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学生健康高尚审美情趣的培养是当前语文教学中必备的课题,教学中可以通过感、读、想、悟、创这几种方法,培养各种形态的审美情趣。
一、感
美学家王朝闻指出“只有诉诸感觉的东西,才能引起强烈的感动。”由于人们对外界事物的漠然,常使感知痴钝,语文教师就应在讲课中教会学生要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作品,以丰富和深化学生的审美感知。教师不仅要巧设引人入胜的导语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引导他们积极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而且要灵活运用优化组合多种多样的艺术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领略文章的美。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是一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美文,如何唤醒学生的审美感应,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呢?教师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学生引入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中,让学生对审美对象产生感知,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的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二、读
笔者以为,将“语”与“文”结合,就是将无声的文字“还原”成有声的语言。从这意义上看,语文教学之灵应界定在朗读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当然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读、看电视听朗读等,都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并以语气的铿锵、强弱,语调的高低婉转,节奏的快慢停顿去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对紫藤萝花的描写。色彩和谐分明。色调浓而不艳。文章的语言朗朗上口,学生在诵读中,心中会映出鲜明的形象,充分调动自己的视觉和听觉。对不断进入自己的审美视野和听域的审美客体进行综合作用,从而产生审美愉悦。教师还需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注意修辞的运用,以及韵律节奏的独具匠心,让学生从朗读中再现形象,触动情感。使其进入作品所创造的特定情境中接受美的感染。逐渐提高审美能力。
三、想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想象是审美体验引发新知的必要条件。由于审美联想和想象力强弱的差异,面对同一景象,获得美感体验会有所不同。因此,教学中应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读”促“想”。首先应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联想和想象。如散文名篇《春》就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描绘春景,赞美春天。单从文章结尾富有诗情画意的三个比喻句来看: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教师可从春天同这三者之间相似之处引导学生去发掘这三个比喻句所蕴含的联想和想象,随之扩展开来让学生想象春草、夏雨、秋风、冬雪等各种景物形象,扩大思维面,加深对事物的进一步认识。其次应培养学生自己的联想力和想象力。教师除了教育学生要热爱生活,多读一些有益的文艺作品外。课堂上应检验和强化联想力和想象力。可续想(写)课文,听音乐作文等。联想与想象在教学中,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它不仅仅能使学生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之美,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享受到再创造乐趣的科学美,同样也使他们文化心理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四、悟
“悟”包括“领悟”、“感悟”、“顿悟”等,其中“感悟”是语文启悟教育的重头戏。主要引导学生去感悟人生、感悟生命,即在深刻的感动、感受和感慨中悟出某种人生的意义、价值或道理。感悟人生的最高旨趣在于获得人生的智慧。语文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一切景语皆情语”,对美的理解要重视感情,没有情感就没有审美的感知、感悟。只有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才能被吸引“人乎其内”进入“角色”,进行感受、体验。只有感受、体验后才能在“出乎其外”中进行分析、思考,从而达到了鉴赏,有所“悟”,这是“审美情趣”培养中必不可少的课题。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有所感悟,乐人之所乐,忧人之所忧,急人之所危,助人之所难,实际上就是受到了道德教育,从而促使他能够学习英雄模范,树立创造社会美的远大理想,并懂得“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五、创
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便会有所感、有所想、有所悟,进而有所创。创不仅体现在充满激情地学习语文,更体现在对各种美的进一步鉴赏和创造之中,而且是相辅相承,相得益彰。可根据课文画图比赛,可根据课文雕塑编织,可根据课文写诗撰文,可根据课文编剧演出,可根据课文中的美在生活中实践。通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对各种美有所创,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去表现美的感受,在表现美的感受中去发展创造力,让学生把自己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心理过程反映出来,从而加深对生活的理解,这正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健康高尚审美情趣的最后归宿。
审美情趣的培养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都应培养学生对周围现实事物,对人的行为举止的审美态度,从而将学生的道德水准和美学修养提高到更高的发展水平。
一、感
美学家王朝闻指出“只有诉诸感觉的东西,才能引起强烈的感动。”由于人们对外界事物的漠然,常使感知痴钝,语文教师就应在讲课中教会学生要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作品,以丰富和深化学生的审美感知。教师不仅要巧设引人入胜的导语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引导他们积极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而且要灵活运用优化组合多种多样的艺术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领略文章的美。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是一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美文,如何唤醒学生的审美感应,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呢?教师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学生引入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中,让学生对审美对象产生感知,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的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二、读
笔者以为,将“语”与“文”结合,就是将无声的文字“还原”成有声的语言。从这意义上看,语文教学之灵应界定在朗读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当然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读、看电视听朗读等,都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并以语气的铿锵、强弱,语调的高低婉转,节奏的快慢停顿去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对紫藤萝花的描写。色彩和谐分明。色调浓而不艳。文章的语言朗朗上口,学生在诵读中,心中会映出鲜明的形象,充分调动自己的视觉和听觉。对不断进入自己的审美视野和听域的审美客体进行综合作用,从而产生审美愉悦。教师还需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注意修辞的运用,以及韵律节奏的独具匠心,让学生从朗读中再现形象,触动情感。使其进入作品所创造的特定情境中接受美的感染。逐渐提高审美能力。
三、想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想象是审美体验引发新知的必要条件。由于审美联想和想象力强弱的差异,面对同一景象,获得美感体验会有所不同。因此,教学中应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读”促“想”。首先应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联想和想象。如散文名篇《春》就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描绘春景,赞美春天。单从文章结尾富有诗情画意的三个比喻句来看: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教师可从春天同这三者之间相似之处引导学生去发掘这三个比喻句所蕴含的联想和想象,随之扩展开来让学生想象春草、夏雨、秋风、冬雪等各种景物形象,扩大思维面,加深对事物的进一步认识。其次应培养学生自己的联想力和想象力。教师除了教育学生要热爱生活,多读一些有益的文艺作品外。课堂上应检验和强化联想力和想象力。可续想(写)课文,听音乐作文等。联想与想象在教学中,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它不仅仅能使学生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之美,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享受到再创造乐趣的科学美,同样也使他们文化心理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四、悟
“悟”包括“领悟”、“感悟”、“顿悟”等,其中“感悟”是语文启悟教育的重头戏。主要引导学生去感悟人生、感悟生命,即在深刻的感动、感受和感慨中悟出某种人生的意义、价值或道理。感悟人生的最高旨趣在于获得人生的智慧。语文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一切景语皆情语”,对美的理解要重视感情,没有情感就没有审美的感知、感悟。只有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才能被吸引“人乎其内”进入“角色”,进行感受、体验。只有感受、体验后才能在“出乎其外”中进行分析、思考,从而达到了鉴赏,有所“悟”,这是“审美情趣”培养中必不可少的课题。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有所感悟,乐人之所乐,忧人之所忧,急人之所危,助人之所难,实际上就是受到了道德教育,从而促使他能够学习英雄模范,树立创造社会美的远大理想,并懂得“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五、创
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便会有所感、有所想、有所悟,进而有所创。创不仅体现在充满激情地学习语文,更体现在对各种美的进一步鉴赏和创造之中,而且是相辅相承,相得益彰。可根据课文画图比赛,可根据课文雕塑编织,可根据课文写诗撰文,可根据课文编剧演出,可根据课文中的美在生活中实践。通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对各种美有所创,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去表现美的感受,在表现美的感受中去发展创造力,让学生把自己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心理过程反映出来,从而加深对生活的理解,这正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健康高尚审美情趣的最后归宿。
审美情趣的培养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都应培养学生对周围现实事物,对人的行为举止的审美态度,从而将学生的道德水准和美学修养提高到更高的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