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让众多老师头痛的事。学不懂有困难,越发没有兴趣和信心,更不愿学。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发现。用这种方法上完课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与学的真谛。采用了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成绩得到提高,而且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四步骤;初中;文言文;教学;《狼》
初中语文中文言文已占到一定的比重,因学生平日接触文言文读本少,文言词语古今义变化大,有一字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加上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故读懂文言文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一篇文章要么读不明白,要么读明白了用白话文说不出来,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积累不够,重难点句子理解不准确,学生对文言文感到头疼。在学习中都有这样的体验:学通学懂了就有兴趣和信心,再难都不怕;学不懂有困难,越发没有兴趣和信心,更不愿学。从现在语文教学来看,很多语文教师对文言文教学都很重视,花费课时多,讲解细致全面,但教学效果一直不够理想。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让众多老师头痛的事。过去,在教文言文时,我从讲解课题、作者入手,然后一句一句领读,一字一字翻译,直到文章中心、写作方法,所有该讲的,一句话也不漏掉,所有该做的课后练习,一道题也不放过。我那时所担心的,是考试时千万别因为自己没讲到,而使学生不会做。至于对学生,我那时所关心的,是他们上课记不记笔记,下课复习不复习。有时候考完,自己也纳闷:这道题明明在课堂上已经讲过了,还反复强调,这是星级题,一定得注意。结果还是错得一塌糊涂。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当时更多的是责怪学生,并没有从自身去找原因。后来,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发现。用这种方法上完课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与学的真谛。
开始,我从“你知道哪些和狼有关的成语”入手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什么“狼子野心”“引狼入室” “狼烟四起”等等,接着,很随便地和同学们展开了漫谈:狼有什么特点? 你喜欢狼吗?为什么? 我把这称之为“漫谈入课”。说是漫谈,其实是我的精心设计。我必须从这一过程中,首先发现学生在学这一课前,哪些已经会了,哪些还不会,从而确定下一步如何去“引导”。
接着是第二步骤:学习课文。先由学生自由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学生提出有两个字音读不准:“缀”,“窘”。当堂有学生予以正读。一个句子难读:“其一犬坐于前”。老师稍加朗读,大家就明白了。然后是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先画下来,待会儿提问。这一步用的时间稍长,学生的提问也较多。但绝大部分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极少数问题,老师点拨一下即可。翻译完后,我提了两个问题:作者写狼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要写这些特点?对于第二问,我原先以为学生回答不出来。结果,学生不仅正确地回答了出来,而且还联系到以前学过的课文。这不禁使我有些自惭,以前太低估了学生。
再接下来是第三步骤:评价课文。这里有两层含义:课文里值得学习的地方和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这是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最关键之处。一开始,学生由于习惯了老师的满堂灌,没人发言。我就引导大家:你自己认为课文哪里写得最好?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对《狼》的主旨、结构和写法,一点一点地全“拼”了出来。老师该讲的,学生都讲到了;老师没讲的,有些地方学生也讲到了。比如以前作为难点分析的,是作者以狼为喻,讽刺了那些贪婪阴险的恶势力。学生在分析的时候,不仅赞扬了屠夫的机智勇敢,而且还结合社会实际,批判了一些像狼一样的恶势力。
至于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一开始,学生确实想不到。选入课本的文章,都是典范文章,哪里敢怀疑?静场片刻以后,我启发大家:作者所处的年代,距离现在近一千年,难道到了现在,大家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发生变化,还完全同作者的观点一样?这几句话激起了同学们的不满,于是立刻有人反驳:并不是所有的狼都阴险狡猾,我要为狼鸣不平,这一提议引起了同学们激烈的争论:有同意的,有不同意的。大家争得面红耳赤。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又由于是初次上这样的课,非常遗憾,我没敢让学生再继续争论下去。
最后一个步骤:迁移能力。让学生以自己所喜欢的动物为题,口述一篇托物言志的短文。由于整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学生的发现为主,所以,学生作起这样的作文来,并不犯难。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习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吸取或舍弃。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光记笔记都来不及,哪里还有什么主动性?哪里还有什么发现?
有了这样的尝试,其他的课文,我也适当采用了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成绩得到提高,而且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责任编辑 杜和)
关键词:四步骤;初中;文言文;教学;《狼》
初中语文中文言文已占到一定的比重,因学生平日接触文言文读本少,文言词语古今义变化大,有一字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加上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故读懂文言文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一篇文章要么读不明白,要么读明白了用白话文说不出来,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积累不够,重难点句子理解不准确,学生对文言文感到头疼。在学习中都有这样的体验:学通学懂了就有兴趣和信心,再难都不怕;学不懂有困难,越发没有兴趣和信心,更不愿学。从现在语文教学来看,很多语文教师对文言文教学都很重视,花费课时多,讲解细致全面,但教学效果一直不够理想。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让众多老师头痛的事。过去,在教文言文时,我从讲解课题、作者入手,然后一句一句领读,一字一字翻译,直到文章中心、写作方法,所有该讲的,一句话也不漏掉,所有该做的课后练习,一道题也不放过。我那时所担心的,是考试时千万别因为自己没讲到,而使学生不会做。至于对学生,我那时所关心的,是他们上课记不记笔记,下课复习不复习。有时候考完,自己也纳闷:这道题明明在课堂上已经讲过了,还反复强调,这是星级题,一定得注意。结果还是错得一塌糊涂。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当时更多的是责怪学生,并没有从自身去找原因。后来,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发现。用这种方法上完课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与学的真谛。
开始,我从“你知道哪些和狼有关的成语”入手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什么“狼子野心”“引狼入室” “狼烟四起”等等,接着,很随便地和同学们展开了漫谈:狼有什么特点? 你喜欢狼吗?为什么? 我把这称之为“漫谈入课”。说是漫谈,其实是我的精心设计。我必须从这一过程中,首先发现学生在学这一课前,哪些已经会了,哪些还不会,从而确定下一步如何去“引导”。
接着是第二步骤:学习课文。先由学生自由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学生提出有两个字音读不准:“缀”,“窘”。当堂有学生予以正读。一个句子难读:“其一犬坐于前”。老师稍加朗读,大家就明白了。然后是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先画下来,待会儿提问。这一步用的时间稍长,学生的提问也较多。但绝大部分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极少数问题,老师点拨一下即可。翻译完后,我提了两个问题:作者写狼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要写这些特点?对于第二问,我原先以为学生回答不出来。结果,学生不仅正确地回答了出来,而且还联系到以前学过的课文。这不禁使我有些自惭,以前太低估了学生。
再接下来是第三步骤:评价课文。这里有两层含义:课文里值得学习的地方和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这是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最关键之处。一开始,学生由于习惯了老师的满堂灌,没人发言。我就引导大家:你自己认为课文哪里写得最好?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对《狼》的主旨、结构和写法,一点一点地全“拼”了出来。老师该讲的,学生都讲到了;老师没讲的,有些地方学生也讲到了。比如以前作为难点分析的,是作者以狼为喻,讽刺了那些贪婪阴险的恶势力。学生在分析的时候,不仅赞扬了屠夫的机智勇敢,而且还结合社会实际,批判了一些像狼一样的恶势力。
至于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一开始,学生确实想不到。选入课本的文章,都是典范文章,哪里敢怀疑?静场片刻以后,我启发大家:作者所处的年代,距离现在近一千年,难道到了现在,大家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发生变化,还完全同作者的观点一样?这几句话激起了同学们的不满,于是立刻有人反驳:并不是所有的狼都阴险狡猾,我要为狼鸣不平,这一提议引起了同学们激烈的争论:有同意的,有不同意的。大家争得面红耳赤。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又由于是初次上这样的课,非常遗憾,我没敢让学生再继续争论下去。
最后一个步骤:迁移能力。让学生以自己所喜欢的动物为题,口述一篇托物言志的短文。由于整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学生的发现为主,所以,学生作起这样的作文来,并不犯难。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习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吸取或舍弃。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光记笔记都来不及,哪里还有什么主动性?哪里还有什么发现?
有了这样的尝试,其他的课文,我也适当采用了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成绩得到提高,而且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责任编辑 杜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