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教学要备课,学生求学要预习。预习,是指学生在老师正式授课前的预先学习、预备学习。即预先初步感知课文,了解作者,唤醒旧知,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预先找出课文的疑难点,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课堂的注意力和听课兴趣都会大大增强,课堂学习更具目的性和有效性。
1.研究背景
1.1教学目标和课时有限的矛盾。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成为每个教师努力探索的重要课题。面对一周的有限课时,面对长篇幅的作品和很大的知识含量,如何有效地利用这短短几十分钟,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效呢?通过课堂教学的反复实践,我认为语文课堂的收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规范预习。
以上海市现行教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版)高一语文教材第一册的第六单元为例,本单元收录了四篇课文,都选自长篇巨著,他们分别是《聊斋志异》中的《促织》、《红楼梦》中的《香菱学诗》、《三国演义》中的《群英会蒋干中计》、《水浒》中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虽然是节选,但每篇文章都很长,本单元在教材中从79页到102页一共是23页(而一般的单元只有8页),文字算下来有三万多字。每篇文章的分量都很重,如果要仔细分析、鉴赏,恐怕每篇文章三课时都紧张。与此相反,本单元课时只有7课时。其中,选自《聊斋志异》的《促织》因为是文言文重点篇目,要3课时,《香菱学诗》是讲读课文,要2课时,其他二篇课文就只能是各1课时,在课堂上根本没办法深入品读名著,而对于这么好的引领学生阅读思考名著的机会,我们真是不舍得丢掉。所以,如果不在预习指导上下足功夫,仅仅靠课堂教学可能连名著的皮毛都触摸不到,还谈什么体会、欣赏?因此借助课前预习,才能弥补课时有限的缺陷,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2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积极性的现状。问题是,我们的学生,是不会主动预习,也不知道该如何有效预习的。据一份调查结果看,1000名初一至高三的学生,能够达到预习要求的,重点中学的有25%,普通学校只有17%。很多语文老师都深有体会,如果教师不在预习要求上落实到具体的题目,学生的预习往往只是翻看课文,草草地读一下。大多数学生既不知道该怎样预习,也不知道该预习哪些内容,这种预习其实是无效的预习,对于课堂教学是毫无意义的。所以,要借助预习题目,督促、引领学生阅读,让学生在完成预习题目的同时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找出课文的疑难点。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提高。
2.设计预习题目的意义
2.1预习题目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2.2预习题目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能力。
2.3预习题目的设计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预习题目设计的基本原则
3.1预习题目的设计要具体,忌“空洞”。预习题目的设计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要具体到知识点、具体到课文信息的筛选、内容的归纳。即使是客观表述题,也要具体到某一个点上,让学生的预习是在研习课文文本中进行的。
3.2预习题目的设计应体现对“文学常识”的积累和延伸。比如第一题:“本文选自《三国演义》,又称《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的编者是 晋代 (朝代)陈寿 (人名)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目的是有意识地将《三国演义》和《三国志》进行比较,使学生了解文学作品和史书的区别。
3.3预习题目的设计要围绕文章的“情节”进行梳理。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比如第六题:“在作者笔下,本文中的曹操是个骄傲轻敌、不可一世,老谋深算而又急躁多疑、刚愎自用,机警老练而又狡诈奸滑的奸雄形象,这一形象主要是通过 遣使送书(劝降周瑜) 、三江口之战 、 责蔡、张训练水师 、用蒋干说周瑜、 中计怒斩蔡、张 等情节来塑造完成的。”学生如果填对了空格中的内容,也就掌握了这段选文的情节。
3.4预习题目的设计应注重对“细节”的把握。比如第四题:“群英会‘一场戏’是周瑜设圈套,文中哪一句话可看出是周瑜在设计计谋?遂与众将附耳低言,如此如此,此计谋可称为反间(或离间)计。”周瑜是个足智多谋的人物,听闻士兵来报“故人蒋干相访”,他已经猜到蒋干此行的目的,而且他凭借对蒋干的性格和心理的准确判断,立刻就计上心头。这个细节的把握,可以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周瑜这个人物形象。
3.5预习题目的设计要注重“分层教学”。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的高低,所有课文的预习题目应该设置成A、B两套。A套注重基础知识和对文本内容的基本把握,侧重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核。题目难度中等。要求100%的学生都能完成;而 B套则增加了对文本更深层次的思考、对语言和手法的评价鉴赏、对课外阅读的拓展、对主题的深层讨论等内容。更注重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鉴赏评价的考量。题目难度较高。要求55%的学生能完成。
4.预习的检查和反馈
4.1检查的意义:预习题目的检查,尤其是那些表述题,实质上就是我们了解学生现时学习情况的最好媒介。掌握这些情况,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调整课堂教学计划,为二次备课提供现实参考。
4.2检查的方法
A套基本上是客观题,是有正确答案的。我们像批改测验卷一样批改学生的预习作业。不单改出对与错,还改出学生的预习分数。通过对分数的分析,即可以了解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认知状况,又可以看出每道题目的正确率,从而找出学生的难点和课堂教学的重点。
B套题目是主观题,相对来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我们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自圆其说。
通过预习题目的设计,我们在规定的课时内顺利完成了这个单元的教学。单元测验成绩达到了预期值。
预习题目的设计,使原本令学生畏惧、讨厌的“长篇小说”单元的教学,有序、有趣、有效。不但完成了基本教学目标,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语文课堂的活力。更有意义的是,学生对名著感兴趣了。即便他眼下没有时间去读,他的心里也种下了阅读的种子,或许下一个寒暑假,或许更远。在他的生命历程里,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走近的冲动。这个意义,更有意义。
1.研究背景
1.1教学目标和课时有限的矛盾。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成为每个教师努力探索的重要课题。面对一周的有限课时,面对长篇幅的作品和很大的知识含量,如何有效地利用这短短几十分钟,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效呢?通过课堂教学的反复实践,我认为语文课堂的收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规范预习。
以上海市现行教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版)高一语文教材第一册的第六单元为例,本单元收录了四篇课文,都选自长篇巨著,他们分别是《聊斋志异》中的《促织》、《红楼梦》中的《香菱学诗》、《三国演义》中的《群英会蒋干中计》、《水浒》中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虽然是节选,但每篇文章都很长,本单元在教材中从79页到102页一共是23页(而一般的单元只有8页),文字算下来有三万多字。每篇文章的分量都很重,如果要仔细分析、鉴赏,恐怕每篇文章三课时都紧张。与此相反,本单元课时只有7课时。其中,选自《聊斋志异》的《促织》因为是文言文重点篇目,要3课时,《香菱学诗》是讲读课文,要2课时,其他二篇课文就只能是各1课时,在课堂上根本没办法深入品读名著,而对于这么好的引领学生阅读思考名著的机会,我们真是不舍得丢掉。所以,如果不在预习指导上下足功夫,仅仅靠课堂教学可能连名著的皮毛都触摸不到,还谈什么体会、欣赏?因此借助课前预习,才能弥补课时有限的缺陷,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2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积极性的现状。问题是,我们的学生,是不会主动预习,也不知道该如何有效预习的。据一份调查结果看,1000名初一至高三的学生,能够达到预习要求的,重点中学的有25%,普通学校只有17%。很多语文老师都深有体会,如果教师不在预习要求上落实到具体的题目,学生的预习往往只是翻看课文,草草地读一下。大多数学生既不知道该怎样预习,也不知道该预习哪些内容,这种预习其实是无效的预习,对于课堂教学是毫无意义的。所以,要借助预习题目,督促、引领学生阅读,让学生在完成预习题目的同时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找出课文的疑难点。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提高。
2.设计预习题目的意义
2.1预习题目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2.2预习题目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能力。
2.3预习题目的设计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预习题目设计的基本原则
3.1预习题目的设计要具体,忌“空洞”。预习题目的设计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要具体到知识点、具体到课文信息的筛选、内容的归纳。即使是客观表述题,也要具体到某一个点上,让学生的预习是在研习课文文本中进行的。
3.2预习题目的设计应体现对“文学常识”的积累和延伸。比如第一题:“本文选自《三国演义》,又称《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的编者是 晋代 (朝代)陈寿 (人名)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目的是有意识地将《三国演义》和《三国志》进行比较,使学生了解文学作品和史书的区别。
3.3预习题目的设计要围绕文章的“情节”进行梳理。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比如第六题:“在作者笔下,本文中的曹操是个骄傲轻敌、不可一世,老谋深算而又急躁多疑、刚愎自用,机警老练而又狡诈奸滑的奸雄形象,这一形象主要是通过 遣使送书(劝降周瑜) 、三江口之战 、 责蔡、张训练水师 、用蒋干说周瑜、 中计怒斩蔡、张 等情节来塑造完成的。”学生如果填对了空格中的内容,也就掌握了这段选文的情节。
3.4预习题目的设计应注重对“细节”的把握。比如第四题:“群英会‘一场戏’是周瑜设圈套,文中哪一句话可看出是周瑜在设计计谋?遂与众将附耳低言,如此如此,此计谋可称为反间(或离间)计。”周瑜是个足智多谋的人物,听闻士兵来报“故人蒋干相访”,他已经猜到蒋干此行的目的,而且他凭借对蒋干的性格和心理的准确判断,立刻就计上心头。这个细节的把握,可以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周瑜这个人物形象。
3.5预习题目的设计要注重“分层教学”。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的高低,所有课文的预习题目应该设置成A、B两套。A套注重基础知识和对文本内容的基本把握,侧重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核。题目难度中等。要求100%的学生都能完成;而 B套则增加了对文本更深层次的思考、对语言和手法的评价鉴赏、对课外阅读的拓展、对主题的深层讨论等内容。更注重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鉴赏评价的考量。题目难度较高。要求55%的学生能完成。
4.预习的检查和反馈
4.1检查的意义:预习题目的检查,尤其是那些表述题,实质上就是我们了解学生现时学习情况的最好媒介。掌握这些情况,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调整课堂教学计划,为二次备课提供现实参考。
4.2检查的方法
A套基本上是客观题,是有正确答案的。我们像批改测验卷一样批改学生的预习作业。不单改出对与错,还改出学生的预习分数。通过对分数的分析,即可以了解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认知状况,又可以看出每道题目的正确率,从而找出学生的难点和课堂教学的重点。
B套题目是主观题,相对来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我们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自圆其说。
通过预习题目的设计,我们在规定的课时内顺利完成了这个单元的教学。单元测验成绩达到了预期值。
预习题目的设计,使原本令学生畏惧、讨厌的“长篇小说”单元的教学,有序、有趣、有效。不但完成了基本教学目标,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语文课堂的活力。更有意义的是,学生对名著感兴趣了。即便他眼下没有时间去读,他的心里也种下了阅读的种子,或许下一个寒暑假,或许更远。在他的生命历程里,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走近的冲动。这个意义,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