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化与语法专题课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ye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认为,目前对外汉语教材因为要考虑使用频率和系统性而将某个语法项目的各语法小点分散开,会和語言习得规律以及语法化顺序产生矛盾,比如“了”的教学不理想原因即在此。笔者认为解决的办法是,在初级阶段所有语法项目教授完毕后开设语法专题课;语法专题课各语法点的组织和教学应该按照语法化的顺序。
  关键词:语法化 习得 语法专题课
  一、引言
  “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意义虚灵、表示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和现象(沈家煊,2001)。比如“把”在唐朝以前都用作动词。如:
  (1)醉把茱萸仔细看(杜甫《九月蓝田崔氏庄》)
  (2)五祖把舻自摇(《六祖坛经》)
  后来虚化为介词“把”,成为现代汉语中常见的“把”字句的标记。
  语法化存在于历时层面,也存在于共时层面。这往往是语法化的原词与语法化后的词并存的现象,可图示为:
  A>A/B>B
  比如现代汉语中的“在”,同时用作动词和介词。如:
  (3)你在哪?
  我在家。
  (4)你在哪儿等我?
  我在家等你。
  Heine等人把语法化看作是几个认知域之间的转移过程,正好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人>物>事>空间>时间>性质
  其实,人的认知顺序本来就是由具体到抽象。小孩子开始认识自身所处的世界就是以身边实实在在的人和物为出发点的,之后随着年龄阅历增长,才逐渐开始认识抽象的规律、性质一类的事物。
  语言的习得也遵照这样的认知顺序:实词的意义比虚词的意义容易习得;具体的意义比抽象的意义容易习得;词汇的意义比语法意义容易习得(高顺全,2006)。显然,人的认知顺序、语言的语法化顺序与语言的习得顺序存在一致关系。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5期刊登了高顺全的《从语法化的角度看语言点的安排》,文章以“了”为例对语法化与语言习得顺序、教材语法项目排序做了积极的探索。本文提出四点不同的看法,以期使讨论更加深入。
  首先,高顺全指出教材对语法项目的安排“使用频率是教材编写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即语法的系统性也需考虑,比如可能补语“V得了/V不了”应该和其他可能补语一起教,安排在补语中是合理的。其次,造成“了”难学的原因正是习得规律与教材编排的系统性之间有了矛盾。第三,我们不主张改变现行初级阶段汉语教材对语法项目的排序标准即按照使用频率和系统性的原则,可行的办法是在初级阶段学完所有语法项目和语法点后,再针对某些语法项目开设语法专题课。语法专题课按照语法项目内部各语法点的语法化顺序进行教授。第四,对“了”内部各语法点的语法化顺序和教学顺序提出另一种思路。
  二、现行教材的排序标准与语言习得及语法化顺序的矛盾
  高顺全认为,理想的教材对语法点的编排应该考虑语法化的顺序,但是编写教材需要考虑某个语法项目的使用频率,即更为常用的应该先学。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高顺全没有提到,即语法系统的问题,比如从语法化的角度看,可能补语“V得了/V不了”语法化的程度比动态助词“了1”要低,可能补语“V得了/V不了”保留了更多实词“了(liǎo)”①的意义;从语法功能上看,补语比助词的语法化程度也要低,补语本来是介于虚实之间的成分。因此,单纯从语法化与习得顺序出发,应该先学可能补语“V得了/V不了”,后学动态助词“了1”,可是实际上,我国的对外汉语教材一般都是先教“了1”,后教“V得了/V不了”。原因一方面是“了1”使用频率远高于“V得了/V不了”,另一方面,“V得了/V不了”不能游离于整个可能补语和补语系统而先教授。教材语法项目的安排都是先教助词,后教补语。这样做是合理的,因为教材要从整体上考虑语法项目的安排,不是单单只为教授“了”而编排的。这样,习得规律与教材编排的系统性之间有了矛盾,“了”就成了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老大难,被认为是汉语学习“难点中的难点”。(吕必松,1995)
  我们不主张改变现行初级阶段教材编排语法项目顺序按照语法系统和使用频率这两个标准。如果按照高先生设计的教授顺序,有可能打乱教材整体上对语法项目的安排,比如高先生说,应先教可能式结果补语(V得/不了)再教动词后完成体的用法,但实际上动词后完成体的使用频率高于可能补语,现在的教材一般都是先讲动词后完成体,再教可能补语,这与高先生主张的“在使用频率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语法化顺序”矛盾(着重号为笔者所加)。另外,如果先讲“V得/不了”,等到后来学习可能补语时,是否还要讲授该结构?如果再讲,重复教学,对课时安排不经济;如果不讲,学生也许只注意了“V得/不了”与“了”的联系,却忽略了该结构实质上是可能补语系统中的一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认为,针对学完汉语基本语法项目的留学生,可以再开设某些语法项目,比如“了”的专题课。这样做的好处是不妨碍初级阶段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汉语的语法系统;另一方面可以按照语法化顺序、汉语习得顺序安排语法项目内部各语法小点的教学顺序;能展示各语法点之间的联系;同时也是温故知新的过程。
  三、“了”各语法点的语法化、习得与教学顺序
  (一)目前对外汉语教材中“了”各语法点的安排
  现在“了”的教学没有把“了”各种有联系的用法放在一起教授,而是放在不同的语法项目中去教授。以我院使用的《汉语教程》(杨寄洲,2006)为例,“了”的教学分别安排在不同的三册书中:
  目录 语法点
  第一册下二十六课 语气助词“了”(1)
  第一册下二十七课 动作的完成:动词+了
  第二册上二课 话语标记“好了”
  第二册上三课 语气助词“了”(2)   第二册下十五课 可能补语“V得了/V不了”
  各用法都不是连续教授的,而是穿插着补语、“把”字句、助词的教学。这显然没法使留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了”的各个用法。
  (二)高先生对“了”内部各语法点设计了如下教学顺序:
  可能式结果补语(V得了/V不了)>动词后完成体>句末完成体(兼表语气意义)>纯语气意义>减少类动词后结果补语>持续体
  高先生所用术语“可能式结果补语”容易引起留学生误解,以为可能补语是结果补语中的一小类,与通行的汉语教材不符,一般把可能补语与结果补语归为补语中两个并列的小类。其次,既然可能式结果补语属于结果补语,减少类动词后结果补语也属于结果补语,高先生也认为两者语法化程度相仿,却安排前者先教后者后教,似说不通。结果补语介于虚实之间,语法化程度要比助词低,减少类动词后结果补语应该比动词后完成体之类的助词先教授。从习得的难度讲,减少类动词后的结果补语也比动态助词容易得多(可参看四(一)中我们在开设“了”的语法专题课之前所作调查,留学生对减少类结果补语的掌握比动态助词要好得多)。至于表持续的“了”,语法化程度没有动态助词“了”高,用法比较简单,应先于动态助词讲。我们按照语法化与习得难易程度重新给出“了”内部各语法点的教学顺序:
  可能补语(V得了/V不了)>结果补语(附着于减少类动词)>了(=着)>了1(表实现或完成)>了1+2(兼表语气与实现)>了2(单纯表示语气)>话语标记(好了)
  其中,话语标记(好了)虽然语法化程度最高,但是用法简单,也可在助词“了1”前教授。下面对这7个语法点作简单描述。
  1.可能补语(V得了/V不了)
  现代汉语普通话可能补语“V得了/V不了”中“了”的读音为liǎo,保持着近代汉语“了”作完成动词的读音,可以证明它的语法化程度最低。如:吃得了/吃不了。
  2.结果补语
  在减少类动词后的“了”,语音已读为le,意义近于“掉”;语法功能也等同于结果补语(刘月华等,1996)。
  这类动词有:“吃、忘、丢、失、拉(闸)、喝、咽、吞、洒、泼、扔、放、涂、擦、抹、碰、摔、磕、撞、伤、花”等。
  語法功能上可以在保留“了”的情况下用“差点儿没”来否定②,与结果补语的语法功能相同,而助词“了”则无此用法,试比较:
  (5)这张白纸还有用啊,我差点没扔了。
  这张白纸还有用啊,我差点没留下。
  #这张白纸还有用啊,我差点没留了。
  在假设句中可以用“不”来否定,与结果补语相同,助词“了”无此用法,试比较:
  (6)你不脱了衣服,医生没法检查。
  你不穿上衣服会着凉的。
  #你不穿了衣服会着凉的。
  在“把”字句里可以只用“了”,与结果补语相同,助词“了”无此用法,试比较:
  (7)地震把楼毁了。
  人们把楼建好了。
  #人们把楼建了。
  3.存现句中的持续态助词“了”
  在存现句中,“了”与“着”有时可以互换,意思基本一样。如:
  (8)桌子上放着/了一本书
  (9)墙上挂着/了两幅地图
  这种用法近似持续态助词,但并没有典型的持续态助词“着”的其他用法。
  与结果补语相比,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表示抽象的语法意义状态的持续;功能上属于虚化的助词,语法化程度较结果补语为高,比如用“没”否定时“了”不能保留。如:
  (10)墙上挂了一张地图
  墙上没挂地图
  但是与动态助词“了1”相比,这种“了”的使用限于特定的句式,使用频率不高,语法化程度偏低。
  4.动态助词“了1”
  本文讨论的“了1”不仅指语法位置在动词和宾语之间的“了”,也包括所有位置在动词后,不在单句句尾,也不属于上述三种及话语标记的“了”,如“V+了+动量补语”“A+了+方位时间词”。例如:
  (11)小明吃了饭就去玩了。
  (12)他下午咳嗽了好多次。
  (13)叶子黄了后很快会干枯脱落。
  “了1”究竟表示完成还是实现历来是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我们参考Smith(1996)、Xiao(2004)的研究,认为如果所在的句子表示完结和达成情状③,“了1”表示完成;所在的句子如果表示状态和活动情状,“了1”表示实现。例如:
  (14)他们登上了山顶(达成情状)
  (15)小明吃了三个苹果(完结情状)
  (16)她有了男朋友以后像变了一个人。(状态情状)
  (17)老师反复讲了不知多少遍(活动情状)
  在例(14)、(15)中,“了1”表示完成;在例(16)、(17)中,“了1”表示实现。
  5.兼表动态与语气的“了1+2”
  当“了”处于句末一般会带上语气意义。语气意义的情况非常复杂,我们这里指两种:一种是提示新信息的作用;一种是结句作用。“了”表示实现或完成的语法意义也仍然保留。如:
  (18)她俩吃了饭就去图书馆了。
  句末的“了”表示“去图书馆”这个事件的实现,同时,“去图书馆”也是新信息,“了”附其后起提示新信息的作用。
  “了1”后如果是数量名结构、专有名词,句子是可以成立的。如:
  (19)小王写了三篇日记
  (20)他们参观了兵马俑
  但如果是无定的名词性成分,句子则需要后续成分,不能单独成句。如:
  (21)#我吃了饭。
  我吃了饭就去看电影
  如果后附“了”句子也可成立,如:我吃了饭了。这就是“了”的结句作用。   6.语气助词“了2”
  句末“了”单纯表示语气意义的情况并不多见,限于特定的场合和特定的格式。如“太……了”“是……了”。如:
  (22)太好了
  (23)这就是大雁塔了
  7.话语标记“好/行/算了”
  用法比较简单。如:
  (24)好了,我们走了,明天再见吧。
  四、“了”的语法专题课
  (一)开课前的调查
  我们选择九位留学生,并对他们掌握“了”的情况做了调查。这九位学生国籍都是哈萨克斯坦,都是零起点入我院学习的,目前在同一个班学习汉语,中级水平。基本情况如下表:
  这九位学生年龄、汉语水平相近,母语相同(若除外),由于年龄、文化、母语、汉语水平造成的习得干扰相对较小,对于检测语法专题课开设的效果比较理想。
  调查于2015年5月进行。我们的调查采用书面练习形式。练习分两部分:单句部分和语段部分。单句部分详见附录,样题如下:
  1.天热得受不()
  2.有()男朋友以后,她像变()一个人()。
  3.喝()很多酒以后,他的脸变()红()。
  语段部分详见附录,樣题如下:
  他读着读着,眼睛就模糊(),不知不觉就睡着()。刚睡()一会儿(),他就被一阵吵闹声惊醒()。他的身后发生()一件可怕的事情()。……
  练习的要求是:在空白处如果感觉必要就填“了”,觉得填其他词语更恰当,也可以填入。
  开“了”的专题课以前,所做调查的结果如下:
  语段部分总的正确率为45%。
  从调查结果看,学生对“了”话语标记的用法最为陌生,原因应该是出现频率低、口语色彩浓、教学训练少(高顺全,2006)。“了”最难掌握的仍然是动态助词和语气助词的用法。
  (二)专题语法课后的调查
  我们按照“了”语法化的顺序把“了”的7个语法点组织起来,由实到虚,即按照三(二)中的内容和顺序对“了”作了系统讲练,拿同等难度、同样题量的测试卷对7位留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语段部分总的正确率为66%。
  五、结语
  开设“了”的语法专题课效果是十分明显的。我们认为,初级教材的编写考虑语法体系、使用频率是必要的,但是负面的影响是割裂了某些语法项目内部语法点间的联系,使得学生对语法点的掌握不够全面和系统。开设语法专题课可以弥补这个缺陷。同时,语法专题课的内容应该考虑按照语法化的顺序组织和教授语法点,好处是符合由简到难、由实到虚的语言习得规律。
  目前遗留的问题是“了1”与“了1+2”究竟先教哪个。理论的推测与现有的几项语言习得的调查存在矛盾。与“了1”相比,“了1+2”除了表实现或完成外还衍生了语气意义,从理论上讲,语法化程度应该是“了1+2”高于“了1”。历时语料的调查支持这样的推测。“了”表实现或完成出现于唐末五代(蒋绍愚、曹广顺,2006),而表语气的用法大约出现在宋朝(杨永龙,2001)。因此,先教“了1”后教“了1+2”是正确的,但是笔者接触到的几项语言习得调查似乎与此顺序不符。周国光先生的研究表明汉族儿童习得“了1+2”是1.5岁,而习得“了1”则晚至2.5岁(周国光,2004)。孙德坤先生的研究显示两个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虽然对“了”的习得呈现复杂的情况,如受课堂教学的影响,但都是先习得“了1+2”,后习得“了1”(孙德坤,1993)。周先生没有说明这项语言习得调查的调查对象的情况,是粤语区还是北方话区域的儿童,是否受到方言的影响以及被调查儿童的数量情况;孙先生的调查仅涉及两个学生。
  除了调查对象的限制,已有的调查仅仅限于“了1”“了1+2”两种,对“了”其余的用法习得情况似乎还缺乏研究。
  鉴于此,更大范围的语言习得调查应该是下一步开展研究的方向。
  附录:
  语法课前的测试题如下:
  一、单句部分
  以下练习的空白中,你是否觉得应该填“了”?如果应该,请填空;如果你觉得不应该或没必要就不用填了。如果你觉得可以填入其他词语,也可填入。
  1.天热得受不()。
  2.这碗饭太多(),吃不()。
  3.你能拿得()这么多东西()?
  4.去年他翻译()一本小说()。
  5.他写()三篇作文()。
  6.昨天早上她本想()去()大雁塔,后来下雨(),她就去()图书馆()。
  7.明天吃()饭,我们一起去()超市买()衣服()。
  8.有()男朋友以后,她像变()一个人()。
  9.快放假(),你打算()做()什么()?
  10.今年暑假,我不打算()回()国(),就留()在西安()。
  11.喝()很多酒以后,他的脸变()红()。
  12.春天来(),树叶绿()。
  13.最近她一直准备()HSK考试()。
  14.我参观()兵马俑()。
  15.小明登()上()山顶()。
  16.他跑()出()教室()。
  17.这个女孩把眼睛哭()红()。
  18.他的腿被()打()断()。
  19.我在这里住()很长时间()。
  20.老师反复讲()不知多少遍,她还是()听()不懂()。
  21.爸爸下午游泳()。
  22.你前年去()中国()旅游()吗?
  23.老师,你让我看课文,我已经看()三遍()。
  24.他的女朋友回()哈萨克斯坦()。
  25.你的妈妈来()看()你()。   26.好(),我们走(),明天再见。
  27.我忘()这个汉字(),你能不能帮帮我?
  28.你不吃()这片药,你的病就好不()。
  29.这张纸还有用啊,我差点没扔()它。
  30.你知道吗?他把房子卖()。
  31.我把钱包丢()。
  32.墙上挂()两幅地图(),一张是中国地图,另一张是世界地图。
  33.纸上写()几个字(),这个老外都不认识。
  34.地板上粘()一块口香糖。
  34.你不买()这本书就会后悔的。
  35.我没拿()你的钱包。
  二、语段部分
  他读着读着,眼睛就模糊(),不知不觉地就睡着()。刚睡()一会儿(),他就被一阵吵闹声惊醒()。他的身后发生()一件可怕的事情()。箱子的箱盖不知为何被打开()。箱子的边框上坐()一个拇指大小的人()。他悄悄从墙上取()下()捕蝴蝶用的网兜,猛地把那个小人罩()进()网里()。小人跑()不掉()。小人吓()坏(),请求()他放()自己()。小人说:“你放()我吧(),我愿意送()给()你一把银勺子。”
  语法课后的测试题如下:
  一、单句部分
  以下练习的空白中,你是否觉得应该填“了”?如果应该,请填空;如果你觉得不应该或没必要就不用填了。如果你觉得可以填入其他词语,也可填入。
  1.天冷得受不()。
  2.这个苹果太大(),吃不()。
  3.你能看得()这么多书()?
  4.去年他翻译()一篇论文()。
  5.他写()三篇作文()。
  6.昨天早上她本想()去()大雁塔,后来下雨(),她就去()超市()。
  7.明天吃()饭,我们一起去()商店买()衣服()。
  8.有()男朋友以后,她像变()一个人()。
  9.快放假(),你打算()做()什么()?
  10.今年暑假,我不打算()回()国(),就留()在西安()。
  11.喝()很多酒以后,他的脸变()红()。
  12.秋天来(),树叶黄()。
  13.最近她一直准备()TOFEL考试()。
  14.我参观()钟楼()。
  15.小明走()下()山坡()。
  16.他跑()出()教室()。
  17.孩子死后,妈妈把眼睛哭()瞎()。
  18.他的腿摔()断()。
  19.我在家里住()很长时间()。
  20.老师反复讲()不知多少遍,她还是()听()不懂()。
  21.小王下午和女朋友逛街()。
  22.你前年去()中国()旅游()吗?
  23.老师,你让我看课文,我已经看()三遍()。
  24.阿里的女朋友回()哈萨克斯坦()。
  25.你的妈妈来()看()你()。
  26.好(),我们走(),明天再见。
  27.我忘()这个汉字(),你能不能帮帮我?
  28.你不吃()这片药,你的病就好不()。
  29.这张纸还有用啊,我差点没扔()它。
  30.你知道吗?他把房子卖()。
  31.我把钱包丢()。
  32.墙上挂()两幅地图(),一张是中国地图,另一张是世界地图。
  33.纸上写()几个字(),这个老外都不认识。
  34.地板上粘()一块口香糖。
  34.你不买()这本书就会后悔的。
  35.我没拿()你的钱包。
  二、语段部分
  他读着读着,眼睛就模糊(),不知不觉地就睡着()。刚睡()一会儿(),他就被一阵吵闹声惊醒()。他的身后发生()一件可怕的事情()。箱子的箱盖不知为何被打开()。箱子的边框上坐()一个拇指大小的人()。他悄悄从墙上取()下()捕蝴蝶用的网兜,猛地把那个小人罩()进()网里()。小人跑()不掉()。小人吓()坏(),请求()他放()自己()。小人说:“你放()我吧(),我愿意送()给()你一把银勺子。”
  注释:
  ①实词“了”作谓语动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经消亡。
  在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方言中存在这种用法,近代汉语的用例如:……若要好时,除非從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红楼梦》第三回)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红楼梦》第三回)
  连城客家话的用例(项梦冰,1996)如:
  迎事了曾?(你的事完了吗)
  电影还唔了。(电影还没完)
  ②刘月华等的原文是“在保留‘了’的情况下用‘没’来否定”,
  我们认为不恰当。原文所举的例子是:“这张纸还真有用啊,刚才我差点儿没撕了它!”其实是用“差点儿没”来否定的。单独用“没”时,“了”也不能保留,如:“你把那张纸撕了吗?”“我没撕”不能说成“我没撕了”。
  ③所谓情状即动词表示的现象。我们按照Smith的观点把动词的
  情状分为状态(statives)、完结(accomplishments)、达成(achievements)、活动(activities),Smith还区分了单变(semelfactives),我们不讨论。
  ④图中所列百分比为正确率。
  ⑤该生有两处填为“着”,也按正确计算。
  参考文献:
  [1]高顺全.从语法化的角度看语言点的安排[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5).
  [2]蒋绍愚,曹广顺.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刘月华,潘文娱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J].世界汉语教学,1995,(1).
  [5]孙德坤.外国学生现代汉语“了le”的习得过程初步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2).
  [6]Paul J.Hopper&Elizabeth Closs Traugott.语法化学说[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7]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A].吴福祥.汉语语法化研究[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8]项梦冰.连城(新泉)方言的体[A].张双庆.动词的体[C].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1996.
  [9]杨永龙.《朱子语类》完成体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10]杨寄洲.汉语教程(修订本)[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
  [11]周国光.汉语时间系统习得状况的考察[J].语言文字应用,2004,(4).
  [12]Smith,C.S.The Parameter of Aspect(Second Edition)[M].Studies in 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VOL.43,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7.
  [13]Bernard Xiao&Tony Mcenry.Aspect in Mandarin Chinese[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4.
  (严宝刚 陕西西安 西安外国语大学中亚学院·汉学院 710061)
其他文献
摘要:本研究基于两个“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范式”实验,对汉、英、日三语者的三语词汇提取机制进行了考察。实验1要求二语、三语均非熟练的被试在学习阶段使用日语(三语)完成图片命名任务,在测验阶段完成英语单词(二语)的真非词判断任务。实验结果没有出现长时重复启动效应,说明被试在三语产生过程中对二语词汇层面进行了抑制加工。实验2要求二语非熟练、三语熟练的被试完成与实验1相同的任务,结果出现了长时重复启动效应
期刊
摘 要:使动态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致使形式。本文以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为例,从形式的角度,探讨汉藏语系使动态在实现形式上的特点。  关键词:使动态 致使交替 概念空间  藏缅语言的语言在用内部屈折法表达自动和使动的区别时,一般是采用改变声母特征、韵母特征、声调特征,或者声韵调其中的两个构成因素同时变化。表2是藏缅语族语言自动态和使动态的表达方式。  从上表可以看出,藏缅语族中的语言运用声母交替表
期刊
摘 要:以“反对立场”表达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了日本和韩国中高级汉语水平留学生的汉语语用能力,结果显示,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学习者使用规约性间接策略和非规约性间接策略的比例呈现逐步上升趋势,日韩学生存在语用理解上的误区和语用知识不完善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语用能力培养策略。  关键词:语用能力 调查 培养策略  一、日韩学习者的汉语“语用能力”  在中介语语用学研究中,Leec
期刊
摘 要: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的释义及用例是其主体部分,一直受到词典编者和研究者们的关注。本文拟从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的特点及其例证的特殊性出发,以HSK六级词汇“劝阻”一词为个案分析,采取基于语料库的和统计分析的研究方法,首先总结出其在《国家语委语料库》中的基本用法搭配,然后通过卡方检验分析得出其在语料库中的典型用法。最后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对比分析四部具有代表性的对外汉语学习词典中“劝阻”的释义用例情况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四川省邻水县作为调查地,开展了外出务工人员语言使用现状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不标准的普通话限制了外出务工人员与其他群体的交流及就业,适应工作及打工地生活的需要是邻水县外出务工人员学习、提高普通话水平的主要动因,对乡土社会关系网络的依赖又使得他们对家乡话有所保留。邻水县外出务工人员对普通话的重要性有着清晰的认识,对家乡话有着深厚的感情,对自己子女的普通话水平要求较高,同时对子女学习家乡话
期刊
摘 要:通过实地问卷调查和访谈,对吉首地区高校在校苗族大学生进行了有关语言态度的研究。研究表明,湘西苗族在校大学生,他们在情感上对本民族语言有着深厚的感情,但也对普通话有强烈的认同感,能认识到学习普通话以及本民族语言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湘西 苗族在校大学 语言态度  吉首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府,在苗语中意义为“生养的地方”。吉首市位于湖南省西部、湘鄂黔渝四省交界,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
期刊
摘 要:汉日同形词研究一直是汉日语言对比中较为热门的领域,国内外已有很多学者从词性、词义、词源等角度对同形词进行了分析。而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学者也意识到了同形词在日本留学生汉语词汇习得方面的积极作用,并在习得和偏误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汉日同形词研究中,以词性为中心的研究很少。在词性不同的同形词中,汉语词性和日语词性具有非常复杂的对应关系。鉴于词性偏误也是留学生容易出现的偏误之一,学者们应当对从
期刊
摘 要:英语中的反身代词内涵丰富,用法复杂,历来是语言学界争论的话题。由于汉语反身代词与英语反身代词在语言形式、语法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因而中国英语学习者习得英语反身代词有一定难度,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词类、范畴类、句法类等错误。本研究拟在以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为基础,分析不同层次学习者反身代词的使用频数和误用类型,进而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反身代词的整体习得情况进行研究。  关键词:中国英语学习
期刊
摘 要:随着新媒体的兴起,新媒体学术语篇成了一种新兴的语篇类型。它作为学术内容的载体,依托网络媒介和网络语言,具有自身特殊的文体特点。本文选取微信公众号“语言学午餐Ling-Lunch”上的20篇微信推文进行语料分析,讨论网络语言对新媒体学术语篇的影响,并运用Halliday的语域理论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就语场而言,新媒体学术语篇受到网络语言的影响,相比于传统学术语篇,话题的选择更加局限,但交
期刊
摘 要:龙山县和永顺县是湘西土家族主要集聚地之一。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土家族人使用的语言情况相对比较复杂。有些地方保留土家族母语,有的地方已丧失母语,有的地方同时使用母语和西南官话,有的地方则完全使用西南官话。语言上的差别必然会导致记录这些语言文字时出现诸多差异。在该地区实施语言文字规范化,既是一项必要的书写规范性工作,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清障”基础性工作。  关键词:湘西民族地区 语言文字 规范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