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定位于学,强调学生先学老师后教。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注入式”教学为“自主式”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呢?我认为,抓好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好途径。
所谓预习,是指对一节课或一个阶段课堂上将要学习内容的准备。预习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前奏。预习过的学生,不仅对教学内容有了一定认识,还会有困惑和收获。课堂上,这类学生注意力集中,能主动地参与到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当中来,认真地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又可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局面,使预习者成为学习的主动者。课前预习了的学生,他们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会及时去查资料解决,如果未能解决的,他们会有意识地记下来在课堂上更认真地、有侧重地听讲。经过老师的讲解或启发,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会更加深入,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听课效率。可见,预习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提前学习、得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更有效。下面谈一谈我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是如何培养学生预习方法。
一、阅读“导读”。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可以根据单元导读和预习指示,结合教材,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有效地指导预习过程,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自我阅读的良好习惯。在进行每一单元的教学前,首先要让学生认真阅读“导读”部分,使学生对教材有一个总体的印象,明确单元训练重点。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还要让其反复阅读“导读”,以便加深理解。
二、读、思、圈、画。指导学生在认真阅读“预习”文字的基础上,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并注意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加上不同的标记。比如:文中的生字连词可以用“--”标出;容易写错的字用“○”标记;需要着重理解的词语可用“=”标明,并认真思索,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字词典理解词意;遇到描写优美的句子用“”画出,并反复朗读;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待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决……也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预习,学生手、脑、口并用,既提高了预习能力,又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三、给课文加批注。不少课文的“预习”中有这样的要求:“把最使你感动的地方画下来,如有感想就在旁边简单写一写。”因此,可以指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画出课文中最令人感动的地方,融入自己的理解,初步学会用简洁的文字给课文加批注,培养思维能力。在课文中遇到“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比喻句”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都可以加上恰当的批注,谈谈自己的理解、体会。
四、教会学生如何提出问题。
有个别学生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要讲,不愿花费时间去预习,学习懒散。有的学生不会提问题,针对这种心态,我给学生讲清道理,使他们懂得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还重要,然后教给他们提问题的方法,可以从文章的课题提问题,可以根据课后题提问题,可以找到文章的中心句提问题等。然后要求他们把疑难问题记在前置性作业单上,看谁提的问题最多。孩子们为了发现问题,会纷纷开动脑筋挖空心思找出疑点:有关于字词的,有关于内容的,也有关于布局谋篇的,还有关于文章作者的和时代背景的。对此,老师应该对他们认真的态度充分肯定,对提问题较有质量的提出表扬,以此激励他们质疑的积极性,并鼓励他们自己动脑筋解决这些问题。
五、奖勤罚懒,培养预习的习惯
要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督促和指导是分不开的,既要及时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又要针对不会预习的学生给予指导。由于精力有限,老师不可能面面具到,可以发挥班委的力量,我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一个小组有一个工作认真、学习积极的组员担任小组长,每一个大组有一名副班长,一名大组长,课前十分钟,班长检查副班长和大组长的预习,副班长和大组长检查小组长,小组长则检查三名组员的预习情况,并向老师汇报检查情况,老师则有针对性地进行抽查。这样的方式既省时,又高效。检查完成后对预习情况好的小组进行表扬,对有进步的学生进行鼓励,并奖给学生每人一颗星。现在,我班学生已养成了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不光是语文科,其他学科学生也预习,学生间互相影响、互相启发、互相促进,靠合作力量形成预习的浓厚氛围。
总之,预习在整个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古人讲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围绕课题,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使学生的预习落到实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所谓预习,是指对一节课或一个阶段课堂上将要学习内容的准备。预习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前奏。预习过的学生,不仅对教学内容有了一定认识,还会有困惑和收获。课堂上,这类学生注意力集中,能主动地参与到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当中来,认真地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又可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局面,使预习者成为学习的主动者。课前预习了的学生,他们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会及时去查资料解决,如果未能解决的,他们会有意识地记下来在课堂上更认真地、有侧重地听讲。经过老师的讲解或启发,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会更加深入,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听课效率。可见,预习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提前学习、得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更有效。下面谈一谈我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是如何培养学生预习方法。
一、阅读“导读”。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可以根据单元导读和预习指示,结合教材,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有效地指导预习过程,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自我阅读的良好习惯。在进行每一单元的教学前,首先要让学生认真阅读“导读”部分,使学生对教材有一个总体的印象,明确单元训练重点。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还要让其反复阅读“导读”,以便加深理解。
二、读、思、圈、画。指导学生在认真阅读“预习”文字的基础上,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并注意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加上不同的标记。比如:文中的生字连词可以用“--”标出;容易写错的字用“○”标记;需要着重理解的词语可用“=”标明,并认真思索,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字词典理解词意;遇到描写优美的句子用“”画出,并反复朗读;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待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决……也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预习,学生手、脑、口并用,既提高了预习能力,又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三、给课文加批注。不少课文的“预习”中有这样的要求:“把最使你感动的地方画下来,如有感想就在旁边简单写一写。”因此,可以指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画出课文中最令人感动的地方,融入自己的理解,初步学会用简洁的文字给课文加批注,培养思维能力。在课文中遇到“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比喻句”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都可以加上恰当的批注,谈谈自己的理解、体会。
四、教会学生如何提出问题。
有个别学生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要讲,不愿花费时间去预习,学习懒散。有的学生不会提问题,针对这种心态,我给学生讲清道理,使他们懂得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还重要,然后教给他们提问题的方法,可以从文章的课题提问题,可以根据课后题提问题,可以找到文章的中心句提问题等。然后要求他们把疑难问题记在前置性作业单上,看谁提的问题最多。孩子们为了发现问题,会纷纷开动脑筋挖空心思找出疑点:有关于字词的,有关于内容的,也有关于布局谋篇的,还有关于文章作者的和时代背景的。对此,老师应该对他们认真的态度充分肯定,对提问题较有质量的提出表扬,以此激励他们质疑的积极性,并鼓励他们自己动脑筋解决这些问题。
五、奖勤罚懒,培养预习的习惯
要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督促和指导是分不开的,既要及时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又要针对不会预习的学生给予指导。由于精力有限,老师不可能面面具到,可以发挥班委的力量,我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一个小组有一个工作认真、学习积极的组员担任小组长,每一个大组有一名副班长,一名大组长,课前十分钟,班长检查副班长和大组长的预习,副班长和大组长检查小组长,小组长则检查三名组员的预习情况,并向老师汇报检查情况,老师则有针对性地进行抽查。这样的方式既省时,又高效。检查完成后对预习情况好的小组进行表扬,对有进步的学生进行鼓励,并奖给学生每人一颗星。现在,我班学生已养成了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不光是语文科,其他学科学生也预习,学生间互相影响、互相启发、互相促进,靠合作力量形成预习的浓厚氛围。
总之,预习在整个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古人讲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围绕课题,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使学生的预习落到实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