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儿胃脘痛是儿科临床消化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病症之一。本文总结了北京儿童医院2003年3月至2005年12月门诊及病房以胃脘痛为主诉、资料完整的450例病例,对其临床症状、胃镜诊断、病理结果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等方面进行初步分析,认识到加强对此类患儿的诊断与治疗十分重要。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本组450例,全部为2003年3月至2005年12月在北京儿童医院中医科因胃脘部或伴脐周疼痛而就诊的门诊及住院患儿。男262例,女188例,男∶女为1.4∶1。年龄3~6岁36例,7~8岁87例,9~11岁137例,12~14岁190例,平均8.5岁。城市237例,农村213例。病程4周至5月182例,6~12月91例,1~2年79例,3~5年66例,6~10年32例,平均36.5月。既往史中有胃及十二指肠炎病史者63例,溃疡病史12例。家族史中直系亲属有慢性胃炎者106例,有消化性溃疡者30例。
追溯病史,胃脘痛发作诱因常为暴饮暴食、感寒受凉、劳累紧张、情志不畅或急性感染之后等。
研究方法
临床以胃脘痛为主诉,病史在1月以上的患儿均可作为入选病例,全部患儿填写临床资料观察表并做胃镜检查。医生根据胃镜结果作出临床诊断,并取胃黏膜进行病理检测、快速尿素酶检测,同时尽量动员患儿做13C呼气试验、血HP|IgG抗体检测,以了解患儿胃黏膜病理改变及HP感染情况。所有检查均在北京儿童医院完成。
胃镜检查
胃镜诊断标准参考第4届全国小儿消化内镜学术交流研讨会议制定的相关标准。所有患儿在做胃镜检查的同时,在病变部位及胃窦部钳取三块黏膜组织,进行病理常规检查及HP检测。
讨论
胃脘痛是儿科临床常见病症之一,但小儿症状多不典型,以往常考虑为胃肠痉挛、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等原因所致,仅给予对症治疗。由于诊断不明确,治疗缺乏针对性,所以造成患儿多次就诊而胃痛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我们对病程≥4周的450例胃脘痛反复发作患儿进行胃镜检查后发现,胃镜疾病检出率达到96.0 %。其中浅表性胃炎230例,占51.1 %,而结合临床症状分析大多数患儿并无明显胃肠道不适症状,未引起家长重视;消化性溃疡患儿在腹痛同时常伴有呕吐,多数患儿症状也并非十分严重。由此提示:临床应重视小儿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配合相应检测,尤其借助胃镜诊断十分重要。
对450例胃镜检查患儿的病理检测分析显示以发病率最高的浅表性胃炎为例,230例患儿中,病理检测阳性224例(97.4 %),而其中中、重度病理改变达19.6 %。消化性溃疡60例中,病理均有不同程度改变,中、重度改变达70 %。更加显示出对小儿消化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HP感染与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关系密切。HP感染好发于儿童,尤其是在生后最初的几年内,一般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不同国家和地区HP儿童感染率差别较大,一般在6 %~31 %不等。在有消化道症状的小儿中,HP检出率为40 %~70 %,HP感染与小儿消化道疾病的密切相关性已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资料证实。在本组450例仅以胃脘痛为主诉的病儿中,HP感染率达31.8 %,且以农村发病率相对高,也与医学研究相符合。就HP感染情况分析:浅表性胃炎占33.0 %,消化性溃疡占51.7 %。在上述两组患儿中进一步分析HP感染与病理检测的相关性亦发现,所有HP感染患儿胃黏膜病理改变阳性率达100 %,且有HP感染者病理改变多较重,以中、重型改变为主,两者改变呈正比。病理组织学还显示:HP感染后胃肠黏膜损伤严重,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肠化生相对少见。在临床我们对此组患儿给予抗HP治疗后复查,大多数患儿HP转阴,同时病理改变明显好转。因此对临床有反复出现消化道症状的患儿,如不能做胃镜检查,也应及早做相应HP检测,以便及早发现问题,早期治疗。
儿童为HP的易感群体,50 %成人HP感染者,发病始于儿童,经流行病学资料表明,HP感染存在家庭内聚集现象,同时饮食结构不合理、较差的卫生生活习惯、居住条件拥挤等均与HP感染有一定的相关性。本资料总结也显示,有家族胃肠疾病史的患儿HP感染率高,农村患儿发病率相对更高。因此重视HP感染源与传播途经,对预防儿童HP感染或再感染具有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由于小儿胃肠道疾病与HP感染均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与体征,因此对反复出现上消化道症状的患儿,应尽早做HP的筛查,有条件者进一步做胃镜检查,早期给予诊治,这对于减少胃肠道疾病的发生意义十分重大。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临床医学院)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本组450例,全部为2003年3月至2005年12月在北京儿童医院中医科因胃脘部或伴脐周疼痛而就诊的门诊及住院患儿。男262例,女188例,男∶女为1.4∶1。年龄3~6岁36例,7~8岁87例,9~11岁137例,12~14岁190例,平均8.5岁。城市237例,农村213例。病程4周至5月182例,6~12月91例,1~2年79例,3~5年66例,6~10年32例,平均36.5月。既往史中有胃及十二指肠炎病史者63例,溃疡病史12例。家族史中直系亲属有慢性胃炎者106例,有消化性溃疡者30例。
追溯病史,胃脘痛发作诱因常为暴饮暴食、感寒受凉、劳累紧张、情志不畅或急性感染之后等。
研究方法
临床以胃脘痛为主诉,病史在1月以上的患儿均可作为入选病例,全部患儿填写临床资料观察表并做胃镜检查。医生根据胃镜结果作出临床诊断,并取胃黏膜进行病理检测、快速尿素酶检测,同时尽量动员患儿做13C呼气试验、血HP|IgG抗体检测,以了解患儿胃黏膜病理改变及HP感染情况。所有检查均在北京儿童医院完成。
胃镜检查
胃镜诊断标准参考第4届全国小儿消化内镜学术交流研讨会议制定的相关标准。所有患儿在做胃镜检查的同时,在病变部位及胃窦部钳取三块黏膜组织,进行病理常规检查及HP检测。
讨论
胃脘痛是儿科临床常见病症之一,但小儿症状多不典型,以往常考虑为胃肠痉挛、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等原因所致,仅给予对症治疗。由于诊断不明确,治疗缺乏针对性,所以造成患儿多次就诊而胃痛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我们对病程≥4周的450例胃脘痛反复发作患儿进行胃镜检查后发现,胃镜疾病检出率达到96.0 %。其中浅表性胃炎230例,占51.1 %,而结合临床症状分析大多数患儿并无明显胃肠道不适症状,未引起家长重视;消化性溃疡患儿在腹痛同时常伴有呕吐,多数患儿症状也并非十分严重。由此提示:临床应重视小儿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配合相应检测,尤其借助胃镜诊断十分重要。
对450例胃镜检查患儿的病理检测分析显示以发病率最高的浅表性胃炎为例,230例患儿中,病理检测阳性224例(97.4 %),而其中中、重度病理改变达19.6 %。消化性溃疡60例中,病理均有不同程度改变,中、重度改变达70 %。更加显示出对小儿消化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HP感染与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关系密切。HP感染好发于儿童,尤其是在生后最初的几年内,一般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不同国家和地区HP儿童感染率差别较大,一般在6 %~31 %不等。在有消化道症状的小儿中,HP检出率为40 %~70 %,HP感染与小儿消化道疾病的密切相关性已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资料证实。在本组450例仅以胃脘痛为主诉的病儿中,HP感染率达31.8 %,且以农村发病率相对高,也与医学研究相符合。就HP感染情况分析:浅表性胃炎占33.0 %,消化性溃疡占51.7 %。在上述两组患儿中进一步分析HP感染与病理检测的相关性亦发现,所有HP感染患儿胃黏膜病理改变阳性率达100 %,且有HP感染者病理改变多较重,以中、重型改变为主,两者改变呈正比。病理组织学还显示:HP感染后胃肠黏膜损伤严重,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肠化生相对少见。在临床我们对此组患儿给予抗HP治疗后复查,大多数患儿HP转阴,同时病理改变明显好转。因此对临床有反复出现消化道症状的患儿,如不能做胃镜检查,也应及早做相应HP检测,以便及早发现问题,早期治疗。
儿童为HP的易感群体,50 %成人HP感染者,发病始于儿童,经流行病学资料表明,HP感染存在家庭内聚集现象,同时饮食结构不合理、较差的卫生生活习惯、居住条件拥挤等均与HP感染有一定的相关性。本资料总结也显示,有家族胃肠疾病史的患儿HP感染率高,农村患儿发病率相对更高。因此重视HP感染源与传播途经,对预防儿童HP感染或再感染具有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由于小儿胃肠道疾病与HP感染均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与体征,因此对反复出现上消化道症状的患儿,应尽早做HP的筛查,有条件者进一步做胃镜检查,早期给予诊治,这对于减少胃肠道疾病的发生意义十分重大。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临床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