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数残荷几朵花

来源 :参花(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读杨万里的诗,读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十分喜欢。彼时我还未曾见过荷花,但诗句极富画面感,想来那“无穷碧”和“别样红”应该是惹人流连的。直到有一次乘车路过一片荷塘,我的视线便紧紧缠绕在那娇艳欲滴的荷花上,直至红与绿浓缩成一个小点才作罢。而等到我注意到残荷,已是上了初中的年纪。残荷进入我的认知始于林黛玉欣赏的一句诗:留得残荷听雨声。现在想来,荷花的美一望即知,即便孩子也能欣赏一二,而残荷的美却并非人人懂得。黛玉和李义山的残荷听雨也并非是欣赏残荷,不过是为了听自己的一段心绪罢了。
  即便善于发现美的诗人,对荷花的喜爱和对残荷的漠视也不出其外。魏夫人吟诵荷花:“荷花娇欲语。”李重元盛赞荷花:“过雨荷花满院香。”蒋捷更为直接,他在满池荷花前挥笔写道:“我爱荷花花最软。锦拶云挨,朵朵娇如颤。”诗人所赞,皆为荷花的娇媚与芳香。夏天的荷塘,红花绿叶拥簇。荷花摇摇曳曳,依着荷叶,风过处,欲遮还羞。现代诗人徐志摩因此写道:“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诗人们对莲花的赞赏与传统审美是有关系的,古人欣赏的女子是温婉的、柔弱的、娇羞的。人似花娇,赏人如此,赏花亦如是。然古人没有赏残荷的传统,却有悲秋的傳统。残荷立于秋冬季节,成为秋冬萧条的一景。刘黻写“柳残荷老客凄凉”,黄庚书“水落渔矶风露晓,残荷数点冷擎秋”,诗人笔下的残荷总不免与颓唐、凄清联系在一起。明代的黄淑德别开生面,他在一片写残荷之“凄凉”的诗句中留意到了残荷的“淡”,“凭阑自爱秋容淡,闲数残荷几朵花”。在诗人眼中,残荷衬得秋色愈发淡雅。


  唯“淡”方能长久。红莲朵朵映日开放,却也只能热闹一个夏天。况其娇柔珍贵,依附于荷叶,待到荷叶褪却一身绿裳,在季节深处苍老,莲花便失却了依靠,等待它的只有凋零的结局。热烈的事物总是过于短暂,荷叶也曾有过光鲜亮丽的阶段。它在夏天荡开一身饱满的绿,却并不张扬,并不骄纵。生命有起有落原是常态。荷叶有“无穷碧”时的欣喜,也有枯朽时的淡然。因而秋冬时节,莲花落尽,一场轰轰烈烈的盛开惨淡收场之后,荷叶只是悄悄地枯黄了,悄悄地蜷缩了,不打扰任何人。
  一场凄风,一场苦雨过后,荷塘已是残荷的天下了。但它也并未像荷花那般肆意骄纵地占据整个荷塘,只是默默立在荷塘一角,以其饱经沧桑之身躯将秋冬收藏。残荷是适合入画的。中国画技法讲究留白,如果盛夏时分用画笔记录整个荷塘,摩肩接踵的荷花会破坏画卷的诗意,然而秋冬时节的荷塘入画后,便唯有“残荷数点”了。残荷不会使人生出怜爱之心,却能令人陡生敬佩之意。花红柳绿,枯叶残荷,皆是一种生命体验。不能因为向往朝气蓬勃,便拒绝年老色衰。荷花是受不住那份沧桑和那份孤寂的,因而它凋零在夏末。其实,衰老的只是外表,残荷的叶愈是蜷缩,愈是低垂,其脊梁便愈是坚挺。
  唯“淡”方是常态。生命中有光辉灿烂的片刻,也不乏低落伤感的时候。但大部分时间,人的心绪是淡的,喜怒哀乐并没有浓烈到沁出内心的程度。李远的“青山不厌三杯酒,长日惟消一局棋”,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都绝非诗人刻意找寻的生活,他们只是写出了生活的常态。莲花的开落带来了悲喜的转换,盛大的宴会闭幕后总有人惆怅不已。然很少有人留意荷叶的老去,残荷吸收了秋的凄清,却并没有沾染浓郁的悲伤。残荷无法给人情感的冲击,它只是从生命的高潮恢复到了常态,在秋冬季节任凭时光流淌,它守着自己的时间。
  莲花的盛开就如人的年少,虽带点羞涩,但骨子里是张扬、恣意、热情、饱满的。它们在最好的季节施展自己最得意的才华,为自己的美丽而喜不自胜。然而它容易遗忘,它的美丽是有所依凭的,是有荷叶作为后盾的,正如少年在得意时分时常忘记身后的港湾。年少的时光是短暂的,中年和老年的孤独来得突然,却停留得漫长。年轻的光芒总会引来鼓舞和喝彩,人生后半段的枯萎与飘摇却唯有独自品尝。泡几杯清茶,点一盏孤灯,消遣以书,以画,以棋。这样的生活未免单调,然而这便是百花凋零之后大地的色彩,虽然失去了壮怀激烈与蓬勃生机,却沉稳得令人心安。
  唯“淡”方能自立。小荷初绽时分,蜻蜓也来凑热闹。莲花在爱慕和赞叹之中绽放。待到完全盛开之时,它已然忘却初绽时的挺拔,而依附于荷叶的遮挡,沉湎于游人的吟哦。残荷的衰败颓唐无人赏玩,却带来了一片宁静。残荷有它的无奈,它的面容日渐老去,变得枯皱,曾经青翠欲滴的岁月已经无法挽回。然而它亦有自己的桀骜,它的茎从不弯折。有得亦有失,有失亦有得,生活没有特定的轨道,却暗自扶着一杆公平的秤。当人失去了年少时的夺目耀眼,远离了喧嚣繁华,也便远离了追名逐利,方能在浮华的光影背后保持自己清醒的认知。
  黛玉虽知“留得残荷听雨声”,却并未真正走入残荷的灵魂。假如她能够明白残荷枯老背后的坚持与淡然,她的泪许是不会流尽吧。伤春悲秋的人是无法读懂残荷的,残荷不需要任何怜悯,它知晓四季流转、花开花败乃是常态。它在最好的季节里为天真骄纵的莲花增添一份娇羞,令诗人们为其流连忘返。而莲花落后,如果能为秋色添一份淡雅,它也因之喜悦;如果成为诗人厌烦的对象,它也不愿辩解,秋冬本是寥落的季节,而诗人只是恰巧来到人生的秋冬了吧。但是,如若有人在路过时,能为那一片残荷久久停留,残荷会感恩,会激动。因为那平凡的躯壳内藏着一个饱经沧桑而无怨无悔的灵魂,这是如残荷一般的灵魂呀。
其他文献
我军的新闻宣传干部是各级党组织的“小号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先行者。在当前形势多变、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要当好一名
历史有太多的随机性,记忆也是。  有人说,是我们用血肉之躯造就了盛世繁华,这句话,潜藏在记忆最深处。  ——题记  清明,雨上。  踽踽独行,步履蹒跚。古城的细雨轻轻拂过苍老的面庞,丝丝清凉起伏在全身,天边,也渐渐暗了下来,一切都回归宁静原点,随着夜晚的来临,轮回着……  衰老而残缺的背影轻轻拂过一个个孤寂的墓碑,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早春细雨,滴答在记忆残破的胶片,在眼前闪现:六十多年了,老伙计们,
期刊
消息为什么要短?为了适应读者的需要。众所周知,大多数读者工作十分紧张,每天能抽出来读报的时间很少,但他们又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更多的国内外大事和各种信息,因此大多数读者
金堂云合,多么美妙的组合。云合,即云集,集合。在口中轻轻念几遍:云合,云合,云合之美,早已醉了!  天上的云,你一抬头,便可尽收眼底。那云合在哪里?我想应该在故纸堆、在古诗里。汉朝才子贾谊在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写道:“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天下人如同云一样集聚,回声似的应和他,带着充足的粮食,如影子似的跟随他。这是成语云合景从的“出生地”。如云聚合,如影随形,随从者之众,蔚为
期刊
前几天,四叔满脸愁容来到我家,“秦勇,你给我找个律师,我要打官司!”说着就从兜里掏出来一张欠条给我看,“这点钱都欠我二十年了,我都去三十多趟了,一次次支我,就是不给。”  事情得从头说起。  四叔家住在龙安桥镇小河东村,弯弯的乌裕尔河从村子西头穿过,离村子不到两公里有大面积湿地,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泡子,形态各异,深浅不同,成了鱼儿生长的家园,也是人们捕鱼的好地方。在乌裕尔河的东岸芦苇深处有一块旱地,
期刊
4月下旬,民航有关部门发布了机票禁止打折的消息,在新闻界掀起了轩然大波。一时间,媒体、专家学者都参与到讨论中来,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评说,认为民航的做法有违市场经济的基
五岁半那年,母亲就把我送到了小学。从我家房后那座果园出发,路过一片片庄稼地、沙枣林、弯弯曲曲的河沟……走个六七里地,便是我的学校。  那时的六七里地,对一个小孩子来说,是那么地漫长、那么地遥远!我们几个小伙伴各自从家出发,会合到果园后面结伴上学。一个冬天下来,我们硬是从庄稼地里踩出了一条小路,远远看去,小路就像一条柔弱的白飘带,弯弯曲曲,宽宽窄窄。到了春天,庄稼地里种上了小麦,那条小路便不见了,我
期刊
自从到上海帮女儿带孩子,我便与“铁”沾上了边,每月要乘高铁一两趟,回老家探母、会友和处理家务,每天要坐地铁去幼儿园接外孙女,可谓“月月高铁,日日地铁”,朋友戏称我为“铁哥”。  “铁哥”有买书的习惯。在老家,每月要逛书店两三次。到上海后,一因书店距住处较远,二因带小孩琐事多时间紧,逛书店的机会甚少。  不過,经常乘高铁往来于上海至镇江之间,候车时可以在车站内的“旅友书屋”里瞅瞅,使我买书的兴致有增
期刊
今年以来,中国股市的“信用危机”大规模爆发了。其中最让中小股民痛心的,不是他们亏了多少血汗钱,也不是股市运作体系中对他们的一系列不公平,而是他们发现:他们无法再去信任一些什么,他们找不到一个可靠的支点去判断上市公司的真实价值。谁都有可能造假,从企业自身到其上级主管部门,从券商到会计师等中介机构。沿着一条人工制造的“虚假繁荣”的通道,多少垃圾公司招摇过市,大圈其钱。不客气地说,中国股市活跃着不少妖魔
夏季到来,知了开始鸣叫,噪声撒气,长调悠悠。我不清楚知了到底是从哪个器官发出的声音,也不清楚它为什么只有夏季才会出现。或许这就是好多有过童年情趣的人的某些疑惑。  已經有很多年没见过知了了。不过,在舜洲花园,儿子的卧室阳台后面,那一排翠绿的树荫,每到夏季天蒙蒙亮就蝉鸣阵阵,音域开阔,滑翔在小区角落,任凭我张望也见不着身影,只能判断知了是在树上居高临下而哼唱。它们很可能前天傍晚就神不知鬼不觉地栖息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