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踏实学习的稳定基石。小学生学习数学处于刚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对他们今后学习数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使其掌握基本的数学学习方法,是实施新课程的根本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学习习惯;培养习惯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小学,使学生学好数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数学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并且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能促进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提高自学能力,既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根本,又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学生是否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当前的学习成绩,而且对今后乃至终身的学习和工作都会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一、农村小学生学习不良习惯的主要原因
我校地处边远的农村,家长们忙做农活,疏于对学生的指导,大部分家长识字较少,加上家长普遍有读不读书照样挣钱的观念。因此,乡村小学生受不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的局限性,导致学生数学学习习惯方面存在诸多的弊病:上课不专心听讲,解题不独立思考,作业不独立完成,错题不及时订正,题目不完整解答,题意不仔细解读。字迹不认真书写,歪七扭八,潦草、字迹很难让别人看懂;添字、漏字、错字、漏掉数字或运算符号、点错小数点,也常有发生。有些学生计算粗心大意、经常出错,计算后也不检查验算。有些学生做作业不善于独立思考、爱抄袭别人的。有些学生对作业中做错的题目,不找其原因,及时纠正,二是走马观花、一带而过。
学习习惯差导致:学习兴趣低——学习成绩差——学习信心衰退——学生厌学。由此可见,不良学习习惯直接引发学生的学习成绩差,教师教学费力的严重后果。大量事实也表明,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并不取决于智力水平的高低,而往往取决于学习习惯的差异。
二、数学学习习惯培养方法
小学阶段是学生长知识、长身体,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学校教育如何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及时培养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营造宽松愉快的合作氛围。
研究表明:在心情舒畅的状态下学习工作,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活跃;而在情绪低落时,思路狭窄,思维迟钝。同样,学生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敢想、敢说、敢做、敢怀疑、敢标新立异。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无拘无束地展开讨论,必须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建立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就要因题而异,通过巧妙的诱导,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教学语言要尽量贴近儿童,富有童趣。
数学教学内容本身比较抽象、枯燥,如果教学语言生涩、呆板,小学生学起来就容易乏味、疲倦,很难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因此,教学语言在精炼、准确的同时,更要生动、活泼,贴近儿童。
2.让小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促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课堂教学中如果过多地让小学生被动地听教师讲授,这种听讲势必缺乏一种“我要学”的参与意识。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因,对于培养专心听讲的习惯是极为不利的。只有处于积极主动学习状态下的听讲,才能真正做到专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让每一个小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要注意动静搭配,调整小学生听讲情绪。
数学课教学的主体结构是讲与练的结合。讲授要通过练习消化理解。巩固运用,为了使小学生始终保持专心听讲的学习情绪,就必须讲究课堂练习的设计。在练习设计上要有利于小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另外,还要注意练习设计的思考性、趣味性,练习形成的多样性和科学性,练习安排的渐进性和层次性。在课堂上不失时机地引导小学生动口讲一讲,动手摆一摆,动笔练一练,并穿插一些轻松活泼的数学游戏,这对于调整小学生的听课情绪往往是大有裨益的。小学生处于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兴趣自然就浓了。
4.要善于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小学生本来就具有较强的好奇心理,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心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一开始就对问题产生强烈的兴趣,后来学习就轻松了。
5.要善于鼓励和榜样示范。
根据小学生好模仿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发现一些小学生可以效仿的事例,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词语触动孩子的心灵。如:“你的想法真是与众不同”、“你的发言思维含量很高”,“你提出的问题很有研究价值”等等。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榜样的影响下,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6.要善于引导小学生主动质疑。
学生学习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疑点或难点,而这些疑点和难点往往就是我们教学中的关键。及时鼓励小学生主动质疑问题,组织引导学生讨论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对主动质疑问题的小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调动他们质疑问题的积极性。另外,教师应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养成经常设疑的习惯,这也为小学生主动质疑创造示范,使他们知道如何去质疑。
(三)培养学生适合新课程教学的新的良好习惯。
1.构建知识结构的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整理知识,构建合理的、有利于后继发展的知识结构,能使学生学会一些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为创新提供一个基础。如:在每堂课的最后留几分钟,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小结,整理所学的内容,梳理所学的知识。在一组例题或一个单元相关知识学完后,让学生以文字、图表等各种表现形式,将所学过的知识梳理总结,形成网络,自编提纲或练习题进行复习。例如:复合应用题的教学,新授时,引导学生归纳小结一步计算应用题与复合应用题间的发展变化;复习时,通过自编题目等学习活动并结合应用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悟出题目内容变,而其结构不变,掌握复合应用题的一般解法,并构建了复合应用题的一般结构。 2.课前预习习惯。
有效的预习,能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学习的质量。数学学科的学习,要十分重视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课前预习是指学生在新课前的一定时间里,先自己对教师所要教学的知识内容进行学习,能提高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使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既是学好新课、取得高效的学习成果的基础,也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预习,学生能对新课有个初步了解。预习中学生能读懂的那些知识内容会自然地让学生联系起学过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找到学习的捷径,为学习新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预习中实在读不懂的知识内容,能让学生确定课堂上主要精力应集中在什么地方,使注意力更加集中,精力更加充沛,同时也使各自的学习都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较强的针对性,不仅有利于课堂上及时消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而且能提高听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课前预习不仅为学习新课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也使学生为自己的学习作好必要的心理准备,能很好提高学习效果。长此以往,才能使学生养成自觉预习的良好习惯。
3.专心上课、主动探究习惯。
专心上课、主动探究有利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能充分发挥课堂优势,创造互帮互学、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阵地。课堂上学生是否专心学习,是否具有学习主动性,主要在于教师充当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水平如何,也就是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如何。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减法”,教师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30支铅笔,卖出20支,还剩几支?教师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30-20=10;有的把30分成20和10先算20-20=0,再算0+10=10;有的想20+( )=30,因为20+10=30所以30-20=10,这样,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方法多种多样,人人都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出示同类的问题,启发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这样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
4.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完成作业,是学生最基本、最经常的学习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从小就养成:
(1)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即规范书写,保持书写清洁的习惯。作业的格式、数字的书写、数学符号的书写都要规范。
学生良好的数学书写习惯不是一天就能养成的,它是经过长期的严格训练逐渐养成的,只要我们天天抓、堂堂抓,一抓到底,同时老师还要及时地给予学生帮助,耐心指导、严格要求,学生一定会养成良好的数学书写习惯。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孩子的数学作业都规范、整洁、干净,节省老师批改作业的时间,而且还会让每一位批改作业的老师都有赏心悦目之感!
(2)良好的行为习惯。要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不要跟别人对算式和结果,更不要抄袭别人的作业。独立作业是指学生独自完成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布置的练习。作业是吸收和消化知识、应用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习效果和了解学习状况的重要手段,是教学的延续,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3)认真审题,仔细运算的习惯。教师要加强读题指导,使学生养成认真读题、抓住难点理解题目的良好习惯。审题就是了解题意,弄清题目中所给的数据信息、运算符号、已知条件和问题,明确题目的要求。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前提,有利于学生形成做事细心、踏实的品质。因此,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作业的基本方法,而且要帮助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对于计算题,要训练学生具备沉着、冷静的学习态度,不管题目是难还是易,都要认真对待,不得马虎草率。这样有利于学生准确计算,加快计算速度,提高计算能力。这样长期坚持,才能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与办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验算的习惯。教师要对学生循循善诱,教育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实在不能解决再和他人展开讨论,打开解题思路;要教育学生不能偷看或抄袭作业,不能有依赖思想,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独立完成作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思想上端正作业态度;还要注意因材施教,帮助学生系统地复习知识,及时辅导学困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较为全面的掌握,然后才布置必要的练习作业,这样才能让学困生也具有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
5.善于质疑的习惯。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让他们想问、敢问、好问、会问。
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也可从模仿开始,教师要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教给学生可以在哪儿找疑点。一般来说,质疑可以发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及关键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角度,提出问题。
6.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习惯,使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摆一摆、讲一讲来获取新知。例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有没有联系?这个问题就可以通过操作自制的活动角,边操作、边观察、边讨论,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开展类似的教学活动,就能使学生养成手脑结合,勤于实践的学习习惯。
7.良好思维习惯。
在教学活动中,要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创新”的实践活动,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猜想、联想、发散思维、推理、操作、实验、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他们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通过“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吗?”“你还能想到什么?”“你有独特的见解吗?”“你能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吗?”等言语,启发和诱导,鼓励学生敢想、敢说,不怕出错、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如:一位老师在讲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要求学生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请大家折一折,试一试,你能找到哪些方法?”学生很快找到了下面三种方法:老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看看还能否找到其它的分法,学生经过努力,又找到了下面的分法: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还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习惯。 8.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知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习方法可谓多种多样,其中就包括预习、阅读、听课、观察、质疑、讨论、练习、考查等。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对学生加以指导,结合良好学习习惯进行反复训练、培养。
例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学习,可让学生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学习怎样求正方形周长列加法算式尝试计算。
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和思路。与同桌相互讨论比较谁的算法简便。熟练了以上的学习过程,那么在学习正方形周长的时候,学生就不再感到无所适从了。
9.合作与交流的习惯。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可以讨论、争辩、交流,给学生以极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尽情地自我表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强思维的检索频率,使思维异常活跃,启迪学生创新的灵感,有效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1)学会认真倾听发言。倾听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并加以思考,从而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为此,我逐步要求学生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不插嘴;二是听出别人发言的要点,培养自己收集他人发言中重要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需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自己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
(2)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以外,还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把自己的见解清楚地说出来让别人听,让别人评价并接受自己的主张。
10.自我评价的习惯。
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判与分析的一种自我审视的行为。
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要做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自信心。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也是评价群体中的一员,能积极参与到评价中来,及时了解自己在学习数学中的态度,了解自己在学习数学的方法上优、缺点,了解自己在学习数学的能力上有没有提高,加深对数学学习的体验,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教师组织起有效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随时进行自我反馈、自我调整、自我完善,有助于提高自我评价能力。如教学“平行和垂直”一章节时,我先让学生画出平面内两条直线会形成的图形,学生画出了很多。画好后我让学生分类,有的认为分类,有的认为分类、类、类。这时,我没有急于作评判,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评价他人的说法。学生经过激烈的争论,最后统一了认识,认为按“是否相交”来分类比较合理。这样,学生不仅理清了思路,巩固了知识,而且在辨认中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发展了思维能力。
总之,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非一朝一夕能养成的,要靠我们老师精心打造。只有坚持不懈地抓住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孩子。
参考文献
[1]文海山.浅析如何培养良好的小学数学学习习惯[J].小学教学参考,2011年24期.
[2] 石国利.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J].现代阅读(教育版).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学习习惯;培养习惯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小学,使学生学好数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数学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并且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能促进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提高自学能力,既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根本,又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学生是否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当前的学习成绩,而且对今后乃至终身的学习和工作都会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一、农村小学生学习不良习惯的主要原因
我校地处边远的农村,家长们忙做农活,疏于对学生的指导,大部分家长识字较少,加上家长普遍有读不读书照样挣钱的观念。因此,乡村小学生受不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的局限性,导致学生数学学习习惯方面存在诸多的弊病:上课不专心听讲,解题不独立思考,作业不独立完成,错题不及时订正,题目不完整解答,题意不仔细解读。字迹不认真书写,歪七扭八,潦草、字迹很难让别人看懂;添字、漏字、错字、漏掉数字或运算符号、点错小数点,也常有发生。有些学生计算粗心大意、经常出错,计算后也不检查验算。有些学生做作业不善于独立思考、爱抄袭别人的。有些学生对作业中做错的题目,不找其原因,及时纠正,二是走马观花、一带而过。
学习习惯差导致:学习兴趣低——学习成绩差——学习信心衰退——学生厌学。由此可见,不良学习习惯直接引发学生的学习成绩差,教师教学费力的严重后果。大量事实也表明,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并不取决于智力水平的高低,而往往取决于学习习惯的差异。
二、数学学习习惯培养方法
小学阶段是学生长知识、长身体,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学校教育如何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及时培养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营造宽松愉快的合作氛围。
研究表明:在心情舒畅的状态下学习工作,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活跃;而在情绪低落时,思路狭窄,思维迟钝。同样,学生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敢想、敢说、敢做、敢怀疑、敢标新立异。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无拘无束地展开讨论,必须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建立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就要因题而异,通过巧妙的诱导,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教学语言要尽量贴近儿童,富有童趣。
数学教学内容本身比较抽象、枯燥,如果教学语言生涩、呆板,小学生学起来就容易乏味、疲倦,很难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因此,教学语言在精炼、准确的同时,更要生动、活泼,贴近儿童。
2.让小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促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课堂教学中如果过多地让小学生被动地听教师讲授,这种听讲势必缺乏一种“我要学”的参与意识。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因,对于培养专心听讲的习惯是极为不利的。只有处于积极主动学习状态下的听讲,才能真正做到专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让每一个小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要注意动静搭配,调整小学生听讲情绪。
数学课教学的主体结构是讲与练的结合。讲授要通过练习消化理解。巩固运用,为了使小学生始终保持专心听讲的学习情绪,就必须讲究课堂练习的设计。在练习设计上要有利于小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另外,还要注意练习设计的思考性、趣味性,练习形成的多样性和科学性,练习安排的渐进性和层次性。在课堂上不失时机地引导小学生动口讲一讲,动手摆一摆,动笔练一练,并穿插一些轻松活泼的数学游戏,这对于调整小学生的听课情绪往往是大有裨益的。小学生处于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兴趣自然就浓了。
4.要善于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小学生本来就具有较强的好奇心理,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心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一开始就对问题产生强烈的兴趣,后来学习就轻松了。
5.要善于鼓励和榜样示范。
根据小学生好模仿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发现一些小学生可以效仿的事例,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词语触动孩子的心灵。如:“你的想法真是与众不同”、“你的发言思维含量很高”,“你提出的问题很有研究价值”等等。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榜样的影响下,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6.要善于引导小学生主动质疑。
学生学习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疑点或难点,而这些疑点和难点往往就是我们教学中的关键。及时鼓励小学生主动质疑问题,组织引导学生讨论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对主动质疑问题的小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调动他们质疑问题的积极性。另外,教师应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养成经常设疑的习惯,这也为小学生主动质疑创造示范,使他们知道如何去质疑。
(三)培养学生适合新课程教学的新的良好习惯。
1.构建知识结构的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整理知识,构建合理的、有利于后继发展的知识结构,能使学生学会一些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为创新提供一个基础。如:在每堂课的最后留几分钟,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小结,整理所学的内容,梳理所学的知识。在一组例题或一个单元相关知识学完后,让学生以文字、图表等各种表现形式,将所学过的知识梳理总结,形成网络,自编提纲或练习题进行复习。例如:复合应用题的教学,新授时,引导学生归纳小结一步计算应用题与复合应用题间的发展变化;复习时,通过自编题目等学习活动并结合应用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悟出题目内容变,而其结构不变,掌握复合应用题的一般解法,并构建了复合应用题的一般结构。 2.课前预习习惯。
有效的预习,能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学习的质量。数学学科的学习,要十分重视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课前预习是指学生在新课前的一定时间里,先自己对教师所要教学的知识内容进行学习,能提高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使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既是学好新课、取得高效的学习成果的基础,也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预习,学生能对新课有个初步了解。预习中学生能读懂的那些知识内容会自然地让学生联系起学过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找到学习的捷径,为学习新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预习中实在读不懂的知识内容,能让学生确定课堂上主要精力应集中在什么地方,使注意力更加集中,精力更加充沛,同时也使各自的学习都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较强的针对性,不仅有利于课堂上及时消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而且能提高听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课前预习不仅为学习新课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也使学生为自己的学习作好必要的心理准备,能很好提高学习效果。长此以往,才能使学生养成自觉预习的良好习惯。
3.专心上课、主动探究习惯。
专心上课、主动探究有利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能充分发挥课堂优势,创造互帮互学、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阵地。课堂上学生是否专心学习,是否具有学习主动性,主要在于教师充当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水平如何,也就是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如何。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减法”,教师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30支铅笔,卖出20支,还剩几支?教师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30-20=10;有的把30分成20和10先算20-20=0,再算0+10=10;有的想20+( )=30,因为20+10=30所以30-20=10,这样,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方法多种多样,人人都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出示同类的问题,启发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这样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
4.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完成作业,是学生最基本、最经常的学习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从小就养成:
(1)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即规范书写,保持书写清洁的习惯。作业的格式、数字的书写、数学符号的书写都要规范。
学生良好的数学书写习惯不是一天就能养成的,它是经过长期的严格训练逐渐养成的,只要我们天天抓、堂堂抓,一抓到底,同时老师还要及时地给予学生帮助,耐心指导、严格要求,学生一定会养成良好的数学书写习惯。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孩子的数学作业都规范、整洁、干净,节省老师批改作业的时间,而且还会让每一位批改作业的老师都有赏心悦目之感!
(2)良好的行为习惯。要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不要跟别人对算式和结果,更不要抄袭别人的作业。独立作业是指学生独自完成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布置的练习。作业是吸收和消化知识、应用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习效果和了解学习状况的重要手段,是教学的延续,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3)认真审题,仔细运算的习惯。教师要加强读题指导,使学生养成认真读题、抓住难点理解题目的良好习惯。审题就是了解题意,弄清题目中所给的数据信息、运算符号、已知条件和问题,明确题目的要求。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前提,有利于学生形成做事细心、踏实的品质。因此,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作业的基本方法,而且要帮助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对于计算题,要训练学生具备沉着、冷静的学习态度,不管题目是难还是易,都要认真对待,不得马虎草率。这样有利于学生准确计算,加快计算速度,提高计算能力。这样长期坚持,才能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与办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验算的习惯。教师要对学生循循善诱,教育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实在不能解决再和他人展开讨论,打开解题思路;要教育学生不能偷看或抄袭作业,不能有依赖思想,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独立完成作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思想上端正作业态度;还要注意因材施教,帮助学生系统地复习知识,及时辅导学困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较为全面的掌握,然后才布置必要的练习作业,这样才能让学困生也具有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
5.善于质疑的习惯。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让他们想问、敢问、好问、会问。
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也可从模仿开始,教师要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教给学生可以在哪儿找疑点。一般来说,质疑可以发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及关键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角度,提出问题。
6.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习惯,使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摆一摆、讲一讲来获取新知。例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有没有联系?这个问题就可以通过操作自制的活动角,边操作、边观察、边讨论,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开展类似的教学活动,就能使学生养成手脑结合,勤于实践的学习习惯。
7.良好思维习惯。
在教学活动中,要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创新”的实践活动,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猜想、联想、发散思维、推理、操作、实验、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他们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通过“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吗?”“你还能想到什么?”“你有独特的见解吗?”“你能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吗?”等言语,启发和诱导,鼓励学生敢想、敢说,不怕出错、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如:一位老师在讲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要求学生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请大家折一折,试一试,你能找到哪些方法?”学生很快找到了下面三种方法:老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看看还能否找到其它的分法,学生经过努力,又找到了下面的分法: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还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习惯。 8.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知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习方法可谓多种多样,其中就包括预习、阅读、听课、观察、质疑、讨论、练习、考查等。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对学生加以指导,结合良好学习习惯进行反复训练、培养。
例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学习,可让学生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学习怎样求正方形周长列加法算式尝试计算。
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和思路。与同桌相互讨论比较谁的算法简便。熟练了以上的学习过程,那么在学习正方形周长的时候,学生就不再感到无所适从了。
9.合作与交流的习惯。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可以讨论、争辩、交流,给学生以极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尽情地自我表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强思维的检索频率,使思维异常活跃,启迪学生创新的灵感,有效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1)学会认真倾听发言。倾听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并加以思考,从而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为此,我逐步要求学生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不插嘴;二是听出别人发言的要点,培养自己收集他人发言中重要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需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自己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
(2)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以外,还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把自己的见解清楚地说出来让别人听,让别人评价并接受自己的主张。
10.自我评价的习惯。
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判与分析的一种自我审视的行为。
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要做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自信心。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也是评价群体中的一员,能积极参与到评价中来,及时了解自己在学习数学中的态度,了解自己在学习数学的方法上优、缺点,了解自己在学习数学的能力上有没有提高,加深对数学学习的体验,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教师组织起有效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随时进行自我反馈、自我调整、自我完善,有助于提高自我评价能力。如教学“平行和垂直”一章节时,我先让学生画出平面内两条直线会形成的图形,学生画出了很多。画好后我让学生分类,有的认为分类,有的认为分类、类、类。这时,我没有急于作评判,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评价他人的说法。学生经过激烈的争论,最后统一了认识,认为按“是否相交”来分类比较合理。这样,学生不仅理清了思路,巩固了知识,而且在辨认中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发展了思维能力。
总之,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非一朝一夕能养成的,要靠我们老师精心打造。只有坚持不懈地抓住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孩子。
参考文献
[1]文海山.浅析如何培养良好的小学数学学习习惯[J].小学教学参考,2011年24期.
[2] 石国利.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J].现代阅读(教育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