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清华:悼先师
海内聚灵韵,蓬莱着仙山。
岂有少年郎,不与诗书伴。
半世行孤路,一生独盘桓。
寻灯望五四,举火照人间。
自由诚宝贵,厚德传诸远。
著述百万言,弟子越三千。
此晚吾师去,定居在桃源。
永享安宁地,功德无量还。
(于奔丧路上,泣书于北京南站。7月13日早6点。)
张丽军:“朱家军”的传承与力量
2006年,张丽军刚刚入职山师,前去拜访朱德发先生。他回忆道,当时朱德发热情鼓励他在学术上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也关心他的家庭生活,是一位非常亲切的长者。
张丽军向本刊记者介绍,多年来,朱德发每天早上七点钟起床,在阁楼写作到十二点,对于一個耄耋之年的老人来说,“这种学术上的勤奋和坚持非常动人”,在张丽军看来,这也是一位学术大师的精神遗产。
张丽军认为,朱德发在学术上是一位大师级人物,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面旗帜。作为五四文学研究的开创者,他提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概念,这打破了禁区,创新性地改变了现代中国文学研究之前被忽略的状况。上世纪九十年代,朱德发创立了山东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第一个博士点,2007年,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和创始人之一,朱德发发挥了重要作用和影响。
从教近60年,朱德发的弟子满天下,不乏重要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被称为学术的“朱家军”这也正是一位学术大师的传承和力量。
赵启鹏:世界上最可爱的那个老头儿走了
“老师”这两个字读起来,对我而言曾经是一件再开心不过的事情。因为,此词音落,总有一个威严浑厚、亲切温暖、带着浓重胶东口音的声音响起,让我觉得有微风过耳,总是想先笑再说话。然而这个词,如今于我,却万般沉重,一音未起,泪已满眼……此时,我的老师,敬爱的朱德发先生,离开这个世界已经整整22个小时了。
五四精神今犹在,人间已无朱德发!从今往后,我要到哪里才能找到我的老师、世界上最可爱的那个老头儿呢?
7月7日上午,忽闻老师病危的消息,急赴医院,一路上满头大汗,跌跌撞撞,见到老师时他已不能应我,眼睁睁看着老师被送入了重症监护室。再去守候,仍被关在门外不得相见。昨日暗夜,电话铃响,又是一路狂奔,天将雨未雨,而我的老师却已经独自西行,粟山叩别,眼泪滂沱,心里却想:老师躺在那里会冷的吧?会想念我们的吧?
初见老师,也是在一个极其闷热的夏日晚上,新入门的我跟随师兄师姐们去拜见老师,当时老师还住在山师宿舍一个小房子里,室狭人多,我坐在角落偷偷观察这个笑呵呵招呼我们吃西瓜的老头,觉得学术大家也很亲切。老师见我汗水满脸,指着旁边说:“打开那个小风扇,会凉快些。”我正待说不用,老师已走过来把电扇打开。十六年后的今天,我来见老师,满头满脸汗水和泪水,老师却不会再醒过来给我打开电扇了。
老师在引导我们读书做学问的同时,自己也不断汲取新知识,他的学术视野极其广博,知识拓展速度远比我们这些年轻人要快得多。新的理论典籍一出,我们还没读完,他已经写了上万字的读书笔记和思考感悟。网络小说刚兴起的时候,他就让我去找资料从理论角度观察这种现象。有次,我拿了一本今何在的《悟空传》向他夸耀,他蹬起圆圆的眼睛,说“是吗,这么好看!”接过书就开始读起来。
除了读书,自见老师至今,老师最关心的就是让我多吃。每次到他家,老头儿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献宝”:这是俄罗斯大列巴,你快尝尝,很香的;这是他们从新疆带来的葡萄,可甜啦;这是虎皮花生豆,这是小金橘,这是英国巧克力,这是开口笑……吃吧快吃,哪里胖,一点都不胖!我每次吃得肚儿圆之后,他还会把零食塞在我包里,有时候是个苹果,有时候是几块糖果,有一次还给塞了一个胖胖的甜瓜。
毕业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还是单身,于是每次去看他,老头儿的话题总会以“学问要做,对象也得找啊”结尾。甚至有一次去他家,恰逢两位客人在座,老头就开始大夸特夸我,先说学习很优秀,再说性格很温和,最后说人品很好很孝顺,接着当场就要求人家拿纸记下我的联系方式,以便于 “以后见到好青年,要记得赶紧联系她啊!”
还有一次,老师说起来城市女博士的“被剩”现象,无奈又伤心地说,“启鹏啊,要有人不嫌你是个博士不怕你是个博士又对你好,你就赶紧嫁给他!”5月份我带勇强一起去见他,我告诉老头儿,“我找到那个不嫌我也不怕我是博士的那个人啦, 就是这位勇敢又坚强的警察同志哥!你10月份要去参加我的婚礼噢!”老头儿笑呵呵地对着他左看右看,临送我们出门时,还高兴地自言自语,“很好!很壮!可以保护你!”
7日中午,振勇师兄见我哭得厉害,让王颖师姐拉我出去吃饭,师姐告诉我,老师以前一直安排她一定要帮我找个好对象。“老师现在可以放心了。”我和师姐说着都哭了起来。可是,现在,我要到哪里去找我的可爱的恩师去参加我的婚礼呢?
老头儿很少会对我严厉,但是有一次我因为某件不开心的事情在他面前哭了起来。他瞪起眼睛,“不要哭!我的学生不能轻易哭!”
而今,大雨将至未至,我的眼泪落了又起,却再也听不见这世上最可爱的老头儿对我说,不要哭!
海内聚灵韵,蓬莱着仙山。
岂有少年郎,不与诗书伴。
半世行孤路,一生独盘桓。
寻灯望五四,举火照人间。
自由诚宝贵,厚德传诸远。
著述百万言,弟子越三千。
此晚吾师去,定居在桃源。
永享安宁地,功德无量还。
(于奔丧路上,泣书于北京南站。7月13日早6点。)
张丽军:“朱家军”的传承与力量
2006年,张丽军刚刚入职山师,前去拜访朱德发先生。他回忆道,当时朱德发热情鼓励他在学术上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也关心他的家庭生活,是一位非常亲切的长者。
张丽军向本刊记者介绍,多年来,朱德发每天早上七点钟起床,在阁楼写作到十二点,对于一個耄耋之年的老人来说,“这种学术上的勤奋和坚持非常动人”,在张丽军看来,这也是一位学术大师的精神遗产。
张丽军认为,朱德发在学术上是一位大师级人物,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面旗帜。作为五四文学研究的开创者,他提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概念,这打破了禁区,创新性地改变了现代中国文学研究之前被忽略的状况。上世纪九十年代,朱德发创立了山东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第一个博士点,2007年,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和创始人之一,朱德发发挥了重要作用和影响。
从教近60年,朱德发的弟子满天下,不乏重要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被称为学术的“朱家军”这也正是一位学术大师的传承和力量。
赵启鹏:世界上最可爱的那个老头儿走了
“老师”这两个字读起来,对我而言曾经是一件再开心不过的事情。因为,此词音落,总有一个威严浑厚、亲切温暖、带着浓重胶东口音的声音响起,让我觉得有微风过耳,总是想先笑再说话。然而这个词,如今于我,却万般沉重,一音未起,泪已满眼……此时,我的老师,敬爱的朱德发先生,离开这个世界已经整整22个小时了。
五四精神今犹在,人间已无朱德发!从今往后,我要到哪里才能找到我的老师、世界上最可爱的那个老头儿呢?
7月7日上午,忽闻老师病危的消息,急赴医院,一路上满头大汗,跌跌撞撞,见到老师时他已不能应我,眼睁睁看着老师被送入了重症监护室。再去守候,仍被关在门外不得相见。昨日暗夜,电话铃响,又是一路狂奔,天将雨未雨,而我的老师却已经独自西行,粟山叩别,眼泪滂沱,心里却想:老师躺在那里会冷的吧?会想念我们的吧?
初见老师,也是在一个极其闷热的夏日晚上,新入门的我跟随师兄师姐们去拜见老师,当时老师还住在山师宿舍一个小房子里,室狭人多,我坐在角落偷偷观察这个笑呵呵招呼我们吃西瓜的老头,觉得学术大家也很亲切。老师见我汗水满脸,指着旁边说:“打开那个小风扇,会凉快些。”我正待说不用,老师已走过来把电扇打开。十六年后的今天,我来见老师,满头满脸汗水和泪水,老师却不会再醒过来给我打开电扇了。
老师在引导我们读书做学问的同时,自己也不断汲取新知识,他的学术视野极其广博,知识拓展速度远比我们这些年轻人要快得多。新的理论典籍一出,我们还没读完,他已经写了上万字的读书笔记和思考感悟。网络小说刚兴起的时候,他就让我去找资料从理论角度观察这种现象。有次,我拿了一本今何在的《悟空传》向他夸耀,他蹬起圆圆的眼睛,说“是吗,这么好看!”接过书就开始读起来。
除了读书,自见老师至今,老师最关心的就是让我多吃。每次到他家,老头儿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献宝”:这是俄罗斯大列巴,你快尝尝,很香的;这是他们从新疆带来的葡萄,可甜啦;这是虎皮花生豆,这是小金橘,这是英国巧克力,这是开口笑……吃吧快吃,哪里胖,一点都不胖!我每次吃得肚儿圆之后,他还会把零食塞在我包里,有时候是个苹果,有时候是几块糖果,有一次还给塞了一个胖胖的甜瓜。
毕业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还是单身,于是每次去看他,老头儿的话题总会以“学问要做,对象也得找啊”结尾。甚至有一次去他家,恰逢两位客人在座,老头就开始大夸特夸我,先说学习很优秀,再说性格很温和,最后说人品很好很孝顺,接着当场就要求人家拿纸记下我的联系方式,以便于 “以后见到好青年,要记得赶紧联系她啊!”
还有一次,老师说起来城市女博士的“被剩”现象,无奈又伤心地说,“启鹏啊,要有人不嫌你是个博士不怕你是个博士又对你好,你就赶紧嫁给他!”5月份我带勇强一起去见他,我告诉老头儿,“我找到那个不嫌我也不怕我是博士的那个人啦, 就是这位勇敢又坚强的警察同志哥!你10月份要去参加我的婚礼噢!”老头儿笑呵呵地对着他左看右看,临送我们出门时,还高兴地自言自语,“很好!很壮!可以保护你!”
7日中午,振勇师兄见我哭得厉害,让王颖师姐拉我出去吃饭,师姐告诉我,老师以前一直安排她一定要帮我找个好对象。“老师现在可以放心了。”我和师姐说着都哭了起来。可是,现在,我要到哪里去找我的可爱的恩师去参加我的婚礼呢?
老头儿很少会对我严厉,但是有一次我因为某件不开心的事情在他面前哭了起来。他瞪起眼睛,“不要哭!我的学生不能轻易哭!”
而今,大雨将至未至,我的眼泪落了又起,却再也听不见这世上最可爱的老头儿对我说,不要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