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当前我国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角度来分析,教师对于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发展,而且对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习惯也作出了相应的思考。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应用提问教学方法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是现阶段教师共同思考的一个问题,而且也是促进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在此,教师需要结合现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机制为学生创设全新的学习空间和思考范围。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提问;策略探究
结合当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工作开展的现实状况来分析,虽然在新课改的支撑与教育现代化理念的帮助下,学生的学习素养与教学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和发展,但是究其根本,其中依然后很多问题值得商榷与研究,且个别问题亟待解决。较为突出的有:第一是教师如何结合新课改的需求,通过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政治教学,借此突出时代的导向性以及时代发展对高中政治教学的现实需求,以此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第二是教师需要思考如何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挖掘政治教学素材,通过该方法的应用帮助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空间与全新的教学环境。第三是教师要思考如何通过丰富课堂教学素材的方法,应用评价工作为学生提供教学保障与支撑,实现学生学习自信的发展。
一、选好课堂提问节点
课堂提问是最为常见的教学手段之一,也被教师广泛应用于高中政治课堂。不过在传统的高中政治教学中,不少教师对课堂提问缺少足够的重视,并不十分了解课堂提问能够起到的重要作用,实际上只是将课堂提问作为了一种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手段。所以,有的教师无法有效把握住提问的时机,经常在学生刚刚接触到新知识,尚没有完成比较充分的自主思考的时候就提出问题,结果造成学生不知道应该如何回答,极大限制了提问的作用发挥。当然,如果提问的时间过于靠后,也很难起到帮助学生及时巩固和提升认知的作用。
例如,“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部分知识理解起来难度比较大,需要学生根据大量现实案例经过透彻的思考才能实现较好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准备的时候就应该对课堂提问环节进行认真的设计,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个基本的预判,确定在学生出现什么状态的时候提出问题,提出什么样的问题,预期学生能够给出什么样的回答。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提问的时候,才能抓住有利时机,能够让问题与学生的思维活动恰好合拍,提升问题的教学价值。
二、精准把握提问时间
课堂提问的时机很重要。为此,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要形成善于观察的习惯,要结合课堂观察的现状向学生提出适宜的问题,让课堂提问更有针对性,加速学生积极思考,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也只有教师准确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时机,才能够在课程中将政治提问的时效性完全发挥出来
例如,教師在对学生讲解有关“货币”方面的知识时,笔者发现有的学生在台下开始窃窃私语,但是当时并没有生气,而是和颜悦色地将说话的学生叫起来,让他们说说自己的状况,原来他们在偷偷议论金钱的事情,有的学生认为金钱是万能的,只要有足够的金钱就行了,其他都是次要的。由此,我感到部分学生的人生观开始偏离了,于是,根据这一节课程的内容借机发挥,向学生提出了问题:“关于金钱的认知,我们有的同学认为金钱是万能的,那么不如这样,我们现在就展开一次讨论,看看谁的观点更胜一筹。”之后,将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带着我的提问认真思考并回答问题。如此,学生非常感兴趣,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不仅增加了学生善于思考的积极性,还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耐心等待勇敢回答
通过心理学研究,发现在教师提问之后需要为学生留出两次停顿的时间,分别为“第一停顿时间”和“第二等待时间”。其中,“第一停顿时间”主要是指教师在提问之后,腰围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不去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学生回答。“第二停顿时间”主要是指在学生回答之后,再去对学生的发言内容进行纠正和补充。在这一理论下,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付出更多的耐心,切忌操之过急,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和回答实践。这样一来,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就能够获得实质性的提升,也减少了学生不愿意回答或随意回答的情况。
由于当代高中生的生活环境与以往不相同,再加上他们正处在青春期,自尊心很强,害怕自己因为回答错误或不会回答而被其他同学嘲笑,导致自己“丢面子”,所以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往往会采取逃避的态度。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让学生“晒一晒”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看法。并且,教师还要在平常的课堂问答中多使用带有激励性的语言,逐渐接触学生心中的障碍,从而加强学生自主参与课堂问答的意识。
综上所述,教师在开展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工作的时候,需要融合时代的发展、需要融合现实生活环境、需要融合教材基础内容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与保障。在这一方法的应用背景下,教师开展政治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会得到稳步的提升,且学生学习相关知识与内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建设。
参考文献:
[1]李达.践行非指导性思想 提升自主课堂品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34):26-28.
[2]徐福亮.高中政治课教学要融入理性精神——以高中政治必修三《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为例[J].华夏教师,2017(10):46-47.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提问;策略探究
结合当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工作开展的现实状况来分析,虽然在新课改的支撑与教育现代化理念的帮助下,学生的学习素养与教学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和发展,但是究其根本,其中依然后很多问题值得商榷与研究,且个别问题亟待解决。较为突出的有:第一是教师如何结合新课改的需求,通过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政治教学,借此突出时代的导向性以及时代发展对高中政治教学的现实需求,以此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第二是教师需要思考如何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挖掘政治教学素材,通过该方法的应用帮助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空间与全新的教学环境。第三是教师要思考如何通过丰富课堂教学素材的方法,应用评价工作为学生提供教学保障与支撑,实现学生学习自信的发展。
一、选好课堂提问节点
课堂提问是最为常见的教学手段之一,也被教师广泛应用于高中政治课堂。不过在传统的高中政治教学中,不少教师对课堂提问缺少足够的重视,并不十分了解课堂提问能够起到的重要作用,实际上只是将课堂提问作为了一种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手段。所以,有的教师无法有效把握住提问的时机,经常在学生刚刚接触到新知识,尚没有完成比较充分的自主思考的时候就提出问题,结果造成学生不知道应该如何回答,极大限制了提问的作用发挥。当然,如果提问的时间过于靠后,也很难起到帮助学生及时巩固和提升认知的作用。
例如,“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部分知识理解起来难度比较大,需要学生根据大量现实案例经过透彻的思考才能实现较好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准备的时候就应该对课堂提问环节进行认真的设计,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个基本的预判,确定在学生出现什么状态的时候提出问题,提出什么样的问题,预期学生能够给出什么样的回答。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提问的时候,才能抓住有利时机,能够让问题与学生的思维活动恰好合拍,提升问题的教学价值。
二、精准把握提问时间
课堂提问的时机很重要。为此,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要形成善于观察的习惯,要结合课堂观察的现状向学生提出适宜的问题,让课堂提问更有针对性,加速学生积极思考,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也只有教师准确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时机,才能够在课程中将政治提问的时效性完全发挥出来
例如,教師在对学生讲解有关“货币”方面的知识时,笔者发现有的学生在台下开始窃窃私语,但是当时并没有生气,而是和颜悦色地将说话的学生叫起来,让他们说说自己的状况,原来他们在偷偷议论金钱的事情,有的学生认为金钱是万能的,只要有足够的金钱就行了,其他都是次要的。由此,我感到部分学生的人生观开始偏离了,于是,根据这一节课程的内容借机发挥,向学生提出了问题:“关于金钱的认知,我们有的同学认为金钱是万能的,那么不如这样,我们现在就展开一次讨论,看看谁的观点更胜一筹。”之后,将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带着我的提问认真思考并回答问题。如此,学生非常感兴趣,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不仅增加了学生善于思考的积极性,还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耐心等待勇敢回答
通过心理学研究,发现在教师提问之后需要为学生留出两次停顿的时间,分别为“第一停顿时间”和“第二等待时间”。其中,“第一停顿时间”主要是指教师在提问之后,腰围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不去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学生回答。“第二停顿时间”主要是指在学生回答之后,再去对学生的发言内容进行纠正和补充。在这一理论下,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付出更多的耐心,切忌操之过急,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和回答实践。这样一来,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就能够获得实质性的提升,也减少了学生不愿意回答或随意回答的情况。
由于当代高中生的生活环境与以往不相同,再加上他们正处在青春期,自尊心很强,害怕自己因为回答错误或不会回答而被其他同学嘲笑,导致自己“丢面子”,所以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往往会采取逃避的态度。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让学生“晒一晒”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看法。并且,教师还要在平常的课堂问答中多使用带有激励性的语言,逐渐接触学生心中的障碍,从而加强学生自主参与课堂问答的意识。
综上所述,教师在开展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工作的时候,需要融合时代的发展、需要融合现实生活环境、需要融合教材基础内容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与保障。在这一方法的应用背景下,教师开展政治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会得到稳步的提升,且学生学习相关知识与内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建设。
参考文献:
[1]李达.践行非指导性思想 提升自主课堂品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34):26-28.
[2]徐福亮.高中政治课教学要融入理性精神——以高中政治必修三《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为例[J].华夏教师,2017(10):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