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了三聚氰胺的毒奶粉、加了盐酸克伦特罗的瘦肉火腿、加了多样氨基酸的牛肉膏……近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食品安全事件引发了各方的高度关注,这些原本陌生的化学名词因为与人们熟知的食品联系在一起而变得家喻户晓。食品添加剂已经逐渐成为牟利、违法、伤害、甚至是毒品的代名词。
4月21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切实加强食品添加剂监管的通知》(下称《通知》),表示将严打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并对非法食品添加剂开展全面布控,今年年底前,卫生部门将制定并公布食品复配添加剂通用安全标准和食品添加剂标识标准。
食品添加剂,将遭遇一场史无前例的全面围剿。
食品添加剂是替罪羊?
食品添加剂真的是洪水猛兽,是造成食品安全事件的罪魁祸首吗?
“不,食品添加剂正在被‘妖魔化’。”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孙宝国对《中国经济周刊》解释说,首先,应该为食品添加剂正名。“这些导致毒祸的添加物并非是食品添加剂,人们把违法添加物与食品添加剂的概念混淆了,食品添加剂成了食品安全问题的替罪羊。”
4月23日,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公布了151种食品和饲料中非法添加物名单,其中包括47种可能在食品中“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22种“易滥用食品添加剂”和82种“禁止在饲料、动物饮用水和畜禽水产养殖过程中使用的药物和物质”。
那么,什么才是食品添加剂呢?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食品法规委员会对食品添加剂定义为:食品添加剂是有意识地少量添加于食品,以改善食品的外观、风味和组织结构或贮存性质的非营养物质。
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有23个类别,2000多个品种,其中香料、香精类的最多,达到1800多种。其中,最为常见的是漂白剂、膨松剂、着色剂、增味剂、防腐剂、香料等。
“几乎所有食品中都含有食品添加剂。”孙宝国认为,食品添加剂不但对身体没有坏处,反而是确保食品安全的物质。“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食品安全。”
食品添加剂不仅能够改善食品的“品相”和口感,还有利于食品加工,能更适应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最重要的是,食品添加剂方便食品保存,能够防止变质。“比如,以前的零打酱油放置时间久了会长毛,很不卫生,但加入防腐剂以后这一问题就不存在了。”
对于有特殊需要的人群来说,食品添加剂甚至是“救星”。“糖尿病人不能吃糖,就需要无营养甜味剂或低热能甜味剂,这些食品添加剂实现了无糖食品供应。”孙宝国说。
其实,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理与药物一样,关键在于衡量剂量与效应的对应关系。孙宝国表示,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需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必要性。食品加工如果可以不用食品添加剂就不能加。例如,卫生部于今年3月1日正式发布公告,撤销面粉增白剂。第二,安全性。除了科学实验之外,至少有两个发达国家使用后证明安全可靠的食品添加剂,我国才会给予批准(少数例外,如桂皮等)。第三,合法性。食品企业只有使用国家批准的食品添加剂才是合法的行为。
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太宽松?
前不久,康师傅方便面因含有“牛肉膏”成分备受质疑,更加掀起轩然大波的是,广州市工商局作出了“合法”无处罚的判定。
“牛肉膏”之所以“合法”是因为“牛肉膏”、“一滴香”、“漂白面”等都是由多种食品添加剂复合调配组成的添加成分,这些“前所未闻”的复配添加剂没有被收录进“明令禁止使用”的法规范围,关于剂量和合法性在法规上都是空白。
“拿法规和标准说事儿已经数不清有多少次了。”卫生部的一位专家对记者说,每当有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对食品添加物的争议最终都会落点在法规和标准上,“这已经是惯性。”
但毋庸置疑的是,我国部分食品的行业检测标准低于国际公认标准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例如,在前不久的雀巢婴幼儿产品中可能存在重金属过量的问题上,按照我国现行标准,确实“在法定范围内”,但我国的最高限额是美国的百倍。
根据公开报道,多年以来我国食品出口合格率均保持在99.8%以上,内销食品合格率在90%以上,虽然差距只有九个百分点,却暴露出食品安全标准“内外有别”的尴尬,这种“双重标准”的现实催生了“一流产品出口、二流产品内销”的说法,“我国食品安全标准是否比国外标准松”一直以来都是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困惑之一。
4月21日,卫生部发布了《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基本一致》的公告,公告称国际上各国的食品标准确实存在差异,但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基本一致,此外,鼓励企业根据国际竞争需要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
公告显示,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项目和指标值的符合率超过70%,甚至我国的一些标准是高于国际通行标准的。例如在国外允许使用的莱克多巴胺、过氧化苯甲酰等物质,在我国属于禁止使用品种。因此,《通知》特别说明:“对不同国家标准的比较,应当全面、客观,不应仅以个别标准或个别指标进行比较。”
最大的好消息是,我国食品添加剂标准的出台终于有了明确的日程表:“2011年年底前卫生部要制定并公布复配食品添加剂通用安全标准和食品添加剂标识标准。”届时,“牛肉膏”、“一滴香”、“漂白面”等复配食品添加剂将不再“无法可依”。
在标准出台之前,“对暂无国家标准的食品添加剂,有关企业或行业组织可以依据有关规定提出参照国际组织或相关国家标准指定产品标准的申请。”
“卫生部已经公布了第一批违法添加物和易滥用食品添加剂的名单,以此为起点,到了年末,一定会有更加完善和严谨的标准出台,到时候,所有食品都会经历一次甚至多次的大清查。”这位专家说道。
重典治乱与“吹哨法案”
“我国在食品安全上的法律法规是非常多的,甚至是超乎国际水准的严厉。”卫生部的一位专家说,我国涉及食品安全的法律共有20多部,近40部行政法规,150多部部门规章。据其介绍,2001年和2008年,我国两次重申禁止使用“瘦肉精”,但至今,美国都是允许使用指定成分的“瘦肉精”的。此外,2007年,我国就率先建立了食品召回制度,2011年1月,美国才确立该制度。
“我们的问题出在执行环节。”这位专家认为,在前不久的双汇“瘦肉精”事件中,央视“3·15”晚会通过暗访短片揭示了形同虚设的十八道检验程序。“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被买通,监而不管,是病症所在。”
4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李克强出席全国严厉打击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他强调,要以《食品安全法》为准绳,重典治乱,加大惩处力度,切实改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让不法分子付出高昂代价,真正起到震慑作用。一旦发现非法添加,要快查快处,第一时间查封问题产品,责令停产停业,并给予严厉经济处罚。对故意添加的,一律吊销证照、罚没设备,企业负责人不得再从事相关食品行业。
这次讲话被业内人士评价为“史上最严厉的食品安全重典治乱”。“之前的处罚多以工商部门的罚款为主,一般情况下上限不足5万元,这对于违法犯罪分子来说,违法成本太低,而侥幸之下的不法利润太高,所以造成屡禁不止,甚至边罚边犯。”
除了严管企业,还要加强监管力量。“监管不力主要体现在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有六大部门,部门间分工不明,责权不清,很容易出现模糊地带。”专家说。
在电视电话会议上,李克强要求,对涉案政府工作人员,情节严重的,要依法依纪开除公职。对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并依据新出台的《刑法修正案》,从重从快予以严惩。
最新公布的《通知》中也再次明确了质检、工商、卫生等部门的职责,强调将加大食品添加剂的行政问责力度,并提出,2011年年底前,各监管部门按系统对所有食品生产经营者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档案。“这个档案不仅会对生产企业起到自律和约束的作用,也会更加细化各部门的负责范围和问责机制,避免部门间相互推诿,逃避责任。”专家评价说。
经济学家郎咸平曾建议,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吹哨法案”,用“放权于民”的方式实现合理监管,改变目前政府部门既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又是执行者的矛盾。
“吹哨法案”是一部告密者保护法案,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内部监督,即每个人本着为社会公众利益的考虑都可以站出来通过告密的手段揭露贪腐、密谋、不公等内幕,以维持社会公正,告密者将受到法律的保护。
“每个知晓内情的人都可以站出来揭露、诉讼和检举,他们将因此受到保护、免责和奖励,这样的话,‘双汇瘦肉精’一案早就水落石出了。”郎咸平说道。
目前,在《通知》中已经可以看到“吹哨法案”的精神体现——设专项资金奖励举报人。《通知》明确提出,地方各级政府要设立专项奖励资金,指定专门部门负责,切实落实对举报人的奖励,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鼓励生产经营单位内部人员举报。
失控的化工系统
记者走访了多家火锅店、麻辣烫摊位和餐饮店,发现非法添加行为并非是有意为之,而是推销诱导的结果。
一位火锅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家火锅店经营了七八年,一直是“以秘方取胜”,直到2009年,有推销人员主动上门介绍“一滴香”和“夜夜想”(以罂粟壳为主要成分的非法添加物,能够完善口感,并使食用者有轻微上瘾的表现)。推销人员声称,很多知名火锅店都是他们的大客户,这两种“产品”不仅能够节约原材料成本,还可以招揽不少回头客。
据介绍,一锅本应该用食用油、多种大料、党参和枸杞做加香材料的锅底用三分之一勺“一滴香”就可以达到几乎同等口感的效果,每个锅底节省的原材料成本在20元以上,以该店的经营规模来算,一天就能节省500元以上。“夜夜想”更是能起到非常明显的招揽回头客的作用,很多客人每月、甚至每个星期都要吃一次。
“之前谁都不知道还有这个东西,都是推销员说别的店都在用,才觉得自己不用是不是就吃亏了。”这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火锅底料由于都是以自制调料为主,所以很容易有“猫腻”,监管部门也难以查处取证。“一个锅底就有上百种调料,不好查。”
让人意外的是,这位工作人员透露说,很多违法添加物的原材料都是从化工厂流出来的,一些小作坊根据简单的化学原理做粗加工后就可以对外销售了。“他们利润很高的,这些东西在化工厂里也不值钱,加工设备都很简单,查处了换个地方再生产。”
其实,在双汇“瘦肉精”事件中就可以发现,盐酸克伦特罗作为刺激肾上腺素的兴奋剂被国家严格管制,在原材料环节和成品环节都有成熟的控制办法,一般人很难接触到。但是,在加工环节产生的“盐酸克伦特罗原粉”则可以轻易从化工厂流出,成为制作“瘦肉精”的主要原料,通过简单的工艺、简陋的化学反应设备,大量“瘦肉精”就被“生产”出来,流向社会。
捣毁制造和储存非法添加物的“黑窝点”成为切断非法利益链条的重要步骤。《通知》中要求对农村、城乡接合部,县域接合部等重点区域,企业外租的厂房、车间、仓库以及城镇临时建筑、出租民房等重点部位组织经常性排查,坚决捣毁地下销售渠道。
可是,追根溯源,如果不堵住化工系统的漏洞,任由非法添加物的原材料源源不断地从各个被忽视的途径流出,成为不法分子唾手可得的“财富”,而只是着力于排查和捣毁负责加工及储存的“黑窝点”,怕是治标不治本的。
4月21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切实加强食品添加剂监管的通知》(下称《通知》),表示将严打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并对非法食品添加剂开展全面布控,今年年底前,卫生部门将制定并公布食品复配添加剂通用安全标准和食品添加剂标识标准。
食品添加剂,将遭遇一场史无前例的全面围剿。
食品添加剂是替罪羊?
食品添加剂真的是洪水猛兽,是造成食品安全事件的罪魁祸首吗?
“不,食品添加剂正在被‘妖魔化’。”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孙宝国对《中国经济周刊》解释说,首先,应该为食品添加剂正名。“这些导致毒祸的添加物并非是食品添加剂,人们把违法添加物与食品添加剂的概念混淆了,食品添加剂成了食品安全问题的替罪羊。”
4月23日,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公布了151种食品和饲料中非法添加物名单,其中包括47种可能在食品中“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22种“易滥用食品添加剂”和82种“禁止在饲料、动物饮用水和畜禽水产养殖过程中使用的药物和物质”。
那么,什么才是食品添加剂呢?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食品法规委员会对食品添加剂定义为:食品添加剂是有意识地少量添加于食品,以改善食品的外观、风味和组织结构或贮存性质的非营养物质。
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有23个类别,2000多个品种,其中香料、香精类的最多,达到1800多种。其中,最为常见的是漂白剂、膨松剂、着色剂、增味剂、防腐剂、香料等。
“几乎所有食品中都含有食品添加剂。”孙宝国认为,食品添加剂不但对身体没有坏处,反而是确保食品安全的物质。“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食品安全。”
食品添加剂不仅能够改善食品的“品相”和口感,还有利于食品加工,能更适应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最重要的是,食品添加剂方便食品保存,能够防止变质。“比如,以前的零打酱油放置时间久了会长毛,很不卫生,但加入防腐剂以后这一问题就不存在了。”
对于有特殊需要的人群来说,食品添加剂甚至是“救星”。“糖尿病人不能吃糖,就需要无营养甜味剂或低热能甜味剂,这些食品添加剂实现了无糖食品供应。”孙宝国说。
其实,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理与药物一样,关键在于衡量剂量与效应的对应关系。孙宝国表示,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需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必要性。食品加工如果可以不用食品添加剂就不能加。例如,卫生部于今年3月1日正式发布公告,撤销面粉增白剂。第二,安全性。除了科学实验之外,至少有两个发达国家使用后证明安全可靠的食品添加剂,我国才会给予批准(少数例外,如桂皮等)。第三,合法性。食品企业只有使用国家批准的食品添加剂才是合法的行为。
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太宽松?
前不久,康师傅方便面因含有“牛肉膏”成分备受质疑,更加掀起轩然大波的是,广州市工商局作出了“合法”无处罚的判定。
“牛肉膏”之所以“合法”是因为“牛肉膏”、“一滴香”、“漂白面”等都是由多种食品添加剂复合调配组成的添加成分,这些“前所未闻”的复配添加剂没有被收录进“明令禁止使用”的法规范围,关于剂量和合法性在法规上都是空白。
“拿法规和标准说事儿已经数不清有多少次了。”卫生部的一位专家对记者说,每当有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对食品添加物的争议最终都会落点在法规和标准上,“这已经是惯性。”
但毋庸置疑的是,我国部分食品的行业检测标准低于国际公认标准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例如,在前不久的雀巢婴幼儿产品中可能存在重金属过量的问题上,按照我国现行标准,确实“在法定范围内”,但我国的最高限额是美国的百倍。
根据公开报道,多年以来我国食品出口合格率均保持在99.8%以上,内销食品合格率在90%以上,虽然差距只有九个百分点,却暴露出食品安全标准“内外有别”的尴尬,这种“双重标准”的现实催生了“一流产品出口、二流产品内销”的说法,“我国食品安全标准是否比国外标准松”一直以来都是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困惑之一。
4月21日,卫生部发布了《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基本一致》的公告,公告称国际上各国的食品标准确实存在差异,但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基本一致,此外,鼓励企业根据国际竞争需要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
公告显示,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项目和指标值的符合率超过70%,甚至我国的一些标准是高于国际通行标准的。例如在国外允许使用的莱克多巴胺、过氧化苯甲酰等物质,在我国属于禁止使用品种。因此,《通知》特别说明:“对不同国家标准的比较,应当全面、客观,不应仅以个别标准或个别指标进行比较。”
最大的好消息是,我国食品添加剂标准的出台终于有了明确的日程表:“2011年年底前卫生部要制定并公布复配食品添加剂通用安全标准和食品添加剂标识标准。”届时,“牛肉膏”、“一滴香”、“漂白面”等复配食品添加剂将不再“无法可依”。
在标准出台之前,“对暂无国家标准的食品添加剂,有关企业或行业组织可以依据有关规定提出参照国际组织或相关国家标准指定产品标准的申请。”
“卫生部已经公布了第一批违法添加物和易滥用食品添加剂的名单,以此为起点,到了年末,一定会有更加完善和严谨的标准出台,到时候,所有食品都会经历一次甚至多次的大清查。”这位专家说道。
重典治乱与“吹哨法案”
“我国在食品安全上的法律法规是非常多的,甚至是超乎国际水准的严厉。”卫生部的一位专家说,我国涉及食品安全的法律共有20多部,近40部行政法规,150多部部门规章。据其介绍,2001年和2008年,我国两次重申禁止使用“瘦肉精”,但至今,美国都是允许使用指定成分的“瘦肉精”的。此外,2007年,我国就率先建立了食品召回制度,2011年1月,美国才确立该制度。
“我们的问题出在执行环节。”这位专家认为,在前不久的双汇“瘦肉精”事件中,央视“3·15”晚会通过暗访短片揭示了形同虚设的十八道检验程序。“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被买通,监而不管,是病症所在。”
4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李克强出席全国严厉打击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他强调,要以《食品安全法》为准绳,重典治乱,加大惩处力度,切实改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让不法分子付出高昂代价,真正起到震慑作用。一旦发现非法添加,要快查快处,第一时间查封问题产品,责令停产停业,并给予严厉经济处罚。对故意添加的,一律吊销证照、罚没设备,企业负责人不得再从事相关食品行业。
这次讲话被业内人士评价为“史上最严厉的食品安全重典治乱”。“之前的处罚多以工商部门的罚款为主,一般情况下上限不足5万元,这对于违法犯罪分子来说,违法成本太低,而侥幸之下的不法利润太高,所以造成屡禁不止,甚至边罚边犯。”
除了严管企业,还要加强监管力量。“监管不力主要体现在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有六大部门,部门间分工不明,责权不清,很容易出现模糊地带。”专家说。
在电视电话会议上,李克强要求,对涉案政府工作人员,情节严重的,要依法依纪开除公职。对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并依据新出台的《刑法修正案》,从重从快予以严惩。
最新公布的《通知》中也再次明确了质检、工商、卫生等部门的职责,强调将加大食品添加剂的行政问责力度,并提出,2011年年底前,各监管部门按系统对所有食品生产经营者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档案。“这个档案不仅会对生产企业起到自律和约束的作用,也会更加细化各部门的负责范围和问责机制,避免部门间相互推诿,逃避责任。”专家评价说。
经济学家郎咸平曾建议,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吹哨法案”,用“放权于民”的方式实现合理监管,改变目前政府部门既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又是执行者的矛盾。
“吹哨法案”是一部告密者保护法案,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内部监督,即每个人本着为社会公众利益的考虑都可以站出来通过告密的手段揭露贪腐、密谋、不公等内幕,以维持社会公正,告密者将受到法律的保护。
“每个知晓内情的人都可以站出来揭露、诉讼和检举,他们将因此受到保护、免责和奖励,这样的话,‘双汇瘦肉精’一案早就水落石出了。”郎咸平说道。
目前,在《通知》中已经可以看到“吹哨法案”的精神体现——设专项资金奖励举报人。《通知》明确提出,地方各级政府要设立专项奖励资金,指定专门部门负责,切实落实对举报人的奖励,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鼓励生产经营单位内部人员举报。
失控的化工系统
记者走访了多家火锅店、麻辣烫摊位和餐饮店,发现非法添加行为并非是有意为之,而是推销诱导的结果。
一位火锅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家火锅店经营了七八年,一直是“以秘方取胜”,直到2009年,有推销人员主动上门介绍“一滴香”和“夜夜想”(以罂粟壳为主要成分的非法添加物,能够完善口感,并使食用者有轻微上瘾的表现)。推销人员声称,很多知名火锅店都是他们的大客户,这两种“产品”不仅能够节约原材料成本,还可以招揽不少回头客。
据介绍,一锅本应该用食用油、多种大料、党参和枸杞做加香材料的锅底用三分之一勺“一滴香”就可以达到几乎同等口感的效果,每个锅底节省的原材料成本在20元以上,以该店的经营规模来算,一天就能节省500元以上。“夜夜想”更是能起到非常明显的招揽回头客的作用,很多客人每月、甚至每个星期都要吃一次。
“之前谁都不知道还有这个东西,都是推销员说别的店都在用,才觉得自己不用是不是就吃亏了。”这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火锅底料由于都是以自制调料为主,所以很容易有“猫腻”,监管部门也难以查处取证。“一个锅底就有上百种调料,不好查。”
让人意外的是,这位工作人员透露说,很多违法添加物的原材料都是从化工厂流出来的,一些小作坊根据简单的化学原理做粗加工后就可以对外销售了。“他们利润很高的,这些东西在化工厂里也不值钱,加工设备都很简单,查处了换个地方再生产。”
其实,在双汇“瘦肉精”事件中就可以发现,盐酸克伦特罗作为刺激肾上腺素的兴奋剂被国家严格管制,在原材料环节和成品环节都有成熟的控制办法,一般人很难接触到。但是,在加工环节产生的“盐酸克伦特罗原粉”则可以轻易从化工厂流出,成为制作“瘦肉精”的主要原料,通过简单的工艺、简陋的化学反应设备,大量“瘦肉精”就被“生产”出来,流向社会。
捣毁制造和储存非法添加物的“黑窝点”成为切断非法利益链条的重要步骤。《通知》中要求对农村、城乡接合部,县域接合部等重点区域,企业外租的厂房、车间、仓库以及城镇临时建筑、出租民房等重点部位组织经常性排查,坚决捣毁地下销售渠道。
可是,追根溯源,如果不堵住化工系统的漏洞,任由非法添加物的原材料源源不断地从各个被忽视的途径流出,成为不法分子唾手可得的“财富”,而只是着力于排查和捣毁负责加工及储存的“黑窝点”,怕是治标不治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