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高音咏叹调之魅力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t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普契尼是伟大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他的作品题材内容广泛,旋律优美流畅,人物刻画生动细腻。普契尼歌剧作品尤其是男高音咏叹调在世界舞台上久唱不衰,体现了明显的艺术特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本文以普契尼男高音咏叹调为切入点,从普契尼生平以及歌剧创作,概述普契尼男高音咏叹调的艺术特色以及根据笔者演唱实践,对普契尼部分男高音咏叹调分别从剧情介绍、创作特点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普契尼;男高音;咏叹调 ;艺术特色
  前言
  普契尼(Giacomo Puccici.1858-1924),是继威尔第以后意大利最杰出的歌剧作曲家之一。普契尼的歌剧以抒情性为他最大的特点。
  在歌剧表演中,咏叹调是歌剧中富有抒情性、技巧性、戏剧性的独唱乐段。是表现剧中人物丰富情感和个性的重要环节,也是体现作曲家风格和创作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歌剧咏叹调是声乐艺术最精华的组成部分,是人类音乐文化最具魅力的载体。能较好地演唱咏叹调标志着演唱者艺术修养和演唱水平已经达到相对较高的程度,普契尼的男高音咏叹调正好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素材。普契尼作为歌剧创作家,他的男高音咏叹调旋律优美朴实,把一个个人物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
  作为一名男高音学习者和演唱者,咏叹调在声乐学习上是非常有必要且艰难的。普契尼的男高音咏叹调数量多,旋律优美,技艺精湛。所以本文对他歌剧男高音咏叹调的艺术特色和演唱处理研究是很有必要且有意义的。
  一、普契尼的生平及其歌剧创作概述
  (一)普契尼生平简介
  贾莫科·普契尼——意大利歌剧作曲家。1858年12月22日出生于意大利卢卡城,1924年11月29日逝于比利时的布鲁塞尔,终年65岁。
  普契尼生于一个音乐世家,从小学习音乐,后来在米兰音乐学院学习,曾先后做过合唱指挥和风琴师,做过音乐老师。受威尔第创作影响,他把毕生全部精力投入歌剧创作。他所创作的歌剧以音乐优美,结构严谨,情节感人著称,塑造了许多真挚感人的人物形象。
  他的旋律优美,富有特色以及多变的魅力,始终如一的紧张,节奏灵活的脉动,音乐的内在速度,特别是他的能力,从声音的特点去直接感受音乐的语言手段,使它们服务于自然的歌唱欲望——这一切是如此的不可争辩。
  (二)普契尼歌剧创作概述
  创作初期:10岁时,母亲带他参加教会合唱队接受音乐教育。16岁开始作曲,原本打算继承父业,一次偶然机会,在听了威尔第的歌剧《阿依达》后,使他对歌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喜爱。此后,便走上了歌剧创作之路。1880年,普契尼进入米兰音乐学院学习,在音乐学院学习期间,音乐生活大大扩大了普契尼的创作视野。
  1883年,普契尼在音乐学院的毕业作品《交响随想曲》获得了较高的好评。由此可见,在交响乐创作方面普契尼展现了他的才华,可是他却非常想成为歌剧作曲家。但他的歌剧创作并不顺利,第一部、和第二部作品都不成功。经过潜心研究,普契尼选择了《曼侬》(法国文学家普列佛小说)。十多年的辛勤工作,直到1893年,他的第三个歌剧《曼侬莱斯科》首演,得到公众关注。普契尼歌剧风格特点在这部歌剧中初步体现:旋律优美流畅而赋予感情,具有鲜明的生活情节,真切动人,特别是管弦部分,具有丰富的音乐色彩,伴随着人声。普契尼的歌剧中,人声始终占重要地位。从此看出,普契尼歌剧赋以生动而详细的描绘。
  创作中期:1896年,歌剧《艺术家的生涯》首演成功,该剧描绘巴黎梦想成为艺术家的青年生活中的片段,讲述了鲁道夫与咪咪的纯真爱情悲剧,受到公众的欢迎,普契尼作品中,这部歌剧旋律最为丰富,被称为普契尼最佳之作。1910年歌剧《托斯卡》在罗马演出,描绘了1800年发生在罗马的轶事,是一部凶残血腥的歌剧。《蝴蝶夫人》是一部伟大的抒情悲剧。这部歌剧是以日本为背景,讲述了乔乔桑与美国海军军官平克尔顿结婚后独守空房,等来的却是背弃的惨剧结果。这三部歌剧《托斯卡》(1900年)、《艺术家的生涯》(1896年)和《蝴蝶夫人》(1904年)名列普契尼最受欢迎的三大歌剧。此时普契尼的音乐语言愈来愈丰富,尤其在和声与调式方面,出现了许多新鲜因素。这也标志着普契尼的创作达到了顶峰。
  创作晚期:普契尼的最后一部歌剧《图兰朵》。选材于发生在中国的故事。该剧融入了《茉莉花》的曲调,具有浓郁的东方韵味,却又不失意大利歌剧传统风格。令人惋惜的是癌症夺走了他的生命,普契尼生前未能完成这部作品,之后由作曲家阿尔法诺完成了歌剧最后一幕的写作。
  二、普契尼男高音咏叹调的艺术特色
  (一)咏叹调在歌剧中的作用
  十七世纪后期,歌剧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原有的曲调结构松散,平淡无味,歌唱性差,已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和观众的需求。丰富优美的旋律、完整充实的结构、具有高难度的演唱技巧、规模较大的曲目形式已成为作曲家的追崇目标,咏叹调(Aria),由此诞生了。它成为歌剧、轻歌剧或清唱剧中声乐部分单声部或多声部的重要独唱曲,也可以作为音乐会独立演唱的曲目。通常出现在歌剧情节发展最关键时刻,剧情发展到一个高潮时,由剧中的主要角色演唱。在传统意大利歌剧结构中,咏叹调出现,表明歌剧中的故事情节已经发展到一个高潮,此时是由主人公以咏叹调的演唱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其特征是富于歌唱性更注重于感情的表達,而不是注重情节的叙说,伴奏规模较大、配器丰富,对主题的延续和发展,情感的表达,起到了重要作用,形成辉宏的交响规模,产生了极为丰富的音响效果。与宣叙调(对白式)几乎无伴奏或只运用简单的和弦陪衬形成鲜明的对比。结构来看,一般较长,但是也有结构较小的咏叹调,称之为“小咏叹调”。
  咏叹调结构完整,多为三段曲式,篇幅较大,有宽广的音域,技巧性极强,用于集中表现剧中人物复杂的情感活动和矛盾冲突,是剧中最精彩的唱段,一部歌剧中主要角色一般有一到两首咏叹调。几乎所有作曲家都会将剧中的咏叹调写得精彩绝伦,使之脍炙人口,千古流唱。例如威尔第的“女人善变”、“离开了她 我心里感到痛苦”、“纯洁地的阿依达”;普契尼的“冰凉的小手”、“星光灿烂”、“奇妙的和谐”、“永别了,爱恋的家”、“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美丽的姑娘”、“今夜无人入睡”、“请让她相信”;多尼采蒂的“偷洒一滴泪”、“四月的夜”;乔尔达诺的“被阻止的爱”;莱昂卡尔诺的“穿上戏装”;佛洛托的“她显得太可爱”等等。这些男高音咏叹调一直是歌唱家们追崇的演唱曲目,是经常作为音乐会的演唱曲目。在这些咏叹调中作曲家们的音乐才智得到了充分发挥,并有用武之地,同时也给了演唱者广阔的驰骋空间,能尽情发挥技巧、抒发感情。普契尼歌剧中的咏叹调,表现了明显的艺术特点,拥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二)普契尼男高音咏叹调作品特色以及人物特征
  在普契尼的歌剧中创作了11首著名的男高音咏叹调,这些咏叹调,风格独特,富有极强的表现力,旋律抒情、宽广,展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易于演唱。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特征:
  1.普契尼男高音咏叹调旋律优美流畅
  普契尼创作的咏叹调旋律听起来是那样的华丽自如和发自内心。没有华而不实的装饰,却有着朴实的高贵气质。
  音阶式的上行、下行旋律是普契尼男高音咏叹调的一个显著特点。这种自然的、律动的旋律几乎出现于普契尼所有的男高音咏叹唱段中,尤其在《星光灿烂》、《奇妙的和谐》、《请让她相信》、《今夜无人入睡》、《多么冰凉的小手》等段落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与体现。乐句之间用音阶式的起落相衔接,抒情缠绵和激昂跳动的节奏,使得旋律连绵起伏,具有优美流畅的线条感,给人一种既朴素又动听,朗朗上口的感觉。
  纯音程旋律是普契尼男高音咏叹调的另一显著特点。普契尼把意大利民歌的典型特征很好运用到了他的旋律创作当中,使咏叹调既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又兼有意大利民歌式清纯、朴实动听,具有适合人声的音乐风格。普契尼男高音咏叹调,音程的上、下跳动多为纯四、纯五度。这类纯音程的旋律跳动听起来纯和亲切。在跳动以后时而会加一个小音阶式的回落,使旋律更为柔美亲切。这一特点在《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美丽的姑娘》、《冰凉的小手》、《请让她相信》等咏叹调中表现尤其突出。
  发挥强调性的“回音”和使旋律显得温柔动人是普契尼男高音咏叹调又一特点。即以某一个音为中间,围绕这个音作高低回旋,而后再回到这个音。咏叹调《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美丽的姑娘》以调式属音为轴心音,使旋律显得温柔动人,《奇妙的和谐》中也有以属音和导音为轴心音的倾向,。这也是普契尼男高音咏叹调旋律优美的一个重要手法。
  从音乐的曲式布局来看,普契尼的男高音咏叹调多为自然大小调,唱段中很少转调,伴奏部分主要是采用传统的和声。普契尼男高音咏叹调长度短,曲式结构应用于声乐最常用的两个或单三部曲,节奏是最常用的2/4、3/4、4/4和6/8拍。
  2.普契尼男高音咏叹调内容朴实真切
  普契尼歌剧中男高音咏叹调之所以能得到人们的热爱,是因为其内容多为体现实际社会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并赋予了生动而具体的描绘。唱段内容自然真切、朴实、真诚。拿手用简朴的音乐风格描绘平凡人物及身边的琐事,善于从朴素广泛的生活中探求不平凡的情节,让作品通俗化、现实化、大众化,使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和体会,可以让观众和戏剧中人物产生共鸣,共同感受意境、体验情绪。
  从人物特点来看,《艺术家的生涯》中的鲁道夫是个心高命苦的穷诗人;《托斯卡》中卡瓦拉多西是个自由艺术家,他们都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而《西部女郎》中的约翰逊是个土匪头子;《蝴蝶夫人》中的平克尔顿是个美国海军大尉;《图兰朵》中的卡拉夫是个流亡的王子。虽然他们的身份不同,但面对爱情却都有着与普通人一样的酸甜苦辣。
  “恋爱”这一人类永久的主题,一直是普契尼歌剧创作的主线,从歌词内容看,普契尼男高音咏叹调大多表现了人们对爱情的热烈寻求和向往,表現了为爱而生,为情而存的幸福与快乐、苦痛与忧愁。《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美丽的姑娘》、《奇妙的和谐》、《永别了,爱恋的家》、《星光灿烂》、《今夜无人入睡》、《冰凉的小手》等咏叹调都很好地表现了这些朴实而崇高的爱情主题。
  3.普契尼男高音咏叹调情感真挚动人
  普契尼的音乐柔美动听、情感丰富,普契尼的每一部作品都把爱这一永恒主题放在首位,以达到感动人的目的。男高音咏叹调要表现的正是男人们对不同爱的执着追求和情感的真实流露。
  普契尼的男高音咏叹调中,人物的情感特征都有所不同。自由画家热情奔放;穷诗人纤细精巧;强盗质朴无华;青年格里欧的咏叹调抒情甜蜜;负心汉平克尔顿的咏叹调冷峻深入;王子卡拉夫高贵富丽。
  诗人鲁道夫的咏叹调《冰凉的小手》优美流畅,抒情奔放;画家卡瓦拉多西咏叹调《奇妙的和谐》、《星光灿烂》温情浪漫,情真意切;通过对咏叹调的力度、速度、装饰、气息等作相应地处理,普契尼把不同人物的思想变化和内心活动刻画的淋漓精致,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结语
  “真实主义 ”歌剧乐派的代表人物普契尼,是继威尔第之后,意大利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他作品中的主角,是在以前的大歌剧中不曾出现的小人物。通过对这些不起眼小人物的刻画,使自己的歌剧具有出奇的故事情节和强烈的戏剧性,形成了自己独具匠心的创作特色。受普契尼的影响,意大利的作曲家们,一改以往的创作思路,创作出了大批以各地乡村生活为主题,具有新的演唱风格的真实主义作品,普契尼领导歌剧进入了新的时期。
  作者简介:文厦,南京晓庄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教师;文铁林,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教授。
其他文献
【摘要】一部优秀的歌剧是作曲家根据生活体验而创作的,歌剧《托斯卡》就是普契尼根据生活有感而创作的一部歌剧。“为艺术,为爱情”既是《托斯卡》中的著名唱段之一,也是一首著名的女高音咏叹调。该首咏叹调有着明显的起伏感,旋律优美动人,亲切的宣叙性语言化,使得该曲有着独特的演唱魅力。本文从创作理论和声乐技巧方面,并结合自身的演唱经历进行简要分析:一是对《为艺术,为爱情》这首咏叹调作者、背景及内容的介绍;二是
期刊
【摘要】本文选择理夏德·瓦格纳的著名歌剧《唐豪塞》中的《晚星颂》为研究对象。从这首咏叹调的艺术特征和演唱处理入手,力求呈现这首咏叹调的演唱风格、情绪、及伴奏配合特点。通过本文让读者了解瓦格纳歌剧的艺术特点及演唱处理方式,并供相关音乐专业人士借鉴。  【关键词】瓦格纳;歌剧;咏叹调;演唱处理  理夏德·瓦格纳是十九世纪德国著名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11部歌剧,其创作生涯中期的音乐作品反映出
期刊
【摘要】二度创作是演唱者将已有的作品加入自己的体会重新进行创作的过程,轻歌剧《玉鸟“兵站”》作为世俗化倾向歌剧中最有影响力的轻歌剧作品之一,是我国歌剧二次创作的里程碑。本文主要以轻歌剧《玉鸟“兵站”》选曲《我心永爱》为例,对二度创作在轻歌剧演唱中的艺术魅力进行赏析。  【关键词】二度创作;轻歌剧;演唱  通常将歌曲比较通俗、题材轻松、内容抒情的作品称之为轻歌剧。轻歌剧原本为喜歌剧和歌唱剧,因为轻歌
期刊
【摘要】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提出了全新的音乐教育五大理念,其中一条为“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人音版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紧扣“弘扬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这一理念,选了大量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作品和西方音乐作品,从低年级聆听西方音乐,到高年级专业化了解西方音乐史和对西方不同风格、体裁的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教师作为桥梁如何将其所学的西方音乐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有机结合,是每位音乐教师值得深究的问题
期刊
【摘要】素质教育理念下要求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音乐这一学科是美的体现之一。音乐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应该从小就开始培养。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兴趣大,接受能力强,但是年龄尚小,注意力不够集中,容易在课堂上跑偏,小学生本来就比较活泼贪玩,在课堂上可结合游戏来传达抽象的知识,玩游戏是小学生最喜爱的形式了。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游戏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音
期刊
【摘要】学生喜欢音乐是因为音乐这门课程会使他们心情愉悦。假如同学们看到音乐课就避之不及比学习语数外这些学科还要感到反感,那么这个课是失败的,学生就不会对音乐产生兴趣。  【关键词】中学生;音乐;兴趣  音乐课是艺术课的重要分支,教育部在2007年就已经下达通知,新课程高考大纲出台要求先在山东、宁夏、广东、海南四个省进行开展;教育部在2015年再次提出关于艺术素质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中强调201
期刊
【摘要】在当前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课堂导入的使用能够极大地提升日常教学效果。而课堂导入就是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使用语言和动作等多种教学技巧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教学情境,科学合理的课堂导入能够极大地提升小学生参与学习的基本兴趣,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进而实现音乐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教师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效保证导入工作的正常开展。本文主要以《月光光》为例,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导入策略进
期刊
【摘要】小学五年级人教版音乐教材共八个单元,笔者选取一单元“西部风情”中的第一课《拉萨谣》为例,分析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渗透舞蹈元素的重要作用。通过在课堂中渗透舞蹈元素进行对歌曲《拉萨谣》的教学,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旋律、节奏、风格的学习。让学生直观明了地了解和感受藏族音乐。  【关键词】舞蹈;音乐课堂教学;旋律性;节奏性;风格性  一、《拉萨谣》的创作背景与艺术特点  (一)《拉萨谣》的创作背景  
期刊
【摘要】ABRSM(The Associated Board of the Royal Schools of Music)是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联合委员会组织的音乐考试(在中国通常以“英皇考级”为人所知,以下简称“英皇考级/ABRSM”)。作为当今世界上最早、影响力最大、覆盖面最广、考核体系最全面的相关机构之一,以其权威性和公正性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推动了全球音乐教育的整体水平、掀起国内报考热潮,至今方
期刊
【摘要】用钢琴替代乐队进行钢琴协奏曲的演奏形式在目前国内高校音乐专业中屡见不鲜,“协奏钢琴”充当乐队角色,可以起到伴奏功能,应该将其理解为互动与配合。本文将“协奏钢琴”与乐队对比,并以肖斯塔科维奇《第二钢琴协奏曲》Op.102为例,从“协奏钢琴”的音色和音域、节奏、情绪三个方面进行浅析。  【关键词】钢琴协奏曲;协奏钢琴;肖斯塔科维奇;第二钢琴节奏曲  协奏曲起源于巴洛克时期,由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