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国维先生在论及意象、意境的具体可感性特征之际,曾提出“隔”与“不隔”的理论。何谓“不隔”?指的是意象、意境的显现于读者而言,写景状物,如在目前,画面感以及形象的感染力能够扑面而来。为了进一步阐述这个观点,他举了两句诗加以说明。“池塘生春草”与“谢家池上”,前者为不隔,后者则为隔。这两句实际上意思相同,前者之所以不隔在于其形象的直呈,后者之所以隔在于其用典之故。古典诗论家往往对不隔的诗句或者诗人大家赞赏,如“一语天然万古新”的陶潜,“清水出芙蓉”的李太白,等等。这种赞赏实际上是对诗人直呈能力的肯定,这一点,与19世纪初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宣扬的“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有暗通款曲之处。
直呈能力实际上是一种笔力通透的标志,它的后面乃是天赋才能,是支撑,通俗点讲,就是作家的才华所在。今天的我们之所以将排比句式视之为高中作文的模式,就因为其过度地铺陈;也不会把刘白羽式的咏叹当作经典句式,繁复固然可以导向壮丽,一旦过度就会走到敬畏文字的反面。古典时代,因为诗文自身在篇幅上的简短性,在词句上的凝练性,因此,直呈的美学特性往往是整体性的。白话文学以来,叙事类作品勃兴,随着表现手法愈发丰富,直呈的特性则趋于衰减,其存在,往往以碎片的形式嵌入到文本之中。2010年前后,《冬牧场》的面世使得新疆的李娟声名鹊起,而李娟散文不仅得益于题材上取自旷远的边地,满足了都市对旷野、对原始生活状态的想象,也得益于李娟自身的笔力特征,在其散文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直呈特性的相对整体的复活。
除了李娟之外,散文語言在整体性上趋于直呈特征的还有阿微木依萝。作为彝族80后散文作者,大凉山的贫苦童年生活以及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基本背景,对于现实社会身份而言,是一种拖后腿的存在,但对于写作而言,却提供了别一种机缘。如同一句俗语所讲的那样,上帝为其关闭了一扇门,却同时为其打开了一扇窗。阿微木依萝的成长也确实验证了这句俗语。边地生活、教育背景的不完整,使得她的思维保留了未被权力和文化制度规训的因素,这种思维方式部分保存了先民思维的直觉性、通灵性,在这样的思维体系之下,她笔下有一种直接回到往事现场的能力。现象学的核心概念,叫作回到事物本身。以此对照,且来看本期散文新观察推出的其作品《我的路(外二章)》,包括三个片断:初入城市与道路所发生的新的感应关系,童年生活中的牛,童年生活中的狗。三个事物皆对应了寻常经验,因为寻常,所以容易被成人世界所忽视,而在阿微笔下,通过其通透的笔力,还原了道路、牛、狗这些事物身上非成人化的存在面孔,那些鲜活的、异质性的成长经验、童年经验以直呈的方式切入到我们的眼帘之中,形成初发芙蓉的感性之美。
直呈能力实际上是一种笔力通透的标志,它的后面乃是天赋才能,是支撑,通俗点讲,就是作家的才华所在。今天的我们之所以将排比句式视之为高中作文的模式,就因为其过度地铺陈;也不会把刘白羽式的咏叹当作经典句式,繁复固然可以导向壮丽,一旦过度就会走到敬畏文字的反面。古典时代,因为诗文自身在篇幅上的简短性,在词句上的凝练性,因此,直呈的美学特性往往是整体性的。白话文学以来,叙事类作品勃兴,随着表现手法愈发丰富,直呈的特性则趋于衰减,其存在,往往以碎片的形式嵌入到文本之中。2010年前后,《冬牧场》的面世使得新疆的李娟声名鹊起,而李娟散文不仅得益于题材上取自旷远的边地,满足了都市对旷野、对原始生活状态的想象,也得益于李娟自身的笔力特征,在其散文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直呈特性的相对整体的复活。
除了李娟之外,散文語言在整体性上趋于直呈特征的还有阿微木依萝。作为彝族80后散文作者,大凉山的贫苦童年生活以及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基本背景,对于现实社会身份而言,是一种拖后腿的存在,但对于写作而言,却提供了别一种机缘。如同一句俗语所讲的那样,上帝为其关闭了一扇门,却同时为其打开了一扇窗。阿微木依萝的成长也确实验证了这句俗语。边地生活、教育背景的不完整,使得她的思维保留了未被权力和文化制度规训的因素,这种思维方式部分保存了先民思维的直觉性、通灵性,在这样的思维体系之下,她笔下有一种直接回到往事现场的能力。现象学的核心概念,叫作回到事物本身。以此对照,且来看本期散文新观察推出的其作品《我的路(外二章)》,包括三个片断:初入城市与道路所发生的新的感应关系,童年生活中的牛,童年生活中的狗。三个事物皆对应了寻常经验,因为寻常,所以容易被成人世界所忽视,而在阿微笔下,通过其通透的笔力,还原了道路、牛、狗这些事物身上非成人化的存在面孔,那些鲜活的、异质性的成长经验、童年经验以直呈的方式切入到我们的眼帘之中,形成初发芙蓉的感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