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l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清末面临国破家亡严重危机的时刻,承担起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其教育内容也从传统的重视人文转向了西方的重视科技,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这种重理轻文的思想甚至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1952年院校调整,大幅度压缩人文学科,重点突出了理工类技术学科,与此同时,人文学科的学生数量也从1949年的33.1%下降到1953年的14.9%,1962年甚至降到6.8%的历史最低。高校大量的教学资源配给理工科,人文学科的教学研究被严重边缘化,对6.8%的人文学科学生进行的教育几乎可以看做是人文素质精神仅有的薪火相传。
  在当前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高校除了进行专业技能方面的教育之外,更应该对学生进行必需的素质教育,其中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普遍的共识,在此形势下全国不少高校均开设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以西安为例,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北大学以及西安石油大学等高校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分别开设了各自不同的课程,其中以大学语文、传统文化、中国通史以及思想史等为主。这些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在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学生的理想人格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各高校虽然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各自做出了自身的尝试或努力,但是还应看到,在目前功利主义及拜金主义仍然相当有市场的社会大背景下、在各高校仍然面临学生就业压力的现实困境下,面对适应了应试教育的学生,如何在专业学习之外有效开展素质教育,真正以德才兼备为标准和目的来培养学生就成为高校教育中一个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突出问题。《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此外,除了人文素质的教育,针对文史专业的学习脱离自然科学知识较远的实际情况,如何开展自然科学理论知识的讲授学习、提高文史专业的科学修养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自然科学知识的进步直接带动了人类的历史进步,这其中最主要的方面就是自然科学知识所体现出的人类自然分析认识的深入,应该说是人类思维的进步,事实上从事自然科学的许多科学家站在了人类思想的高点,如何在自然科学知识的教授中突出这一方面的内容则是素质教育的又一重点。应该说德才兼备人才的培养,无论是以人文素质为主的德的培养教育,还是以科学素质为主的才的培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事实上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战略意义的课题,特别是高校以及高校里从事相关工作的教师更应对素质教育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关于该问题,可以从以下几点做初步探究。
  大学的定位。大学的职能是进行高等教育、培养较高级人才,其所培养的人才不应仅仅是某方面的专业技师,这是大学的性质决定的。大学之“大”乃是全面、普遍、高深、超越之义,大学之“学”乃是精神、思想、探索、创造力之旨,①大学是一种精神的熏陶,是具有人文精神的独立知识分子情操的塑造,虽然当前各高校面临学生就业的压力,但是如果因此就将培养仅仅能从事某项技能的技师作为大学的办学宗旨,那么无疑已经消解了大学的意义,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大学无疑是错位的。因而在大学的定位方面必须厘清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本质区别,正如《大学》所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只有对大学的定位有了上述清醒的认识,才能对大学教育的定位有清醒的认识。素质教育并非可有可无的权宜之策,也并非一时冲动的潮流时尚,更不是毫无意义的课程点缀,而是大学自身的定位和性质决定的,是大学教育的内在要求,可以说,大学其“大”和“学”的定位已经决定了进行素质教育和培养是其不可分割的本质。在当前面临学生就业压力的客观形势下,大学更应处理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本质区分,避免大学沦为简单的技能培训场所,避免对大学“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之道其意义的冲淡。
  教育的内容。素质教育是对人的全面培养,不但有形而下的工具理性,更有形而上的价值理性,是基于某一具体学科、具体知识类属学习之上对人类智慧和知识体系的认识,是思想的学习。然而长期以来,特别是清末面临民族危难,为救亡图存而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师夷长技”成为教育学习的核心,对西方科学技术前所未有的重视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高等教育基本上摒弃了传统的人文精神,走向了技术崇拜的另一个极端。大学教育从内容上,应该文理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将价值理性的人文学科和工具理性的理工学科融会贯通为一个知识整体,任何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都是人类思想方面的进步,学习科学技术作为基础,更主要应该学习和了解一种思想,一种人类之所以能不断进步的思想。文理科的并重学习,一如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所说,大学应该提供这样一种教育,“这种教育不仅赋予他们较强的专业技能,而且使他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除主修像化学、经济学或天文学等一个专业外,还要跨越不同的学科,从道德哲学、伦理学到数学逻辑,从自然科学到人文,从历史到其他文化研究广泛涉猎”②。通过文理兼修,人文学科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得以相互补充。
  课程的开设。素质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对某一门课程的学习,学习目的也不仅仅是通过某一门课程的考试,而是通过对文理科知识的较为全面的学习,学生在宏观的视野中审视,具有较高的综合水平,因而课程的开设必须符合这一指针。结合当前各高校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开设素质教育课程可以从专业的类型出发分为文史和理工两大类。针对文史类专业的学习在进入大学后几乎不涉及理工类知识的情况,可以为文史类专业开设理工类专业的基础课,例如数学、理论物理、天文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理论课,相应地可以为理工类专业开设文史类专业的基础课,例如哲学、历史学、思想史、语言文学等基础理论课。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课程的开设不应以掌握某具体学科知识为仅有的学习目的,而是从宏观上、从历史的层面了解其发展的内在动因和外在条件。
  以文史类专业对高等数学的学习为例,其教学应以数学发展的历史为纲,教师着重讲授同时也是学生着重学习的内容应是伴随着数学理论在历史上逐步的深入而反映出的人类以数的形式对世界认识的深入,是人类理性和逻辑思维的发展。在数学学习作为文史类专业的素质教育课的前提下,至于具体的数学演算作为实际上形而下的技术操作层面,不应该成为学习的目标。对数学的学习同时结合理论物理、天文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及研究思想的学习,为文史类专业形而上的思想理论提供一个从形而下的实体操作再到形而上的思想总结。至于为理工类专业开设哲学等课程,则亦应以史为纲,特别是以哲学思辨的历史性深入为着重点,使理工类专业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具有哲学思辨的思想,不但能科学地认识世界,还能哲学地认识世界。无论是文史专业学习数学还是理工专业学习哲学,在具体授课中均可以典型事例为核心展开,可以围绕历史上一些既是哲学家又是科学家的伟大人物,例如牛顿、莱布尼茨、爱因斯坦等人,重点分析在这些人身上体现出的代表人文精神的哲学和代表科学精神的數学、物理学的高度统一。通过对不同专业开设相关的素质教育课程,并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这种跨专业的学习可以在素质教育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氛围的营造。如果说前述三方面对开展素质教育而言是需要考虑的内在因素,那么营造一种良好的大的氛围则是其外部条件。这一点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及提倡是大环境,只有从国家的高度出发、从社会的广度出发,才能在全民中营造出崇尚高素质、追求高素质、体现高素质的氛围,这种氛围是一种文化的氛围,既包括人文精神文化,也包括科学技术文化,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说:“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具体而言,就是各级政府的高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都应认识到全民的素质提高、对文化建设的追求在客观上对高校的教育及大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第二个层面,高校从自身做起积极推进是素质教育的直接保障,高校不但要承担起大学真正意义上构建人类思想阵地的职责,更要在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贯穿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无论是课内知识教学还是课外实践延伸,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才是唯一的归宿。第三个层面,大学生自身的践行是素质教育的最终体现,不但应体现在“重人伦,厚亲亲”的人文社会素质上,还要体现在“格物致知”的自然科学素质上。对人文素质的理解可以结合于科学的分析,对科学素质的实践可以概括于哲学的思辨。使人文和科学在彼此扬弃的融合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上从四个方面初步探讨了关于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问题,鉴于该问题涉猎面较广,仍需做深入的研究,因而上述四个方面只算是简说,至于该问题全面深入的探究还需做进一步分析。
  
  注 释:
  ①龚放:《素质教育——南京大学的思考和实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张芳平:《现代大学精神——由全球化引发的思考》,《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1)。
  (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
  编校:董方晓
其他文献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内容主要是时空方面进行教学,并且学生对一些历史知识的学习主要是通过相应事件的背景、发展、经过、影响等方面,因此学生对这些因素的分析过程
期刊
北京春之雨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于2009年在北京成立,是一家提供教师培训服务的专业机构,旗下的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www.jspxedu.cn)是国内教师培训的知名网站。其首创的“1+1培
摘 要: 文章对东南亚中地区外语教育状况作总结,对东南亚具有代表性的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及泰国五个国家的教育进行研究,进而分析和总结出东南亚国家的外语教育发展状况及对我国外语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 东南亚 外语教育 发展状况 趋势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英语逐渐成为当前全球内交流所使用的主要语言。语言教育与各国的文化发展有重要联系,因此国家一般会将本国所有的特色和理念融入其中。文章对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