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洱县野生小雀辣辣椒生长特性及人工栽培技术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j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宁洱县乡农科部门经过不断试验,2000年摸索出了野生小雀辣人工栽培技术,2002年开始在黎明乡大田试验推广,取得成功。近年来,野生小雀辣人工栽培技术已逐渐在磨黑镇、梅子乡等热区推广应用。目前,全县小雀辣种植已初具规模,在《宁洱县“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中,小雀辣已被列为重点培育发展的地方特色农产品之一。因此,笔者对小雀辣人工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以供参考。
  1小雀辣的生长特性
  小雀辣是生长在山上的野生辣椒,果实细小,长度大约1 cm,主要靠鸟类食果后排出粪便传播,小雀辣即因此得名。其植株根系发达,吸肥能力强,较抗旱,但怕霜、怕涝,不抗病,人工栽培难度大。原生资源主要分布于宁洱县的黎明乡、磨黑镇把边江、猛野江流域。小雀辣生长周期一般为1~5年或多年生,每年3—10月均可开花结果,叶绿、果小,成熟后果实鲜红细小、味清香,风味独特,独具特香、特脆、特辣、特小等特点,富含多种维生素和人体所需的矿物质,是深受消费者青睐的绿色调味佳品。
  2小雀辣开发现状
  2000年以前,黎明乡窑房村部分农户采集小雀辣种子,零星种植在房前屋后,2000年黎明乡农科站摸索出了野生小雀辣人工栽培技术,2002年开始在黎明乡大田试验推广并取得成功,通过人工种植的小雀辣具有一定的野性,其果实形状、品味与野生的基本一致,生长期1~5年,第1年产量3 000~3 750 kg/hm2,2~4年产量最高,4—11月均有鲜果成熟,加工周期长,经济效益良好。2010年,全县小雀辣种植面积达66.67 hm2,产值突破500万元,最高产值达17.25万元/hm2。
  目前,全县有3家小雀辣加工厂,主要加工生产泡椒和辣酱2个系列产品。已注册“勐野江”、“照鼻山”、“保寿”3个小雀辣商标,产品先后参加昆明国际泛亚农业产品博览会、中国重庆市农产品推介会展览,产品知名度得到不断提高,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供不应求。小雀辣已逐步发展成为宁洱的又一特色产品,开发前景广阔。
  3野生小雀辣人工栽培技术
  3.1种苗繁育
  为确保种苗的原生性状,必须在生长健壮、无病虫害、果实大小均匀的树上选种,并选择充分成熟的果实为种子。选种一般在6—8月进行。宜选择通风向阳、有水源但无地下水、土质较肥的地或田为苗地,前作为茄科和薯类作物的地块不宜种植。大田留15 m2/hm2进行整地,墒宽1 m,长按所种大田面积定,但不宜超过10 m,沟宽40 cm,深30 cm。墒面土壤深翻20 cm,晒15~20 d后盖杂草烧面杀菌、杀毒。施有机肥5~10 kg/m2、地虫灵50 g/m2、敌克松50 g/m2。将脱皮的种子晒2 h,用温水泡24 h后捞出,捞出后用多菌灵浸种10 min,清洗后催芽2~3 d即可下种,按50 g/m2种子拌火灰均匀撒播,再用多菌灵处理过的稻草或青蒿枝覆盖,覆盖厚度5~10 cm,浇透水。一般10月播种,20 d左右出苗;11—12月播种,因温度下降,60 d左右出苗。播种后出苗前2~3 d浇水1次,出苗后首先搭建遮荫棚,然后解除覆盖物。再用每桶水对多菌灵3 g和25%伏虎3 g喷雾。根据土壤湿度进行浇水,因小雀辣怕涝,水分不宜过大。管理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叶面水分不干时不能除草和起苗[1-2]。
  3.2选地整地
  小雀辣原生长在海拔较低的江边地带,是高温高湿季节生长的热带作物,要求海拔在1 200 m以下。一般选择前茬为非茄科、薯类、瓜类作物,排水方便,无地下水,不易积水,土壤肥力较高,最好为黏质的田地作为种植园地。种植前1~2个月深翻晒垡,10~15 d前耙细开墒,行距1.2 m,其中沟距40 m,墒距80 m,开成抛物线型。沟深30 cm,四周必须深挖排水沟,做到能排能灌。
  为确保小雀辣的原生性状和品质,应尽量施用有机肥,少用或不用化肥,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15 t/hm2、草木灰7.5 t/hm2、硼肥15 kg/hm2、锌肥15 kg/hm2、磷酸二氢钾或大肥王15 kg/hm2、地虫灵7.5 kg/hm2,充分拌匀后在开墒时一次性撒施或塘施。在开好的墒面上,用50%的敌克松6 kg/hm2喷雾,然后选用厚0.008 mm、宽1.0~1.2 m的地膜进行覆盖。
  3.3起苗定植
  育苗床起苗的前一天,用50%的敌克松5.25 kg/hm2对水浇根。要在叶面水分完全干后方能起苗,若移栽地较远的,用塑料袋将苗整株密封运输,栽时再打开,但密封不得超过3 d。一般株距60~80 cm,栽植1.2万~1.5万株/hm2,根据土地肥力确定,肥则稀植,瘦则密植。按确定株距,将地膜划开直径12~15 cm的圆圈,将苗栽到中心点,再用细土压好膜口,浇定根水,待苗长活后封口。
  3.4定植后管理
  定植后應及时查苗补缺,保证全苗。观察膜内水分,若膜内土壤水分过大,应立即将地膜去掉,防止水分过大而烂根。同时在雨季来临之前清理好排水沟,以保证排水沟顺畅[3-4]。小雀辣主要以地膜栽培为主,施肥必须以基肥为主,追肥以叶面肥为主。移栽间隔10~15 d,喷施磷酸二氢钾375 g/hm2、硼肥375 g/hm2、锌肥375 g/hm2,氮素肥料少用或不用,以免影响品质。并及时清除杂草。
  3.5病虫害防治
  野生江边小雀辣抗病性差,不耐涝,且开花结果期处在高温高湿季节,尽管采取了种子处理、育苗、种植地处理仍然可能发生大面积病害[5]。立枯病在又称摔倒病,主要发生在苗圃和定植后幼苗期,土壤上部的植株腐烂,后期变黑倒伏。在防治上,首先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控制水分,将病株拔掉烧毁。可喷施霉洁3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800倍液防治。小雀辣是夏秋成熟品种,栽培时正处于高温高湿季节,是疫病发生的最佳时期,育苗时要做好种子处理,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合理浇水。大田栽培后,主要做好田间排水,发现病株及时拔掉,集中销毁,可用霉洁500倍液,或乙铝锰锌500倍液喷施或灌根,或霜霉疫净1 000倍液喷雾。病毒病主要靠传播媒体传播,及时防治蚜虫、蚂蚁、白粉虱,消灭传播源,苗期、花期喷施硫酸锌,尽可能在育苗期或苗期防治。用病毒必克750 g/hm2、扫毒750 g/hm2,或病毒双杀1000倍液喷雾,连喷2~3次。地下害虫主要有根结线虫、根粉蚧、地老虎,在防治上,可用地虫灵7.5 kg/hm2混合肥料一次性施入,栽后用25%的伏虎375 g/hm2喷雾。常见地上害虫主要有蚜虫、蚂蚁、白粉虱等,主要危害是传播病毒,可用70%的赛飞150 g/hm2加多虫青150 g/hm2防治。防治时,禁止施用剧毒高残农药。
  3.6适时收获
  野生小雀辣主要以加工鲜果为主,充分饱满的果实50%变紫红后即可采摘。由于小雀辣是野生驯化种植的品种,变异明显,因此,采摘时应严格分级,将变大、变长,变白色、紫色的分装,以去除其他杂质。
  4参考文献
  [1] 詹玉丝,于兆海.麦茬夏辣椒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2(11):37.
  [2] 秦留红.辣椒壮苗培育及露地栽培技术要点[J].种业导刊,2011(4):23.
  [3] 崔景芳.露地辣椒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S1):34-35.
  [4] 张鸣,朱忠选,司晓军,等.早春覆盖辣椒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10(3):33,35.
  [5] 王传福,侯洪淼,李国恒,等.秋延辣椒主要病害识别及防治[J].河南农业科学,2005(10):114.
其他文献
以大叶栎试验林的53个家系为材料,测定其树高、胸径、冠幅,综合其生长性状表现进行家系生长量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树高、胸径都存在正相关,家系间树高、胸径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湿地科学与管理》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主管、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主办的湿地科学领域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设有“湿地工程”“规划设计”“湿地评价”“保护管理”“研究报
<正>当今世界,亚洲是既充满活力又冲突多发的地区,也是"一个以其丰富的文化、宗教和多样性感到自豪的地区"①,越来越多的政治家和学者关注正在变化中的亚洲社会的人权状况,亚
以9个杂交玉米新品种为材料,进行旱塬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沈单16、登海9号、正大12等3个品种产量表现突出,抗逆性强,适合陇东旱塬区全膜双垄沟播种植,可作为
不同的立地类型和气候条件,实施封山育林的技术措施差别较大。通过连续15年的实践,总结了祁连山天保工程封山育林技术。以期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提供借鉴。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中国化为我们党思想路线的确立奠定了哲学基础。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每一次认识论上的重大飞跃,都实现了其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
摘要 介绍侧柏的经济意义、分布和树种特性,总结其造林技术,包括造林地选择、造林密度、混交树种选择、整地、造林、幼林管理等方面内容,以为绿化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侧柏;分布;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91.3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8-0174-01  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又称柏树、扁柏,为
适用是房地产业发展用户对住宅建设的基本要求,户型设计的首要选择因素便是使用方面舒适度较高,离开这点就谈不上户型设计的先进和前瞻性。对于一个建筑师来说,设计一套200平
信息技术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各大高校开始注重信息化建设,并对高校管理信息化系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采用数据库技术,对高校管理的信息系统原理进行了
总结枳棋栽培技术,包括育苗、栽植、日常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内容,以为枳棋的高效栽培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