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研学旅行课程是组织与实施整个研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课程直接影响到研学的实施效果。通过文献检索资料收集与实地调研等方式,在调研了湖北省目前非遗项目开发现状的基础上,以荆楚非遗技能传承院非遗项目为例,探讨其非遗项目的研学旅行课程教学设计,以期具有一定的实践借鉴意义。
[关 键 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课程;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4-0116-02
研学旅行活动是近年来推行的新的综合实践育人模式,是研究性学习和旅游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研学旅行课程在整个研学旅行环节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设计作为课程的重要部分,教学设计的合理性是检验实施效果的重要依据。
一、湖北省非遗项目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现状
《中小学德育指南》中明确指出:“利用历史博物馆、文物展览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湖北省教育厅印发的《湖北省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指南(试行)》对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分类中指出:“通过参观考察历史文化遗迹、人文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历史博物馆、民族风情、美术馆、演绎影视城等而开发的旅行课程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民俗性、文化性、地域性、实践性等特点,非遗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对保护和传承非遗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从目前的调研情况来看,湖北省中小学研学旅行基地(营地)中,仅有少部分基地(营地)根据自身基地特点,涉及非遗类项目的研学旅行。其中荆楚非遗技能传承院是唯一一家以非遗类为主题的研学旅行省级基地。从调研看,目前非遗类研学旅行课程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倾向于参观类的研学课程;一种是倾向于体验类的研学课程,或者两者相结合。据传承院相关负责人介绍,非遗类的研学旅行课程还是比较受中小学生的欢迎。但目前也只开发了6类项目的研学课程包,从全院的非遗项目资源来看,可开发的空间很大。
二、非遗项目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原则
(一)文化性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世代相传的文化基因积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文化育人的价值与功能。非遗项目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有利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宣传与推广,让中小学生感悟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在课程开发中,应充分挖掘非遗项目的文化属性。
(二)合理性原则
课程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研学课程的實施,因非遗项目有其特殊性,特别是传统手工技艺短时间内可能无法实现制作,在课程开发中,要充分考虑其工艺能否实现,抽取的课程是否完整,达到的研学效果、时间设置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研学人群的年龄结构等因素。
(三)实践性原则
研学旅行的目的就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旅行的方式,让学生达到研和学的目的。在“动手做”“实验”“探究”“设计”“创作”“反思”的过程中的“体验”“体悟”。因此非遗项目特别是传统手工技艺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应具有实践性,这样才能达到研与学的效果。
三、非遗项目研学旅行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设计是课程实施前将教学要素进行合理安排的建构过程,教学设计直接影响到后期的实际教学与实施效果。结合荆楚非遗技能传承院实地调研,以该院近年来的研学旅行课程为基础,分析其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我是非遗小传人;
适应年级:3-6年级;
时长:1天
(一)研学任务分析
通过参观非遗传承院,了解院里的非遗项目,感受非遗文化魅力;参加拜师礼活动,感受古代的传承拜师及师徒制,对传统工艺传承有更深刻的感悟;体验传统技艺贝雕项目,发掘传统工艺贝雕项目的工艺流程、色彩特点及如何让材料变废为宝,制作出精美的贝雕作品。
(二)研学者分析
本次研学的对象为3~6年级的学生,有好奇心,参与度强,积极开朗,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缺乏自律性,需有研学导师辅助人员2名进行组织引导。
(三)学习目标
通过本次研学任务的学习,达到以下学习目标:(1)了解非遗项目的魅力与文化内涵;(2)感悟传统工艺师徒制关系及拜师的意义;(3)体验贝雕项目,感受传统工艺的制作魅力;(4)如何让贝壳材料做到更好的变废为宝。
(四)教学策略
(1)游:参观传承院(2小时);(2)学:学习拜师礼(2小时);(3)研:体验贝雕项目,思考工艺制作(2小时);(4)评价反馈;(5)评价本次研学的体验与感悟(1小时)。
(五)研学环境与资源准备
(1)拜师礼:拜师贴、三根木棍、坐垫、屏风、凳子;(2)体验项目:传承院实训工坊20人一组;(3)贝雕研学包每人一个。
(六)研学过程
1.研学环节一“游”(2小时)
研学环节:情景再现游中了解。
研学内容:了解非遗项目。
导师活动:(1)导师分组,带领学生参观、讲解传承院。(2)提出问题,“这些项目里,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有哪些感悟”,并解答。
学生活动:(1)按照分组,参观传承院。(2)参观结束后,回答老师的问题。 设计意图:(1)让学生对传承院有一个大致的了解。(2)锻炼学生积极的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2.研学环节二“学”(2个小时)
研学环节:情景再现学中感悟。
研学内容:我们来拜师。
导师活动:(1)导师请贝雕师傅上台,师傅问“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你们拜师入门是否愿意潜心学习贝雕技艺。(2)生我者父母也,教我者师傅也,无论何时何地,是否心细师门。(3)技艺难学,大家是否愿意秉持坚守,将技艺发扬光大?(4)拜师礼结束,研学导师提出问题,“大家知道为什么要拜师吗”。
学生活动:(1)导师分组组织学生,手持拜师贴,回答愿意,并跨过第一道门槛。(2)学生回答愿意,跨过第二道门槛。(3)学生回答愿意,跨过第三道门槛。
设计意图:(1)了解传统拜师礼仪。(2)感悟传统拜师的重要意义。(3)锻炼学生的感恩之道、坚守之道。
3.研学环节三“研”
研学环节:动手体验研习传统。
研学内容:体验传统工艺项目贝雕——小小挂饰。
导师活动:(1)分组并下发记录卡。提问,你们见过贝壳吗?大家知道贝壳能做什么?(2)导师收集记录卡,并分类。(3)导师展示贝雕作品,并提问。(4)贝雕老师讲解贝雕制作工艺。(5)导师拿出研学包,指导学生完成作品制作。(6)导师提问,你们觉得贝壳能变废为宝吗?
学生活动:(1)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将用途写在记錄卡上。(2)回答导师提出的问题。(3)在导师及师傅的指导下完成贝雕项目体验。(4)发散思维,贝壳怎样变废为宝。
设计意图:(1)锻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2)锻炼学生自我动手能力。(3)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4)锻炼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4.研学环节四“评”(1个小时)
研学环节:评价反馈。
研学内容:(1)对整个研学过程进行总结。(2)对整个过程进行评价(旅行社、导师、师傅、学生、学校)。
导师活动:(1)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2)组织旅行社、导师、学生、学校对研学旅行进行评价。
学生活动:(1)对整个过程进行一个感想发言。(2)互评、自评作品及个人、团队表现。
设计意图:(1)客观评价,取长补短。(2)对研学课程进行完善。
(七)研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遵循3~6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研学过程中注重游与研学的结合,通过游、学、体验、评价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非遗文化的魅力。
四、结语
从目前的调研来看,非遗项目的宣传和推广力度较大,很多地方也进行了一些关于非遗项目研学旅行的课程开发实践与探索,但从目前的文献检索来看,研究非遗项目研学旅行课程教学设计的相关文献还是较少,在体系化的研究与实践层面还需进一步探索。
编辑 赵瑞峰
[关 键 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课程;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4-0116-02
研学旅行活动是近年来推行的新的综合实践育人模式,是研究性学习和旅游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研学旅行课程在整个研学旅行环节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设计作为课程的重要部分,教学设计的合理性是检验实施效果的重要依据。
一、湖北省非遗项目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现状
《中小学德育指南》中明确指出:“利用历史博物馆、文物展览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湖北省教育厅印发的《湖北省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指南(试行)》对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分类中指出:“通过参观考察历史文化遗迹、人文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历史博物馆、民族风情、美术馆、演绎影视城等而开发的旅行课程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民俗性、文化性、地域性、实践性等特点,非遗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对保护和传承非遗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从目前的调研情况来看,湖北省中小学研学旅行基地(营地)中,仅有少部分基地(营地)根据自身基地特点,涉及非遗类项目的研学旅行。其中荆楚非遗技能传承院是唯一一家以非遗类为主题的研学旅行省级基地。从调研看,目前非遗类研学旅行课程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倾向于参观类的研学课程;一种是倾向于体验类的研学课程,或者两者相结合。据传承院相关负责人介绍,非遗类的研学旅行课程还是比较受中小学生的欢迎。但目前也只开发了6类项目的研学课程包,从全院的非遗项目资源来看,可开发的空间很大。
二、非遗项目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原则
(一)文化性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世代相传的文化基因积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文化育人的价值与功能。非遗项目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有利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宣传与推广,让中小学生感悟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在课程开发中,应充分挖掘非遗项目的文化属性。
(二)合理性原则
课程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研学课程的實施,因非遗项目有其特殊性,特别是传统手工技艺短时间内可能无法实现制作,在课程开发中,要充分考虑其工艺能否实现,抽取的课程是否完整,达到的研学效果、时间设置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研学人群的年龄结构等因素。
(三)实践性原则
研学旅行的目的就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旅行的方式,让学生达到研和学的目的。在“动手做”“实验”“探究”“设计”“创作”“反思”的过程中的“体验”“体悟”。因此非遗项目特别是传统手工技艺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应具有实践性,这样才能达到研与学的效果。
三、非遗项目研学旅行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设计是课程实施前将教学要素进行合理安排的建构过程,教学设计直接影响到后期的实际教学与实施效果。结合荆楚非遗技能传承院实地调研,以该院近年来的研学旅行课程为基础,分析其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我是非遗小传人;
适应年级:3-6年级;
时长:1天
(一)研学任务分析
通过参观非遗传承院,了解院里的非遗项目,感受非遗文化魅力;参加拜师礼活动,感受古代的传承拜师及师徒制,对传统工艺传承有更深刻的感悟;体验传统技艺贝雕项目,发掘传统工艺贝雕项目的工艺流程、色彩特点及如何让材料变废为宝,制作出精美的贝雕作品。
(二)研学者分析
本次研学的对象为3~6年级的学生,有好奇心,参与度强,积极开朗,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缺乏自律性,需有研学导师辅助人员2名进行组织引导。
(三)学习目标
通过本次研学任务的学习,达到以下学习目标:(1)了解非遗项目的魅力与文化内涵;(2)感悟传统工艺师徒制关系及拜师的意义;(3)体验贝雕项目,感受传统工艺的制作魅力;(4)如何让贝壳材料做到更好的变废为宝。
(四)教学策略
(1)游:参观传承院(2小时);(2)学:学习拜师礼(2小时);(3)研:体验贝雕项目,思考工艺制作(2小时);(4)评价反馈;(5)评价本次研学的体验与感悟(1小时)。
(五)研学环境与资源准备
(1)拜师礼:拜师贴、三根木棍、坐垫、屏风、凳子;(2)体验项目:传承院实训工坊20人一组;(3)贝雕研学包每人一个。
(六)研学过程
1.研学环节一“游”(2小时)
研学环节:情景再现游中了解。
研学内容:了解非遗项目。
导师活动:(1)导师分组,带领学生参观、讲解传承院。(2)提出问题,“这些项目里,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有哪些感悟”,并解答。
学生活动:(1)按照分组,参观传承院。(2)参观结束后,回答老师的问题。 设计意图:(1)让学生对传承院有一个大致的了解。(2)锻炼学生积极的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2.研学环节二“学”(2个小时)
研学环节:情景再现学中感悟。
研学内容:我们来拜师。
导师活动:(1)导师请贝雕师傅上台,师傅问“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你们拜师入门是否愿意潜心学习贝雕技艺。(2)生我者父母也,教我者师傅也,无论何时何地,是否心细师门。(3)技艺难学,大家是否愿意秉持坚守,将技艺发扬光大?(4)拜师礼结束,研学导师提出问题,“大家知道为什么要拜师吗”。
学生活动:(1)导师分组组织学生,手持拜师贴,回答愿意,并跨过第一道门槛。(2)学生回答愿意,跨过第二道门槛。(3)学生回答愿意,跨过第三道门槛。
设计意图:(1)了解传统拜师礼仪。(2)感悟传统拜师的重要意义。(3)锻炼学生的感恩之道、坚守之道。
3.研学环节三“研”
研学环节:动手体验研习传统。
研学内容:体验传统工艺项目贝雕——小小挂饰。
导师活动:(1)分组并下发记录卡。提问,你们见过贝壳吗?大家知道贝壳能做什么?(2)导师收集记录卡,并分类。(3)导师展示贝雕作品,并提问。(4)贝雕老师讲解贝雕制作工艺。(5)导师拿出研学包,指导学生完成作品制作。(6)导师提问,你们觉得贝壳能变废为宝吗?
学生活动:(1)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将用途写在记錄卡上。(2)回答导师提出的问题。(3)在导师及师傅的指导下完成贝雕项目体验。(4)发散思维,贝壳怎样变废为宝。
设计意图:(1)锻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2)锻炼学生自我动手能力。(3)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4)锻炼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4.研学环节四“评”(1个小时)
研学环节:评价反馈。
研学内容:(1)对整个研学过程进行总结。(2)对整个过程进行评价(旅行社、导师、师傅、学生、学校)。
导师活动:(1)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2)组织旅行社、导师、学生、学校对研学旅行进行评价。
学生活动:(1)对整个过程进行一个感想发言。(2)互评、自评作品及个人、团队表现。
设计意图:(1)客观评价,取长补短。(2)对研学课程进行完善。
(七)研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遵循3~6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研学过程中注重游与研学的结合,通过游、学、体验、评价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非遗文化的魅力。
四、结语
从目前的调研来看,非遗项目的宣传和推广力度较大,很多地方也进行了一些关于非遗项目研学旅行的课程开发实践与探索,但从目前的文献检索来看,研究非遗项目研学旅行课程教学设计的相关文献还是较少,在体系化的研究与实践层面还需进一步探索。
编辑 赵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