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水产业较为发达的挪威,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挪威人爱吃沙丁鱼,不少渔民都以捕捞沙丁鱼为生,渔民出海捕沙丁鱼,如果抵港时鱼仍活着,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卖价要比死鱼高出许多倍。但是,由于沙丁鱼生性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路途又很长,因此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一回到码头就死了,即使有些活的,也是奄奄一息。因此,渔民们千方百计想法让鱼活着返港,但种种努力都失败了。后来,人们发现只有一位渔民的沙丁鱼总是活的,而且很生猛,所以他赚的钱也比别人的多。该渔民严守成功秘密,直到他死后,人们才打开他的鱼槽,发现只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原本懒洋洋的沙丁鱼一看见这一异已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立即感到生存威胁,使出浑身解数游动,拚命逃避鲶鱼的利齿,于是,整个水槽的鱼都被激活了,靠岸时鱼的成活率大大提高。
多年以后的今天,当人们再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它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渔夫的这种做法被管理者们总结成了“鲶鱼效应”,并将其作为一种竞争机制引入了人力资源管理中。
鲶鱼效应对于“渔夫”来说,在于激励手段的应用。渔夫采用引进鲶鱼来作为激励手段,促使沙丁鱼不断游动,以保证沙丁鱼活着,以此来获得最大利益。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要实现管理的目标,同样需要引入鲶鱼型人才,以此来改变企业一潭死水的状况。一个公司如果长期处于人员固定的状态,就会缺乏活力和新鲜感,员工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会不思进取,以至于整个公司的业绩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这时就需要引进一些外来的“鲶鱼”来补充新鲜血液,当员工看到自己身边多了竞争对手时,一些不思进取、浑水摸鱼者就会感觉到威胁的存在,如果还想继续做这份工作的话,他们就要努力了。对于一个组织来说,“鲶鱼”效应说明了人员流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运用这一效应,加入一些“鲶鱼”,通过新成员的“中途介入”,制造一种紧张空气,有助于激发群体成员的活力和竞争意识,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日本本田公司妙用“鲶鱼”效应使企业充满活力,永葆青春。这是企业管理中应用“鲶鱼”效应的成功案例之一。当时本田公司总经理本田先生对欧美企业进行考察,发现许多企业的人员基本上由三种类型组成:一是不可缺少的干才,约占二成;二是以公司为家的勤劳人才,约占六成;三是终日东游西荡,拖企业后腿的蠢才,占二成。而自己公司的人员中,缺乏进取心和敬业精神的人员也许还要多些。如果对第三类型的人员实行完全的淘汰,一方面会受到工会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又会使企业蒙受损失。其实,这些人也能完成工作,只是与公司的要求与发展相距远一些,如果全部淘汰,显然行不通。于是他通过周密的计划和努力,把松和公司销售部副经理、年仅35岁的武太郎做为“鲶鱼”引进到公司销售部担任副经理。武太郎凭着自己丰富的市场营销经验、过人的学识以及惊人的毅力和工作热情,受到了销售部全体员工的好评,员工的工作热情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活力大为增强。公司的销售出现了转机,月销售额直线上升,本田公司在欧美及亚洲市场的知名度不断提高。本田深为自己有效地利用“鲶鱼效应”而得意。从此,本田公司每年都重点从外部“中途聘用”一些精干利索、思维敏捷的30岁左右的生力军,有时甚至聘请常务董事一级的“大鲶鱼”,这样一来,公司上下的“沙丁鱼”都有了触电式的感觉。
本田公司妙用“鲶鱼”效应固然很好,但其它企业切不可盲目跟从,任何事物的兴起都有其发展的先决条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能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如果不具备条件,盲目引进“鲶鱼”,后果将不堪设想。
切忌“鲶鱼”副效应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如果想要利用“鲶鱼”效应来使企业充满活力,他们往住都会效仿本田公司,从其它企业引进人才,营造一种充满竞争的氛围,以保持员工高涨的工作热情和企业活力。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这样做有利也有弊,如果长期从外部引进高职位人才会使内部员工失去晋升的机会,一些真正有能力和潜力的员工得不到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他们或者离开公司,或者被磨掉锐气,企业慢慢也会失去生机。所以,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要准确地判断你的员工是否安分守己,不思进取,如果恰恰相反,你所在的部门有一个或几个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员工,本身就有一个良好的“鲶鱼”效应,而这时管理者仍然我行我素,坚持引进“鲶鱼”,就很可能会出现能人扎堆、内部起哄、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低下的现象,最终酿成“鲶鱼”副效应。
切忌引进不合格“鲶鱼”
管理者引进“鲶鱼”,目的是为了让其带动其他员工的工作热情,这样的“鲶鱼”我们称之为合格的“鲶鱼”。相反,企业如果引进一些不合格“鲶鱼”,他们或者没有以身作则,或者自身品德存在问题等,这样不仅不能带动员工积极性,反而会使其他员工感到厌恶,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不快,久而久之,一些优秀员工可能就会因为长期工作不愉快等原因而选择离开,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最可怕的是员工离开了,管理者却不知原因何在,这才是最大的悲哀,处于此种状态的企业管理者们要好好思考一下了,您的企业是否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呢?
切忌把“鲶鱼”错划成“沙丁鱼”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眼光一定要敏锐,如果员工中就有你要寻找的那条“鲶鱼”,你一定要能够准确无误的将其与“沙丁鱼”区分开来,要知道“鲶鱼”效应能否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就是能否科学的评价“鲶鱼”与“沙丁鱼”。如果眼光不够敏锐,错将“鲶鱼”划成“沙丁鱼”,不仅会导致优秀员工的流失,一旦“鲶鱼”流失到对手企业,将会给本企业带来更大的威胁,正所谓“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鲶鱼”效应作为一种竞争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在利用这种竞争机制时,有的通过引进“鲶鱼”而走上了成功之路,但也有许多以失败而告终。在这里,笔者也提醒广大的水产企业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进行大胆尝试,但切忌胡乱引进“鲶鱼”,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多年以后的今天,当人们再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它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渔夫的这种做法被管理者们总结成了“鲶鱼效应”,并将其作为一种竞争机制引入了人力资源管理中。
鲶鱼效应对于“渔夫”来说,在于激励手段的应用。渔夫采用引进鲶鱼来作为激励手段,促使沙丁鱼不断游动,以保证沙丁鱼活着,以此来获得最大利益。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要实现管理的目标,同样需要引入鲶鱼型人才,以此来改变企业一潭死水的状况。一个公司如果长期处于人员固定的状态,就会缺乏活力和新鲜感,员工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会不思进取,以至于整个公司的业绩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这时就需要引进一些外来的“鲶鱼”来补充新鲜血液,当员工看到自己身边多了竞争对手时,一些不思进取、浑水摸鱼者就会感觉到威胁的存在,如果还想继续做这份工作的话,他们就要努力了。对于一个组织来说,“鲶鱼”效应说明了人员流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运用这一效应,加入一些“鲶鱼”,通过新成员的“中途介入”,制造一种紧张空气,有助于激发群体成员的活力和竞争意识,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日本本田公司妙用“鲶鱼”效应使企业充满活力,永葆青春。这是企业管理中应用“鲶鱼”效应的成功案例之一。当时本田公司总经理本田先生对欧美企业进行考察,发现许多企业的人员基本上由三种类型组成:一是不可缺少的干才,约占二成;二是以公司为家的勤劳人才,约占六成;三是终日东游西荡,拖企业后腿的蠢才,占二成。而自己公司的人员中,缺乏进取心和敬业精神的人员也许还要多些。如果对第三类型的人员实行完全的淘汰,一方面会受到工会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又会使企业蒙受损失。其实,这些人也能完成工作,只是与公司的要求与发展相距远一些,如果全部淘汰,显然行不通。于是他通过周密的计划和努力,把松和公司销售部副经理、年仅35岁的武太郎做为“鲶鱼”引进到公司销售部担任副经理。武太郎凭着自己丰富的市场营销经验、过人的学识以及惊人的毅力和工作热情,受到了销售部全体员工的好评,员工的工作热情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活力大为增强。公司的销售出现了转机,月销售额直线上升,本田公司在欧美及亚洲市场的知名度不断提高。本田深为自己有效地利用“鲶鱼效应”而得意。从此,本田公司每年都重点从外部“中途聘用”一些精干利索、思维敏捷的30岁左右的生力军,有时甚至聘请常务董事一级的“大鲶鱼”,这样一来,公司上下的“沙丁鱼”都有了触电式的感觉。
本田公司妙用“鲶鱼”效应固然很好,但其它企业切不可盲目跟从,任何事物的兴起都有其发展的先决条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能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如果不具备条件,盲目引进“鲶鱼”,后果将不堪设想。
切忌“鲶鱼”副效应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如果想要利用“鲶鱼”效应来使企业充满活力,他们往住都会效仿本田公司,从其它企业引进人才,营造一种充满竞争的氛围,以保持员工高涨的工作热情和企业活力。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这样做有利也有弊,如果长期从外部引进高职位人才会使内部员工失去晋升的机会,一些真正有能力和潜力的员工得不到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他们或者离开公司,或者被磨掉锐气,企业慢慢也会失去生机。所以,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要准确地判断你的员工是否安分守己,不思进取,如果恰恰相反,你所在的部门有一个或几个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员工,本身就有一个良好的“鲶鱼”效应,而这时管理者仍然我行我素,坚持引进“鲶鱼”,就很可能会出现能人扎堆、内部起哄、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低下的现象,最终酿成“鲶鱼”副效应。
切忌引进不合格“鲶鱼”
管理者引进“鲶鱼”,目的是为了让其带动其他员工的工作热情,这样的“鲶鱼”我们称之为合格的“鲶鱼”。相反,企业如果引进一些不合格“鲶鱼”,他们或者没有以身作则,或者自身品德存在问题等,这样不仅不能带动员工积极性,反而会使其他员工感到厌恶,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不快,久而久之,一些优秀员工可能就会因为长期工作不愉快等原因而选择离开,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最可怕的是员工离开了,管理者却不知原因何在,这才是最大的悲哀,处于此种状态的企业管理者们要好好思考一下了,您的企业是否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呢?
切忌把“鲶鱼”错划成“沙丁鱼”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眼光一定要敏锐,如果员工中就有你要寻找的那条“鲶鱼”,你一定要能够准确无误的将其与“沙丁鱼”区分开来,要知道“鲶鱼”效应能否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就是能否科学的评价“鲶鱼”与“沙丁鱼”。如果眼光不够敏锐,错将“鲶鱼”划成“沙丁鱼”,不仅会导致优秀员工的流失,一旦“鲶鱼”流失到对手企业,将会给本企业带来更大的威胁,正所谓“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鲶鱼”效应作为一种竞争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在利用这种竞争机制时,有的通过引进“鲶鱼”而走上了成功之路,但也有许多以失败而告终。在这里,笔者也提醒广大的水产企业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进行大胆尝试,但切忌胡乱引进“鲶鱼”,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