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与德育各有其特殊性,各自所要求的教育任务自不相同,但二者在某些方面,有很多的结合点。毛泽东早年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就曾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由此看来,体育与德育从来都是在教育活动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体育和德育似乎又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不同观点,情感和意志品质,有的放矢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师的一项主要任务。
一、规范要求中强调德育
体育课堂常规是体育课的规章制度,是上好体育课的保障。常规要求学生集合整队快、静、齐。队列练习到队形变换都要有严密的组织纪律性。并把课堂常规落实到每一节体育课中,培养学生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习惯。在体育活动时,经常有布置场地,搬运器材,清扫运动场,整理器械和修理器材等的劳动,教育学生应从小事做起,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者的优良品质,养成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习惯。通过体育竞赛规则和制度的约束,教育学生公平竞赛、公开竞争、求正务实、尊重对手、遵守规则、服从裁判等体育道德精神。
二、课堂教学中强调德育
《体育与健康》教材内容丰富、项目繁多,不同的内容所蕴涵的德育因素不同。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种教育因素,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如在体育理论教学中,把当前体育运动的新形势、新动态、新知识,尤其是我国体育事业在国际舞台上的音响,及时介绍给学生,引导他们树立为振兴中华锻炼身体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如2008年的申奥成功的背景等。
在体育技能教学中,各种体育教材都有其特点,教师应了解并结合教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教育。一般来讲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都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刻苦、机智灵活、果断等品质。教师在备课时,应当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教育因素,结合学生实际,定出思想品德教育的具体任务,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学习篮球技术战术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三对三攻防教学比赛,通过这次比赛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技术水平、战术意识等要素,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积极向上的品质,服从裁判,遵守纪律,与同伴团结协作等好作风。又如:长跑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极好的教材,因为长跑中的“极点”现象,对学生的意志品质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学生只有练习中闯过“极点”,出现“第二次呼吸”,其意志品质的质变才有可能产生,并通过反复实践的累积,不断扩大和巩固质变的效果。
三、体育竞赛中强调德育
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比赛活动的组织工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一项体育比赛活动的组织,从报名、编制赛程表到比赛的开展,都需要许多人的参与。那么多人去共同做一件事,各自独干是绝不可能做好的,必须要求大家统一思想,统一步调,更需要大家团结一致互相协助,务必发扬团队精神。其次,抓好体育比赛项目的训练工作,对学生进行“耐性,毅力”的锻炼。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取得一项体育项目的成绩,必须经过强化而长期的训练,而体育训练往往又是“相同地点、相同时间段、相同动作”的反复,必然是枯燥乏味的;又加上体育运动训练的环境通常是风吹日晒,尤其是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不仅要经受大自然的考验,而且要承受“强化”训练带来的机体疲劳和肌肉的酸痛。作为是少年的学生只要缺少一点耐性、毅力,就会半途退出训练。此时,老师就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耐性、毅力”的教育。引导他们坚持训练下来,让他们明白“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引导他们边训练边感悟“耐性、毅力”对人生的作用。其三,在体育比赛活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小学的体育比赛活动,一般都分高、中、低组,以班为单位来进行比赛,每班每个项目又往往只能几个人参与,全部项目加起来,全班参与比赛的也不过半数。那么,其他的同学怎么办呢?老师就要组织这些同学去帮助参赛的队员做啦啦队,给运动员加油,也可以帮运动员提供后勤工作等。总之,想方设法让他们也投身于“比赛中去”,让他们明白“场内赛竞技”、“场外赛集体精神”,从中培养“班级为我,我为班级”、“班荣我荣”的集体主义精神,每次体育比赛活动,能听到场外的人说:“啊!我们班又赢了!”这该多好啊!谁又敢说这班学生没有集体主义精神呢?这样的体育活动多开展几次又何妨呢?
在体育比赛活动过程,还可以针对具体的比赛项目,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如:中长跑项目,除了需要耐力之外,最多考验的是运动员的毅力和意志;我们可以赛前对运动员进行“毅力、意志”教育,比赛过程中,在他们最需要支持时给予鼓励,赛后让运动员对全班同学说说自己在跑步最艰难时的思想斗争和取得成绩后的感受,老师要引导运动员重点扣住“毅力意志”去谈谈,以对全班学生进行现身的教育,总比老师空洞的说教生动、实际得多,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德育效果。每一项的体育活动本身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对运动员造成的困难又不尽相同,老师要针对不同项目,适时地进行德育渗透。
四、群体活动中强调德育
学校群体活动有早操、课间操和课外活动,这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增强学生体质、培养锻炼习惯等方面其者重要作用,也是活跃生活、陶冶情操、树立良好校风、学风的有力手段。体育教师要结合学校团委、政教处制定的教育目标,使学校的群体活动与德育活动相结合,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如定期开展运动会、举办队列队形、广播体操、拔河比赛等。对课间操进行检查、评比,并实行量化考核管理,成为评选文明班级体的条件之一,真正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形成制度化、系列化管理模式。
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证明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理论与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遵守纪律、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尊重他人,诚实、公正、谦虚、有礼貌的高尚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和拼搏进取的精神及顽强的意志品质;还可以培养学生豁达开朗的性格和不服输等良好的心理素质。中小学体育教学,应以“育人”的目标出发,坚持站在“育人”的角度备课,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提高学生自体心理的素质,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培养独立的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定的基础。
一、规范要求中强调德育
体育课堂常规是体育课的规章制度,是上好体育课的保障。常规要求学生集合整队快、静、齐。队列练习到队形变换都要有严密的组织纪律性。并把课堂常规落实到每一节体育课中,培养学生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习惯。在体育活动时,经常有布置场地,搬运器材,清扫运动场,整理器械和修理器材等的劳动,教育学生应从小事做起,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者的优良品质,养成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习惯。通过体育竞赛规则和制度的约束,教育学生公平竞赛、公开竞争、求正务实、尊重对手、遵守规则、服从裁判等体育道德精神。
二、课堂教学中强调德育
《体育与健康》教材内容丰富、项目繁多,不同的内容所蕴涵的德育因素不同。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种教育因素,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如在体育理论教学中,把当前体育运动的新形势、新动态、新知识,尤其是我国体育事业在国际舞台上的音响,及时介绍给学生,引导他们树立为振兴中华锻炼身体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如2008年的申奥成功的背景等。
在体育技能教学中,各种体育教材都有其特点,教师应了解并结合教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教育。一般来讲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都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刻苦、机智灵活、果断等品质。教师在备课时,应当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教育因素,结合学生实际,定出思想品德教育的具体任务,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学习篮球技术战术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三对三攻防教学比赛,通过这次比赛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技术水平、战术意识等要素,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积极向上的品质,服从裁判,遵守纪律,与同伴团结协作等好作风。又如:长跑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极好的教材,因为长跑中的“极点”现象,对学生的意志品质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学生只有练习中闯过“极点”,出现“第二次呼吸”,其意志品质的质变才有可能产生,并通过反复实践的累积,不断扩大和巩固质变的效果。
三、体育竞赛中强调德育
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比赛活动的组织工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一项体育比赛活动的组织,从报名、编制赛程表到比赛的开展,都需要许多人的参与。那么多人去共同做一件事,各自独干是绝不可能做好的,必须要求大家统一思想,统一步调,更需要大家团结一致互相协助,务必发扬团队精神。其次,抓好体育比赛项目的训练工作,对学生进行“耐性,毅力”的锻炼。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取得一项体育项目的成绩,必须经过强化而长期的训练,而体育训练往往又是“相同地点、相同时间段、相同动作”的反复,必然是枯燥乏味的;又加上体育运动训练的环境通常是风吹日晒,尤其是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不仅要经受大自然的考验,而且要承受“强化”训练带来的机体疲劳和肌肉的酸痛。作为是少年的学生只要缺少一点耐性、毅力,就会半途退出训练。此时,老师就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耐性、毅力”的教育。引导他们坚持训练下来,让他们明白“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引导他们边训练边感悟“耐性、毅力”对人生的作用。其三,在体育比赛活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小学的体育比赛活动,一般都分高、中、低组,以班为单位来进行比赛,每班每个项目又往往只能几个人参与,全部项目加起来,全班参与比赛的也不过半数。那么,其他的同学怎么办呢?老师就要组织这些同学去帮助参赛的队员做啦啦队,给运动员加油,也可以帮运动员提供后勤工作等。总之,想方设法让他们也投身于“比赛中去”,让他们明白“场内赛竞技”、“场外赛集体精神”,从中培养“班级为我,我为班级”、“班荣我荣”的集体主义精神,每次体育比赛活动,能听到场外的人说:“啊!我们班又赢了!”这该多好啊!谁又敢说这班学生没有集体主义精神呢?这样的体育活动多开展几次又何妨呢?
在体育比赛活动过程,还可以针对具体的比赛项目,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如:中长跑项目,除了需要耐力之外,最多考验的是运动员的毅力和意志;我们可以赛前对运动员进行“毅力、意志”教育,比赛过程中,在他们最需要支持时给予鼓励,赛后让运动员对全班同学说说自己在跑步最艰难时的思想斗争和取得成绩后的感受,老师要引导运动员重点扣住“毅力意志”去谈谈,以对全班学生进行现身的教育,总比老师空洞的说教生动、实际得多,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德育效果。每一项的体育活动本身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对运动员造成的困难又不尽相同,老师要针对不同项目,适时地进行德育渗透。
四、群体活动中强调德育
学校群体活动有早操、课间操和课外活动,这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增强学生体质、培养锻炼习惯等方面其者重要作用,也是活跃生活、陶冶情操、树立良好校风、学风的有力手段。体育教师要结合学校团委、政教处制定的教育目标,使学校的群体活动与德育活动相结合,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如定期开展运动会、举办队列队形、广播体操、拔河比赛等。对课间操进行检查、评比,并实行量化考核管理,成为评选文明班级体的条件之一,真正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形成制度化、系列化管理模式。
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证明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理论与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遵守纪律、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尊重他人,诚实、公正、谦虚、有礼貌的高尚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和拼搏进取的精神及顽强的意志品质;还可以培养学生豁达开朗的性格和不服输等良好的心理素质。中小学体育教学,应以“育人”的目标出发,坚持站在“育人”的角度备课,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提高学生自体心理的素质,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培养独立的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