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论文通过教学案例探讨了支架在习作教学中的设计与运用,以及在运用支架时要遵循的策略与原则,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支架教学,就犹如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支撑,捕捉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让学生能在跳一跳的努力中激发潜能,让学生乐于表达并习得方法,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关键词】小学习作教学 支架 设计与运用 策略与原则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在《习作教学教什么》一书中指出,现在的中小学语文课几乎没有写作教学,写作教学现在通行的三大套路:题目+范文,情境+活动,教写作技法。但是这些套路都是指导在写作前,而缺乏对学生写作中的过程指导。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支架教学,就犹如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支撑,捕捉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让学生能在跳一跳的努力中激发潜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一、什么是支架教学
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定义中很清楚的说明了教师的教就是给学生搭建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学生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形成新的能力。
二、支架的设计与运用
在习作教学中,如果教师能适时地提供精心设计的支架,将对学生的写作质量的提高起着显著的促进作用。现代认知理论认为,写作是以书面语言表达观念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作文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各种不同水平的信息加工的同时进行。为学生提供支架,就可以避免不同水平的信息加工同时进行以降低作文的难度,让学习者经历一些更有写作经验的学生或教师所经历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对于写作中隐性知识地体悟与理解。通过学习支架,学生可以“模仿”“体验”“实践”的方式内化支架所蕴含的写作思维策略与问题解决方法,获得写作能力上的增长。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开课之前,老师出示了带有漫画色彩的人物,它们各具特点:大嗓门、飞毛腿、小百灵……让学生为身边的人对号入座。开课之后,出示词语,让学生交流,读到这些带有特点的词语,你会想到谁?接着老师创设情境,电视台发出征集令,要筹备拍摄微电影《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你想入选吗?
这样的导入,提供这样一个创作背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此处提供的支架,解决了“为谁写”的问题,让学生的习作更有读者意识。
(二)搭建支架,引领方法
1.选择事例
首先,老师通过让学生填寫人物推荐卡:一个人→一个特点→一件事,生交流谁有什么特点?能入选吗?怎样让人信服?选一个事例与大家交流。对于事例的选择,老师再次引入支架,通过对比选择最能表现“小书虫”这一特点的事例。让学生明白,选事例就像射靶一样,一定要正中靶心,不仅要与特点有关,还要选最能体现特点的事例。
2.写出特点
在学生完成习作之后,展示学生的习作,生评议能入选吗?学生都不确定。在此时,老师非常巧妙地引入已经入选习作的小视频,这样更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从老师给方法变为学生要方法,真正满足学生的真实需求。看过视频之后,接着出示习作,多读几遍,找最能体现同学特点的词语或句子,用喜欢的符号做好标记。然后通过交流,学生发现,在介绍身边的人的特点时,可以用上一串动词,几句对话,就能把人物的特点写出来了。老师再趁势出示入选篇目的题目,明确一个好的题目也很重要。
学生通过阅读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写作知识与方法的自我建构。学生内化支架所蕴含的写作思维策略与问题解决方法,获得写作能力上的增长。这样的支架运用做到了不着痕迹润物无声。
(三)总结学法,归类迁移
学生习作修改完成,教师出示评价要求:1.题目新颖,突出特点。2.最能体现特点的事例(一串动词,几句对话)。3.语句通顺,书写工整。这样的要求紧紧贴合整堂课的教学。这样的评价不仅是对学法的总结和反馈,还是对这一类习作方法的迁移。这一评价要求既是学生对他人习作评价的方法,又是作为学生自己修改完善自己习作的一个支架。
在此次习作教学中,老师恰到好处地为学生提供支架,支架的使用融合了读者意识、写作内容、写作策略三个维度。从写作动机、学情定标、方法支撑这三个方面,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诊断学情,提供支架,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增长。
三、支架运用的策略与原则
当然,在提供“支架”时,让支架发挥更大的作用,老师做到了遵循与支架学习相关的一些原则。
(一)引导性原则
支架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完成写作任务而不是替代学生完成写作任务。在本次习作教学中,老师提供的支架都是帮助学生完成习作如在提供为“小书虫”选择事例的时候,从四个事例中选择一个最能表现“小书虫”特点的事例来。这样的支架为学生选择事例提供了很好的帮助,让学生明白,选事例就像射靶一样,一定要正中靶心,不仅要与特点有关,还要选最能体现特点的事例。在出示入选的习作时,也是让学生自己通过读和标注,去领悟小作者是如何写出人物特点的。这样的支架没有丝毫的喧宾夺主。
(二)适时性原则
支架提供的时机非常重要,在充分诊断学情后,点在学生困难处,提供在学生渴求处。老师在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事例是在学生交流自己选择的事例之后,适时出示。出示入选的习作时,也是在学生交流了自己的习作之后,不能确定自己的习作是否能入选之后,这样通过对比,学生较容易得找到差异,在发现中学习,在实践中习得方法,一切都是恰到好处。
《语文课标》指出,第二学段开始“写作”,这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在教学中,合理恰当地引入支架,能够帮助学生分解难度,关注和诊断学情,就能捕捉到学生的邻近发展区,让学生在支架的支撑下,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让学生乐于表达并习得方法,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7
[2]张洪玲,李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3]吴忠豪,薛法根.小学语文名师文本教学解读及教学活动设计[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1
【关键词】小学习作教学 支架 设计与运用 策略与原则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在《习作教学教什么》一书中指出,现在的中小学语文课几乎没有写作教学,写作教学现在通行的三大套路:题目+范文,情境+活动,教写作技法。但是这些套路都是指导在写作前,而缺乏对学生写作中的过程指导。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支架教学,就犹如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支撑,捕捉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让学生能在跳一跳的努力中激发潜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一、什么是支架教学
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定义中很清楚的说明了教师的教就是给学生搭建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学生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形成新的能力。
二、支架的设计与运用
在习作教学中,如果教师能适时地提供精心设计的支架,将对学生的写作质量的提高起着显著的促进作用。现代认知理论认为,写作是以书面语言表达观念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作文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各种不同水平的信息加工的同时进行。为学生提供支架,就可以避免不同水平的信息加工同时进行以降低作文的难度,让学习者经历一些更有写作经验的学生或教师所经历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对于写作中隐性知识地体悟与理解。通过学习支架,学生可以“模仿”“体验”“实践”的方式内化支架所蕴含的写作思维策略与问题解决方法,获得写作能力上的增长。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开课之前,老师出示了带有漫画色彩的人物,它们各具特点:大嗓门、飞毛腿、小百灵……让学生为身边的人对号入座。开课之后,出示词语,让学生交流,读到这些带有特点的词语,你会想到谁?接着老师创设情境,电视台发出征集令,要筹备拍摄微电影《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你想入选吗?
这样的导入,提供这样一个创作背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此处提供的支架,解决了“为谁写”的问题,让学生的习作更有读者意识。
(二)搭建支架,引领方法
1.选择事例
首先,老师通过让学生填寫人物推荐卡:一个人→一个特点→一件事,生交流谁有什么特点?能入选吗?怎样让人信服?选一个事例与大家交流。对于事例的选择,老师再次引入支架,通过对比选择最能表现“小书虫”这一特点的事例。让学生明白,选事例就像射靶一样,一定要正中靶心,不仅要与特点有关,还要选最能体现特点的事例。
2.写出特点
在学生完成习作之后,展示学生的习作,生评议能入选吗?学生都不确定。在此时,老师非常巧妙地引入已经入选习作的小视频,这样更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从老师给方法变为学生要方法,真正满足学生的真实需求。看过视频之后,接着出示习作,多读几遍,找最能体现同学特点的词语或句子,用喜欢的符号做好标记。然后通过交流,学生发现,在介绍身边的人的特点时,可以用上一串动词,几句对话,就能把人物的特点写出来了。老师再趁势出示入选篇目的题目,明确一个好的题目也很重要。
学生通过阅读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写作知识与方法的自我建构。学生内化支架所蕴含的写作思维策略与问题解决方法,获得写作能力上的增长。这样的支架运用做到了不着痕迹润物无声。
(三)总结学法,归类迁移
学生习作修改完成,教师出示评价要求:1.题目新颖,突出特点。2.最能体现特点的事例(一串动词,几句对话)。3.语句通顺,书写工整。这样的要求紧紧贴合整堂课的教学。这样的评价不仅是对学法的总结和反馈,还是对这一类习作方法的迁移。这一评价要求既是学生对他人习作评价的方法,又是作为学生自己修改完善自己习作的一个支架。
在此次习作教学中,老师恰到好处地为学生提供支架,支架的使用融合了读者意识、写作内容、写作策略三个维度。从写作动机、学情定标、方法支撑这三个方面,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诊断学情,提供支架,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增长。
三、支架运用的策略与原则
当然,在提供“支架”时,让支架发挥更大的作用,老师做到了遵循与支架学习相关的一些原则。
(一)引导性原则
支架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完成写作任务而不是替代学生完成写作任务。在本次习作教学中,老师提供的支架都是帮助学生完成习作如在提供为“小书虫”选择事例的时候,从四个事例中选择一个最能表现“小书虫”特点的事例来。这样的支架为学生选择事例提供了很好的帮助,让学生明白,选事例就像射靶一样,一定要正中靶心,不仅要与特点有关,还要选最能体现特点的事例。在出示入选的习作时,也是让学生自己通过读和标注,去领悟小作者是如何写出人物特点的。这样的支架没有丝毫的喧宾夺主。
(二)适时性原则
支架提供的时机非常重要,在充分诊断学情后,点在学生困难处,提供在学生渴求处。老师在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事例是在学生交流自己选择的事例之后,适时出示。出示入选的习作时,也是在学生交流了自己的习作之后,不能确定自己的习作是否能入选之后,这样通过对比,学生较容易得找到差异,在发现中学习,在实践中习得方法,一切都是恰到好处。
《语文课标》指出,第二学段开始“写作”,这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在教学中,合理恰当地引入支架,能够帮助学生分解难度,关注和诊断学情,就能捕捉到学生的邻近发展区,让学生在支架的支撑下,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让学生乐于表达并习得方法,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7
[2]张洪玲,李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3]吴忠豪,薛法根.小学语文名师文本教学解读及教学活动设计[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