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理乌托邦式的IT理念
让技术回归工具的位置
对信息技术的片面宣传助长了社会的信息化迷信,顶层设计需要清理对信息化不切实际的幻想。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只是提高城市服务效率的工具,工具本身并不包含工具应用的智慧,应用智慧产生于应用探索的实践之中,产生于技术与环境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优化之中,效益并不来自工具,而是来自使用者的智慧,来自精明的选择、设计与组织环境的配套优化。工具是被动的,使工具与环境配套融合是智慧城市的核心智慧。
智慧城市不存在理想的环境
完美的城市大脑功能以完美的条件假设为前提。假定可实现城市信息全面感知,可打通全部信息烟囱,能连接全部相关机构,聚集了全部问题的处理方式,这时的城市大脑才能解决城市未来的一切问题。然而,这种假设并不现实,城市是动态变化的,不知道会出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需要什么数据,全面感知是不可能的,全部数据的收集成本会无法承受,因此城市数据资源永远是不完备的,完美的城市大脑因缺乏完美的数据条件无法生存。智慧城市只能靠不完美的城市大脑来适应不完美的数据环境,解决为数不多的现实问题。
大数据不可能预测一切
大数据的宣传者深信完美的数据可以预测一切,能够制定出解决一切问题的办法,这在理论上是行不通的。不确定性是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事件是不可预测的。在实践中城市数据完备更做不到,很多重要的信息是无法数字化的,即使能够数字化的信息全部收齐也是不可能的,数据收集成本会指数增长,同时,解决问题的时间约束也是大障碍,事物在不停地变化,信息生成的速度常常快于收集的速度,城市大脑必须在数据不完备的环境下工作,大数据与城市大脑都不是万能的。
智慧城市要与不完美的系统共存
智慧的本质不是实现完美,而是利用不完美的设施在不完美的环境中创造更多效益。完美的城市大脑是乌托邦式的幻想,顶层设计要与不完美的环境与不完美的技术设施共存。选择恰当的方案是顶层设计者智慧的体现,要做最有效益的事情,城市智慧体现为长远的经济学合理性,与有缺陷的信息系统共存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常态。
以业务链设计为中心的顶层设計
设计能够生存下来的业务
顶层设计最重要是要设计能够生存下来的智能系统,不能存活何来智慧?存活的关键是有效益,效益导向比工具导向更重要。效益思维是超出IT层次的思维,效益思维要考虑外部配套、用户成熟、管理机制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效益思维是超IT的思维,其结果是构建有效益的服务链。
早期信息系统的建设,效益链由甲方考虑,乙方只负责系统可行性,但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是项目层次之上的设计,项目的效益链条是重点设计的内容,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可以交给他人去做,设计者精力要放在建成稳定的效益业务链上,顶层设计能留下的成果就是这种有效益、可持续的业务系统。
从技术复杂性到价值复杂性
在传统的信息系统工程设计中,设计者是不考虑服务价值的,价值问题均由甲方考虑,乙方只考虑系统的可行性。而智慧城市设计不同,选择合适的应用项目也是设计内容之一,乙方必须对项目进行价值评估,依价值高低精选,恰当的项目选择是实现效益的关键。设计者需要估算项目的难度与成本,不仅要考虑IT技术成本,还要考虑社会组织优化的成本,考虑业务的规模、稳定性与社会影响力,有规模、可持续的社会化业务才有更大的社会效益。
方向明确的服务才有生命力
针对性明确的应用项目更能够生存,而强调服务的全方位并不会增添生命力,城市面对的环境从来就是不完美的,顶层设计必须要如同假牙契合口腔一样契合不完美的环境。每个城市都有其最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都有其解决问题的有利条件,有所为有所不为是智慧城市项目扎根的原则。有效的智慧城市系统不是天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能够生存的智能服务系统基础上不断改进形成的,先要生存再求完善是智慧城市项目成长之路。
设计完整的效益业务链
智慧城市项目效益需要规模,没有足够的规模很难回收投资。成功的应用特例不表明系统有价值,服务有规模才说明系统有价值,应用服务有稳定的流程与队伍才能形成规模,才能形成社会的服务期望,才会形成社会影响力,服务才能持续生存下去。顶层设计要规划这种完整的业务链,业务链是智慧城市服务运行的支柱。
很多顶层设计并不是以业务链设计为中心,而是以平台、能力为中心,这是工具导向的设计,没有效益导向工具系统站不住脚,平台、能力等工具需要组合集成才能解决问题,有能力完成这种集成的人太少,由用户自己集成功能的应用模式无法形成用户规模,难以形成稳定的服务,必然引不起社会的重视。
智慧城市是效益业务链的集成
顶层设计能够生存下来的成果不是一系列待用户使用的功能平台,也不是具有通用功能的城市大脑,能够生存下来的只能是若干具有可持续效益的业务链。能够顶起城市大脑生存的不是其万能的适应性,而是若干有稳定效益的业务链在持续地运行。智慧城市不会因有大数据中心和城市运行管理中心而得名,而是因有诸多有效益的社会服务业务链而得名,智慧城市是有效益的业务链不断丰富而呈现的状态,智慧城市是诸多有效益业务链汇集的成果。
设计自动追求效益的机制
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是改进出来的
面对自然环境的工程项目大都是确定性的,如楼宇、桥梁可以一次性设计,但对人服务的项目往往有很多不确定性,不仅技术会不断变化,人的需求更在不断变化,城市管理面对太多的不确定性,太多知识有待摸索,因此智慧城市建设项目需要通过迭代改进来完成,顶层设计只是给出迭代的初始值,成功的业务链是通过反馈改进来完成的。顶层设计需要设计有效的迭代改进机制,使智慧业务能够持续有效地改进。
反馈改进是智慧积累的基本模式
城市智慧是超出信息技术层次的智慧,技术的应用比技术本身有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应用是技术与环境的相互协调,其经验与知识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反馈改进是获取知识与经验的基本模式,应用智慧需要在效益导向的修改完善中不断积累,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形成的业务链是应用智慧积累的主要成果。业务链的完善优化也是社会的组织学习过程,其耗费的时间与成本往往高于IT成本。 选择成功率高的领域
顶层设计的最终目标是形成可持续的智能化业务。业务能否持续,一方面取决于主观努力,另一方面取决于外部生态环境,路径是一种生态环境的选择,要选择成功率高的方向。智慧城市项目的成功率与服务需求的规模正相关,体量太小的城市就不宜开展规模太大的工程,在智慧产业规划方面更需要慎重,产业发展有自己的规律,不是人为可控的,产业发展不可强行。应当依据城市的特点顺势而为,热门产业成功率太低,不可轻易为之。
设计业务的生命机制
顶层设计的核心任务是设计可持续、有效益的业务链,业务生命力关键在两点,一是业务部门有持续追求效益的动力,二是有逼近效益的反馈改进机制。有生命力的业务要能够自动适应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业务方向追求效益,未来环境的变化是设计人员无法预见的,改进工作必须由未来的运行机构去做,顶层设计要为运行机构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让机构有积极性去自我优化,并要设计流畅的反馈改进机制,提高改进运转的效率。
将顶层设计变为长期服务
建立顶层设计长期评估机制
顶层设计的评估機制需要改进,现在的评估机制是一次性专家评审,至多只能控制投资的规模,而对于长期的执行效果没有什么影响。设计与执行效果无关,不仅降低方案的权威性,而且设计本身也很难改进,使效益导向在设计中无法发挥作用。顶层设计必须由一次性评审变为多次效益评测,可以按年复查,既可以检查部门执行效果,又可以检查顶层设计是否符合实际,促进设计与建设两方面的质量提高,顶层设计及时修改的过程也是智慧积累的过程。
顶层设计核心人员的责任应当长期化,主要决策领导要长期负责,不能因工作调动就推诿不管,评审专家也要长期负责,专家个人的意见要记入专家档案,这样会促进专家们负起责任,有助于剔除伪专家,提升项目评审的质量。
顶层设计要成为长期服务业务
顶层设计能够做到定期复审、及时修改,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贡献就会大大增加,权威性也会大大提高,就可升级为一项长期的技术咨询服务,支持智慧城市建设,帮助智慧城市建设尽快实现效益。顶层设计多次复核有助于提升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水平,提供智慧城市建设咨询的服务也会增加顶层设计部门的收入,促进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业务的专业化发展。
加强理论研究,摒弃实用主义
智慧城市是创新的事业,严谨的理论非常重要,混乱的概念直接导致建设的弯路,智慧城市建设思路的清晰是实现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
缺乏严谨的逻辑思维、习惯于“想当然”的思维模式是理论科学得不到发展的重要原因,“想当然”思维方式将未深思熟虑的聪明盲目扩张到未知领域,直到碰上钉子。聪明不等于智慧,智慧懂得聪明的边界并知道何时该停止。信息化失误常常来自聪明的无限放大导致的极端化,例如信息共享的极端化、大数据能力的绝对化等,严谨的思维训练将有助于克服这种肤浅的线性思维。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理论研究必须摈弃没有原则的实用主义,迎合流行理念能一时获益,但会迷失方向,无法取得智慧城市建设的长久成功,唯有严谨思维的顶层设计才能获得社会的尊重,才有光辉的前景。
(作者系原中国信息协会副会长,现任中电科新型智慧城市研究院首席顾问)
让技术回归工具的位置
对信息技术的片面宣传助长了社会的信息化迷信,顶层设计需要清理对信息化不切实际的幻想。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只是提高城市服务效率的工具,工具本身并不包含工具应用的智慧,应用智慧产生于应用探索的实践之中,产生于技术与环境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优化之中,效益并不来自工具,而是来自使用者的智慧,来自精明的选择、设计与组织环境的配套优化。工具是被动的,使工具与环境配套融合是智慧城市的核心智慧。
智慧城市不存在理想的环境
完美的城市大脑功能以完美的条件假设为前提。假定可实现城市信息全面感知,可打通全部信息烟囱,能连接全部相关机构,聚集了全部问题的处理方式,这时的城市大脑才能解决城市未来的一切问题。然而,这种假设并不现实,城市是动态变化的,不知道会出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需要什么数据,全面感知是不可能的,全部数据的收集成本会无法承受,因此城市数据资源永远是不完备的,完美的城市大脑因缺乏完美的数据条件无法生存。智慧城市只能靠不完美的城市大脑来适应不完美的数据环境,解决为数不多的现实问题。
大数据不可能预测一切
大数据的宣传者深信完美的数据可以预测一切,能够制定出解决一切问题的办法,这在理论上是行不通的。不确定性是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事件是不可预测的。在实践中城市数据完备更做不到,很多重要的信息是无法数字化的,即使能够数字化的信息全部收齐也是不可能的,数据收集成本会指数增长,同时,解决问题的时间约束也是大障碍,事物在不停地变化,信息生成的速度常常快于收集的速度,城市大脑必须在数据不完备的环境下工作,大数据与城市大脑都不是万能的。
智慧城市要与不完美的系统共存
智慧的本质不是实现完美,而是利用不完美的设施在不完美的环境中创造更多效益。完美的城市大脑是乌托邦式的幻想,顶层设计要与不完美的环境与不完美的技术设施共存。选择恰当的方案是顶层设计者智慧的体现,要做最有效益的事情,城市智慧体现为长远的经济学合理性,与有缺陷的信息系统共存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常态。
以业务链设计为中心的顶层设計
设计能够生存下来的业务
顶层设计最重要是要设计能够生存下来的智能系统,不能存活何来智慧?存活的关键是有效益,效益导向比工具导向更重要。效益思维是超出IT层次的思维,效益思维要考虑外部配套、用户成熟、管理机制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效益思维是超IT的思维,其结果是构建有效益的服务链。
早期信息系统的建设,效益链由甲方考虑,乙方只负责系统可行性,但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是项目层次之上的设计,项目的效益链条是重点设计的内容,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可以交给他人去做,设计者精力要放在建成稳定的效益业务链上,顶层设计能留下的成果就是这种有效益、可持续的业务系统。
从技术复杂性到价值复杂性
在传统的信息系统工程设计中,设计者是不考虑服务价值的,价值问题均由甲方考虑,乙方只考虑系统的可行性。而智慧城市设计不同,选择合适的应用项目也是设计内容之一,乙方必须对项目进行价值评估,依价值高低精选,恰当的项目选择是实现效益的关键。设计者需要估算项目的难度与成本,不仅要考虑IT技术成本,还要考虑社会组织优化的成本,考虑业务的规模、稳定性与社会影响力,有规模、可持续的社会化业务才有更大的社会效益。
方向明确的服务才有生命力
针对性明确的应用项目更能够生存,而强调服务的全方位并不会增添生命力,城市面对的环境从来就是不完美的,顶层设计必须要如同假牙契合口腔一样契合不完美的环境。每个城市都有其最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都有其解决问题的有利条件,有所为有所不为是智慧城市项目扎根的原则。有效的智慧城市系统不是天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能够生存的智能服务系统基础上不断改进形成的,先要生存再求完善是智慧城市项目成长之路。
设计完整的效益业务链
智慧城市项目效益需要规模,没有足够的规模很难回收投资。成功的应用特例不表明系统有价值,服务有规模才说明系统有价值,应用服务有稳定的流程与队伍才能形成规模,才能形成社会的服务期望,才会形成社会影响力,服务才能持续生存下去。顶层设计要规划这种完整的业务链,业务链是智慧城市服务运行的支柱。
很多顶层设计并不是以业务链设计为中心,而是以平台、能力为中心,这是工具导向的设计,没有效益导向工具系统站不住脚,平台、能力等工具需要组合集成才能解决问题,有能力完成这种集成的人太少,由用户自己集成功能的应用模式无法形成用户规模,难以形成稳定的服务,必然引不起社会的重视。
智慧城市是效益业务链的集成
顶层设计能够生存下来的成果不是一系列待用户使用的功能平台,也不是具有通用功能的城市大脑,能够生存下来的只能是若干具有可持续效益的业务链。能够顶起城市大脑生存的不是其万能的适应性,而是若干有稳定效益的业务链在持续地运行。智慧城市不会因有大数据中心和城市运行管理中心而得名,而是因有诸多有效益的社会服务业务链而得名,智慧城市是有效益的业务链不断丰富而呈现的状态,智慧城市是诸多有效益业务链汇集的成果。
设计自动追求效益的机制
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是改进出来的
面对自然环境的工程项目大都是确定性的,如楼宇、桥梁可以一次性设计,但对人服务的项目往往有很多不确定性,不仅技术会不断变化,人的需求更在不断变化,城市管理面对太多的不确定性,太多知识有待摸索,因此智慧城市建设项目需要通过迭代改进来完成,顶层设计只是给出迭代的初始值,成功的业务链是通过反馈改进来完成的。顶层设计需要设计有效的迭代改进机制,使智慧业务能够持续有效地改进。
反馈改进是智慧积累的基本模式
城市智慧是超出信息技术层次的智慧,技术的应用比技术本身有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应用是技术与环境的相互协调,其经验与知识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反馈改进是获取知识与经验的基本模式,应用智慧需要在效益导向的修改完善中不断积累,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形成的业务链是应用智慧积累的主要成果。业务链的完善优化也是社会的组织学习过程,其耗费的时间与成本往往高于IT成本。 选择成功率高的领域
顶层设计的最终目标是形成可持续的智能化业务。业务能否持续,一方面取决于主观努力,另一方面取决于外部生态环境,路径是一种生态环境的选择,要选择成功率高的方向。智慧城市项目的成功率与服务需求的规模正相关,体量太小的城市就不宜开展规模太大的工程,在智慧产业规划方面更需要慎重,产业发展有自己的规律,不是人为可控的,产业发展不可强行。应当依据城市的特点顺势而为,热门产业成功率太低,不可轻易为之。
设计业务的生命机制
顶层设计的核心任务是设计可持续、有效益的业务链,业务生命力关键在两点,一是业务部门有持续追求效益的动力,二是有逼近效益的反馈改进机制。有生命力的业务要能够自动适应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业务方向追求效益,未来环境的变化是设计人员无法预见的,改进工作必须由未来的运行机构去做,顶层设计要为运行机构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让机构有积极性去自我优化,并要设计流畅的反馈改进机制,提高改进运转的效率。
将顶层设计变为长期服务
建立顶层设计长期评估机制
顶层设计的评估機制需要改进,现在的评估机制是一次性专家评审,至多只能控制投资的规模,而对于长期的执行效果没有什么影响。设计与执行效果无关,不仅降低方案的权威性,而且设计本身也很难改进,使效益导向在设计中无法发挥作用。顶层设计必须由一次性评审变为多次效益评测,可以按年复查,既可以检查部门执行效果,又可以检查顶层设计是否符合实际,促进设计与建设两方面的质量提高,顶层设计及时修改的过程也是智慧积累的过程。
顶层设计核心人员的责任应当长期化,主要决策领导要长期负责,不能因工作调动就推诿不管,评审专家也要长期负责,专家个人的意见要记入专家档案,这样会促进专家们负起责任,有助于剔除伪专家,提升项目评审的质量。
顶层设计要成为长期服务业务
顶层设计能够做到定期复审、及时修改,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贡献就会大大增加,权威性也会大大提高,就可升级为一项长期的技术咨询服务,支持智慧城市建设,帮助智慧城市建设尽快实现效益。顶层设计多次复核有助于提升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水平,提供智慧城市建设咨询的服务也会增加顶层设计部门的收入,促进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业务的专业化发展。
加强理论研究,摒弃实用主义
智慧城市是创新的事业,严谨的理论非常重要,混乱的概念直接导致建设的弯路,智慧城市建设思路的清晰是实现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
缺乏严谨的逻辑思维、习惯于“想当然”的思维模式是理论科学得不到发展的重要原因,“想当然”思维方式将未深思熟虑的聪明盲目扩张到未知领域,直到碰上钉子。聪明不等于智慧,智慧懂得聪明的边界并知道何时该停止。信息化失误常常来自聪明的无限放大导致的极端化,例如信息共享的极端化、大数据能力的绝对化等,严谨的思维训练将有助于克服这种肤浅的线性思维。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理论研究必须摈弃没有原则的实用主义,迎合流行理念能一时获益,但会迷失方向,无法取得智慧城市建设的长久成功,唯有严谨思维的顶层设计才能获得社会的尊重,才有光辉的前景。
(作者系原中国信息协会副会长,现任中电科新型智慧城市研究院首席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