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是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根本,是经济区发展的后劲所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14个重点产业园区在经过多年发展后,已初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产业体系。不过,伴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原有粗放式开发、功能单一的产业园区建设模式已难以承载新的发展诉求。在此背景下,打造“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成为了当前众多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的新模式。
功能定位与城市发展相契合
“产城融合”是指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将居住、商业、生态、文化、休闲、娱乐等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有机融入园区发展中,形成多元功能复合共生的新型产业园区乃至新城区。
在这一过程中,产业园区的发展定位特别是产业的选择和布局要与其所依托的城镇的发展定位相吻合,形成独具魅力的园区特色才有利于产业园区发展愿景的实现。“产业园区在布局和服务方面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样才能加快发展。在产业选择方面,要引导已有的企业进行优化升级、改造;在战略性的新兴产业方面,要引进、优化园区内的产业布局。同时,在进行园区的规划时,如何突出循环经济的因素和作用,使园区的发展更加符合国家政策等,这些都是产业园区面对新常态时必须考虑的。”广西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姚华表示。
以中泰崇左产业园为例,其所依托的城市崇左是中国通往东盟最便捷的陆路大通道,亦被誉为中国著名的“糖都”和“锰都”。根据这一区位优势,崇左的城市规划将其定位为中国—东盟自贸区陆路通道上,以边境贸易、边关旅游、壮族文化及山水园林为特色的广西西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生态型城市。有鉴于此,中泰崇左产业园也将其发展方向定位为“陆路东盟新高地、中泰合作示范区”,重点发展循环糖与食品制造、休闲旅游业、材料电子产业、国际商贸物流业、跨境电子商务等主导产业,打造中泰产业合作示范区、崇左“宜工、宜商、宜居、宜游”的副城。
据悉,目前园区已有中粮集团、中国铝业、泰国两仪集团、龙赞集团等8家知名企业进驻园区,已建、在建和意向建设项目33个,计划总投资134.35亿元人民币,建成达产后每年产值可达211亿元人民币。同时,还建成22公里工业大道,水、电、路、供气、排污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这些都为推进产城融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产城互动 宜商宜居
产业园区再高端,如果没有人气也只是一座“孤城”。尤其是在产城融合阶段,伴随着产业升级和基础设施的改善,通过生态环境、文化景观、科技创新等要素引导产业园区从单纯的宜商,向宜商宜居兼顾转变,是园区提高整体活力的重要方式,也是产城融合的最终方向。
“产业园区布局的时候要考虑怎样去拉动当地的就业,尤其是像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园区,要考虑为入园工作的外来劳务者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保障,比如职工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相应的配套。”姚华表示,园区的规划和建设方面要为园区的务工人员留下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使他们不再是一个“候鸟”,而有机会在此 “筑巢安家”,这样才能更好地把产业园区融入到城镇规划里面,使园区在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城镇化。
在北部湾经济区的14个重点产业园区中,目前已有不少园区迈向产城融合的推进阶段,例如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宁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北海工业园区等一些较早开发的园区,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不仅产业集聚,各项城市功能也日臻成熟完善,既是备受企业投资青睐的热土,也是环境优美的人居佳地。
其中,位于广西南宁市北郊的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其前身为全国最大的华侨农场,当前正依托地处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多个区域合作的交汇点及服务中国—东盟博览会等优势,将其规划为综合产业区、南宁教育园区西片区、旅游度假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这四个功能区。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了食品加工、生物医药、机械制造三大核心产业集群,百威啤酒、美国波尔、印尼金光集团、泰国正大集团等著名企业相继落户开发区,产业集聚效应凸显。与此同时,园区内金融、通讯、医疗、教育、商贸等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共有东盟9个国家的上万名归侨侨眷和谐聚居,不仅形成了侨区独特的人文资源优势,还为投资者提供了和谐宽松的投资环境,真正践行了“产城融合”的理念。
“产”“城”同步,融合发展
从产业园区设立到全面实施产城融合,传统的产业园区往往采取“先生产后生活,先产业后城镇”的发展模式,使得“产”“城”发展不同步,“产”“城”空间错位发展格局的出现。为了突破这种发展格局,中马钦州产业园自创立之初就以“打造成产城融合、规划人口50万人的新城”为目标,探索建立以资本为导向的园区开发体系。即围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跨境服务业集群,整合相关技术、人才和资本要素,搭建TFM(技术、资金、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平台。
经过三年多的发展,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已开始华丽转身,进入到以产城项目为主推进的新阶段。目前园区已经基本具备成片开发和产业项目“即到即入园”的条件。尤其是2015年以来,园区内总投资6.5亿元人民币的港青油脂项目已建成投产,总投资9亿元人民币的慧宝源生物制药项目一期即将完成设备安装。同时,园区还建立了中国—东盟植物药与天然药研究与产业化基地、易通浩光电产业园、中国—东盟卫星应用产业化基地、弘信创业工场(物流电商平台)、中马科技园(创新孵化平台)等五个产业发展平台,建成后年产值可达336亿元人民币。
不仅如此,据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高朴介绍,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当前园区正围绕建设具有自由贸易功能的“第四代园区”推进开发模式创新,把高端产业集聚、产业城市融合、科教资源以及世界贸易投资规则对接结合起来,打造宜工、宜商、宜居、宜游、宜学的第四代产业园区。
“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根据这一发展理念,北部湾经济区各重点产业园区正发挥各自优势迈入产城融合阶段,为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开放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联系编辑:[email protected]
功能定位与城市发展相契合
“产城融合”是指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将居住、商业、生态、文化、休闲、娱乐等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有机融入园区发展中,形成多元功能复合共生的新型产业园区乃至新城区。
在这一过程中,产业园区的发展定位特别是产业的选择和布局要与其所依托的城镇的发展定位相吻合,形成独具魅力的园区特色才有利于产业园区发展愿景的实现。“产业园区在布局和服务方面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样才能加快发展。在产业选择方面,要引导已有的企业进行优化升级、改造;在战略性的新兴产业方面,要引进、优化园区内的产业布局。同时,在进行园区的规划时,如何突出循环经济的因素和作用,使园区的发展更加符合国家政策等,这些都是产业园区面对新常态时必须考虑的。”广西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姚华表示。
以中泰崇左产业园为例,其所依托的城市崇左是中国通往东盟最便捷的陆路大通道,亦被誉为中国著名的“糖都”和“锰都”。根据这一区位优势,崇左的城市规划将其定位为中国—东盟自贸区陆路通道上,以边境贸易、边关旅游、壮族文化及山水园林为特色的广西西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生态型城市。有鉴于此,中泰崇左产业园也将其发展方向定位为“陆路东盟新高地、中泰合作示范区”,重点发展循环糖与食品制造、休闲旅游业、材料电子产业、国际商贸物流业、跨境电子商务等主导产业,打造中泰产业合作示范区、崇左“宜工、宜商、宜居、宜游”的副城。
据悉,目前园区已有中粮集团、中国铝业、泰国两仪集团、龙赞集团等8家知名企业进驻园区,已建、在建和意向建设项目33个,计划总投资134.35亿元人民币,建成达产后每年产值可达211亿元人民币。同时,还建成22公里工业大道,水、电、路、供气、排污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这些都为推进产城融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产城互动 宜商宜居
产业园区再高端,如果没有人气也只是一座“孤城”。尤其是在产城融合阶段,伴随着产业升级和基础设施的改善,通过生态环境、文化景观、科技创新等要素引导产业园区从单纯的宜商,向宜商宜居兼顾转变,是园区提高整体活力的重要方式,也是产城融合的最终方向。
“产业园区布局的时候要考虑怎样去拉动当地的就业,尤其是像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园区,要考虑为入园工作的外来劳务者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保障,比如职工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相应的配套。”姚华表示,园区的规划和建设方面要为园区的务工人员留下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使他们不再是一个“候鸟”,而有机会在此 “筑巢安家”,这样才能更好地把产业园区融入到城镇规划里面,使园区在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城镇化。
在北部湾经济区的14个重点产业园区中,目前已有不少园区迈向产城融合的推进阶段,例如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宁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北海工业园区等一些较早开发的园区,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不仅产业集聚,各项城市功能也日臻成熟完善,既是备受企业投资青睐的热土,也是环境优美的人居佳地。
其中,位于广西南宁市北郊的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其前身为全国最大的华侨农场,当前正依托地处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多个区域合作的交汇点及服务中国—东盟博览会等优势,将其规划为综合产业区、南宁教育园区西片区、旅游度假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这四个功能区。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了食品加工、生物医药、机械制造三大核心产业集群,百威啤酒、美国波尔、印尼金光集团、泰国正大集团等著名企业相继落户开发区,产业集聚效应凸显。与此同时,园区内金融、通讯、医疗、教育、商贸等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共有东盟9个国家的上万名归侨侨眷和谐聚居,不仅形成了侨区独特的人文资源优势,还为投资者提供了和谐宽松的投资环境,真正践行了“产城融合”的理念。
“产”“城”同步,融合发展
从产业园区设立到全面实施产城融合,传统的产业园区往往采取“先生产后生活,先产业后城镇”的发展模式,使得“产”“城”发展不同步,“产”“城”空间错位发展格局的出现。为了突破这种发展格局,中马钦州产业园自创立之初就以“打造成产城融合、规划人口50万人的新城”为目标,探索建立以资本为导向的园区开发体系。即围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跨境服务业集群,整合相关技术、人才和资本要素,搭建TFM(技术、资金、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平台。
经过三年多的发展,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已开始华丽转身,进入到以产城项目为主推进的新阶段。目前园区已经基本具备成片开发和产业项目“即到即入园”的条件。尤其是2015年以来,园区内总投资6.5亿元人民币的港青油脂项目已建成投产,总投资9亿元人民币的慧宝源生物制药项目一期即将完成设备安装。同时,园区还建立了中国—东盟植物药与天然药研究与产业化基地、易通浩光电产业园、中国—东盟卫星应用产业化基地、弘信创业工场(物流电商平台)、中马科技园(创新孵化平台)等五个产业发展平台,建成后年产值可达336亿元人民币。
不仅如此,据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高朴介绍,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当前园区正围绕建设具有自由贸易功能的“第四代园区”推进开发模式创新,把高端产业集聚、产业城市融合、科教资源以及世界贸易投资规则对接结合起来,打造宜工、宜商、宜居、宜游、宜学的第四代产业园区。
“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根据这一发展理念,北部湾经济区各重点产业园区正发挥各自优势迈入产城融合阶段,为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开放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联系编辑:[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