结合”定向采购农产品工作,将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后勤食堂需求与贫困县、贫困户生产农产品精准对接,以销带产、产销衔接,初步实现贫困群众有增收、学校食材质量有提升、学校发展定位更加精准的“一仗多赢”局面。“校农结合”已逐渐成为贵州教育扶贫工作的一张创新名片
服务产业革命带增收。全省共有37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直接服务对口农村产业革命,建设产学研基地33个,依托16所普通本科高校,发布了139个高校服务农村产业革命科研项目,累计培训农户近19万人次,带动地方经济增加收益约95亿元,新增就业1.9万余人,带动近6万户农户脱贫致富。
乡村振兴开新局,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
邹联克认为,乡村振兴不仅是乡村和乡村产业的振兴,也是乡村教育的振兴。乡村要全面振兴,教育当先行。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只有牢牢把握“五个关键”,努力取得“五个突破”,努力办好乡村教育,才能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
要牢牢把握“农村学前教育”这个关键,努力在“扩大农村公办幼儿园资源”上取得新突破。继续积极发展农村公办幼儿园,多渠道扩展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创办普惠性幼儿园,实现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和普惠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每年新增一批农村幼儿园集团化管理资源中心(其中,今年新增农村幼儿园集团化管理资源中心100个),以城镇中心幼儿园为“龙头”,辐射带动农村集镇幼儿园发展,每个乡镇至少建成1个农村幼儿园集团化管理资源中心,每个县(市、区)至少创建1所省级示范幼儿园,加快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优化农村幼儿园布局,对于居住地相对分散的偏远乡村,将幼儿园附设在村小学、教学点上,帮助适龄儿童实现就近入园。
要牢牢把握“ 农村基础教育”这个关键,努力在“提高农村中小学办学质量”上取得新突破。持续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加快补齐农村教育发展短板,促进城乡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施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推进工程,从农村最困难的地方和最薄弱的环节做起,把提升最贫困地区教育供给能力、提高最困难人群受教育水平作为优先任务,大力振兴乡村教育,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每个孩子的受教育权利。实施公办强校计划,启动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工作,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打造一批优质公办学校品牌,扩大优质公办义务教育资源。启动实施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积极开展做强县中工作,普通高中学校主要向市县级政府驻地集中,逐步撤销乡镇普通高中。 要牢牢把握“职业教育”这个关键,努力在“优化涉农院校的布局调整”上取得新突破。推动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调整,建设完善且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实施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开设一批涉农专业,大力培养现代农业专业人才、经营人才、创业人才和高素质农民,努力实现“人人职教、个个就业、家家致富 ”。支持涉农院校优化专业调整,根据种植、养殖、农机、文创等产业发展需求,构建中职、高职、本科、继教一体化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加强村、镇两级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布局调整,尽可能满足农民群体就近培训、现场教学的需求,为脱贫致富提供持续动力。
要牢牢把握“服务能力跃升”这个关键,努力在“教育服务产业革命与乡村振兴”上取得新突破。加快推进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引导高校教师扎根贵州本土实际,恪守“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理念,聚焦乡村振兴阶段贵州农村教育的阶段特征和实践难题,寻求破解之策、拿出可行之举。扎实跟进142个服务农村产业革命项目,选聘100名各类“产业导师”助推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强力推进“一码贵州·校农结合”大数据平台建设,打造“校农结合”升级版。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工作,启动实施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推进民族地区教育健康发展,全面振兴乡村教育。
要牢牢把握“乡村教师队伍”这个关键,努力在“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全面实施“强师工程”,助力乡村教师提升个人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水平,推动县域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有效实施,鼓励地方政府与高校合作,公费、定向培养本土化全科型乡村教师。继续实施“特岗教师计划”,定向招募应届大学生“西部志愿者”到脱贫县的乡镇小规模学校从事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学工作,解决乡村学校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鼓励实施“银龄计划”,招募优秀退休教师、校长到边远薄弱学校任教。进一步强化问题导向,会同省直有关部门着力解决乡村教师数量和结构、教师地位和待遇、教师职业发展、市县教师管理主体责任落实等问题,营造良好的乡村教育氛围。
开放合作添动力,不断提高教育开放水平
“就贵州教育的发展而言,必须靠改革和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高度重视教育对外开放,稳步提高教育开放水平。”邹联克说道。贵州省教育厅加强顶层设计、注重平台搭建、注重合作办学,不断提升贵州省教育开放水平。
教育国际化是提升贵州省教育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对于贵州这样一个“不沿海、不沿江、不沿边”的西部内陆省份,想要实现后发赶超,实现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必然要通过开展深入的对外交流合作方能实现。在推动贵州对外开放的进程中,教育国际化是拉近彼此距离,架设不同文明沟通的桥梁,实现互联互通的最有效手段。贵州的教育国际化建设初见成效。
突出国际化。 通过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连续多年的成功举办,贵州逐渐打开了对东盟、对世界更加开放的大门。除了交流周在推动贵州教育国际化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我们看到,近年来贵州在推动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所蕴含的内生动力是非常强大的,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格局。大数据博览会、生态文明论坛等国际会议的举办为宣传贵州,推广贵州,推动贵州在大数据、大生态等领域建设,吸引更多投资聚焦贵州战略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突出特色化。贵州不仅有大数据、大健康、大旅游產业,还有得天独厚的茶、刺梨、猕猴桃等特色产业。此外,良好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都是贵州的优质资源,而“一带一路”国家也有其自身的优质资源,比如优质的民办教育、独特的旅游业等。这些资源不仅仅局限于教育领域,还涵盖科技、文化、旅游、医疗卫生、体育、传媒等领域。同时,贵州在决胜脱贫攻坚方面创造了脱贫攻坚的“贵州经验”,尤其是在教育脱贫方面,校农结合、职教脱贫等开创了可学可用、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这些都将极大吸引“一带一路”国家政府机构、高校、企业来黔交流学习,也将促进双方更深层次的合作。
突出制度化。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作为贵州教育的对外开放平台,一直在贵州举办,推动了贵州与世界各国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健康、旅游等方面的优质资源互补,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共同提高和发展,实现全方位的交流合作。贵州每年举全省之力筹办交流周,组建了固定的人员队伍负责交流周平台管理,每年划拨固定经费用于平台运行和建设,强大的政府支持是贵州推动教育国际化的最大优势。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贵州教育发展将抢抓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的历史站位、更广阔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十四五”期间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特色教育强省进行部署和设计,把“特色”摆在教育发展规划的突出位置,紧紧抓住“特色教育强省”这个牛鼻子,推动贵州教育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具特色、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