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再生医学法律问题及其规制

来源 :医学与哲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c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再生医学通过技术手段重塑损害部位或重塑器官达到救治疾病或者以人类需求为期望提升生活质量,其巨大的发展潜力以及背后带来的巨大的经济利益,使其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布局的国家战略。我国《民法典》首次在立法层面规定了再生医学中基因和胚胎的科研底线问题,相关国家规划也对再生医学内容做了重要战略部署,然而我国再生医学领域发展存在相关的法规政策滞后、缺乏有效的风险监管机制等问题,阻碍了再生医学为代表的创新医疗技术的发展。所以,亟待建立完备的再生医学法律体系,为构建我国再生医学立法起到启示和参考作用。
其他文献
锦旗是病人对医生的肯定,更是一种美好且和谐的医患关系,理应得到宣扬和广泛的社会认同,它是医生的价值追求,具有一种医德的光辉。但是,通过分析,笔者发现锦旗的背后却是病人痛苦的就医过程和体验,是对医生价值的忽视,是医疗服务价格补偿机制的错位,是医疗服务中的一种无序,锦旗背后隐藏着医患双方的真实世界。只有在了解了病人的真实世界之后,才能更好地解决病人的问题,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
通过对国内外问题管理加(problem management plus,PM+)相关文献的检索与分析,从PM+的应用现状、干预方法、适用人群、评估指标、实施者、成本效益及可行性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以了解当前PM+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及当前存在的不足。PM+是有效性及可行性强的心理干预措施,可以推广应用于心理障碍人群中。然而当前我国对于PM+的研究较少,有待开展更多的相关研究,并增加投入以培养更多的PM+实施者,为推动PM+未来在我国的应用与适应提供实践和理论依据。
基因技术的滥用会带来新型犯罪的出现,对人类生命伦理、尊严法益带来相应的冲击与考验,所以运用刑法对其进行规制具有天然的必要性。域外经验中的“法典模式”“单行法模式”及“混合模式”三种样态可提供有益借鉴,同时也要清晰地看到我国目前的制度缺陷。为应对基因医疗犯罪所带来的挑战以及加强对其滥用风险的规制,我国在规制的模式上应当采取“法典式+附随式”的模式。具体到刑法层面,在恪守法益保护的原则下,应尽快完善刑法解释并继续对基因医疗犯罪增设多方面的专有罪名。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中基因编辑技术的违法临床应用侵害了受试者和基因编辑婴儿的民事权利,侵权责任形态包含多数人侵权责任。事件中的侵权行为包括非法行医和非法临床试验,整体上应认定为非法临床试验;受损权利包括受试者的知情同意权和基因编辑婴儿的自主决定权及健康权。对于受试者而言,贺建奎等组织者在共同过错方面属于故意,构成共同侵权;对于基因编辑婴儿而言,贺建奎等组织者和医务人员具有侵权的故意,受试者在主观方面为过失,这些侵权主体在共同过错方面属于故意行为与过失行为相结合的情形,构成共同侵权。
研究重症患者获得正处于临床试验和未经批准进口的两种未注册药物的相关政策实施并提出建议。通过梳理美国同情用药制度和药物尝试权相关政策与文献,介绍美国同情用药制度和药物尝试权的立法沿革和主要内容,分析我国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关于使用这两种药物相关条款的变化与新增,探讨政策的实施现状和问题,从美国相对成熟的制度中汲取经验。建议在立法过程中,立足国情,将制度设计与实践相结合;明确各相关主体责任,完善实施流程;建立紧急授权制度和责任豁免制度,以备临床急需和提高研发企业及医生的参与积极性。
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在借助医药实现修道成仙的目的时,为中药赋予了诸多带有道教文化色彩的别名。以道教的产生与发展为线索,运用本草名物训诂的方法分析药名含义,揭示出不同历史时期对中药别名产生影响的道教思想文化包括鬼神崇拜、神仙学说等;别名构成是由先秦两汉时期单一的“鬼”“神”词素,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神话人物等作为词素,再至明中叶以后至清代出现道教专有名词、体现道教深刻文化意蕴的词素。在此过程中,中药别名的产生与道教思想文化息息相关。
通过界定医疗公正、健康公正的内涵,总结糖尿病医疗保健的公正意涵以及保障其公正性应遵循的原则。进而,论述糖尿病医疗保健中的公正性问题,包括糖尿病患者医保类型差异挑战公平的正义、优质医疗资源稀缺阻碍糖尿病医疗保健机会平等、糖尿病患者个体的差异限制弱势群体多样医疗需求、患者身份与履行道德责任的差异导致不同疾病转归。分析其产生原因,如基本医保待遇有待完善、优质医疗资源分配与需求尚未平衡等。最后,提出实现糖尿病医疗保健公正性的策略,包括实现糖尿病医疗保健的制度公正、逐步实现糖尿病患者基本医保待遇的统一等。
深入考察1983年艾滋病“日常接触传播”论引发的舆论争议,得以剖析引发这一争议的动因与机制。医学问题向医学社会问题的转向、知识的不确定性以及公众对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迫切期待构建了艾滋病流行早期特定的情境性因素,推动了舆论争议的出现。突发公共事件出现时,包容科学家的意见观点,接纳科学的不确定性,维护科学信息传播的公共空间,既是科学进步的保障,也是促进科学技术更好发挥公共效益、全社会共同应对危机的必然要求。
葛洪是东晋的著名道教学者、医学家和炼丹家,在道家和医家中地位颇高。通过对葛洪的著作进行研究,认为其医学思想主要为以气为始、气生万物的生命观,心澄气定、以中为度的养生观,行气却恶、补精气血的治疗观,未病先防、注重调养的预防观这四个方面。葛洪认为,人体的元气是生命的根本,人秉气而生,因此在平时应该养护正气以防患于未然,治疗疾病时也应该以恢复人体气机的通畅和精气血的充足为主,另外,在繁杂的生活中要保持内心的清净和精神安定,走中道之路以养护生命。
21世纪以来,我国医务社会工作蓬勃发展,并呈现出专科化、专病化的趋势,口腔科社会工作也获得了初步发展。自21世纪1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工作者尝试介入口腔预防保健、口腔疾病治疗与康复等口腔全病程,在口腔科社会工作临床实务、教育与研究、行业组织发展等方面不断探索,积累了本土的发展经验,但同时也在制度政策、人才队伍与综合能力、行业组织的功能定位与社会支持等方面面临着多重挑战,影响着口腔科社会工作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