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研组作为一个教学研究最为基层的实体由来已久,但是并不意味着教研组活动都是有效的,高效的。我们理解中的有效性有这样三层意思:
效率: 是指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的比值,应放弃 “ 事倍功半 ” ,追求 “ 事半功倍 ” 。
效果: 有没有效果,就是看教师们参加校本教研前与参加校本教研后的变化值?有效果的校本教研应是带着困惑而来,在参与研讨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思考、产生新的问题而离开。
效益: 是投入与产出的比值,要尽可能地促使老师都愿意全情投入教研活动。如果产出与投入不成正比,那么校本教研将及不上个人自主的研修,这将使得校本教研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一 、怎样提高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将其归结为五方面,分别是:
1、提升教研组长的工作能力 —— 活动有效的关键;
2、精心筛选教研内容,满足教师实际需求 —— 活动有效的根本 ;
3、基于 “ 对话 ” 的教研方式 —— 活动有效的前提;
4、全员参与教研活动全过程 —— 活动有效的保证;
5、逐步完善评价体系 —— 活动有效的助推器;
二、提升教研组长的工作能力——活动有效的关键
1 、给予引导、帮助及监控;
2 、培养组长自我反思的习惯;
3 、对教研组长的评价实现多角度;
三、精心筛选教研内容,满足教师实际需求 —— 活动有效的根本
1 、研究问题来自于真实的教学环境;
2 、研究内容系列专题化。
四、基于 “ 对话 ” 的教研方式 —— 活动有效的前提
1 、对话建立于自我的思考;
2 、对话要有民主的氛围;
3 、多元的对话途径;
五、全员参与教研活动全过程 —— 活动有效的保证
原本属于教研组长或上课教师的工作,从始至终让每一位教师参与其中,重心从一个教师转移到了如何让每一个生命个体主动参与进来,关注每一个生命个体对教学的思考,从而使我们每一个教师在教研组活动中得到发展。
聚焦问题阶段: 每位教师每周提出一至两个具有研究价值或感到困惑的问题,或者提出一个具有独特见解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分析、来自于自己的课堂实践,也可以来自听别人课堂实践后的所思所想。例如开展了校本教研发现真问题的听课活动,每位教师在听好一节课后必须提交两个问题。(举例读)教研组利用每周活动时间,通过问题会诊、问题答辨等方式,能讨论解决的当场解决,如不能解决的则也会在讨论的过程中逐渐剥离其非质化的东西,使问题得以明朗并逐步聚焦,最为此问题便成为下学期的研究主题。
情报搜集阶段: 教研主题产生之后,由组内每一位成员群策群力。每人都有各自的任务。或是现状分析、或是理念引领、或是案例的搜集整理。在这样的过程中使每位教师在任务驱动之下,主动地去探寻与主题相关的知识,而在这样的搜寻情报过程中,有助于每个教师对该研究主题的提升。
以课为载体的研究阶段:研究应与课结合在一块儿,很是美好的思考也必须经过实践得以验评。过程中要改变一人上课教研组长卖力的教研方式,倡导每一位教师提前介入,一起与上课教师经过写教案、试教、上课的每一个环节,在这样一起研磨的过程实现共同成长。
主题总结阶段: 不反思的教研是没有深度的、它的有效度也必然是低的。某一主题的教学研究告一段落之后,要引导教师抓住教师的说课、上课、评议的环节,让教师在自我比较、同行评价、集体反思中找到研究的生长点,在一段时间里对研究专题深入进行实践解剖,积累教与学的原始资料,在相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资料进行加工、构建,形成具有一定理论色彩的案例研究,经过案例教学的验证,直到对典型案例进行符合教育论文要求的精致加工,整合到教育专题论文的理论框架中去。这样,教师的研究就从直观、感性、经验的水平提高到理论联系实际、揭示本质特征和因果关系的水平上。教研组内的每一位教师在一学期内经历一次上述的全过程,只要持之以恒,教学研究活动的质量和效益就会明显提高。
六、逐步完善评价体系 —— 活动有效的助推器
充分发挥评价导向作用,在学校内广泛深入开展创建品牌教研组活动,从 “ 教研组长负责任、教研活动规范求特色、教学常规质量监控有实效、教研氛围浓厚、教研有实绩、其他 ” 六个方面加以评价。在校内树典型、引路子、拓思路、引领教研组工作不断提升品质,从而形成比、学、赶、崇尚学术、崇尚研究的教研氛围,推动教研组活动有效地开展。
效率: 是指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的比值,应放弃 “ 事倍功半 ” ,追求 “ 事半功倍 ” 。
效果: 有没有效果,就是看教师们参加校本教研前与参加校本教研后的变化值?有效果的校本教研应是带着困惑而来,在参与研讨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思考、产生新的问题而离开。
效益: 是投入与产出的比值,要尽可能地促使老师都愿意全情投入教研活动。如果产出与投入不成正比,那么校本教研将及不上个人自主的研修,这将使得校本教研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一 、怎样提高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将其归结为五方面,分别是:
1、提升教研组长的工作能力 —— 活动有效的关键;
2、精心筛选教研内容,满足教师实际需求 —— 活动有效的根本 ;
3、基于 “ 对话 ” 的教研方式 —— 活动有效的前提;
4、全员参与教研活动全过程 —— 活动有效的保证;
5、逐步完善评价体系 —— 活动有效的助推器;
二、提升教研组长的工作能力——活动有效的关键
1 、给予引导、帮助及监控;
2 、培养组长自我反思的习惯;
3 、对教研组长的评价实现多角度;
三、精心筛选教研内容,满足教师实际需求 —— 活动有效的根本
1 、研究问题来自于真实的教学环境;
2 、研究内容系列专题化。
四、基于 “ 对话 ” 的教研方式 —— 活动有效的前提
1 、对话建立于自我的思考;
2 、对话要有民主的氛围;
3 、多元的对话途径;
五、全员参与教研活动全过程 —— 活动有效的保证
原本属于教研组长或上课教师的工作,从始至终让每一位教师参与其中,重心从一个教师转移到了如何让每一个生命个体主动参与进来,关注每一个生命个体对教学的思考,从而使我们每一个教师在教研组活动中得到发展。
聚焦问题阶段: 每位教师每周提出一至两个具有研究价值或感到困惑的问题,或者提出一个具有独特见解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分析、来自于自己的课堂实践,也可以来自听别人课堂实践后的所思所想。例如开展了校本教研发现真问题的听课活动,每位教师在听好一节课后必须提交两个问题。(举例读)教研组利用每周活动时间,通过问题会诊、问题答辨等方式,能讨论解决的当场解决,如不能解决的则也会在讨论的过程中逐渐剥离其非质化的东西,使问题得以明朗并逐步聚焦,最为此问题便成为下学期的研究主题。
情报搜集阶段: 教研主题产生之后,由组内每一位成员群策群力。每人都有各自的任务。或是现状分析、或是理念引领、或是案例的搜集整理。在这样的过程中使每位教师在任务驱动之下,主动地去探寻与主题相关的知识,而在这样的搜寻情报过程中,有助于每个教师对该研究主题的提升。
以课为载体的研究阶段:研究应与课结合在一块儿,很是美好的思考也必须经过实践得以验评。过程中要改变一人上课教研组长卖力的教研方式,倡导每一位教师提前介入,一起与上课教师经过写教案、试教、上课的每一个环节,在这样一起研磨的过程实现共同成长。
主题总结阶段: 不反思的教研是没有深度的、它的有效度也必然是低的。某一主题的教学研究告一段落之后,要引导教师抓住教师的说课、上课、评议的环节,让教师在自我比较、同行评价、集体反思中找到研究的生长点,在一段时间里对研究专题深入进行实践解剖,积累教与学的原始资料,在相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资料进行加工、构建,形成具有一定理论色彩的案例研究,经过案例教学的验证,直到对典型案例进行符合教育论文要求的精致加工,整合到教育专题论文的理论框架中去。这样,教师的研究就从直观、感性、经验的水平提高到理论联系实际、揭示本质特征和因果关系的水平上。教研组内的每一位教师在一学期内经历一次上述的全过程,只要持之以恒,教学研究活动的质量和效益就会明显提高。
六、逐步完善评价体系 —— 活动有效的助推器
充分发挥评价导向作用,在学校内广泛深入开展创建品牌教研组活动,从 “ 教研组长负责任、教研活动规范求特色、教学常规质量监控有实效、教研氛围浓厚、教研有实绩、其他 ” 六个方面加以评价。在校内树典型、引路子、拓思路、引领教研组工作不断提升品质,从而形成比、学、赶、崇尚学术、崇尚研究的教研氛围,推动教研组活动有效地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